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水平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花后碳氮同化和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杨铁钢 戴廷波 曹卫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0,共5页
以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下花后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氮同化量约为转运量的10%~40%,而花后碳同化量则为转运量的0.5~2.5倍。高蛋白品种豫麦4... 以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下花后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氮同化量约为转运量的10%~40%,而花后碳同化量则为转运量的0.5~2.5倍。高蛋白品种豫麦47花后氮素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量均较高,低蛋白品种豫麦50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较高。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豫麦47的氮素转运量提高了45%,氮素同化量减少了84%,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37%;而豫麦50的氮素转运量变化较小,氮素同化量减少了63%左右,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63%,两品种碳水化合物转运量变化幅度较小。因此,适当提高施氮水平,对2种品质类型小麦可起到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转运量 碳同化量 氮转运量 氮同化量
下载PDF
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钱杨 孙洪刚 +1 位作者 董汝湘 姜景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化合物分配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可导致人工林大面积死亡,会因此产生碳排放,由碳汇变为碳源。对现有人工林进行可持续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碳同化效率,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趋势,增加林分碳储量,提...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化合物分配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可导致人工林大面积死亡,会因此产生碳排放,由碳汇变为碳源。对现有人工林进行可持续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碳同化效率,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趋势,增加林分碳储量,提高森林适应性,是当前和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人工林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现有针叶人工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70%以上,但每公顷平均碳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因此森林增加碳汇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现有针叶林的碳密度方面。然而,有关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以及针叶树如何通过调节碳分配模式来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争议。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不同时空尺度下针叶树碳源和碳汇的内涵和确定标准,其次讨论碳水化合物在针叶树体内运输途径以及生长、储存和防御等方面的分配模式,进而分析影响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外界因素和内在调控机制,最后结合碳水化合物分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及利用培育措施提高针叶林碳汇能力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1)时空尺度演绎视角下碳水化合物分配机制;2)极端气候条件下多环境因子对针叶树碳水化合物分配综合作用机制;3)针叶树碳汇林培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化合物分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针叶树 气候变化 碳汇林
下载PDF
蒙古莸幼苗干旱致死过程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沈超 纪若璇 +3 位作者 于笑 白雪卡 常远 刘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41-2548,共8页
以一年生蒙古莸幼苗为对象,设置适宜水分、慢速干旱致死和快速干旱致死3个处理,研究不同干旱强度致死下蒙古莸幼苗各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变化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 以一年生蒙古莸幼苗为对象,设置适宜水分、慢速干旱致死和快速干旱致死3个处理,研究不同干旱强度致死下蒙古莸幼苗各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变化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适宜水分组无显著差异.随时间的推移,茎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粗根可溶性糖含量减少,淀粉和NSC含量增加;叶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和NSC含量减少.致死时(8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6.2%、7.8%、8.3%和7.4%.快速干旱致死胁迫下,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适宜水分处理组,而淀粉和NSC含量均低于适宜水分组.随时间的推移,根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淀粉和NSC含量上升;茎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均上升;叶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淀粉和NSC含量下降.致死时(30 d),叶、茎、粗根和细根的NSC含量分别为5.9%、6.6%、8.9%和7.7%.应对不同的干旱致死情况,蒙古莸幼苗各器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在慢速干旱致死胁迫下,NSC优先为维持各器官生理代谢活动提供能量;而在快速干旱致死下,NSC主要以可溶性糖形式维持植物代谢,调节渗透势,促进吸水,应对急剧的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糖 淀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饥饿 植物器官
原文传递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3个主要树种的非结构性碳储存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晓雨 王守乐 +5 位作者 唐杨 周旺明 周莉 仲庆林 代力民 于大炮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08-1614,共7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作为树木生命代谢的关键物质之一,在树木器官中的储存特征受到了广泛关注,但NSC在器官内部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间(韧皮部与木质部)的分配和权衡还不清楚.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3个优势...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包括可溶性糖和淀粉)作为树木生命代谢的关键物质之一,在树木器官中的储存特征受到了广泛关注,但NSC在器官内部具有不同功能的组织间(韧皮部与木质部)的分配和权衡还不清楚.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3个优势树种——红松、水曲柳和紫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NSC在根、树干韧皮与木质部中的浓度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树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的NSC浓度差异显著,总体分配趋势为韧皮部以可溶性糖为主,而木质部以淀粉为主.树干外侧(以年轮划分,0~20年)、中段(20~40年)和内侧(>40年)的NSC浓度在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而根中的差异不显著.红松和水曲柳树干韧皮部可溶性总糖浓度显著高于紫椴,在木质部中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树体内部NSC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上的分配存在明显分异,这与树种的演替阶段及组织的功能进化有关.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温带树木的碳储存特征和分配机理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韧皮部 木质部 碳分配 阔叶红松林 长白山
原文传递
沿干旱梯度樟子松人工林针叶和枝条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氮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翟培凤 关家欣 +4 位作者 何鹏 刘贺永 满良 姜勇 马成仓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8-1524,共7页
选取沿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自然干旱梯度分布的6个樟子松人工林样点(辉南、西丰、付家、章古台、奈曼和乌兰敖都)为研究对象,测定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和枝条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和氮(N)含量的变化,以探究干旱条件下樟子松的碳供需状... 选取沿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自然干旱梯度分布的6个樟子松人工林样点(辉南、西丰、付家、章古台、奈曼和乌兰敖都)为研究对象,测定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和枝条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和氮(N)含量的变化,以探究干旱条件下樟子松的碳供需状态和养分贮存策略。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樟子松针叶和枝条中的NSCs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从最湿润样点(辉南)到最干旱样点(乌兰敖都),樟子松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由12.8%和12.5%下降到9.0%和9.5%,而当年生枝条中可溶性糖含量由15.6%下降到9.2%。随干旱加剧,樟子松针叶和枝条中淀粉含量变化不显著,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比值降低,当年生和1年生枝条中N含量显著增加。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在干旱条件下显著消耗可溶性糖存储,存在“碳饥饿”致死风险。樟子松倾向维持稳定的淀粉含量以及在枝条中积累N以应对长期的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氮素 碳饥饿 樟子松
原文传递
氮磷配施量对黑果枸杞叶片非结构性碳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朱亚男 李金霞 +1 位作者 刘娜 陈年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93-2100,共8页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和植物合成各种物质的基础,叶片不同时期的非结构性碳含量表征着植物体的碳摄入与碳需求特征。该研究以黑果枸杞为对象,设置4个氮磷配施(N∶P2O5为15∶1)量(按施纯N量计)水平,分别为13.5 g/...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和植物合成各种物质的基础,叶片不同时期的非结构性碳含量表征着植物体的碳摄入与碳需求特征。该研究以黑果枸杞为对象,设置4个氮磷配施(N∶P2O5为15∶1)量(按施纯N量计)水平,分别为13.5 g/株(高肥)、4.5 g/株(中肥)和1.5 g/株(低肥),以不施肥为对照,探讨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日变化与生育期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对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1)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日动态变化特征,在正午13:00时达到最高值;可溶性糖(SS)与淀粉(S)的比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正午13:00达到最低值。(2)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合物及其组分含量在生长季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果实发育期(FDP)达到最高值,而可溶性糖与淀粉含量的比值逐渐降低。(3)叶片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NSC和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叶片P含量与S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在氮磷比为15∶1,纯N量为1.5~13.5 g/株之间的条件下,施肥能够显著提高黑果枸杞叶片非结构性碳总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以及可溶性糖与淀粉的转换效率,促进了氮磷含量的消耗,并且随着氮磷配施量的增加影响效果愈加显著,故西北地区可通过施肥措施增强植物对逆境的适应性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氮磷配施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可溶性糖 淀粉 日变化
下载PDF
七种云杉针叶非结构性碳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树源 王明浩 +2 位作者 牛颖芝 何斐 赵长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83-2290,共8页
云杉作为我国东北和西部高山地区的主要树种,在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非结构性碳(NSC)的动态变化为研究森林碳储存和碳供应提供重要参考.为探究不同云杉树种针叶NSC含量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 云杉作为我国东北和西部高山地区的主要树种,在森林碳汇、水源涵养、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非结构性碳(NSC)的动态变化为研究森林碳储存和碳供应提供重要参考.为探究不同云杉树种针叶NSC含量与光合特性随物候期的动态变化特征,对同质园内7个云杉属树种幼树的物候期进行了观测,并测量了各物候期一年生和当年生叶中NSC的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各树种的萌动期从早到晚依次为粗枝云杉<青扦<白扦<林芝云杉<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红皮云杉,伸展期从早到晚依次为白扦<青海云杉<粗枝云杉<青扦<红皮云杉<川西云杉<林芝云杉,顶芽期则无显著差异;物候期的差异不仅存在对当前生境如有效积温(R=0.996^*)、土壤含水量(R=-0.807^*)等的响应,也存在对原生境的适应;各树种NSC含量随物候期变化规律一致,当年生和一年生叶中淀粉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则是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当年生叶中NSC含量均低于一年生,其中淀粉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0~50、70~ 150 mg·g^-1,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80~150、200~350 mg·g^-1.此外,不论在新老龄叶片中,淀粉含量下降后光合速率均会升高,净光合速率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存在协调性.以上结果为全面理解云杉属树种NSC的季节动态及种间差异的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云杉属 非结构性碳 净光合速率 淀粉
原文传递
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8
作者 刘元玺 吴俊文 +2 位作者 赵志娟 孙建丽 肖建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9,共10页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 【目的】了解亚热带地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碳(C)、氮(N)、磷(P)含量的四季动态平衡变化,以促进对不同林龄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理解。【方法】通过比较云南宜良地区云南松幼龄林(15年)和中龄林(25年)针叶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和C、N、P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NSC含量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随四季变化,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可溶性糖/淀粉值先升后降,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1.41,中龄林为1.85),1月最低(幼龄林为0.93,中龄林为0.88)。(2)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含量8月最低(幼龄林为389.77 g/kg,中龄林为386.10 g/kg),N含量和P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且在8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C/P值在8月最高(幼龄林为900.25和2 624.83,中龄林为1 143.65和2 200.80),而N/P值在5月最高(幼龄林为3.38,幼龄林为2.46)。(3)云南松2个林龄林木针叶C、N、P含量与NS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N、C/P与NSC含量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N/P与NSC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调整其针叶NSC和C、N、P的分配应对四季气候的变化,且2个林龄间分配方式相似。在生长旺盛期(8月),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均通过增加针叶可溶性糖与淀粉之间的转化,来增强云南松针叶的生理活动;但云南松幼龄林和中龄林针叶C、N、P含量变化在生长旺盛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林龄 森林培育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中幼龄林华山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变化
9
作者 李志琪 吴俊文 +2 位作者 陈刚 段贵河 文程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2-791,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龄林华山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的分配随季节变化特征,对于揭示不同龄林华山松的碳分配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幼、中龄林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周期性采样,测定不同龄林华山松不同器官NSC及... 【目的】探究不同龄林华山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的分配随季节变化特征,对于揭示不同龄林华山松的碳分配机制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幼、中龄林华山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周期性采样,测定不同龄林华山松不同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探究其年内季节动态变化。【结果】(1)不同龄林华山松植株NSC及其组分在各器官间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淀粉含量表现为根>叶>枝>茎,且茎中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器官,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在叶、根、枝间差异不明显;茎中糖淀比显著高于其他器官。(2)在整个生长季内,华山松NSC及其组分主要受季节影响,季节×器官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次之,林龄的影响最小。(3)在不同龄林中各器官NSC及其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除幼龄林糖淀比与淀粉、NSC,中龄林糖淀比与淀粉为负相关外,其余指标之间均为正相关。【结论】华山松各器官NSC及其组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当环境变化时不同器官间的碳供需协同变化,有利于华山松生长,并增强其应对极端环境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华山松 季节动态 器官 碳分配
下载PDF
致死性干旱对8种树种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楠 廖迎春 +3 位作者 黄国敏 刘文飞 沈芳芳 段洪浪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3期289-295,共7页
未来极端干旱的强度与频率将增加,势必影响树木的生长与生存。然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的含量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落叶树种(无患子、枫香)和常绿树种(深山含笑、苦... 未来极端干旱的强度与频率将增加,势必影响树木的生长与生存。然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的含量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落叶树种(无患子、枫香)和常绿树种(深山含笑、苦槠、木荷、青冈栎、杜英、樟树)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和致死性干旱(D)两个处理,研究干旱死亡时各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S)和淀粉(starch,ST)]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致死性干旱胁迫下,深山含笑、苦槠、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下降;枫香、深山含笑、苦槠及青冈栎的叶、茎、根的淀粉含量下降;深山含笑、苦槠、青冈栎、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无患子的叶、茎、根与木荷的叶、根却显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树种在干旱死亡过程中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碳饥饿"威胁,但存在树种与器官间的差异。另外,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之间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干旱响应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可溶性糖 淀粉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饥饿
下载PDF
闽楠和木荷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对不同模式热浪的差异性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海霞 曲鲁平 +7 位作者 汤行昊 刘南 张子雷 王浩 王艺璇 邵长亮 董刚 胡亚林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9-261,共13页
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存储和调节机制反映了植物生长和代谢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碳收支和分配过程。然而目前热浪频率及间隔时间差异形成的复杂... 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存储和调节机制反映了植物生长和代谢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势必会影响植物的碳收支和分配过程。然而目前热浪频率及间隔时间差异形成的复杂模式对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的NSC分配及调节机制的影响尚不清楚。为了更好地阐明极端气候事件下植物器官水平的碳收支平衡机制,该研究以亚热带主要阔叶树种闽楠(Phoebe bournei)和木荷(Schima superba)苗木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和不同频率及不同间隔时间的5个热浪处理,分别为无热浪(CK)、单次热浪(HW)、短间隔反复热浪(两次热浪间隔7天,2HW_(7))、中间隔反复热浪(两次热浪间隔30天,2HW_(30))、长间隔反复热浪(两次热浪间隔45天,2HW_(45))。测定分析不同树种各器官(茎、叶、根)NSC含量和生物量变化及其分配对不同热浪模式的响应,揭示复杂极端气候事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不同植物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反复热浪2HW_(7)显著增加了闽楠茎可溶性糖含量,但对其根、叶可溶性糖及NSC含量无显著影响;然而2HW_(7)显著增加了木荷茎、根淀粉含量,对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无显著影响,表明了热浪胁迫下不同阔叶树种NSC分配和调节存在物种和器官差异性。2HW_(30)和2HW_(45)处理下闽楠茎NSC含量显著低于2HW_(7),2HW_(30)和2HW_(45)处理下木荷茎、根淀粉含量也显著低于2HW_(7),与CK无显著差异,表明了反复热浪存在累加效应,且累加效应与反复热浪间隔时间相关。闽楠各器官生物量在2HW_(7)处理组显著增加,但木荷茎、根生物量在不同热浪模式处理下无显著差异,表明闽楠增加NSC存储供给植物各器官生长发育以抵御热浪胁迫,而木荷可能将光合产物以淀粉的形式储存在叶中缓解热浪对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隔时间及频率的热浪对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累加效应 极端气候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平衡
原文传递
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非结构性碳和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吕彦飞 牛鉴祺 王树力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3,共12页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为25%(以株数计)的抚育间伐样地,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龄小黑杨人工林具有各自不同的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中龄林树叶、树枝和树根NSC含量较幼龄林分别降低31.76%、21.19%、38.98%(P<0.05)。中龄林树叶N含量较幼龄林增加11.85%(P<0.05)。中龄林树枝、树干和树根P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17.57%、35.85%、60.11%(P<0.05),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K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21.05%、34.67%、22.99%、46.22%(P<0.05)。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树干和树根的NSC含量、中龄林树枝和树根的NSC含量(P<0.05)。抚育后幼龄林树干NSC含量增加29.35%,树根NSC含量降低40.37%;中龄林树枝和树根NSC含量分别增加12.81%、33.51%。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各器官N含量、树枝K含量、树干P含量和中龄林树叶、树根K含量(P<0.05)。抚育后小黑杨幼龄林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N含量分别增加5.77%、15.68%、53.71%、10.85%,树枝K含量增加36.90%,树干P含量降低19.63%;小黑杨中龄林树叶和树根K含量分别增加20.86%、31.69%。树叶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K含量间显著正相关(P<0.05);树枝NSC含量与N含量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干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根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林分未进行抚育时,小黑杨幼龄林和中龄林NSC和N、P、K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格局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抚育间伐 林龄 非结构性碳 N∶P∶K计量比
下载PDF
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与生理形成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万泽 冉飞 +2 位作者 李迈和 王文志 贾敏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2-628,共7页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高山林线因其特殊的结构、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林线峨眉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基于贡嘎山地区现有的峨眉冷杉、川西云杉、川... 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高山林线因其特殊的结构、功能及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动态,林线峨眉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基于贡嘎山地区现有的峨眉冷杉、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3个林线树种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测定,探讨了贡嘎山高山林线形成生理机制,贡嘎山地区林线树木可能遭受冬季碳限制,"碳源与碳汇"的平衡关系影响高山林线的位置与分布,生长在高山恶劣环境条件下林线树种的发育和幸存,不仅依赖于最小需求的NSC浓度,而且要求冬季高于3的可溶性糖:淀粉比率,以成功越冬和维持其正碳平衡;指出了今后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尺度高山林线动态长期观测与模拟、高山林线树木对极端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高山林线森林植被碳源-汇关系的长期监测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林线动态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 碳限制 全球变化 贡嘎山
下载PDF
雪被去除减缓岷江冷杉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
14
作者 赖硕钿 吴福忠 +2 位作者 吴秋霞 朱晶晶 倪祥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2-686,共15页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持续改变寒冷生物区季节性雪被厚度和覆盖时间,雪被厚度的减少可能影响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尤其是其早期分解过程中易分解碳的释放。该文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雪被去除处理后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rgesii var.faxonia...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持续改变寒冷生物区季节性雪被厚度和覆盖时间,雪被厚度的减少可能影响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尤其是其早期分解过程中易分解碳的释放。该文研究了川西高山森林雪被去除处理后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fargesii var.faxoniana)凋落叶总有机碳、热水/冷水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淀粉)在冬季(雪被形成期、覆盖期、融化期)和生长季(初期、中期、后期)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1)经过一年的分解,对照和雪被去除处理的凋落叶质量残留量分别为76.4%和86.2%,总有机碳残留量分别为60.5%和74.8%。(2)经过一个冬季分解后,雪被去除处理降低了凋落叶热水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糖的释放,而增加了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和淀粉的富集。(3)经过生长季分解后,雪被去除处理降低了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其中总有机碳、热水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非结构性碳、可溶性糖和淀粉的释放分别降低了36.3%、0.8%、43.7%、28.3%、21.7%和33.7%。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岷江冷杉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受土壤冻融循环次数、脲酶活性、土壤温度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冬季雪被覆盖促进了高山森林凋落叶易分解碳释放,表明高山森林冬季雪被格局的改变将显著影响地表凋落叶分解过程,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作用于生长季凋落叶碳释放,深刻影响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去除 凋落针叶分解 易分解碳 非结构性碳 高山森林
原文传递
东北温带森林常见树种粗根分解过程及调控因子
15
作者 朱玉 赵蓉 +4 位作者 张红光 顾伟平 龙福强 毛子军 孙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82-6690,共9页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 粗根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和养分库,对生态系统的碳和养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们对于影响粗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以及粗根分解模式的研究较少。采用埋袋法对东北温带森林常见的10个树种(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的粗根(5—10 mm)进行了为期1年的分解实验研究,来探索粗根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檗、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红松、落叶松、白桦、春榆、紫缎、蒙古栎粗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826、0.897、0.477、0.341、0.358、0.264、0.244、0.593、0.458、0.227。由此可见,胡桃楸分解速率最快,蒙古栎分解速率最慢。在粗根分解过程中,不同调控因子对根系分解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粗根的分解速率与根系的初始C/N比例呈显著负相关(P<0.0001),与初始木质素含量呈负相关(P<0.0001),与初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呈正相关(P<0.0001)。初始C/N、木质素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可以解释所研究的10个树种粗根分解速率的68%、20%与65%。研究结论对于预测粗根参与的碳循环与养分释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根 分解 木质素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氮比
下载PDF
遮光对杉木幼苗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同鑫 赵国华 +4 位作者 刘兰兰 孙建飞 张忠华 张建兵 杨庆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31-2138,共8页
树干表面CO_2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植物光合产物供应发生改变,这将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然而,关于光合产物供应如何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机理仍不清楚。以盆栽杉... 树干表面CO_2通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全球变化导致植物光合产物供应发生改变,这将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然而,关于光合产物供应如何影响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机理仍不清楚。以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遮光方法减少光合产物供应,通过自制呼吸气室,使用Li-8100测定树干表面CO_2通量,并结合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及树干温度等数据分析遮光对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后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55.0%、78.9%和64.3%。遮光处理阶段树干表面CO_2通量平均下降39.9%,且下降幅度随着遮光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此外,遮光降低了树干表面CO_2通量的温度敏感性。恢复光照后,树干表面CO_2通量、树干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含量以及树干温度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可见,光合产物供应变化对树干表面CO_2通量具有调控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调控树干表面CO_2通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光合产物供应 树干表面CO2通量 非结构性碳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去叶对青杨雌雄植株生长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文小梅 鲜婷 +2 位作者 刘俊雁 胥晓 董廷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8,共8页
近年来,森林食叶害虫在全世界呈爆发趋势。树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如何响应叶片损失对其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对该类植物性别之间如何响应去叶的研究还比较... 近年来,森林食叶害虫在全世界呈爆发趋势。树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如何响应叶片损失对其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对该类植物性别之间如何响应去叶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恢复树种青杨(Populus cathayana)为研究材料,比较了雌雄青杨幼苗的生长、NSC含量和储量对去叶(0,50%和100%叶片去除)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去叶强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和植株NSC呈降低趋势,且根系(尤其是粗根)的生物量和NSC比地上部分受去叶的影响更大;雌株叶、粗根、细根和植株NSC储量总是高于雄株;随去叶强度增加,雄株的生物量积累和NSC含量和储量降低得比雌株更多。这些结果表明,青杨雌雄植株生长和NSC对不同去叶强度的响应存在性别差异,且去叶对青杨雄株的影响更大。这暗示了雌性青杨对去叶的耐性比雄性强。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雌雄异株植株性别水平上的碳平衡机理,也可为杨树人工林的选育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株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耐性 碳平衡
原文传递
林下植被清除对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奕帆 付晓莉 +5 位作者 王辉民 戴晓琴 寇亮 陈伏生 卜文圣 傅晓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3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和清除林下植被(UR)。至2016年,12-14 cm和16-18 cm两径级杉木占CK处理总林木数的42.6%,占UR处理总林木数的77.1%。2016—2018年研究了这两径级中龄杉木的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碳分配模式(如结构vs非结构性碳(NSC)间的分配,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清除林下植被对不同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影响不同。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径级中龄杉木RGR无显著影响,但会减缓16-18 cm径级中龄杉木的生长。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16-18 cm两径级的中龄杉木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氮利用率、叶片全氮(N)、全磷(P)含量、N/P及叶片NSC(NSC leaf)、枝条NSC(NSC branch)和树干NSC(NSC trunk)均无显著影响。对于16-18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新叶NSC(尤其是可溶性糖,SS)含量,增大NSC trunk/RGR和NSC leaf/RGR,使林木光合产物优先用于存储而非生长,进而减缓了林木的RGR。对于12-14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虽然显著增加新叶与老叶间SS的比值,但NSC leaf/RGR是影响该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主要因素,而清除林下植被对该径级NSC leaf/RGR无显著影响。【结论】林下植被去除对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影响的径级依赖性主要受碳分配机制调控,而非受养分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等机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下植被清除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分配 化学计量 资源获取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Are the well-fed less thirsty?Effects of drought and salinity on New Zealand mangroves 被引量:1
19
作者 Sridevi Ravi Martin K-FBader +4 位作者 Tim Young Mark Duxbury Michael Clearwater Cate Macinnis-Ng Sebastian Leuzinger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85-99,共15页
Despit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biotic stress factors on plants,the mechanistic explanations of drought-induced tree mortality remain inconclusive and even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multiple ... Despite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biotic stress factors on plants,the mechanistic explanations of drought-induced tree mortality remain inconclusive and even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multiple stressors interact.The role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s)in preventing or postponing drought mortality is gaining attention.Here,we tested the role of NSCs in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drought and salinity in New Zealand mangroves,Avicennia marina subsp.australasica.We experimentally manipulated plant NSC levels,prior to subjecting them to combinations of drought and salinity.Plant growth and survival rates were 2-and 3-fold higher in the high-NSC(H-NSC)group than in the low-NSC(L-NSC)group under high salinity and drought conditions,respectively.After 12 weeks under high salinity-high drought conditions,the H-NSC group showed higher stem hydraulic conductivity(281±50 mmol cm^(−1)s^(−1)MPa^(−1))compared with the L-NSC group(134±40 mmol cm^(−1)s^(−1)MPa^(−1)).Although starch level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we found a 20%increase in soluble sugars in the stems of H-NSC group under high drought and high salinity in week 8 compared with week 12.Our results suggest(i)an important role of NSCs in mitigating the effects of low soil water potential caused by drought and salinity,and(ii)sink-limited growth under conditions of combined salinity and drou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Avicennia marina subsp.australasica 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carbon limitation temperate mangroves
原文传递
冬季覆土厚度对树莓生长、水力结构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英忠 陈汉鑫 +2 位作者 代永欣 张拥兵 王林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7,共7页
以树莓(Rubus idaeus Linn.)品种‘Royalty’的当年生枝条(T1组)、冬季覆土厚度15 cm的二年生枝条(T2组)和冬季覆土厚度30 cm的二年生枝条(T3组)为研究对象,对6月和8月各处理组的二年生枝条木质部径向生长量、单小叶面积、小叶比叶质量... 以树莓(Rubus idaeus Linn.)品种‘Royalty’的当年生枝条(T1组)、冬季覆土厚度15 cm的二年生枝条(T2组)和冬季覆土厚度30 cm的二年生枝条(T3组)为研究对象,对6月和8月各处理组的二年生枝条木质部径向生长量、单小叶面积、小叶比叶质量、枝条水力结构(包括凌晨水势、正午水势、正午导水损失率和最大比导水率)、叶光合特性(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和枝条的非结构性碳含量(包括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总含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处理组枝条的栓塞脆弱性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6月和8月,T2组的二年生枝条木质部径向生长量显著(P<0.05)低于T3组;3个处理组间的单小叶面积、正午水势、正午导水损失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差异显著,其中,正午导水损失率表现为T1组最低、T2组最高,其余指标表现为T1组最高、T2组最低;T2和T3组的凌晨水势、最大比导水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总含量基本上低于或显著低于T1组,且T2组的上述指标低于T3组,而T2和T3组的小叶比叶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T1组。根据枝条栓塞脆弱性曲线,导水损失率为50%时,T1、T2和T3组的水势分别为-1.24、-0.73和-0.94 MPa,说明T1组的枝条栓塞脆弱性最小,T2组的枝条栓塞脆弱性最大。总体来看,在8月,各处理组的小叶比叶质量、正午导水损失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低于6月,其余指标则高于6月。冬季覆土可明显降低树莓的低温冻害程度,且覆土厚度30 cm的效果优于覆土厚度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莓 覆土厚度 越冬防寒 水力结构 光合特性 非结构性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