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迪那2气田液化气无水冷却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谭建华 张朋岗 +3 位作者 陈平 王书国 杨涛利 任亮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1年第5期45-47,70-71,共3页
迪那2气田液化气生产设计采用空冷加水冷工艺,存在能耗大和水冷器易腐蚀结垢等安全隐患。利用HYSYS软件对迪那2气田轻烃回收工艺进行分析,并增设液化气后冷器,利用脱乙烷塔气相对液化气进行冷却,通过醇烃液分离压力、后冷器及空冷器冷... 迪那2气田液化气生产设计采用空冷加水冷工艺,存在能耗大和水冷器易腐蚀结垢等安全隐患。利用HYSYS软件对迪那2气田轻烃回收工艺进行分析,并增设液化气后冷器,利用脱乙烷塔气相对液化气进行冷却,通过醇烃液分离压力、后冷器及空冷器冷却能力等参数的模拟计算和优化,将醇烃液三相分离器压力由常规的2.5MPa提高至5MPa,取消醇烃液导热油加热和液化气水冷,降低了装置能耗,年节水1.44×104m3,节电1.45×105 kW.h,杜绝了水冷器腐蚀穿孔的安全隐患,最终提出了醇烃液高压分离+空冷器+后冷器的液化气无水冷却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那2气田 液化气 HYSYS软件 轻烃回收 无水冷却 能耗
下载PDF
阳极自冷却高效等离子体束流源 被引量:2
2
作者 任琼英 李露 +3 位作者 丁亮 黄佳华 唐振宇 赵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39-744,共6页
研制了一种阳极自冷却的高效层流等离子体炬。利用工质气体在阳极内部循环冷却阳极,提高气体温度;再让加热后的气体以更高的定向速度流入放电腔,得到稳定的等离子体射流。试验中等离子体炬的总功率约为785W,在大气压环境工作,阳极无水冷... 研制了一种阳极自冷却的高效层流等离子体炬。利用工质气体在阳极内部循环冷却阳极,提高气体温度;再让加热后的气体以更高的定向速度流入放电腔,得到稳定的等离子体射流。试验中等离子体炬的总功率约为785W,在大气压环境工作,阳极无水冷,束流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稳态运行过程中,射流长度无明显变化,阳极温度保持在395℃。比对试验中非自冷式等离子体炬在阳极无水冷情况下,运行5 min后放电中断;在运行期间射流长度出现明显的变化,阳极明显烧红,温度高达750℃。试验表明阳极自冷却能够改善射流的稳定性,提高射流的长度,温度和焓值,是一种提高等离子体炬热效率和品质的重要技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电弧放电 层流等离子体源 阳极自冷却 高效等离子体炬 无水冷却模式
下载PDF
非水冷小型CO_2激光器延长寿命方法的研究
3
作者 李新华 怀素芳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6年第3期64-67,共4页
本文介绍了非水冷小型CO_2激光器的结构,讨论了延长寿命所采取的充分放电除气、加水代替加氢、采用银电极等项措施。该非水冷器件有效使用寿命已超过三年。
关键词 使用寿命 二氧化碳激光器 非水冷型 输出功率
下载PDF
海水脱硫直流供水冷却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毛卫兵 杨小华 +1 位作者 汤东升 王明才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7-59,共3页
探讨了带海水脱硫的直流供水冷却系统中循环冷却水排水泡沫的处置,虹吸井的设置以及冷却系统的余能回收利用三方面问题。提出了取消虹吸井,简化了电厂供水冷却系统、减少占地、节约投资,体现了节能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海水脱硫 直流供水冷却系统 余能回收
下载PDF
海水直流供水系统余能回收方案研究
5
作者 毛卫兵 《电力勘测设计》 2014年第5期45-47,共3页
部分电厂冷却水排水中还有余能可以利用,适宜建设水轮发电机组发电,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海水直流供水系统余能回收方案进行研究,供同类工程参考。
关键词 余能回收 燃煤电厂 直流供水系统 海水脱硫.
下载PDF
非水冷中间壳涡轮增压器回热试验研究
6
作者 李伟 李国祥 +3 位作者 张健健 甄冠富 王宁宁 张晓林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1年第6期23-28,共6页
为识别影响回热试验的重要因素,核实非水冷中间壳增压器回热温度是否在设计限值范围内,分别进行某四缸柴油发动机和增压器台架回热试验,获取增压器关键部位稳定运行及回热温度。试验结果表明:涡前温度为605.5℃,发动机额定工况下,涡端... 为识别影响回热试验的重要因素,核实非水冷中间壳增压器回热温度是否在设计限值范围内,分别进行某四缸柴油发动机和增压器台架回热试验,获取增压器关键部位稳定运行及回热温度。试验结果表明:涡前温度为605.5℃,发动机额定工况下,涡端密封环、涡端浮动轴承部位的最高回热温度分别为282.3、241.9℃,涡端密封环部位存在润滑油结焦风险;浮动轴承外间隙、内间隙膨胀量总和分别为0.0231、0.0114 mm,满足设计要求;相比额定工况,发动机大转矩工况下的涡前温度、润滑油进油温度分别降低52.4、40.0℃,涡端密封环、浮动轴承部位的最高回热温度分别降低约25.0、11.0℃;涡前温度和润滑油进油温度是影响增压器稳定运行及回热温度的重要因素,涡前温度影响更显著。该试验研究可为增压器温度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冷中间壳 涡轮增压器 回热试验 涡前温度 润滑油进油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