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丁超 陈刚 +2 位作者 李振华 毛小妮 杨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1-588,616,共9页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0 Ma缓慢埋藏增温过程,平均增温速率为0.9℃/Ma;150~120 Ma为快速增温阶段,平均增温速率高达2.1℃/Ma,地层温度达到最高,且均大于130℃。之后不同区段经历差异降温过程:北缘露头区经历了120~65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1.3℃/Ma;65~1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4℃/Ma。南缘露头区及盆地沉降区则经历了120~3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9℃/Ma;30~10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5℃/Ma。10 Ma以来,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冷却,平均冷却速率约6.5℃/Ma。分析结果认为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之最高热增温作用的关键时刻为(120±10)Ma,促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熟生烃和大规模油气成藏。在后期的差异抬升冷却过程中,北缘露头区在65 Ma±通过了110℃等温面,南缘露头区及盆地的沉降区在30 Ma±通过了110℃等温面,有利于相邻地区原生油气藏的积聚和保存,古近纪晚期(30 Ma)尤其是新近纪晚期近10 Ma以来的强烈构造抬升作用有可能是引发原生油气藏调整—改造和次生成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苏文杰 鲁慧丽 +3 位作者 乔德民 李辉 石磊 罗开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并预测了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发育潮坪型白云岩储层、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和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3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含少量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4.77%、5.12%和2.52%。(2)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丘滩体、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白云石化作用是潮坪型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形成的关键,丘滩体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发育。(3)盆地东北部神木—靖边地区在奥陶纪马四期位于低隆起带上,有利于丘滩体发育和生物扰动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可为天然气富集提供规模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生物扰动作用 丘滩体 白云岩储层 马四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叠锥沉积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宋霁 焦养泉 +2 位作者 吴立群 荣辉 王瑞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7,共7页
通过野外露头实测、手标本观察、光薄片观察、X光衍射分析、电子扫描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Ⅱ成因地层单元中的叠锥各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叠锥整体呈结核状产出于暗色泥质岩中,泥质岩中发现丰富的20μm... 通过野外露头实测、手标本观察、光薄片观察、X光衍射分析、电子扫描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Ⅱ成因地层单元中的叠锥各方面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叠锥整体呈结核状产出于暗色泥质岩中,泥质岩中发现丰富的20μm左右的炭化微生物化石,反映相对还原的沉积成岩环境。叠锥内部常可分为3层,中层为块状灰岩,上、下层由大小不等的、同轴或错落叠置的直圆锥组成。叠锥内部主要为纤维状方解石呈锥形套叠,纵切面上可见明显的"V"字型或"W"字型纹层,横切面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状构造。上、下层位叠锥的锥顶均朝上,反映出类似叠层石的生长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叠锥可能是由微生物和沉积作用联合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物沉积构造;并推断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Ⅱ成因地层单元中的叠锥发育于由河流向湖泊过渡的浅水、沉积速率较低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锥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油气运聚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被引量:54
4
作者 冯乔 张小莉 +2 位作者 王云鹏 樊爱萍 柳益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8-75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捕获压力及其变化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液态烃和天然气具有长期运聚两期充注的特点,捕获压力在平面上为南高北低、北东部最低,成藏后大量天然气散失和油气向北东方向迁移,及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储层流体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捕获压力及其变化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液态烃和天然气具有长期运聚两期充注的特点,捕获压力在平面上为南高北低、北东部最低,成藏后大量天然气散失和油气向北东方向迁移,及砂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特性等暗示油气可能为东胜大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捕获压力 东胜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下载PDF
多期次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陈刚 丁超 +5 位作者 徐黎明 章辉若 李楠 李岩 胡延旭 黄得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3-1011,共9页
多期次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其宿主岩层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温度和时间序列。结果表明,研究... 多期次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其宿主岩层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温度和时间序列。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中生代—新生代总体经历了2~3期油气成藏事件:①二叠系各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多旋回沉降埋藏增温阶段经历了2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成藏温度主要分布在78.9~89.3℃和120.7~124.5℃,成藏时间分别为距今162~153 Ma和140~128 Ma;②上二叠统在晚白垩世以来抬升改造阶段经历了1期油气次生成藏事件,成藏温度主要集中在98.6℃,成藏时间接近30 Ma。对于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复杂成岩-成藏系统而言,多井段样品、多类型定年数据与其宿主岩石构造热演化史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有可能是更为客观地全面认识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及其多期次油气动态成藏过程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二叠系 油气成藏年代学 流体包裹体分析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中伊利石的特征及成岩演化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可可 黄思静 +1 位作者 吕杰 兰叶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43-52,共10页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过渡形貌的伊利石以及其他的自生伊利石。根据研究区太原组浅海沉积背景以及砂岩样品的组构、矿物学特征,认为一部分伊利石的成因与浅埋藏开放体系中大量外部来源的钾有关。而太原组砂岩中高岭石在数量上的缺失以及相关的岩相学特征则表明大部分伊利石应来自于深埋藏条件下钾长石与高岭石之间的反应。该过程是受到热力学与动力学控制的,早成岩期高K+/H+活度比的流体对钾长石的保存、伊利石化作用发生前长石向高岭石的转化以及相对较高的地层温度是其重要的控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太原组 成岩演化 储层
下载PDF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for Constrain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刚 李书恒 +4 位作者 章辉若 杨甫 丁超 雷盼盼 胡延旭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89-598,共10页
Geochronolog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 By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patite... Geochronolog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 By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modeling thermal path of the FI host rock, a case study of constrain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eriod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OB) has been conducted. The FI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oil-gas-bearing sandstone core-samples from the Lower to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 statistically present two groups with a low and a high temperature peaks in ranges of 90-78 and 125-118 ℃, re- 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stage primar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of the Early-Middle Mesozoic. Besides, there exists another group with a medium-high peak temperature of 98 ℃ in the Upper Per- mian reservoirs, corresponding to the hydrocarbon recon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Late Meso- zoic to Cenozoic.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ed ages of the FI peak temperatures on the AFT thermal path of the FI host rocks, it is further induced that there experienced 3-stag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 during the Mesozoic to Cenozoic. These are: (1) all the various primary hydro- carbon Permian reservoirs together developed 2-stage accumulations of 162-153 and 140-128 Ma in agreement with the multi-cycle subsidence burial heating process of the basin; (2) the Upper Per- mian reservoirs further experienced 1-stage secondar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re- construction at ca. 30 Ma in coincidence with a critical tectonic conversion of the slow to rapid uplifting proces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N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ordos basin Permian reservoir fluid inclusion apatite fission track GEOCHRONOLOG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丁超 陈刚 +4 位作者 郭兰 张文龙 师晓林 徐小刚 刘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38-1247,共10页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差异隆升 隆升速率
下载PDF
Geochronological Records of Oil-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 of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被引量:4
9
作者 CHEN Gang YANG Fu +3 位作者 LI Shuheng ZHANG Huiruo HU Yanxu LEI Panp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701-1711,共11页
Geochronology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is a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s.By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 (AI) and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 Geochronology of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is a challenging subject of petroleum geology in multi-cycle superimposed basins.By K-Ar dating of authigenic illite (AI) and fluid inclusion (FI)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patite fission track (AFT) thermal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constraining the OGA times of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Ordos basin (NOB)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is paper.AI dating of the Permian oil-gas-bearing sandstone core-samples shows a wide time domain of 178-108 Ma.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I ages presents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which developed in the time domains of 175-155 Ma and 145-115 Ma with 2-peak ages of 165 Ma and 130 Ma,respectively.The FI temperature peaks of the samples and their projected ages on the AFT thermal path not only present two groups with a low and a high peak temperatures in ranges of 90-78℃ and 125-118℃,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2-153 Ma and 140-128 Ma in the Permian reservoirs,but also appear a medium temperature group with the peak of 98℃ in agreement with a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I and FI ages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reveals that the Permian reservoirs in the NOB experienced at least 2-stage primary OGA processes of 165-153 Ma and 140-128 Ma in agreement with the subsidence thermal process of the Mid-Early Jurassic and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Then,the Upper Permian reservoirs further experienced at least 1-stage secondary OGA process of c.~30 Ma in coincidence with a critical tectonic conversion between the slow and the rapid uplift processe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Neo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ordos basin (NOB) Permian sandstone reservoirs oil-gas accumulation (OGA) GEOCHRONOLOGY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铀成矿的指示
10
作者 杨桐旭 俞礽安 +5 位作者 荣辉 李彤 朱强 司庆红 涂家润 彭胜龙 《华北地质》 2023年第4期35-46,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资源基地之一,分布了多个大型、超大型铀矿床。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对盆地东北缘铀矿床、非矿区的中侏罗统直罗组进行系统对比,探讨其差异性以及对...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资源基地之一,分布了多个大型、超大型铀矿床。本文在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对盆地东北缘铀矿床、非矿区的中侏罗统直罗组进行系统对比,探讨其差异性以及对铀成矿的指示意义。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直罗组砂岩的主量元素与主动大陆边缘砂岩的主量元素含量相似,SiO_(2)含量从盆缘大营铀矿区到盆内乌审旗地区逐渐增加,CaO逐渐减少,Na2O、K2O变化不大;(2)微量元素分布具有相似性,明显富集Rb、Ba、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Y、Yb和Lu的含量较低,Sr含量中等,表明各地区的直罗组砂岩源区为典型的俯冲带环境;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相似,从盆缘到盆内,U元素含量减少,蛛网图“右倾”逐渐平缓,LREE逐渐减少,而HREE变化不明显;(3)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源区母岩类别为火山弧花岗岩,可能形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靠近盆地内部的地区还受到大陆岛弧的影响,且盆地内部的物源区相较于盆地边缘,受到较强程度的风化作用;(4)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各地区直罗组砂岩中La、Ce元素与U呈正相关关系,直罗组沉积时古水体环境为淡水、富氧环境,从盆地东北部到中部,古气候逐渐变得湿润,具有较好的找矿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直罗组 砂岩型铀矿 地球化学 物源 成矿指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利空间 被引量:1
11
作者 易超 王贵 +2 位作者 李华明 张艳 骆效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187-188,共2页
近年来,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我国北方相继发现了多个中-大型的砂岩型铀矿床(张金带,2016)。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资源量丰富。随着勘查力度的不断加大,继皂火壕铀矿床后,相继发现了纳岭沟、... 近年来,我国砂岩型铀矿的勘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我国北方相继发现了多个中-大型的砂岩型铀矿床(张金带,2016)。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资源量丰富。随着勘查力度的不断加大,继皂火壕铀矿床后,相继发现了纳岭沟、大营两个砂岩型铀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新发现铀矿床的成矿特征,总结铀成矿有利空间,并指明了该区下一步找矿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罗组 斜坡带 成矿有利空间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本溪组和太原组沉积相标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计县 《石化技术》 CAS 2019年第7期120-121,共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伊陕斜坡和晋西挠褶带过渡带,勘探发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有较大勘探潜力。研究区气层集中发育在本溪组和太原组,但砂体空间展布变化快,储层呈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沉积相研...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伊陕斜坡和晋西挠褶带过渡带,勘探发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有较大勘探潜力。研究区气层集中发育在本溪组和太原组,但砂体空间展布变化快,储层呈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沉积相研究对储层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相标志是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本文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系统分析了本溪组和太原组的沉积构造特征和测井相标志,建立了沉积相划分的类型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本溪组 太原组 沉积相标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