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孝如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年第2期52-55,85,共5页
目前 ,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 ,甚至是直接取代 ;“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 目前 ,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 ,甚至是直接取代 ;“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道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 ,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 ,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 ,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的 非道德的 不道德的
下载PDF
对错与善恶分别:道德的梯度及德育学辩护 被引量:6
2
作者 唐爱民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7-60,共4页
从本体论意义视域看,与道德现象密切相关的“对错”与“善恶”问题属于道德范畴的不同梯度,二者有着明显区别。善恶与对错分别有其不同的内涵。“善恶”是价值相涉的关系判定,是价值标定的“普遍之维”;“对错”则是一种真假判定,具有... 从本体论意义视域看,与道德现象密切相关的“对错”与“善恶”问题属于道德范畴的不同梯度,二者有着明显区别。善恶与对错分别有其不同的内涵。“善恶”是价值相涉的关系判定,是价值标定的“普遍之维”;“对错”则是一种真假判定,具有工具性、功用性、历史相对性特征。不区分二者的异趣,定然难以把握道德的真确性及其本义。从德育学视角看,对错与善恶的混淆将导致德育涵义的扩展、德育边界的突破及德育实践功能的泛化。知性道德与品行道德、道德范畴与非道德范畴的混淆即是由对错与善恶混同遭致的德育泛化的具体表征。这必然殃及德育理论研究的规范乃至德育实践的成效。因而,对善恶与对错的梯度进行合理性辩护与探究,极具理论与实践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恶 对错 道德梯度 知性道德与品行道德 道德范畴与非道德范畴 德育泛化
下载PDF
非道德善的实现——以艾伦·伍德的黑格尔-马克思路径为线索的研究
3
作者 窦梓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2年第4期145-160,共16页
伍德提出区分“道德善”与“非道德善”是融贯地理解马克思规范理论的前提,这一区分的哲学参照在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中。伍德主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元伦理学层面上是一种历史化的自然主义,在规范伦理层面上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理... 伍德提出区分“道德善”与“非道德善”是融贯地理解马克思规范理论的前提,这一区分的哲学参照在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中。伍德主张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元伦理学层面上是一种历史化的自然主义,在规范伦理层面上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理论。以此为线索,能够阐明马克思伦理思想蕴含的双重维度。其一,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对“道德善”的批判,揭示其社会历史性并说明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善”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其二,马克思同黑格尔一样在静止的、抽象的善之外为新的规范可能性开辟了空间,即探究能够历史地安放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情境;不过,马克思并不认同黑格尔的伦理国家理论,主张只有人类社会或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使人自由并实现自身。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伦理学的真正关切不是找到某种知性的规范基础,而是能够实现人的自由的真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的善 非道德的善 意识形态 人类社会 伦理生活
下载PDF
康德伦理学中的非道德自由
4
作者 邵贤曼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8-52,共5页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否认行为主体在两个非道德目的之间进行选择时有自由可言。亨利·E·阿利森反对这种解读,并基于其“结合论”观点,主张康德那里存在一种非道德自由。虽然阿利森的结论正确,但是他并没有提供理解“一种有限...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否认行为主体在两个非道德目的之间进行选择时有自由可言。亨利·E·阿利森反对这种解读,并基于其“结合论”观点,主张康德那里存在一种非道德自由。虽然阿利森的结论正确,但是他并没有提供理解“一种有限的但却是真正的自发性”的真正说明。事实上,非道德选择的自由属性奠基于一种冷漠的自由概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非道德选择 冷漠的自由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诠释进路之争——从伍德非道德主义论证入手
5
作者 林滨 曹康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5,共9页
伍德的非道德主义论证是解读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重要进路,但其内容和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该论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道德有古典伦理和现代道德两种理解进路,后者更为恰当;第二,在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中区分正义、义务等道德善与自由、自我实... 伍德的非道德主义论证是解读马克思伦理思想的重要进路,但其内容和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该论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道德有古典伦理和现代道德两种理解进路,后者更为恰当;第二,在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中区分正义、义务等道德善与自由、自我实现等非道德善;第三,未能促成非道德善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根据。步骤三的结论颇具洞察力,但在步骤二的区分标准不恰当、步骤一的前提判断有失偏颇的情况下,这一论证难免走向失败。不过,重构而非抛弃该论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通过把马克思放置到古典伦理传统中区分道德善与伦理善,重构工作能够消解伍德非道德主义论证本身存在的含混和内在张力,还能综合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分析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优势,促成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诠释进路从现代道德到古典伦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伍德 非道德主义 伦理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