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劳动力约束下经营规模对农户种植结构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毕雪昊 周佳宁 邹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8-77,共10页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农地经营规模下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分析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关系。研究方法:门槛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经营规模扩大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过程会受到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制约,即存在门槛效应,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 研究目的:剖析不同农地经营规模下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分析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关系。研究方法:门槛效应模型。研究结果:经营规模扩大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过程会受到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制约,即存在门槛效应,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小于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种植结构变化呈“去粮化”,反之当家庭劳均经营规模超过门槛规模时,经营规模扩大会促进种植结构“趋粮化”。研究结论:规模经营不必然引发非粮化生产,因而可以进一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缓解农业生产的家庭劳动力约束,并以多种方式提高种粮收益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规模 种植结构 家庭劳动力约束 非粮化生产 门槛模型
下载PDF
农地流转是农业生产“非粮化”的诱因吗? 被引量:32
2
作者 曾雅婷 吕亚荣 蔡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130,共8页
近年来,农业生产"非粮化"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农地流转是否是"非粮化"的诱因呢?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和Tobit模型检验了农户农地流转与非粮作物种植比率之间的关系。研... 近年来,农业生产"非粮化"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那么,农地流转是否是"非粮化"的诱因呢?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和Tobit模型检验了农户农地流转与非粮作物种植比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面积与非粮作物种植比率呈倒"U"型关系,与主粮作物种植比率呈正"U"型关系;农地租金、农户家庭劳动力禀赋、资金禀赋、亩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否专业型农户等变量和非粮作物种植比率正相关;自有承包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劳动力年龄和非粮作物种植比率负相关。研究认为,农地流转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非粮化"问题。基于结论,提出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抑制农地租金过快上涨,提高农业劳动力质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户种粮补贴、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非粮化 农户分化 适度规模 似不相关回归(SUR) TOBIT模型
下载PDF
关于防止“非粮化”政策演变、问题及建议的思考——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慧强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第1期26-33,81,共9页
文章以防止“非粮化”政策文本为切入点,梳理了相关政策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防止“非粮化”的政策文件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别不断细化、效力级别不断提升,表明国家对粮食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防止“非粮化”政策针对的对象从... 文章以防止“非粮化”政策文本为切入点,梳理了相关政策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关于防止“非粮化”的政策文件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别不断细化、效力级别不断提升,表明国家对粮食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防止“非粮化”政策针对的对象从土地、耕地到基本农田,层次在逐渐缩小,表明政策针对对象更为明确。基于总结分析,文章提出进一步强化“非粮化”治理的建议:(1)加强规划管制,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保障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2)通过金融信贷、补贴政策等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明确分类指导,建立健全耕地“非粮化”动态监管机制。未来防止“非粮化”政策制定将紧紧围绕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这一主线,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将是治理的重要对象,而信息化手段将推进动态监管机制走向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非粮化 政策文本 动态监测评价
下载PDF
关于我国耕地“双非化”监管机制的探讨——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考察 被引量:12
4
作者 付英 侯克常 +1 位作者 董为红 李亚茜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年第10期4-11,共8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治粮田"非粮化"方面探索形成"五个机制",即:耕地"非粮化"有序腾退机制、耕地保护"地长制"监管机制、占补平衡耕地后期管护产业化机制、解决种...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治粮田"非粮化"方面探索形成"五个机制",即:耕地"非粮化"有序腾退机制、耕地保护"地长制"监管机制、占补平衡耕地后期管护产业化机制、解决种粮效益低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耕地保护智能化监测监管平台快速反应机制。文章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剖析了耕地"非农化"、粮田"非粮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建立我国耕地"双非化"监管机制的政策建议:(1)尊重地理格局,设置防御底线,合理利用不同资源禀赋的耕地资源;(2)以省域为单元,推行党政同责和全域田长制,压实耕地保护的属地责任;(3)厘清职责边界,明确法律责任,构建部门协同监管体系;(4)优化调整,有序腾退,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新机制;(5)完善用途管制制度,创新占补平衡方式,制定管控新规则;(6)实行精准补贴,鼓励产业融合,提高种粮效益;(7)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从虚拟量管理向实物量管理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非农化 非粮化 监管机制
下载PDF
粮食安全底线下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庄晋财 刘兵 黄启发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6,共10页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提倡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而家庭农场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的“非粮化”问题突出,需要对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进行研究。...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提倡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而家庭农场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的“非粮化”问题突出,需要对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进行研究。以江苏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利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调查数据,通过扩展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构建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探究在粮食安全底线下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矫正对策。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本中,明确表示愿意种粮的家庭农场仅有5.55%,愿意逐步改种粮食作物的约占12.35%。在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的个人力、资产力、地域力和文化力四个变量中,地域力所代表的资源约束和社会环境、文化力所代表乡土文化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力所代表的个体经历和经验等个体特征、资产力所代表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提升,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强制力和乡土文化的道德约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家庭农场 种粮意愿 影响因素 分布式认知理论
原文传递
非粮化利用下耕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邱乐丰 祝锦霞 +2 位作者 潘艺 党云晓 吴绍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29-2837,共9页
为探索非粮化利用下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以非粮化问题突出的环杭州湾典型区域为例,采集并测定254个耕地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粮食、苗木、蔬菜和水果这4种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8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通过... 为探索非粮化利用下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以非粮化问题突出的环杭州湾典型区域为例,采集并测定254个耕地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粮食、苗木、蔬菜和水果这4种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8项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通过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利用PMF模型解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As、Cr、Cd、Cu、Hg、Ni和Zn含量平均值都高于土壤背景值,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存在中度生态风险,其中Hg、Cd和As的单因素污染风险相对较高;不同耕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潜在生态风险水平依次为:苗木>水果>蔬菜>粮食,非粮化利用会造成一定的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来源包括工业源(36.8%)、自然源(28.4%)、大气沉降源(21.4%)和农业源(13.4%).综合认为,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增长是耕地非粮化造成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的直接原因,而耕地周边的工矿企业三废扩散和煤炭等能源燃烧导致的污染物大气沉降,更加速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非粮化 风险评估 源解析 杭州湾地区
原文传递
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董秀茹 王迪 刘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235,共10页
恢复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基础和保障耕地动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是合理安排恢复工作进行的依据。该研究运用文献借鉴法、熵权法、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加权指数和法等... 恢复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是落实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的基础和保障耕地动态平衡的重要内容。科学确定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是合理安排恢复工作进行的依据。该研究运用文献借鉴法、熵权法、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加权指数和法等方法,从生产、生态、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2项评价指标的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评价模型,并选取沈阳市康平县借助ArcGIS软件完成对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的评价过程。结果表明:康平县内生产、生态、经济3个方面的恢复适宜性情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区域综合评价分值较为集聚,范围为[1.951,3.201],不适宜区域赋值为0;康平县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各个行政区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恢复适宜性平均水平都达到了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低度适宜及以上等级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为67.68%,大多为其他林地与乔木林地,恢复难度较小;在所有等级中,勉强适宜的非耕农用地面积占比最多,为32.30%,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其他林地、乔木林地与果园,恢复难度较大;不适宜这一等级最少,全部为坡度大于25°的其他林地。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非耕农用地耕种功能的实际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适宜性评价 非粮化 非耕农用地 耕种功能 沈阳市
下载PDF
耕地“进出平衡”的实施潜力及建议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泽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1期210-212,共3页
“三调”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0.075亿hm2,其中主要流向了林地、园地等非耕农用地,这导致了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耕地“进出平衡”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 “三调”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0.075亿hm2,其中主要流向了林地、园地等非耕农用地,这导致了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耕地“进出平衡”对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等非耕农用地进行严格管控,在法律条文上和政策执行上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依据,对于遏止耕地“非粮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厘清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执行过程中实施的范围和内容对于高效有序开展耕地“进出平衡”工作至关重要,为保障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提供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进出平衡 非粮化 农用地
下载PDF
“非粮化”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一个宏观比较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宋碧青 龙开胜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观点认为种粮并不利于农民增收,种植经济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检验。基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与农民收入变化... 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对于稳定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观点认为种粮并不利于农民增收,种植经济作物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但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检验。基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与农民收入变化的内在逻辑,利用2000—201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方法,揭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对农民不同类型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扩大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均能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且两者的促增程度相似,粮食作物种植对农民总收入的促增效应源于农业补贴等农民转移性收入上涨,经济作物种植有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分区域来看,扩大粮食主产区内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有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增加,但对总收入的促增作用并不显著;非粮食主产区内种植经济作物对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据此,建议推动实施差异化的“非粮化”整治措施;优化粮食补贴规则,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有序落实非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种植规模 农民收入 面板工具变量法
原文传递
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成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邵宇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3期234-238,共5页
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利用河南省总体及18个地级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作物总播种数据,探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总体状况、空间格局分异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十三五”规划期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总体水平处于30%左右,并存在... 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利用河南省总体及18个地级市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作物总播种数据,探明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总体状况、空间格局分异规律及成因。结果表明,“十三五”规划期间,河南省耕地“非粮化”总体水平处于30%左右,并存在缓慢增长态势;空间上,河南省西部、南部山区与东部、北部平原“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最后,为强化河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管控,从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粮食种植收益、划定非粮食作物种植红线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粮食安全 空间分异 耕地保护 河南省
下载PDF
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的影响——“非粮化”和耕地流转率的调节效应
11
作者 王兆林 吕秋杭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户种植活动的分散化,减少了农户的有效劳动时间,并阻碍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不利于种植业的增产增收。采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2009—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种植主导型农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农户的耕地细碎化程度提高对其种植业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家庭种植结构“非粮化”和村庄耕地流转率提高可以显著弱化耕地细碎化对农户种植业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耕地细碎化对化肥施用强度较高农户、老龄化程度较高农户、丘陵山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具有更强的负向影响。因此,应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发育,加强农村土地整治,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拓展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降低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的同时,有效缓解耕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细碎化 种植业收入 种植结构 耕地流转 粮食安全 非粮化
下载PDF
浙北平原地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排放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越 朱峻珲 +3 位作者 朱从谋 苑韶峰 李思楠 孙涵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78-286,共9页
掌握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低碳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东部浙江省平原县桐乡市为例,运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探讨耕地非粮化类型和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估不同耕地非... 掌握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碳排放效应,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低碳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东部浙江省平原县桐乡市为例,运用遥感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探讨耕地非粮化类型和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估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1)桐乡市2005—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1.56%提升至7.50%,非粮化面积净增加2464.74 hm^(2),在空间上呈现团状集聚型格局,高值集聚区分布在西南远郊水网密布地区。2)耕地非粮化的坑塘养殖类型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苗木种植和蔬菜大棚,2005—2020年耕地非粮化主导类型由苗木种植为主转变为多类型交错分布模式。3)2005—2020年桐乡市耕地非粮化导致的碳排放量由22232.56 t增长至98945.40 t,其中坑塘养殖对碳排放量的贡献最大,2020年达到83.7%;在空间上呈现西南远郊高值集聚、中部近郊低值环状分布的态势。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结合不同非粮化类型的碳排放效应,分区域、分类别地实施耕地非粮化管控,实现耕地保护和低碳利用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耕地保护 时空演变 碳排放 平原地区
下载PDF
“非粮化”管控下耕地利用优先序与调整分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程秀 王秀丽 赵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7期269-273,共5页
通过确定耕地利用的优先序,对耕地的“非粮化”行为进行合理利用与管控,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确定耕地利用优先序,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 通过确定耕地利用的优先序,对耕地的“非粮化”行为进行合理利用与管控,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确定耕地利用优先序,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不同耕地利用分区,针对分区内的耕地提出差异化的利用策略。结果表明:以耕地利用优先序评价结果来看,安阳市一级粮作区面积为91 789.0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48%;二级粮作区面积为216 329.5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97%;三级粮作区面积为100 255.1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55%,可以看出安阳市大部分耕地粮食生产的优先级很高,适合作为粮食生产用地使用;叠加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将安阳市耕地利用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补划潜力区、质量提升区、可调整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耕地利用优先序 耕地保护 调整分区 安阳市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形势与对策探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14
作者 何贵新 黄利红 左志良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1期30-35,共6页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空间数据集等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等方法探究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的形势与相应的对策。【结果】1)2000年以来,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率在39%~47%之间浮动,呈现出以2010年为节点先缓慢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规律,且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2)随着时间推移,耕地“非粮化”低—低、高—高类型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说明耕地“非粮化”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3)在城市周边较易发生耕地“非粮化”现象,另外,距离县城10 km~25 km、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耕地非粮化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结论】在治理耕地“非粮化”的时候需要结合区位、人口、地形等因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避免耕地“非粮化”的无序扩张;应当把耕地“非粮化”管控向非食物化管控方向调整,并且明确耕地转型应当以耕地质量保护为前提,即在不破坏耕地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食物种植结构调整,以协调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保护耕地和生态安全的多重目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南方丘陵山区
下载PDF
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15
作者 陈倩茹 吴曼玉 +1 位作者 曾宏琛 罗世龙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6期1350-1360,共11页
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92-2021年居民膳食结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影响机制,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其影响方向和影... 居民膳食结构调整对耕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基于中国1992-2021年居民膳食结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探究居民膳食结构升级对中国耕地非粮化的动态影响机制,并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其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1)1992-2021年期间耕地非粮化率均值为31.02%,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比例减少、动物性食物比例上升,食物消费结构整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3)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钙摄入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食物所含的膳食营养元素变化与人均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总体相吻合;(4)整体上,蛋白质、脂肪、钙摄入对耕地非粮化影响为正,表明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会加剧耕地非粮化;(5)总体上,能量、蛋白质、钙摄入对非粮化的影响程度较大。本研究可以为大食物观视野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策略和耕地保护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对于膳食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优化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膳食结构升级 大食物观 膳食营养元素 VAR模型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流转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路径及其政策启示
16
作者 陈源源 李增田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99-104,共6页
在耕地总量受限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耕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路径,并提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 在耕地总量受限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盘活耕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土地流转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路径,并提出优化农村土地流转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通过减少耕地撂荒,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粮食单产;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加重耕地“非粮化”,威胁粮食生产等途径影响粮食产量,影响结果有正有负。提出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助推粮食生产的建议:积极、规范、合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规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采用法律、制度、经济、技术等多重手段防止土地流转后“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村土地流转 适度规模经营 “非粮化”
下载PDF
玉米价格下跌对华北平原农地流转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倩 余劲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68-1679,共12页
粮食生产是流转土地最主要的用途,粮食价格下跌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2014—2016年间其价格迅速下降,对农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河南省和山东省8县... 粮食生产是流转土地最主要的用途,粮食价格下跌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粮食安全。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2014—2016年间其价格迅速下降,对农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河南省和山东省8县621户农户构成的3期农地流转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Logit模型及固定效应OLS模型,将玉米价格作为自变量代入模型,就其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玉米价格的变化对于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玉米价格下跌增加了农户土地转出意愿,降低了转入意愿,参与农地流转市场的农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②玉米价格下跌后不同类型农户流转土地面积的变化存在差异,非市场化条件转入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农户没有发生显著改变,市场化条件转入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农户则会转入更多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土地的集中趋势;③玉米价格下跌增加了转入户的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流转土地非粮化倾向加剧。由此可以得出,玉米价格下跌有助于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但转入户非粮化倾向的提高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价格下跌 农地流转 异质性 非粮化 固定效应OLS模型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18
作者 张惠中 宋文 +3 位作者 张文信 李新举 刘佳琦 李俊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103,共10页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 研究目的:从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两个方面揭示山东省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控制山东省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整群随机抽样,多元线性回归。研究结果:山东省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水平为23.97%,农业生产结构“非粮化”水平为46.81%,两种“非粮化”水平均呈现中东部高于西部的空间格局,前者主要受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水源距离、表层土壤质地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距水源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山东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需要根据自然条件适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加快推进农业良种培育技术;在社会经济方面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多方位解决粮食销路问题,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种植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 山东省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耕地非粮化特征及其机理 被引量:17
19
作者 程宪波 刘琼 +4 位作者 陶宇 刘敬杰 王飞 陶芹 欧维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182,共11页
从耕地非粮化内涵解析出发,以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耕作层不同影响程度为依据,将其划为即可恢复、自然恢复、工程恢复和不可恢复4类,并从理论上构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非粮化的影响机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溧阳市为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从耕地非粮化内涵解析出发,以非粮化行为对耕地耕作层不同影响程度为依据,将其划为即可恢复、自然恢复、工程恢复和不可恢复4类,并从理论上构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非粮化的影响机理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溧阳市为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溧阳市不同类型耕地非粮化程度、空间格局特征,揭示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程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治理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非粮化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①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率为48.09%,即可恢复类为11.81%,自然恢复类为17.76%,工程恢复类为15.07%,不可恢复类为3.45%,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存在,以自然恢复和工程恢复两类为主,具有可恢复性。②全域非粮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不同类型非粮化冷热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异特征。③60岁以上人口比例、耕地地形、水田比例、工业规模、三处及以上宅基地比例和基本农田比例是影响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程度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提出未来可通过改善耕地种植条件,鼓励以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和售卖等为主的工商资本下乡,防止农村旅游产业的随意扩张,坚持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与任务等政策建议来遏制耕地非粮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影响机理 快速城镇化地区 藏粮于地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与乡村人口空心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家兴 靳涵 +3 位作者 罗滢渊 林勇 童新 朱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2-1836,共15页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亟需研究其演变机制和管控措施。基于1990、2000、2010和2020年四期土地覆盖数据和农业劳动力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县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非农化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围绕中心城市高值集聚的态势。非粮化则大致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倾向,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县域非粮化程度较高。研究期内非农化和非粮化呈整体加剧趋势,乡村人口空心化程度显著提升。(2)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之间呈现较强耦合作用,失调区域逐渐扩大。(3)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逐渐增强。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地区且数量逐渐减少,低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分散。(4)非农化、非粮化和乡村人口空心化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强时空动态特征,但县域及其邻域协同变动的比例较高,表明具有较强的局域整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化 非粮化 乡村人口空心化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