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田边界系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守臣 原东方 +1 位作者 杨慎骄 王和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5-819,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豫北低山丘陵区不同农田边界的植物丰富度、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植物丰富度指数依次为灌草丛>水渠边>稀疏林地>路旁>果园边际>作物边界带,灌草丛物种丰富度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均匀度指数依次为稀疏林地>灌草丛=水渠边>路旁>作物边界带>果园边际,稀疏林地均匀度指数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果园边际地的均匀度指数显著小于其他农田边界类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水渠边>稀疏林地>灌草丛>果园边际>路旁>作物边界带,水渠边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其他边界类型,作物边界带的生态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其他边界类型。灌草丛、路旁、水渠边、稀疏林地和果园边际地相互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多,其物种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而作物边界带与其他边界类型间的共有植物种较少,物种相似系数也较低,均在0.7以下,其中,作物边界带和灌草丛相似系数最低,为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低山丘陵区 农田边界系统 植物多样性 物种相似性
下载PDF
豫北林州地区寒武系苗岭统古丈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
2
作者 陈泳霖 郭振 +1 位作者 李瑞强 白国典 《矿产勘查》 2024年第4期509-517,共9页
近年来,有研究者在豫西登封地区发现张夏组三段和四段的碳同位素存在一个-1.5‰的负漂移,经过对比推测该负漂移位于鼓山阶与古丈阶的界线处,但没有讨论研究剖面的生物地层信息,因而其准确性存在疑问。为了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内部... 近年来,有研究者在豫西登封地区发现张夏组三段和四段的碳同位素存在一个-1.5‰的负漂移,经过对比推测该负漂移位于鼓山阶与古丈阶的界线处,但没有讨论研究剖面的生物地层信息,因而其准确性存在疑问。为了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苗岭统内部年代地层格架,本文针对豫北林州地区寒武系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碳酸盐岩进行了碳同位素学、三叶虫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苗岭统内部碳酸盐岩δ^(13)C组成相对稳定,基本保持在0.5‰附近,但在张夏组顶部到炒米店组底部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碳同位素负漂移,δ^(13)C值从1.3‰逐渐减小到-0.1‰,漂移的峰值对应于三叶虫Blackwelderia的首现层位。通过对比华南、美国、澳大利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同时期地层的碳同位素演化曲线,确认该次碳同位素负漂移具有普遍性,指示了苗岭统古丈阶的底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崮山组 寒武系 豫北地区
下载PDF
散杂居情景下文化适应的地理因素分析——基于豫北社亲文化的研究
3
作者 聂桂博 胡涵 艾少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3-745,共13页
文化适应研究需要同时考虑人和地2个方面的因素,关注“地理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散杂居情景下社亲文化的产生原因及地理因素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以豫北地区的社亲文化为案例,采用文献法、... 文化适应研究需要同时考虑人和地2个方面的因素,关注“地理因素”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为了分析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散杂居情景下社亲文化的产生原因及地理因素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以豫北地区的社亲文化为案例,采用文献法、参与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等研究方法,对2组文化适应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豫北不同群体间的社亲文化是在特定的散杂居地理情景下形成的。豫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区位是社亲村落之间交流的前提,而特定距离范围内的祈雨仪式路线和共同的信仰是维系社亲联系、延续社亲文化的纽带。2)社亲双方在发展过程中基本遵循“分离、碰撞、汇融、延续”的文化适应过程,在维护基层团结、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中,“整合策略”在这种特有的文化适应形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文化适应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地理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于社亲双方而言,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都需在特定范围内才能维系社亲文化。4)在散杂居情景下,同一文化群体与不同村落群体的交流中均采取“整合策略”实现了较好的文化适应效果,拓展了文化适应在特定情景下的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要素 文化适应 整合假设 社亲文化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状况评估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5,50,共6页
短时间内对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的范围准确监测并进行受灾状况评估十分必要。利用SAR影像提取豫北地区“7·20”暴雨洪涝灾害洪水范围,结合洪水前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系统协同叠加分析方法,对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进... 短时间内对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的范围准确监测并进行受灾状况评估十分必要。利用SAR影像提取豫北地区“7·20”暴雨洪涝灾害洪水范围,结合洪水前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采用系统协同叠加分析方法,对豫北地区暴雨洪涝灾害淹没土地进行受灾状况评估。豫北地区洪水前水体面积为9.16 km^(2),洪水中水体总面积为268.91 km^(2),洪水导致水体面积增加了259.75 km^(2)。其中浚县、卫辉市和淇县区域距太行山脉较近,位于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交汇处,地势低洼,是主要滞洪区,故该区域洪水淹没范围最大,是受灾最严重的3个县(市)。暴雨洪水淹没区域主要为农村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建设用地占总受灾面积比例分别为81.57%、17.23%。利用SAR影像提取洪水水体范围,能够对洪水淹没区域快速有效地监测,结合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可以精准地进行暴雨洪涝灾害评估,为减轻灾后风险以及防御不利影响并进行灾后重建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影像 “7·20”暴雨 洪涝灾害 受灾状况分析 豫北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下游豫北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研究
5
作者 翟文华 付宇 +2 位作者 曹文庚 李泽岩 任宇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17,122,共7页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 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对地下水砷的预测存在较大差别,现有机器学习模型不能较好预测地下水砷的空间分布。基于黄河下游豫北区1081个浅层地下水砷质量浓度实测值,结合人类活动、气候、沉积环境、土壤理化特征、水文地质等环境因子,构建以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为基学习器,线性判别分析(LDA)为元学习器的堆叠(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对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并对关键环境变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砷质量浓度为0.01~190μg/L,超标率为16.74%;相对于RF、XGBoost、SVM模型,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uracy)、特异性(Specificity)和敏感性(Recall)最大;研究区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洼地及黄河决口扇地区,占总面积的33.81%;黄河决口情况、年均气温、年降水量、高程、水力梯度是影响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沉积环境与地下水中砷富集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 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 黄河下游 豫北地区-
下载PDF
豫北低山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守臣 王红亮 王锐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6期66-69,72,共5页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75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这一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稍有降低。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的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度指数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分析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低山丘陵区 农业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豫北区域旅游联盟设计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成方 冯明义 +1 位作者 江海旭 王静思 《旅游论坛》 CSSCI 2010年第6期739-742,770,共5页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完善豫北区域旅游联盟的必要性出发,理清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从而得出,改进...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完善豫北区域旅游联盟的必要性出发,理清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从而得出,改进和完善豫北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联盟 豫北 旅游业 设计
下载PDF
豫北地区天然草地饲草资源特点与生产水平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孝 李黎 +5 位作者 张云霞 杨浩哲 杜红旗 朱伟然 梁亚爽 张国启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0,共5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豫北地区天然草地的特点和利用现状,该研究在原来草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天然草地的类型、牧草资源、植被特点、草地生产水平、利用程度开展野外现场样地调查,为保护、开发和多样化利用草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⑴豫北天然草... 为了更好地掌握豫北地区天然草地的特点和利用现状,该研究在原来草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天然草地的类型、牧草资源、植被特点、草地生产水平、利用程度开展野外现场样地调查,为保护、开发和多样化利用草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⑴豫北天然草地共有2类10个型,面积为4.88×10^(4) hm^(2),占河南省天然草地面积的9.34%;⑵豫北天然草地的饲用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主要建群种12种,优势种41种,具有物种多样性特点;⑶豫北天然草地平均草层高度38.12 cm,平均盖度84.92%,平均产草量为4.51×10^(3) kg/hm^(2),草地载畜量为1.39×10^(5)羊单位,89.23%的天然草地属于轻度或未利用状态。总之,豫北地区饲草资源丰富,草地类型多样,草地生产水平高,但利用程度较低,需要以发展草牧业为核心加大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其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天然草地 饲草 生产 分析
下载PDF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生业经济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秦存誉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8,共8页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各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已存在以旱作(粟、黍)农业和家畜饲养(猪、狗、牛、羊)为主,兼营采集、狩猎和捕捞业的生业模式。少量大豆、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发现表明这一区域自龙山时期就已“... 豫北地区龙山时期各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已存在以旱作(粟、黍)农业和家畜饲养(猪、狗、牛、羊)为主,兼营采集、狩猎和捕捞业的生业模式。少量大豆、小麦、稻米等农作物的发现表明这一区域自龙山时期就已“五谷俱全”,农业种植结构趋向复杂化。自然环境的优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推动了豫北地区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持续繁荣,约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该区域与中原其他区域基本同步步入文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 龙山文化 生业经济 农业 家畜饲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