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2006~2011年报告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胡琼 陈葆春 翟炜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情况,拟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安徽省2006~2011年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报告卡数据导入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安徽省... 目的了解安徽省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情况,拟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收集安徽省2006~2011年非生产性农药中毒报告卡数据导入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安徽省共报告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9 495例,死亡1 499例,病死率为5.08%;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为40岁,以15~50岁青壮年为主,占69.42%;7-9月份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高发季节,占31.29%;杀虫剂是引起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67.39%。结论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相关部门应大力加强农药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产性 农药中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7—2015年上海市某郊区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16
2
作者 许明佳 程薇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14期1936-1939,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2007—2015年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原因,探讨危险因素及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2015年冬春季上海市金山区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人群,进行...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2007—2015年冬春季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生原因,探讨危险因素及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2015年冬春季上海市金山区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人群,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5年冬春季上海市金山区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共33起,中毒52人,其中6人死亡;总体中毒事件发生率4.51起/10万人、人群发病率7.01例/10万人;12月份为中毒高峰(42.42%事件、40.38%人群),早于气温低谷时间(1月份);中毒事件以单人中毒事件为主(57.58%);但在工业集中区1次中毒2人及以上的事件比重(50%)明显高于城镇生活区(20%)和农村地区(37.5%);中毒原因以燃烧取暖(45.45%)和燃具使用不当(42.42%)为主;死亡的6人均由于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结论上海市金山区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和人群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11月至次年3月低温期间、尤其是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是宣传防控的重点时期;宣传时应着重关注流动人员较多的工业集中区,尤其应加强燃气热水器正确使用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 中毒 流行病学 气温
原文传递
2014—2017年武汉市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冬梅 付文娟 +2 位作者 廖永刚 陈振龙 潘志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了解武汉市农药中毒流行情况,为预防和干预农药中毒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武汉市农药中毒数据,采用Prism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7年武汉市共有农药中毒1 085例,包括103例生产性农药中毒,为农药中毒总例数... 目的了解武汉市农药中毒流行情况,为预防和干预农药中毒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7年武汉市农药中毒数据,采用Prism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7年武汉市共有农药中毒1 085例,包括103例生产性农药中毒,为农药中毒总例数的9.49%;982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农药中毒总例数的90.51%,死亡56例,死亡率为5.70%;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占66.02%,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占55.91%,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产性农药中毒在40~59岁年龄段最多,占60.19%;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各年龄段都有发生,其中70~99岁年龄组发生最多,占19.35%,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均以江夏区最多,均以杀虫剂为主。结论武汉市中年男性为生产性农药中毒主力,同时女性和老年人群的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也不容忽视。杀虫剂是主要中毒农药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中毒 生产性 非生产性 流行病学分析
原文传递
2007-2017年北京市某郊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安娜 冀国强 +1 位作者 石玮 冯冉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郊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状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7年北京市某郊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2007-01/2017-12的11年时间内,该辖区共... 目的了解北京市某郊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状况,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7年北京市某郊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2007-01/2017-12的11年时间内,该辖区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2489起,中毒3144人,死亡32人,发生场所以居民家庭为主。事件多集中发生在该辖区的7个地区(41.54%),12个镇(57.21%),发生时间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的供暖季节。结论针对高发地区,做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善自供暖方式、安装有效的报警器等方式,从根本上防范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中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01起事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钱旭东 高金鑫 《职业与健康》 CAS 2011年第10期1120-1122,共3页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北京市某区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报告的201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冬季采暖期(81.6%)和城...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北京市某区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报告的201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冬季采暖期(81.6%)和城乡接合部(55.2%)高发,2010年1月为高峰期(38.3%),98.5%发生在家庭,94.0%由于燃煤取暖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患者260人,以20-39岁的青壮年(41.2%)、女性(54.2%)居多,52.7%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急救中心救治。结论只有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等采暖设施,才能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尽快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 中毒 分析
原文传递
2007年上海市杨浦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原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亚英 王月华 黄惠敏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了解杨浦区2007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病例发生特征,探讨干预方法。[方法]分析2007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特征。[结果]杨浦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共120例(死亡7例),其中女性73例(占6... [目的]了解杨浦区2007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病例发生特征,探讨干预方法。[方法]分析2007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特征。[结果]杨浦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共120例(死亡7例),其中女性73例(占60.8%);冬、春季高发;中毒年龄以20-30岁居多(占36.7%);中毒原因主要为煤气灶(占51.7%)和煤气热水器(38.3%)使用不当。[结论]加强冬、春季室内通风,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特别是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 中毒
原文传递
合肥市2006—2009年冬春季节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子建 方四新 《职业与健康》 CAS 2010年第10期1147-1148,共2页
目的研究合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硫中毒事件总体上... 目的研究合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硫中毒事件总体上从11月下旬开始增多,次年的1月上旬到2月上旬病例较集中(P<0.01)。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室内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的蓄积。中毒在各年龄段差距不大,性别上女性略多于男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P<0.01)。结论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报告工作,发现对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况及时预警,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中毒 非职业性
原文传递
2551例急性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建春 张磊 +1 位作者 廖云华 虞龙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714-715,71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农药中毒情况,以拟定有效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急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网络平台,选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职业卫生子系统中杭州市14个区、县(市)2007年-2009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并用EXCEL进... 目的:分析急性农药中毒情况,以拟定有效管理措施,控制与降低急性农药中毒的发生。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网络平台,选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职业卫生子系统中杭州市14个区、县(市)2007年-2009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并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2007年-2009年杭州市累计上报农药中毒总数2551例,死亡204例,病死率7.99%,其中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227例,占中毒比例87.29%。②生产性农药中毒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例1∶0.38;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女性高于男性,男、女性比例1∶1.33。③杀虫剂是引起农药中毒的主要毒物,中毒例数为2127例,占总中毒例数的83.38%,其中又以有机磷农药中毒为主。④中毒地区以郊县农村为主,中毒2355例,占总数的92.32%。⑤生产性农药中毒季节性明显,以三季度最高,占35.20%。结论:杭州市郊县农村农药中毒情况严重,应积极采取并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中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07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情况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军 马金姝 +2 位作者 周林 陈彦 刘守钦 《预防医学论坛》 2009年第4期320-321,共2页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济南市2007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90起中毒事件合计发病(中毒)731例,死亡15例,全市10个区县均有中毒事件报告...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济南市2007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90起中毒事件合计发病(中毒)731例,死亡15例,全市10个区县均有中毒事件报告。事件发生时间主要在冬春季节,11月、12月、1月、2月、3月5个月份发生起数和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6.53%和95.76%。95%以上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主要是由于采暖炉使用不当引起。[结论]应当高度重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
原文传递
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非儿 潘梅竹 +7 位作者 许慧慧 东春阳 顾青 金奇昂 张江华 施烨闻 钱海雷 伍晨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8-882,889,共6页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上海市每日气象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中毒事件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中毒病例发病的关联。[结果]2007—2018年上海市共报告本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264起,中毒人数3866人,其中死亡59人。中毒病例多为女性(56.3%),青壮年人群居多(54.8%)。中毒病例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高发,近年来夏季中毒病例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多集中在夜间(20:00—24:00)发生。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85.2%)和餐厅(8.0%)为主,中毒首要原因为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36.9%)。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与当日日平均气温的效应曲线呈非线性,气温低于9.6℃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9.7~26.0℃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结论]冬季是上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夏季中毒事件多发也值得关注。应加强市场监管,禁售违规燃气热水器,多途径宣教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 流行病学 气温
原文传递
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贵珍 崔志伟 +1 位作者 俞太念 袁红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目的分析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13—2015年嘉定区非职业性CO中毒监测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嘉定区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74例,年报... 目的分析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2013—2015年嘉定区非职业性CO中毒监测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嘉定区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74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58/105。轻度中毒68例(91.89%);死亡1例,病死率1.35%。每月均有病例报告,但主要集中出现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共47例,其中因炭火取暖及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所致的各占55.32%及42.55%;6—7月也有中毒病例的聚集,共17例,其中因人工煤气泄漏及炭火烧烤食物所致的各占47.06%及29.41%。中毒发生场所包括居民家庭及餐饮店,分别占总数的85.14%及14.86%。年龄范围为1~65岁,其中0~6岁年龄组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6~60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嘉定区非职业性CO中毒每月均有发生,需继续做好病例的临床诊疗工作,并根据非职业性CO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工作,进一步指导居民做好室内通风、安全取暖及正确使用煤气热水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非职业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不同原因所致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薛长江 郝凤桐 +1 位作者 吴娜 李惠玲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原因导致的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北京朝阳医院2005-2009年收治的171例非职业性汞中毒住院患者按中毒原因分为环境污染组、使用化妆品组和使用偏方组,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原因导致的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北京朝阳医院2005-2009年收治的171例非职业性汞中毒住院患者按中毒原因分为环境污染组、使用化妆品组和使用偏方组,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结果]在171例患者中,环境污染组34例,使用化妆品组90例,使用偏方组47例。各组患者主要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与环境污染组相比,使用偏方组烦燥、恶心及水肿表现明显;与使用化妆品组相比,使用偏方组烦燥、口腔异味、食欲下降、恶心、腹痛、牙龈肿胀和水肿等症状体征明显,蛋白尿和尿β2微球蛋白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偏方组患者驱汞治疗前空白尿汞值较其他两组高(P<0.05),以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疗程长于其他两组。[结论]不同原因所致非职业性汞中毒的临床特点不同;使用偏方中毒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尿汞含量高,所需驱汞疗程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汞中毒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杭州市西湖区2005—2013年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沈利明 沈婷 黄闽燕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6-878,共3页
[目的]分析杭州市西湖区农药中毒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3年杭州市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西湖区农药中毒卡,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3年杭州市西湖区共发生农药中毒139例,其中生... [目的]分析杭州市西湖区农药中毒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3年杭州市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西湖区农药中毒卡,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3年杭州市西湖区共发生农药中毒139例,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24例,占17.3%,无死亡病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115例,占82.7%,死亡10例,病死率为8.7%。生产性农药中毒以45~55岁年龄组居多,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35~45岁年龄组居多。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15例,占62.5%),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70例,占60.9%)。农药中毒季节性比较明显,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致使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及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农药均以有机磷类为主,分别占58.3%和61.9%。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均以农村地区为主。[结论]杭州市西湖区农药中毒以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主,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引起中毒的农药以有机磷类为主,必须加强农药相关知识的普及宣教,加强监管,有效防控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中毒 生产性 非生产性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272例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玲 张天 +3 位作者 许晓刚 李坤鹏 温嬿峥 李桂花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第9期1201-1205,1226,共6页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病特点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01至2020-12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收集患...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发病特点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01至2020-12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区收治的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中毒时间、发病特点等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7-01至2020-12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病区共收住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72例;男性147例,占54.04%;女性125例,占45.96%;患者年龄1~88岁,平均年龄(50.89±15.83)岁,集中在41~60岁(50.00%)、61~80岁(22.43%)、21~40岁(21.69%);小学及以下(37.50%)及初中(37.87%)学历中毒人数最多。其中轻度中毒131例(48.16%),中度中毒77例(28.31%),重度中毒64例(23.53),住院期间死亡7例(2.57%)。(2)1月、2月、3月、11月、12月为发病高峰,1月份发病率最高,占23.53%。日非职业性ACOP就诊时段高峰为22:00至次日02:00。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煤炉取暖,占72.79%。(3)就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55.51%)、其次是昏迷(50.37%)、头晕(46.32%)、呕吐(39.71%)。(4)中毒并发症中心肌损害占比最高,为41.91%,272例中毒患者除外中毒性脑病及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随访3月内发生迟发性脑病共52例,占随访人数20.97%。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非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和治疗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 中毒 非职业性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小型机动车驾驶人员慢性疾病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川 冯鸿义 郎燕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1年第12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了解小型机动车驾驶员的健康状况。方法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GB18463-2001《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及其评价要求》的规定,对2010年度进行的职业性小型机动车驾驶员即出租车司机568名(职业司机组)及非职业性小型机动车驾驶... 目的了解小型机动车驾驶员的健康状况。方法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GB18463-2001《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及其评价要求》的规定,对2010年度进行的职业性小型机动车驾驶员即出租车司机568名(职业司机组)及非职业性小型机动车驾驶员(私家车司机)482名(非职业司机组)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并与396名对照组工人进行比较。结果职业人群慢性胃炎、脂肪肝、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脊柱关节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最多见的慢性胃病、脂肪肝及高血压病3种疾病,患病率分别达到32.0%、29.0%、18.0%,且随着工龄的增长,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非职业性司机组最多见的是脂肪肝及高血压病2种疾病,患病率也分别达到24.7%、16.2%。此类驾驶员既往病史中,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很大比重;近1/4的人员经常饮酒、吸烟;其血压、远视力、辨色力、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小型机动车驾驶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小型机动车驾驶员的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 非职业 小型机动车驾驶员 职业健康检查 慢性疾病 患病率
原文传递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侯亮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第2期231-232,共2页
冬季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高发时节,为了防范此类事故,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基于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年来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论文主要阐述了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事故的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中毒 安全管理措施
下载PDF
2015-2020年重庆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小平 张华东 银涛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15期2133-2136,共4页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时空特征,探讨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对2015—2020年重庆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8起,发病114例,死亡35例,病死率...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时空特征,探讨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对2015—2020年重庆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0年,重庆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8起,发病114例,死亡35例,病死率为30.7%。事件发生数、发病例数、死亡例数均呈"山峰"状趋势,2018年事件发生数和死亡例数最多,2019年发病例数最多。事件发生数、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均以1月份最多,其次为2和12月,早上08:00~09:59为高峰时间段。报告事件最多的区县为黔江区,事件数占比60.5%,发病例数占比58.8%,死亡例数占比57.1%。农村地区死亡率明显高于城镇地区;中毒事件以家庭内发生为主,占比94.7%;中毒原因主要是烧炭或燃煤取暖,占比81.6%。结论应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中毒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导致高频听力损失的交互作用
18
作者 白卢皙 肖颖 +3 位作者 段丹萍 张晋蔚 宋慧东 王致 《中国职业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噪声接触的交互作用对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HFHL)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某汽车生产企业2016—2018年上岗的602名听力正常男性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和问... 目的探讨职业性和非职业性噪声接触的交互作用对噪声作业工人高频听力损失(HFHL)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某汽车生产企业2016—2018年上岗的602名听力正常男性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职业性与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对HFHL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HFHL发生率为34.1%,无发生语频听力损失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自评居住环境嘈杂、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且自评居住环境嘈杂人群发生HFHL的风险均增加(P值均<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自评居住环境嘈杂的联合作用[相对危险度(RR)=2.40,P<0.01]分别高于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的单独作用(RR=2.09,P<0.01)和自评居住环境嘈杂的单独作用(RR=2.39,P<0.01),职业性噪声接触强度超标与自评居住环境嘈杂之间存在拮抗作用(交互作用指数<1.00)。结论职业性与非职业性噪声接触均可增加噪声作业工人发生HFHL的风险,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接触 非职业性 噪声 听力损失 交互作用 工人
原文传递
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特征
19
作者 阴媛 吴卉 +2 位作者 王悦 周玉祥 任治兴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分析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全部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中毒事件的特征。结... 目的分析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全部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中毒事件的特征。结果2013—2022年长春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817起,中毒人数3253人,其中死亡67人。中毒病例以女性为主(占53.55%),青壮年人群居多(占37.32%),秋、冬季高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中毒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83.60%),首要原因为燃煤取暖(占33.20%),其次为燃气泄漏(占24.16%)。结论秋冬季是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发季节。要尽快协助群众改变供暖方式,推广安装燃气报警器,开展宣教活动,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职业性 一氧化碳中毒 流行特征 季节
原文传递
金山区2006—2014年农药中毒报告病例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小方 王丽华 +4 位作者 俞丹丹 王莉萍 周雪松 訾亚平 张芳平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农药中毒报告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该区2006—2014年农药中毒报告的数据,分析病死率、中毒时间、年龄、性别、地区及中毒农药种类的分布。[结果]2006—2... [目的]分析上海市金山区农药中毒报告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该区2006—2014年农药中毒报告的数据,分析病死率、中毒时间、年龄、性别、地区及中毒农药种类的分布。[结果]2006—2014年金山区报告急性农药中毒共422例,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151例,无死亡病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271例,病死率为7.4%。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131例,占86.8%),高发年龄为30-70岁(142例,占94.0%);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以女性为主(150例,占55.4%),高发年龄为20-60岁(202例,占74.3%)。生产性农药中毒季节性明显,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导致农药中毒的以杀虫剂为主。[结论]上海市金山区以非生产性急性农药中毒为主,生产性农药中毒以男性为主,引起中毒农药以杀虫剂为主,应加强农药使用安全宣传教育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中毒 生产性 非生产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