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渤海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捷馨 赵中军 +2 位作者 尚可政 王健 雷刚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5-133,140,共10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69个观测站点2001年6月-2016年12月8次/d的云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的垂直速度和比湿数据,初步分析了该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总云量年平均和秋冬季呈南多北少、西多... 利用环渤海地区69个观测站点2001年6月-2016年12月8次/d的云观测资料,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的垂直速度和比湿数据,初步分析了该地区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总云量年平均和秋冬季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春季分布相对均匀,夏季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低云量年平均和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大体相同,其中对流云量北部山区多于南部平原地区,非对流云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北部低云以对流云为主,南部以非对流云为主.总云量的空间分布与上升运动和水汽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与大尺度下沉运动呈正相关,与水汽呈负相关;非对流云量的空间分布在秋冬季只与水汽呈正相关,在春夏季只与大范围上升运动呈正相关.两个代表站围场站和莒县站的总云量、围场站的对流云量以及莒县站的非对流云量年变化均比较显著,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主要是由垂直上升运动和水汽的年变化引起的.两站总云量全年各季日变化均不明显,对流云量和非对流云量在夏季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流云量在08:00最少,午后对流活动发展,云量增加,至14:00达到峰值;非对流云量夏季峰值出现在05:00,在14:00达到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总云量 对流云 非对流云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非对流云的观测事实及其对大气环流模式设计的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必正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33-42,共10页
通过非对流云的气候资料分析和个例分析表明:(1)非对流云有季节变化,也随海陆分布的不同而变化,还与大气三圈环流及季风等密切相关。由于它们的相关性,在大气环流模式(GCM)中对非对流云的模拟必须与提高模式其他部分的模拟... 通过非对流云的气候资料分析和个例分析表明:(1)非对流云有季节变化,也随海陆分布的不同而变化,还与大气三圈环流及季风等密切相关。由于它们的相关性,在大气环流模式(GCM)中对非对流云的模拟必须与提高模式其他部分的模拟能力相辅相成。(2)产生于中高纬度大范围上升气流的非对流云,由赤道辐合带积云对流所致的高空赤道地区的卷云与卷层云和形成于副热带冷海水上空的层云与层积云是新一代大气环模式显式预报的3类主要非对流云。这3类非对流云均是大尺度的,GCM的网格能显示分辨,但在垂直方向如何提高GCM的分辨率问题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3)在GCM中如何模拟冷海水上空的层云和赤道ITCZ所对应的大范围卷云和卷层云是十分困难和必要的。(4)通过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非对流云系的个例分析,可以认为在新一代大气环流模式中,应显式预报行星大槽及赤道辐合带所对应的非对流云系。在模拟这些非对流云系时,应考虑它们的生消过程。平流过程与辐射过程。由于一段时间内大气环流模式尚难以分辨锋面与α中尺度的气旋,因此有必要在GCM中参数化这些系统,或采用更小的网格距。至于对非对流云所对应的降水参数化问题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观测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流云 观测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参数化 太阳辐射
下载PDF
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预报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必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5-213,共9页
通过对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预报方法的物理分析表明: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预报,应包括非对流云的云水(冰)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大尺度动力过程和云量三个方面。从大尺度调整法、大尺度闭合法和统计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已有的... 通过对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预报方法的物理分析表明: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预报,应包括非对流云的云水(冰)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大尺度动力过程和云量三个方面。从大尺度调整法、大尺度闭合法和统计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已有的大气环流模式中非对流云的凝结(华)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对于Bergeron过程,指出了已有的线性化经验公式的不足,强调了采用非线性参数化公式的重要性。本文指出了直接将中尺度模式搬到大尺度模式是不合适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指出将来的大气环流模式,应考虑浅积云所产生的层积云,还分析了已有的深积云对流所产生的高空卷云的参数化公式。并从Lagrange观点、动边界观点和统计观点,提出了大气环流模式中的云量预报的一些方案,并指出了已有方案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模式 非对流云 微物理过程 云量 参数化
下载PDF
不同强度云系的双偏振雷达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星登 郭泽勇 +2 位作者 张弘豪 陈时东 殷宏南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1年第2期19-23,共5页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到的层状云、非降雹对流云以及冰雹云三种不同强度云系的雷达数据,对其双偏振参量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的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相移率K_(DP)接近0值,差分相移Φ_(DP)随径向距离廓线变化小,与... 利用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到的层状云、非降雹对流云以及冰雹云三种不同强度云系的雷达数据,对其双偏振参量的特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的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相移率K_(DP)接近0值,差分相移Φ_(DP)随径向距离廓线变化小,与初始相位保持一致;在非降雹对流云中,CC值基本稳定在0.95以上,回波强度大于35dBZ时,Z_(DR)、K_(DP)和Φ_(DP)均显著递增,K_(DP)和Φ_(DP)变化尤为明显,其表现出对强降水的敏感特征;冰雹云的双偏振特征整体与非降雹对流云一致,但在冰雹区域内反射率ZH大于62dBZ时,Z_(DR)迅速降低至0附近,少数冰雹区域对应K_(DP)为空值(显示背景色)K_(DP)原始算法存在明显缺陷,应当加以其他条件(如信噪比)作为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层状云 非降雹对流云 冰雹云 信噪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