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与分布 被引量:9
1
作者 韦明宝 王朝健 +3 位作者 杨正文 黄振格 王汉敢 何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9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究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为合理评估其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马尾松平... [目的]探究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为合理评估其生态效益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马尾松平均碳含量为489.3 g·kg^-1,不同器官碳含量依次为:树叶>干材>干皮>树根>树枝;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含量分别为453.0、425.6和433.8 g·kg^-1;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20~32.15 g·kg^-1,随土壤层深度增加而降低。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存量为232.13 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92.67、1.36、1.12、2.49和134.49 t·hm^-2,依次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39.92%、0.59%、0.48%、1.07%和57.94%。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0.83 t·hm^-2·a^-1,年净固碳量为5.41 t·hm^-2·a^-1,年净吸收CO2量为19.83 t·hm^-2·a^-1。[结论]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碳汇功能,为该区域碳汇林业的经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5
2
作者 何斌 韦秀媚 +3 位作者 冯建强 杨家强 黄承标 张日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2,89,共7页
2018年3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在每块标准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h≤... 2018年3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人工林中,分别选择邻近分布、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地段,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在每块标准地内按S形随机设置5个代表性采样点,按照土层深度(h)0<h≤20 cm、20 cm<h≤4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将相同样地同一土层样品混合,晾干并粉碎过筛后,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的pH、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全钾质量分数、水解氮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用100 cm^(3)环刀采集原状土壤,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的含水量、密度、孔隙度、持水量);依据试验测定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秃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及林龄对秃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土壤密度为0.852~1.011 g·cm^(-3)、总孔隙度为53.69%~78.48%、最大持水量为53.11%~78.48%,同层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密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②同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水解氮质量分数,均随林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速效钾质量分数总体也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pH则随林龄增加逐渐下降。③相关性分析显示,秃杉人工林土壤密度,与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主要养分指标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质量分数,与土壤氮素、磷素、钾素(除全钾)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④综合试验研究结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过程,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主要养分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林龄 土壤理化性质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丹池成矿带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44
3
作者 蔡明海 梁婷 +1 位作者 吴德成 黄惠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业基地和著名的大厂超大型锡矿产出地。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观察 ,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厘定了丹池成矿带内岩浆侵入期次。在研究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Al2 O3 —SiO2 、TFeO/(TFeO ... 丹池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矿业基地和著名的大厂超大型锡矿产出地。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观察 ,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厘定了丹池成矿带内岩浆侵入期次。在研究不同岩石类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 ,运用Al2 O3 —SiO2 、TFeO/(TFeO +MgO)—SiO2 、AFM、ACF图解以及Rb—Yb +Ta、Rb—Y +Nb、Ta—Yb和Nb—Y判别图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对成矿带内花岗岩成岩构造环境进行了综合判别 ,进而对区内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 ,区内燕山晚期花岗岩主体属后造山花岗岩类 (POG型 ) ,最晚期的白岗岩为RRG +CEUG型 ,带内岩浆岩形成于后造山向板内环境的转化阶段 ,主体构造环境则为较稳定的区域拉张 ,岩体侵位时代代表了区内构造环境的转折时期 ,这种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是大规模成矿的有利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丹池成矿带 桂西北
下载PDF
基于概念模型及配料法的持续性暴雨短期预报技术探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国忠 黄开刚 +1 位作者 罗建英 农孟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统计学、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10年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CMWF 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对桂西北主汛期(5 8月)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桂西北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有明显的时间窗,主要发生在6-7月,重点... 通过统计学、天气气候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10年常规观测资料结合ECMWF 2.5°×2.5°初始场客观分析资料,对桂西北主汛期(5 8月)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得出:桂西北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有明显的时间窗,主要发生在6-7月,重点在6月上旬;引起持续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高空槽、切变线、锋面、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减弱低压等;根据天气系统的相互配置可将持续性暴雨分为高空槽配合切变线或锋面型、副热带高压边缘配合深槽型、台风减弱低压型、中低空切变配合型4种天气模型,其中以台风减弱低压型的降雨强度最强、影响范围最广。基于概念模型和配料法,建立了各天气型的概念模型和特定阈值的决策树。基于ECMWF和T639产品,建立了预报准确率(TS)达10%以上的桂西北持续性暴雨过程24小时短期客观预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持续性暴雨 概念模型 配料法 预报技术
下载PDF
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杨珊 何寻阳 +2 位作者 苏以荣 张伟 王克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96-1602,共7页
选取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取土壤的11项肥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各样地的因子得分进行PCA排序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项指标归纳为土壤的综合肥... 选取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取土壤的11项肥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各样地的因子得分进行PCA排序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项指标归纳为土壤的综合肥力、土壤pH和全磷、有效磷和全钾4个因子.PCA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综合肥力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撂荒有利于土壤综合肥力的提高;土壤pH和全磷主要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沙页岩发育的红壤pH和全磷含量都低于石灰土;有效磷和全钾主要受施肥的影响.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土壤均很缺乏有效磷和全钾.石灰土可通过施用铵态氮肥提高磷的有效性,红壤可通过施用石灰提高有效磷含量.另外,喀斯特石灰岩和红壤区都需注重施用钾肥以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 石灰土 红壤 肥力
原文传递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与空间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凡非得 罗俊 +2 位作者 王克林 陈洪松 张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4-809,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其中极重要、中等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25.2%和33.4%;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和石漠化控制功能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分布区域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明确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产品提供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功能区划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桂西北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佳 陈洪松 +2 位作者 冯腾 王克林 张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土壤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和<0.05 mm粉黏粒含量等7个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 土壤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和<0.05 mm粉黏粒含量等7个指标,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撂荒地、坡耕地和人工林,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坡耕地和人工林高,但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团聚状况显著高于坡耕地及人工林,但其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及分散率显著低于坡耕地;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高于次生林,但与原生林、撂荒地和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土壤分散率则与坡耕地类似,显著低于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原生林、次生林土壤团聚度与撂荒地、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人工林;次生林、撂荒地及人工林<0.05 mm粉黏粒含量与原生林、坡耕地差异不显著,但坡耕地土壤<0.05 mm粉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林。由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得到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原生林>次生林>撂荒地>坡耕地>人工林。因此,喀斯特地区人为干扰严重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耕地通过撂荒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抗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 抗蚀性 土地利用类型 原生林 次生林 撂荒地 坡耕地 人工林
下载PDF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3 位作者 刘会玉 陈洪松 章春华 岳跃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3947-3955,共9页
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随高程、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分异明显,并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特征。中山和低山等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但森林砍伐等人为活动干... 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环境响应及其空间尺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随高程、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分异明显,并具有相应的空间尺度特征。中山和低山等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但森林砍伐等人为活动干扰而使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峰丛洼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但在退耕还林等政策人工措施的调控下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生态服务价值受岩石类型地质条件影响,典型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较低但有增长趋势,非喀斯特区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高但有降低趋势。石灰(岩)土和红壤是生态服务价值的主要土壤类型(总贡献率超过60%)。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各分量的方差贡献及趋势量表明,区域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准2.7、5.5、11.6 km的空间尺度为主,且存在自西向东降低分布的严峻现实,这主要受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桂西北 生态服务价值 环境响应 空间尺度
下载PDF
桂西北地区石英斑岩脉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懋弘 陆刚 李新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华南西部右江褶皱带内部燕山晚期岩浆岩主要为成群分布的基性-超基性岩墙群和超酸性岩脉带。本文对桂西北巴马—凤山—凌云一带的石英斑岩脉进行了斑晶白云母40Ar/39Ar法测年,获得凤山弄黄北东向岩脉的40Ar/39Ar坪年龄为(95.59±0.6... 华南西部右江褶皱带内部燕山晚期岩浆岩主要为成群分布的基性-超基性岩墙群和超酸性岩脉带。本文对桂西北巴马—凤山—凌云一带的石英斑岩脉进行了斑晶白云母40Ar/39Ar法测年,获得凤山弄黄北东向岩脉的40Ar/39Ar坪年龄为(95.59±0.68)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95.0±1.0)Ma;巴马北西向岩脉的坪年龄为(96.54±0.70)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为(95.91±1.1)Ma。上述年龄代表了岩脉的侵位年龄。这些年龄数据进一步证明右江褶皱带及其周缘燕山期岩浆活动集中于80~100Ma之间,暗示该区晚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华南西部晚白垩世花岗质岩浆活动与大规模的锡多金属成矿有关,因此桂西北地区石英斑岩集中出露的地方是否具有寻找深部锡多金属矿的前景值得关注。同时,该期岩浆活动是否与以卡林型金矿为代表的低温热液矿床有成因上的联系尚需更多矿床地质和年代学资料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40Ar/39Ar年龄 石英斑岩 锡多金属成矿 岩石圈伸展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晚古生代乐业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特征与演化阶段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新强 史晓颖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29-340,共12页
桂西北乐业台地是右江盆地北部典型的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从中泥盆统唐家湾组至上二叠统合山组均由碳酸盐岩构成,与北侧陆棚区多样的沉积类型及台地周边泥质—硅质岩深水沉积形成鲜明对比。台地内上古生界主要由台缘生物礁组合... 桂西北乐业台地是右江盆地北部典型的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从中泥盆统唐家湾组至上二叠统合山组均由碳酸盐岩构成,与北侧陆棚区多样的沉积类型及台地周边泥质—硅质岩深水沉积形成鲜明对比。台地内上古生界主要由台缘生物礁组合和礁后澙湖组合两种浅水碳酸盐沉积类型构成。地层发育与沉积特征主要受基底沉降、海平面波动、气候变化和盆地内生碳酸盐沉积速率控制。研究表明,乐业台地是在右江盆地强烈扩张、沉降过程中由扬子地台南缘破裂的微地块向盆地滑移而形成的孤立台地。它的演化经历了边缘台地(D1-D2)、孤立台地(D3-P2)和淹没台地(P3-T1)3个发展阶段。孤立台地是其最重要的主体特征,反映了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强烈扩张、沉降,扬子地台边缘拉伸、破裂,微地块向盆地滑移的构造背景。乐业孤立台地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可能具有普遍性,也适用于右江盆地西北部其他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右江盆地 晚古生代 孤立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相 盆地演化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科技促进发展》 2015年第2期179-183,共5页
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 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3 位作者 刘会玉 陈洪松 章春华 岳跃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9-197,共9页
揭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气象观测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1985~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 揭示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气象观测数据和统计资料,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1985~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2005年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降后升的"V"字形变化趋势,3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有机质生产和土壤形成价值较高,其总贡献率分别为72.69%、70.18%和72.10%;而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林地和灌木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两者的总贡献率在3个年份分别是71.22%、73.66%和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非常低,3个年份贡献率分别仅有0.62%、0.52%和0.76%。CCA排序图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环境因子存在紧密关系,坡度、海拔等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较大,且其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由西向东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1985~2005年期间,典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而非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减少。表明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桂西北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分异 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宋希娟 王克林 +2 位作者 刘淑娟 曾朝霞 寻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5-659,共5页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 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CL)、灌草丛(Gc)、牧草地(MC)、玉米地(YM)共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养分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与YM土壤相比,CL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38.5%~100%,全氮含量高63%~130%(P〈0.05);4种土壤的全磷含量间差异和全钾含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速效磷含量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明显,CL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最低,GC土壤的次之,YM土壤的最高;速效钾含量受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影响较明显,CL土壤和GC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高于MC土壤和YM土壤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使土壤养分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土壤退化,而植被恢复等措施可以培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养分 桂西北 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桂西北土地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明阳 王克林 +1 位作者 刘会玉 陈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105-3116,共12页
土地变化(L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变化是国际L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桂西北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3S集成技... 土地变化(L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变化是国际L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典型喀斯特区域桂西北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85年、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3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桂西北过去15a来的土地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类型主要以灌木、林地和稀疏地为主(在各个年份总比例分别为73.72%、74.14%和73.59%),居民建设用地少(3个年份分别为0.37%、0.37%和0.41%),石漠化地和稀疏地比例高(总比例分别为20.44%、22.84%和20.44%);(2)土地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差别较大,旱地、石漠化地和林地等先减后增;水田、稀疏地和草地等先增后减;居民地持续增加型;(3)受降水量和生态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动态度先低后高(分别为63.54%和93.87%),石漠化地先减后增,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发展;(4)伴随着土地类型转换的伸缩变化,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变化 3S技术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丘陵区峰丛洼地小流域泥沙堆积的^(137)Cs示踪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豪 张信宝 +2 位作者 白晓永 何永彬 王克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4,共8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桂西北喀斯特丘陵区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示踪技术对洼地泥沙堆积与小流域...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桂西北喀斯特丘陵区环江成义屯的峰丛洼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137Cs示踪技术对洼地泥沙堆积与小流域土壤流失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63-2007年的44年间,洼地泥沙堆积速率和堆积模数分别为0.38 cm.a-1和51.4 t.km-2.a-1。讨论了流域土壤地面流失与洼地泥沙堆积速率的关系,认为前者应比较接近于后者,研究小流域的土壤地面流失模数为57.1 t.km-2.a-1。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几十年以来的地面水土流失轻微,土壤流失速率仅为数十t.k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喀斯特丘陵区 峰丛洼地 泥沙堆积 137Cs示踪
下载PDF
从桂西北隆或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可能成因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显凡 杨科佑 张兴春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8,共8页
在区域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物源、成矿作用和构造控矿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桂西北隆或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矿店的穹隆构造、深断裂控矿、多层位赋矿和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在滇黔桂三省... 在区域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物源、成矿作用和构造控矿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桂西北隆或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金矿店的穹隆构造、深断裂控矿、多层位赋矿和围岩蚀变等矿床地质特征,在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中既具有普遍性,又表现出特殊性,其原生成矿硅质流体可能主要直接来自深部岩浆源分异作用,但由于是在地壳中成矿.不可避免地受到部分地层的物质和流体的混杂,因而属于地慢上隆-构造岩浆活化分异-深大断裂导矿-次级断裂、背科控矿-交代充填成矿的中偏低温热液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化学 浸染型金矿 矿床成因 金矿床
下载PDF
桂西北红椿种群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冯立新 陈荣 +7 位作者 朱昌叁 杨善云 廖英汉 买凯乐 苏付保 岑建余 杨顺华 罗世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0,95,共6页
红椿是我国濒危保护物种,针对红椿天然林在广西的分布及种群分布特点,在桂西北红椿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m×20m的调查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法,对该地红椿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红椿是我国濒危保护物种,针对红椿天然林在广西的分布及种群分布特点,在桂西北红椿分布集中区域设置了9个20m×20m的调查样地,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方法,对该地红椿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桂西北红椿种群个体主要集中在Ⅳ、Ⅴ和Ⅶ龄级,而幼龄树(Ⅰ和Ⅱ级)较少或者没有,表明桂西北红椿种群更新比较困难。桂西北红椿在5m×5m、5m×10m、10m×10m的取样面积上,低龄级呈现均匀分布,高龄级呈现聚集分布,并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大,呈均匀分布的龄级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北 红椿 龄级 尺度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盘式入渗仪法测定喀斯特洼地土壤透水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建伟 陈洪松 +1 位作者 张伟 史东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6,共5页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菜地50-80 cm层大于20-50 cm层;菜地剖面0-10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1.85×10-3cm/s)是20-50 cm层的5.2倍,玉米地剖面0-16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2.21×10-3cm/s)是55-70 cm层的3.1倍;土壤比重、初始含水率同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与近似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和-0.8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式入渗仪 喀斯特 洼地 土壤剖面 渗透 桂西北
下载PDF
桂西北发现一类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 被引量:14
19
作者 潘家永 张乾 邵树勋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5,共3页
桂西北是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区之一部分,分布有金牙、高龙、明山等中-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近年来,该区又发现了一类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即产于辉绿岩与地层内外接触带中的金矿床。通过对该类矿床的典型代表世加金矿进行地质... 桂西北是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区之一部分,分布有金牙、高龙、明山等中-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近年来,该区又发现了一类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即产于辉绿岩与地层内外接触带中的金矿床。通过对该类矿床的典型代表世加金矿进行地质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认为该类矿床为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区内产于中三叠统地层中典型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在成因上有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浸染型 金矿 金矿床 矿床成因 热液矿床
下载PDF
基于RUE和NDVI的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强度分析——以桂西北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辉霞 周红艺 魏兴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27-937,共11页
以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桂西北为例,综合植被变化状况和驱动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的强度进行分级评价。首先,采用直线斜率的方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利用率(RUE)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次,利用GIS技术,对N... 以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桂西北为例,综合植被变化状况和驱动因子,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的强度进行分级评价。首先,采用直线斜率的方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利用率(RUE)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其次,利用GIS技术,对NDVI变化趋势、RUE变化趋势和人口密度进行合成,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然后,根据NDVI变化趋势和RUE变化趋势对各集群的人类干扰强度进行初步判断;最后,根据集群的人口密度值,修正各集群的地理属性,实现人类活动对植被干扰强度的分级评价。结果表明:(1)在区域尺度上,桂西北1999—2012年植被生长呈总体好转、局地退化的特征。(2)降水利用率大致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空间格局,1999—2012年植被降水利用率总体上呈略有上升的趋势,但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分布的特征。(3)1999—2012年桂西北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正向干扰效应呈多中心非均衡分布特征,主要集中在以木论自然保护区和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东北片区、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西北片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西部片区。负向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以都安县和靖西县最为典型;中部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并不明显,呈现出正向干扰效应和负向干扰效应零星分布的格局。(4)人类干扰主要集中在坡度25°以下区域,强度正向干扰主要分布在高程为400~1 000m的丘陵及低山区,强度负向干扰主要分布在高程400m以下的中下坡、河谷盆地及峰丛洼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利用率 人类活动 聚类分析 桂西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