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源基性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彦杰 周效华 +3 位作者 廖圣兵 余明刚 蒋仁 姜杨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 鄣源基性岩呈北东—南西向分布于皖赣相邻区鄣公山北坡瑶里—鄣源—江潭一带,以构造碎块或碎片形式产于新元古代火山-陆缘细碎屑岩组成的复理石基质中,总体显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块状基性熔岩、辉长岩、辉绿岩等,它们在空间上紧密相伴,形成于新元古代。通过对鄣源基性岩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的分析,认为其形成于低速扩张的陆缘小洋盆扩张脊环境,具初始洋壳基性岩特征。提出鄣源基性岩可能属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 基性岩 地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彦杰 廖圣兵 +3 位作者 周效华 王存智 蒋仁 朱意萍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8-994,共17页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北缘 新元古代浅变质地层 构造变形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郭智超 时毓 +4 位作者 王新宇 付伟 刘希军 覃康乐 刘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在830和810 Ma,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四堡群和丹洲群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暗示这些锆石可能为来自四堡群和丹洲群地层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形成于830 Ma左右的锆石与侵入于四堡群的花岗岩类岩石可能为同一次构造事件的产物,也可能为这些花岗岩类岩石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179±2 Ma的锆石年龄(晚中生代燕山早期)则很可能代表了煌斑岩的变质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年代学 新元古代 桂北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