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种鳎科鱼类核糖体ITS1序列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龚理 时伟 +2 位作者 杨敏 司李真 孔晓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9,共9页
核糖体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严格遵循协同进化方式,但是在很多种类中都发现了明显的序列多态性,表明其是非协同进化。为了检测鳎科鱼类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是否存在多态性,并探究其能否作为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 核糖体基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严格遵循协同进化方式,但是在很多种类中都发现了明显的序列多态性,表明其是非协同进化。为了检测鳎科鱼类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是否存在多态性,并探究其能否作为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克隆获得了5种鳎科鱼类共118条ITS1全序列。结果显示,眼斑豹鳎具有两种差异显著的片段类型,表明其在基因组中遵循非协同进化方式;而在其余4种鳎科鱼类中均没有发现序列多态性,表明其为协同进化。序列分析显示ITS1具有明显的种间长度异质性,最短的序列出现在蛾眉条鳎(412 bp),最长的为眼斑豹鳎(585 bp)。碱基分析显示ITS1序列在5种鳎科鱼类中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C>G>A>T,且GC含量为69.5%,远高于AT含量。聚类分析显示除眼斑豹鳎外,所有鳎类均单独聚为一支,种类区分度非常明显,表明ITS1序列能够作为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但是眼斑豹鳎的一个克隆和东方箬鳎聚为一支,这种序列多态性对种类鉴定产生了干扰,因此用具有多态的ITS1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克隆数量,避免因数据不充分而得到不正确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鳎科 内转录间隔区 种类鉴定 分子标记 假基因 非协同进化 聚类分析
下载PDF
Long duplication of 18S ribosomal DNA in Cynoglossus lineolatus(Pleuronectiformes: Cynoglossidae): novel molecular evidencefor unequal crossing over model 被引量:2
2
作者 GONG Li SHI Wei +2 位作者 YANG Min SI Lizhen KONG Xiaoy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8-50,共13页
Although 18 S r DNA sequence is extremely conservative, the polymorphism still has been found in few species.In the present study, three types(Type A, B and C) of 18 S r DNA sequence coexisted in Cynoglossus lineolatu... Although 18 S r DNA sequence is extremely conservative, the polymorphism still has been found in few species.In the present study, three types(Type A, B and C) of 18 S r DNA sequence coexisted in Cynoglossus lineolatus genome, suggesting a non-concerted evolution process, rather than a strictly concerted evolution fashion.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sequence variation, GC content,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minimum free energy,Types A and B were speculated as the potential pseudogenes. Additionally, a fascinating finding was a 189-bp duplication of 18 S r DNA in Type A sequence.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such a long duplication in teleostean ribosomal DNA. Compared with several theories accounting for the formation of tandem repeats, the unequal crossing over model was thought to be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to generate the189-bp duplication of 18 S r DNA. These results not only provide a novel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unequal crossing over model, but also benefit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18 S r DNA in fis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DNA Cynoglossus lineolatus tandem repeat PSEUDOGENE POLYMORPHISM non-concerted evolution
下载PDF
鲽科10种鱼类核糖体ITS2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敏 孔晓瑜 +1 位作者 时伟 龚理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38-950,共13页
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420 bp),其... 为了解鲽科鱼类ITS2序列的多态性特征,本研究获得了鲽科10种鱼类310条ITS2序列,长度在419~486 bp之间。种内序列长度差异最小的为粒鲽(Clidoderma asperrima)(419~420 bp)和太平洋拟庸鲽(Hippoglossoides elassodon)(419~420 bp),其次为北岩鲽(Lepidopsetta polyxystra)(447~452 bp)和刺黄盖鲽(Limanda aspera)(457~463 bp),松木高眼鲽(Cleisthenes pinetorum)(452~462 bp)和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465~479 bp)的种内序列差异分别为10 bp和14 bp;其余4种鱼类根据长度差异(14~32 bp)分型为长(A型)、短(B型)序列类型,同时检测存在重组类型(R型),其中长度差异最大的是钝吻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454~486 bp),其次为尖吻黄盖鲽(P. herzensteini)(433~458 bp)、虫鲽(Eopsetta grigorjewi)(420~439 bp)、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466~480 bp)。通过双参数模型(K2P)计算遗传距离可见,种内遗传距离多集中于0.002~0.027之间,仅星突江鲽和尖吻黄盖鲽因类型差异导致较高数值(0.043和0.053);不同物种间遗传距离在0.046~0.180之间。10种鱼类ITS2的GC含量为63.95%~70.16%;9种鱼类的二级结构均为具有5个分支(HelixⅠ~Ⅴ)的闭合环状结构,仅圆斑星鲽中由于存在HelixⅣ变异形成HelixⅣ-a和HelixⅣ-b而具有6个分支。基于ITS2构建的鲽科10种鱼类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种鱼类的克隆序列均单独聚支。序列的多态性特征分析表明,在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虫鲽、星突江鲽、尖吻黄盖鲽和钝吻黄盖鲽4种鲽科鱼类中,ITS2以非协同进化的方式存在,而其他6种鱼类为协同进化;虽然存在种间K2P遗传距离小于种内的个例,但ITS2在属间不同物种的区分上具有适用性。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鲽形目鱼类的ITS2数据,也将为鱼类的核糖体RNA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鲽科 ITS2 多态性 二级结构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原文传递
11种鲈形目鱼类ITS2特征及系统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武宝生 司李真 +4 位作者 孔晓瑜 时伟 龚理 杨敏 刘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1160,共10页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 ITS2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是位于核糖体5.8S和28S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序列。为了探讨该片段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进化模式,本研究选取了鲈形目(Perciformes) 5科11种鱼类为研究对象,共获得了444条ITS2克隆序列,其长度范围为332~515 bp。比较种内不同序列的长度发现,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在种内存在24 bp的差异,剑鱼(Xiphias gladius)在种内存在32 bp的差异,这2种鱼类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余9种鱼类的长度相对比较保守,长度差异小于14 bp。依据11种鱼类的保守位点数、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数、保守位点比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等特征分析发现,种内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特别是金带细鲹的ITS2序列存在着Type A、Type B和Type C 3种类型,各类型间差异较大。根据序列的多样性特征推断,金带细鲹和剑鱼的进化方式为非协同进化;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和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as)的长度和变异位点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明显,视为不严格的协同进化;泰拉鰆鲹(Scomberoides tala)、布氏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射水鱼(Toxotes chatareus)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5种鱼类为协同进化;另外,协同和非协同进化状态与分类系统没有相关性。序列比对发现,大甲鲹种内存在着由协同进化方式演变为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方式的过度序列;在金带细鲹的3个不同个体中,序列间存在着从协同进化、非严格的协同进化演变为非协同进化的3种进化方式。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11种鱼类的邻接系统树显示,每种鱼类的克隆都分别按种单独聚为一支,鲹科7属鱼类各属也是单独聚支,表明ITS2不仅可以用在种类的分子鉴定,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鲹科和属级水平的系统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协同进化 非协同进化 系统关系 ITS2 鲈形目
下载PDF
长臂缨鲆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多态性特征分析
5
作者 杨敏 孔晓瑜 +1 位作者 时伟 龚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6,共12页
为了解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长臂缨鲆Crossorhombuskobensis(Jordan&Starks,1906)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特征,本研究共获得该鱼类包括18S、5.8S、ITS1和ITS2全长及28S部分序列的128条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聚... 为了解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长臂缨鲆Crossorhombuskobensis(Jordan&Starks,1906)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多态性特征,本研究共获得该鱼类包括18S、5.8S、ITS1和ITS2全长及28S部分序列的128条克隆序列。经序列比对、聚类分析以及重组检测,结果显示5.8S (158bp)无长度变异,而其他4个基因片段则表现出较高的长度多态性,并可分为不同序列类型:18S (1856~1893 bp)有4种序列类型A、B、C和R; 28S (967~974bp)和ITS1 (407~505bp)均有3种类型A、B和R;ITS2(423~447bp)存在2种类型A和B。此外5个基因片段在碱基组成中均表现出GC偏倚,并且ITS2(71.14%)>ITS1(65.37%)>28S(62.22%)>5.8S(57.67%)>18S(54.95%)。对具有不同序列类型的18S、28S和ITS进行真、假基因推断时,通常的判别特征不足以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增加了与4种鲆科近缘鱼类长冠羊舌鲆Arnoglossus macrolophus、青缨鲆Crossorhombus azureus、大鳞短额鲆Engyprosopongrandisquama以及冠毛鲆Lophonectes gallus相应基因片段的比对。各基因片段的插入/缺失以及特异性碱基差异位点比对结果显示:18S和28S的短序列类型A与4种鲆科鱼类序列一致,而其他序列类型则不同; ITS1序列类型A与4种鲆科鱼类在类型B的缺失位点均无缺失,因此推测18S、28S和ITS1的A类型为真基因,而其他类型为假基因。ITS2的A和B类型在差异位点上与4个鲆科鱼类不存在一致性,没有足够的依据对两个类型做出真、假基因的推断。长臂缨鲆核糖体RNA基因中, 5.8S序列最为保守遵循协同进化的方式,而其他4个基因片段为非协同进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RNA 基因 长臂缨鲆 多态性 假基因 非协同进化 重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