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41
1
作者 刘小洪 罗静兰 +2 位作者 郭彦如 韩品龙 赵俊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6-632,共7页
利用室内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图像粒度、压汞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和数理统计、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陕北延长组长6油层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砂岩中24.9%和12.0%的原生... 利用室内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图像粒度、压汞分析等现代测试技术和数理统计、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陕北延长组长6油层组成岩相与储层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砂岩中24.9%和12.0%的原生孔隙丧失,溶解作用使孔隙间的连通性得到改善、渗透性提高。沉积相、埋藏条件和碎屑成分的不同导致地区之间成岩作用的差异。可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浊沸石胶结溶蚀相是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区,绿泥石薄膜胶结粒间孔相是次有利成岩相带,碳酸盐+自生粘土充填微孔相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良好的储层,压实压溶致密相和浊沸石/碳酸盐胶结致密相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长6储层 延长组 陕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毛乌素沙地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尹立河 张茂省 董佳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51-1156,共6页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地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集旅游、渔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近年来,红碱淖面积萎缩,影响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为了查明红碱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 红碱淖是毛乌素沙地最大的内陆湖泊,是集旅游、渔业和生态湿地于一体的功能区。近年来,红碱淖面积萎缩,影响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为了查明红碱淖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在收集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MODIS遥感数据反演了湖面面积,建立了2000年以来红碱淖面积的时间序列。在分析红碱淖面积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后发现,早期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湖泊面积呈周期性有规律的变化;后期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叠加了上游截流、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湖泊在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总体呈现出萎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红碱淖 湖泊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陕北统万城地区历史自然景观及毛乌素沙漠迁移速率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同兴 王宇飞 +2 位作者 侯甬坚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无定河北岸 ,今天的自然景观属于沙漠 ,仅存稀疏的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 ,在约 16 0 0年以前 ,当地为温带干草原 ,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 ,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的乔木 ...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北无定河北岸 ,今天的自然景观属于沙漠 ,仅存稀疏的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 ,在约 16 0 0年以前 ,当地为温带干草原 ,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 ,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的乔木 ,河流、湖泊、沼泽中水生植物繁盛 ,在丘间低洼处或盐碱土上分布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当时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 7 8℃~ 9 3℃ ,最热月平均温度 2 3 0℃~ 2 4 9℃ ,最冷月平均温度- 12℃~ - 5 6℃ ,年较差 2 8 5℃~ 38 2℃ ,年降雨量 4 0 3 4~ 5 5 0 0mm ,最大月降雨量 83 8~ 12 3 9mm ,最小月降雨量为 4 4~ 12 2mm。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 0 2℃~ 0 7℃ ,年降雨量也高出 6 0~ 10 0mm。如此的历史景观今天已经向南迁移 ,侧柏林或森林草原退缩至延安以南。在此近 16 0 0年的时间里 ,毛乌素沙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其南部边缘推进了约 2 0 0km ,推测沙漠扩展的速率达到平均 12 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自然景观 毛乌素沙漠 次生灌丛 草本群落 统万城地区
下载PDF
试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被引量:9
4
作者 吕卓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1-826,共6页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得失,可为今后陕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方法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实际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大幅起落,至清代...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得失,可为今后陕北地区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和参考。方法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实际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数次大幅起落,至清代最终形成以榆林、延安为中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结论和平稳定的区域社会环境、行政区域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协调,是区域城镇体系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城镇体系 发展演变
下载PDF
陕北矿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赵晓光 张亦扬 杜华栋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193,共6页
通过对陕西北部矿区4种土地类型(草地、农田、道路、矿区)中8种重金属元素(Cd、Cu、Cr、Hg、Ni、Pb、As、Zn)含量的测定,结合毗邻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对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对陕西北部矿区4种土地类型(草地、农田、道路、矿区)中8种重金属元素(Cd、Cu、Cr、Hg、Ni、Pb、As、Zn)含量的测定,结合毗邻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对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Hg和Cd元素累积明显,其余6种重金属虽未超过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但已呈现出一定的累积效应;2)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Hg和Cd元素分担率高达93%以上,单项污染指数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分担率相对较低,单项污染指数表现为清洁水平,综合污染指数计算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均表现为重污染;3)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计算表明,草地处于重度风险等级,其余3种土地类型均为严重风险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北部 矿区 煤炭开采 污染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微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文忠 王永宏 +3 位作者 张三 冯胜斌 郝炳英 崔晓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10-1821,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7段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资源。通过扫描电镜、微米CT、二维FIB-SEM测试等高精度孔隙分析技术手段,结合大量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多期砂岩叠置型页岩油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精细刻画,讨论其主要控制因...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7段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资源。通过扫描电镜、微米CT、二维FIB-SEM测试等高精度孔隙分析技术手段,结合大量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多期砂岩叠置型页岩油储层的微观特征进行精细刻画,讨论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以微米孔为主,半径为2.0~50μm,喉道半径为0.3~13μm,其孔喉为微米—纳米级与微米级喉道连通形成的众多簇状孔喉单元;其孔隙度分布在3.0%~13.0%之间,平均孔隙度为7.0%,渗透率在(0.02~0.30)×10^(−3)μm^(2)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15×10^(−3)μm^(2);其压汞曲线特征表现为排驱压力低、退汞效率高、粗喉道占比高。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粒度细、塑性组分含量高、早期压实作用强烈、黏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强烈是造成其孔隙减孔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和绿泥石膜的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增孔效应。陕北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与庆城地区类比表明其具有Ⅰ类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喉结构 微—纳米孔隙 陕北地区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陕北文化的分期及其基本特质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蓉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5-88,共4页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 陕北文化是陕北人历数千年而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文化的发生、发展,可以按照历史的自然演进序列划分为远古到秦汉、魏晋到宋辽金元以及明清时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可细分为若干历史时期。陕北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为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浓重的军事文化色彩,以及文化中的原始性和历史延续性。这些基本特质赋予了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绚烂的神奇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文化 陕北历史 区域史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娟 卓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20-223,229,I0002,共6页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 [目的]分析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以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研究区域,应用美国通用土壤流失预报方程(RUSLE模型)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 9.2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域2000,2007和2012年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量呈下降趋势,2012年较2000年下降了1 162t/(km2·a);以子长县为例,2000年土壤侵蚀模数在2 500t/(km2·a)以下的面积仅占区域总面积的0.1%,2012年上升为55.2%;2000年研究区主要土壤侵蚀强度为中度侵蚀,2012年为轻度侵蚀,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子长、安塞、志丹等县。[结论]植被覆盖因子是影响区域内土壤侵蚀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有效抑制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区 土壤侵蚀 定量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蒲磊 刘艳妮 +3 位作者 刘文 周树勋 辛红刚 李继宏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沉积微相的展布并间接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侏罗系油源来自长7段烃源岩,古河及支沟切割延长组顶部地层,为油气自下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应用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经纵向及侧向运移共同作用,自下向上、自西向东发生运移,延安组延8段~延9段广泛发育的盖层为侏罗系成藏提供了封隔条件,斜坡带成为油藏聚集的有利部位。建立了侏罗系缓坡成藏模式,近源的吴起五里湾地区在垂向运移作用下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而远源的天赐湾地区以高渗砂体作为主要运移通道,在侧向运移作用下侏罗系储层亦具备成藏条件。该研究为陕北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地区 古地貌 侧向运移 富集规律
下载PDF
陕北地区黄土崩塌破坏模式分类及防控对策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彭军 李翔宇 +1 位作者 闫蕊鑫 马小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6,共6页
黄土崩塌病害问题成为困扰陕北地区基础建设的技术难题,严重威胁交通、建筑的运营安全,但针对其崩塌破坏模式及对应防控对策展开系统、总结性的研究较少。基于陕北地区黄土边坡特有发育特征,综合分析该地区典型黄土崩塌灾害,对陕北黄土... 黄土崩塌病害问题成为困扰陕北地区基础建设的技术难题,严重威胁交通、建筑的运营安全,但针对其崩塌破坏模式及对应防控对策展开系统、总结性的研究较少。基于陕北地区黄土边坡特有发育特征,综合分析该地区典型黄土崩塌灾害,对陕北黄土崩塌破坏模式进行系统提炼、归纳,从破坏形式上将其分为:剥落式、崩落式、台阶式、倾倒式、滑移式、冒落式6种;从破坏驱动机制上将其分为:应力型驱动、节理型驱动、扰动型驱动、混合型驱动4种。此外,针对各自的破坏模式,通过广泛归纳目前常用处置手段,提出各自对应的有效防控对策。研究成果对于陕北地区黄土崩塌破坏认知、具体防控手段选择具有重要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崩塌 破坏模式 驱动机制 防控对策 陕北地区
下载PDF
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调查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小燕 常剑波 +2 位作者 庞宝华 李小记 魏晓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553-1557,共5页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方法:选择陕北地区2~6年级农村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分别对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77.8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心理焦虑... 目的:探讨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特点。方法:选择陕北地区2~6年级农村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分别对延安地区和榆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77.88%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心理焦虑,各因子得分的均分为3.20~8.89,最高为学习焦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得分在对人焦虑上有差异(t =-2.147,P 〈0.05);8个因子中,≥8分的检出率范围为2.97%~67.84%,检出率最低为孤独倾向,最高为学习焦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χ2=6.624,P =0.01)和孤独倾向(χ2=4.907,P=0.027)上有差异;男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范围在2.27%~64.39%,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范围在3.65%~71.17%,女生的自责和恐怖倾向检出率高于男生(P 〈0.05),延安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焦虑检出率高于榆林地区。结论:陕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较多的心理焦虑,尤其是学习焦虑,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心理现状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志宇 张洪荣 +1 位作者 付华 王钦 《草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21-26,共6页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 长城沿线风沙地是由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常因生产系统的紊乱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生态环境恶化。为了探讨这一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制,组建有序的生产结构,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的,于1990~1994 年在陕西靖边长城沿线选择110.6 hm 2 的风沙地,设置了4个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物和牲畜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当牧业收入占种植业和饲养业总收入50% 左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可使总收入增加41.98% ,土壤有机质增加3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农作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暗色泥岩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新平 惠潇 +4 位作者 邓秀芹 楚美娟 张文选 邵晓州 陈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6-876,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中部发育一套暗色泥岩,明确该套暗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该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圈定长8暗色泥岩的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其沉积环境、生烃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中部发育一套暗色泥岩,明确该套暗色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对该区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刻度测井圈定长8暗色泥岩的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其沉积环境、生烃潜力及成藏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长8暗色泥岩厚度2~10 m,分布广泛,主要形成于相对局限的汇水区,属弱还原陆相淡水环境。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生烃转化率较高,生烃母质以I,II1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生油阶段,总体评价为好烃源岩。研究区长8暗色泥岩具有C_(30)藿烷、C_(30)重排藿烷、重排甾烷丰度高,γ蜡烷丰度低,ααα20R构型C27,C28,C29规则甾烷呈"L"型分布等典型特征,与长7,长9的烃源岩特征差异明显。该套烃源岩的发现,为陕北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岩性油藏的勘探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延长组 暗色泥岩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C30重排藿烷
下载PDF
陕北地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金雄 雷磊 +2 位作者 王琳琳 薛梅 李贸 《陕西电力》 2017年第4期88-92,共5页
以陕北某输变电工程为例,阐述了项目区气候气象、地貌、植被、土壤性质结构、水土流失现状等特征,分析了输变电工程施工特点及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了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主要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 陕北地区 输变电工程 水土流失 防治
下载PDF
陕北靖边庙梁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傅文彬 邸楠 +3 位作者 邵晶 胡松梅 杨瑞琛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庙梁遗址是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其出土遗存开启的龙山时代后期"双鋬鬲陶器体系"被认为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发掘过程中对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共采得土样32份,共计143.5 L,其中包括仰韶晚期的样... 庙梁遗址是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其出土遗存开启的龙山时代后期"双鋬鬲陶器体系"被认为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发掘过程中对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共采得土样32份,共计143.5 L,其中包括仰韶晚期的样品14份,共67 L;龙山时期的样品18份,共76.5 L。通过对庙梁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发现了23个种属的植物种子,包括粟、黍两种农作物,以及胡枝子属、草木犀、藜属、虫实属、猪毛菜属、狗尾草、野燕麦、大麻、酸枣等其他植物种子,共计35913粒。浮选结果显示,庙梁先民发展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其中粟的地位较高,这一结构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期没有改变。豆科植物的高出土概率表明庙梁周边的植被条件适宜发展牧业。结合动物考古的研究结果,庙梁先民在仰韶晚期以农业为主;进入龙山时期后,以牛、羊的传入为契机,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农牧兼营的情况与木柱柱梁等遗址比较相似。这一时期生计策略的变化,可能是当时人类面临气候波动时的对策之一。房址F4内柱洞D2出土植物遗存十分特殊,反映出房址F4与粮食加工或消费有关。D2本身可能是一个先于房址废弃的柱洞,也可能是一类少见的地臼,结合民族学材料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庙梁遗址出土了27530粒藜属种子,有可能是人为收集利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梁遗址 陕北地区 仰韶时代 龙山时代 旱作农业
原文传递
Oil/Ga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Methods of the Deltaic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Northern Shaanxi Area 被引量:4
16
作者 YangHua FuJinhua YuJian DuJinliang MuJingku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69-78,共10页
There are large deltaic systems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and developed two sets of good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and many sets of oil-bearing beds... There are large deltaic systems in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and developed two sets of good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and many sets of oil-bearing beds. Exploration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 were controlled by the generative depression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and deltaic reservoir sand body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large-scale oilfields. In addition, secondary laumontite in a low permeable area was dissolved and then a high permeable area was formed. The updip lithologic variety of reservoir sand bodies is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of subtle lithologic traps, and the deltaic reser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large multi-beds of oil-generation and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the petroleum geologic settings of the studied area are analyzed, and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methods of lithologic reservoirs are summarized. It is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exploration theories of lithologic reservoirs, and also expedites the exploration steps of deltaic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haanxi area sedimentary cycle deltaic sand body laumontite solution pore subtle reservoir exploration method
下载PDF
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楠 徐玉霞 +3 位作者 郭炳强 马凯 林巧风 许丁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0期70-74,共5页
综合评估退耕还林效益是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依据。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2000—2015年退耕还林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加乘综合法,从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政策响应3个方面定量分析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陕北和关中... 综合评估退耕还林效益是工程持续推进的重要依据。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关中平原2000—2015年退耕还林现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加乘综合法,从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政策响应3个方面定量分析陕北和关中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陕北和关中的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走势基本一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从2008年开始效益值为正,2000—2005年效益值连年上升,2006年略微下降,之后效益增长显著。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分别为0.2669和0.2008。退耕成果逐渐显现,开始享受退耕带来的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层次分析 综合效益评价 陕北 关中
下载PDF
1644—1949年陕北地区旱灾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宪功 徐雪强 +2 位作者 古帅 王尚义 牛俊杰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6-180,共5页
通过对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自然灾害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了该区域旱灾的等级、发生频率、分布特征、致灾原因等。经统计,该区共发生旱灾131次,发生频率为2.34 a/次。旱灾阶段性明显:1644—1743年间以轻度旱灾为主,灾害频率较低... 通过对1644—1949年间陕北地区自然灾害史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了该区域旱灾的等级、发生频率、分布特征、致灾原因等。经统计,该区共发生旱灾131次,发生频率为2.34 a/次。旱灾阶段性明显:1644—1743年间以轻度旱灾为主,灾害频率较低;1744—1823年间中度旱灾增加,轻度中度旱灾交替发生,旱灾频次提高;1824—1949年间,灾害频次大幅增加,大旱灾和特大旱灾频繁发生,灾情持续时间延长,呈现频次逐渐增加、等级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发生季节看,夏季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季节,次为春季和秋季。从地域分布上看,旱灾的发生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特征。该区旱灾的发生与气候波动有直接关系,降水量减少是诱发该区大旱灾和特大旱灾的主要原因,而降水分配不均则是轻度和中度旱灾的主要原因,过度的农业开发则加剧了旱灾的危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时空特征 成因 1644-1949年 陕北
下载PDF
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略论——以陕北能源矿区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加 窦鹏娟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164-170,共7页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化解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陕北能源矿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其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冲突的背后其实是生态利益与能源利益的博弈,而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帮助破解这一困境...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化解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陕北能源矿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其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冲突的背后其实是生态利益与能源利益的博弈,而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帮助破解这一困境的现实需要。陕北能源矿区虽业已开展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但其中存在着不少法律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生态补偿在矿区内还未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应该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理顺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促进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改革生态补偿的税费体制,以推动陕北能源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能源矿区 生态补偿 法律制度
下载PDF
陕西省志丹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垚 周少伟 +2 位作者 阮征 毕丽莎 邹莉菲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9期35-44,共10页
为将潜在风险指标考虑到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中,更好地研判区域地质灾害形势,以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为研究区,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基于高精度DEM数据,对研究... 为将潜在风险指标考虑到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中,更好地研判区域地质灾害形势,以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为研究区,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基于高精度DEM数据,对研究区具备孕灾条件的区域划分了栅格单元,并开展大比例尺(1∶50000~1∶10000)调查,查明了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和危险区范围内的承灾体。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实现了所有栅格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再叠加区域内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进而开展地质灾害易损性和风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调查区总面积的0.32%、9.42%、69.38%、20.87%,并通过典型隐患点实地核查,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研究成果掌握了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底数,明确了地质灾害风险分布区域和发育特征,可为进一步实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提供基础依据,有利于提高地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 栅格单元 县域 陕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