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非农就业与社会分工 被引量:262
1
作者 田鸽 张勋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3,共12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借助于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非农就业。本文接着从数字经济的两大核心内涵(消费互...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借助于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非农就业。本文接着从数字经济的两大核心内涵(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出发探讨了数字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消费互联网(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向低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工业互联网(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高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这意味着数字经济能够依据劳动力技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分工。这些发现均证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非农就业 社会分工 消费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
原文传递
互联网与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被引量:156
2
作者 马俊龙 宁光杰 《财经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0-63,共14页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度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了模型中由于互为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非农就业的概率,包括成为工资获得者以及自我雇佣。并且发现互联网属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高学历劳动者的影响要大于低学历劳动者。互联网至少从提高劳动者社会资本、减少家务劳动时间两个渠道对劳动者的非农就业选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非农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 被引量:82
3
作者 夏炎 王会娟 +1 位作者 张凤 郭剑锋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7-716,共10页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不仅将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快速的增长,还将提升生产率、消费结构转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企业出口规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并引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数字经济必将对中国的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不仅将促进国内生产总值(GDP)更快速的增长,还将提升生产率、消费结构转型、优化投资结构、提升企业出口规模、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并引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文章构建了非竞争型就业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采用支出法GDP(即最终支出的3个方面: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总额)核算了我国数字经济的经济规模,最终估计3类支出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分别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经济规模的扩张,特别是网络消费的增长,以此产生的消费导向型就业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使得非农就业占全部就业人数比例从2014年的15.2%增长到2016年的20.2%),其中未来应特别关注的发展领域应聚焦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2)数字经济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就业影响强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同时在生产型服务业中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就业影响效应,并促使我国产业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3)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的提速,并促进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人力资本从低成本优势向职业技能优势转型,从而培养更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非农就业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
原文传递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非农就业 被引量:74
4
作者 赵羚雅 向运华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3,共5页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证互联网使用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9.3%,采用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低学历、男性与"90后"农民非...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证互联网使用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9.3%,采用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低学历、男性与"90后"农民非农就业受互联网使用影响更大;社会资本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即互联网使用显著增加了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改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广互联网知识,有助于农民非农就业、增收与脱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社会资本 非农就业
原文传递
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以闽赣湘山区为例 被引量:58
5
作者 谢花林 黄萤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8-423,共16页
耕地撂荒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基于闽赣湘山区6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每提升10%,耕地撂荒占比会增加1.11%;小规模农户土地转入会提升其耕地撂荒规模,此时... 耕地撂荒是世界各国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基于闽赣湘山区64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obit和IV-Tobit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每提升10%,耕地撂荒占比会增加1.11%;小规模农户土地转入会提升其耕地撂荒规模,此时扩大经营规模对耕地撂荒的减缓作用甚微,而土地转出会降低非农就业对耕地撂荒的正向影响。此外,农户的劳动力、土地与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以及灌溉条件和地块数等均稳健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农业机械化和土地流转是缓解山区耕地撂荒的重要举措,政府在推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应着重提高地块规模,鼓励留村务农劳动力换工,并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拓宽农户家庭多元化的收入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IV-Tobit 闽赣湘山区
原文传递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了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被引量:48
6
作者 黄祖辉 宋文豪 +1 位作者 成威松 李夏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13-222,共10页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的面板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驱动力。借助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的面板数据和多期PSMDID方法,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作用机理和制约因素。研究发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政策会导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提高3.04%,尤其在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越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政策的增收效应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增收效应越来越强;此外,作用机理检验表明,提高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和增加农业技术采用是示范县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中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政策评价 非农就业 乡村振兴 农业技术推广
原文传递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和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44
7
作者 畅倩 李晓平 +1 位作者 谢先雄 赵敏娟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93,共18页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0户稻农的数据,在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家...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0户稻农的数据,在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在总体上抑制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②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变量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减少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地块集中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抑制了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③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向后推移,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农户生态生产行为 农业生产经营特征 家庭生命周期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与农户增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1
8
作者 张兵 李娜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9-260,共12页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非农就业 农户增收 农村劳动力 中介效应模型
原文传递
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对其非农就业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邓力源 唐代盛 余驰晨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的数据,建构自我健康评价、体质指数BMI和近期的身体状况作为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研究健康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及其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本文选择赫克曼两阶段模...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的数据,建构自我健康评价、体质指数BMI和近期的身体状况作为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研究健康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及其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本文选择赫克曼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观测数据所带来的自选择问题,实证结果发现良好的健康状况对我国农村居民参与非农就业和获取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和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性别差异,对农村男性居民非农就业和非农就业收入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年龄、婚姻、教育、户籍等其他控制变量也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及其非农就业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力资本 非农就业 非农就业收入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性别差异
下载PDF
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孙伯驰 段志民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113,共17页
有关非农就业减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当前贫困,对未来贫困的影响甚少涉及。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方法探讨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然而... 有关非农就业减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当前贫困,对未来贫困的影响甚少涉及。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PSM-DID方法探讨非农就业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在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然而,这一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农村家庭中存在显著差异,暂时性贫困家庭可通过从事非农就业降低贫困脆弱性,而慢性贫困群体则受限于自身的禀赋无法从非农就业中获益。将非农就业划分为外出务工和非农经营两类,发现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可有效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农经营的脆弱性减弱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渠道阻击农村家庭未来可能的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贫困脆弱性 PSM-DID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 本文运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表明:就个体特征来看,男性、非农业户口和身体健康的农民外出就业的意愿更强,而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民更不愿意外出务工;就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营主业"、"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乡村干部户"、"是否党员户"、"是否军烈属户"和"是否五保户"等变量对农民外出务工影响显著,而"家庭类型"则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所蕴含的启示是,在制定促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转移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因素,特别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特征 家庭特征 农村劳动力转移 PROBIT模型
原文传递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影响效应与传导机制——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永仓 温涛 王小华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48,共12页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家庭创业 非农就业 溢出效应 农户家庭增收
下载PDF
农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CHIPS 8000农户数据 被引量:37
13
作者 胡霞 丁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25,共9页
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构建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实现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然而,现实中土地流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流转速度... 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构建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实现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然而,现实中土地流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流转速度仍然很缓慢。本文通过Probit模型对CHIPS2008的8 000户农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IV-Probit和2SLS方法来回避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家庭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增大有助于提高农地流动的概率,但非农就业比对土地流转的正面作用会受到来自农业兼业化的负面影响。第二,与非农就业收入水平相比,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更高,这揭示了城乡分隔体制下的中国小农经营与外国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化农场经营行为方式是有差异的。第三,养老和医疗保险可以减少农民家庭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对土地作为社会保障手段的依赖程度。但从具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有无城市户口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要比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因素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社会保障 非农就业
下载PDF
农地流转、住房选择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 被引量:36
14
作者 李勇辉 刘南南 李小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174,共10页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96个城市的城市特征数据,通过Biprobit模型和IV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流转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总效应和间接效...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96个城市的城市特征数据,通过Biprobit模型和IV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同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地流转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总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①农地流转能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意愿;②对于全样本农民工,农地流转推动了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市场整租房、自有住房过渡,进而提高了其市民化意愿,加速其市民化进程;对于农地流转农民工,农地流转租金的提高能推动农民工住房由非正规住房向自有住房过渡,提升其市民化能力,进而增强其市民化意愿;③从边际效应看,提高农地流转租金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边际效应远小于农地流转的边际效应,表明现阶段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整体偏低,相较于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来推动其市民化进程,农地流转更多起到为农民工与农村、农业解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地流转 居住选择 农民工市民化 中介效应 非农就业 城乡融合发展
原文传递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农村已婚男女非农就业 被引量:35
15
作者 方黎明 谢远涛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132,共11页
农村已婚男女在非农部门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关键。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重选择MLM模型及二元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村已婚男女实现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 农村已婚男女在非农部门实现稳定就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关键。文章基于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多重选择MLM模型及二元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村已婚男女实现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地理因素在农村已婚男女从事非农工作及维持非农工作的稳定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而言,受教育程度高、健康状态好、拥有城镇户口、靠近城镇增加了他们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降低了其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已婚男性非农工作机会远高于女性,失去非农工作的风险远低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非农就业 户籍制度 农村劳动力 MLM模型
原文传递
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了吗——基于苏、皖、豫、鄂四省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潘明明 蔡书凯 周游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3-144,共12页
有序引导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可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关系基础上,借助苏、皖、豫、鄂四省87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 有序引导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可进一步释放农村经济增长潜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在理论分析互联网使用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关系基础上,借助苏、皖、豫、鄂四省879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就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问题展开实证探讨。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参与率,且增加互联网使用频率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效应,但增加互联网使用时间则不具备相应功能,并可能因网络使用过度,诱发非农就业意愿、行为下降问题;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主要通过拓展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渠道和增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意愿途径展开,增加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时间和改善农村妇女市场竞争力推动非农就业效果不显著;互联网使用无法改善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质量,无论提高工资待遇还是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保障水平,互联网使用均作用不明显;互联网使用作用农村妇女非农就业,也存在农村妇女个体特征维度异质性,受到农村妇女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照料强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农村妇女 非农就业
原文传递
农户非农就业、金融素养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被引量:32
17
作者 周雨晴 何广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3,共11页
通过建立对数正态跨期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非农就业、金融素养和金融资产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相对于在家务农,农户非农就业会显著提高其金融市场参与率和风险... 通过建立对数正态跨期决策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非农就业、金融素养和金融资产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全国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论显示,相对于在家务农,农户非农就业会显著提高其金融市场参与率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比例,而且金融素养是非农就业影响农户金融行为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中介效应可达14%左右。研究结论指出,扩大农户非农就业空间、提高农户金融素养能够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排斥,提高农户金融市场参与,使农户有更多机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理财并实现其资产的保值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金融素养 金融资产配置
下载PDF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杨晶 黄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126,共16页
利用CFPS2016数据,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消费不平等总体上较为严重,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内消费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消费不平... 利用CFPS2016数据,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探究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户消费不平等总体上较为严重,且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内消费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有效降低消费不平等,且人力资本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随生命周期变化而减弱,而亲缘型社会资本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呈“驼峰状”,组织型社会资本则仅对抚养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存在影响;考虑不同消费结构之后,同对照组相比,抚养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低,而起步型家庭和空巢型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偏高,且家庭生命周期消费效应在农户发展型消费不平等中产生的作用最明显;中介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禀赋通过影响农户非农就业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组织型和亲缘型社会资本禀赋则通过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和提高家庭收入地位来缓解农户消费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生命周期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消费不平等 非农就业 农户消费
下载PDF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户营林积极性吗——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和内生性双重视角 被引量:29
19
作者 许时蕾 张寒 +1 位作者 刘璨 杨红强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129,共13页
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农就业-营林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个省(区)1497户林农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投入行为的差异性影... 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农就业-营林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个省(区)1497户林农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投入行为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对林地的劳动投入积极性,但对资本投入的增加并不显著。这种效应对不同程度非农就业的农户具有差异性。对于纯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地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显著增加,表现出产权激励效应;对于非农户,由于退出效应的作用,改革导致了非农户的资本投入显著下降了约36%;对于I兼农户,其劳动投入的减少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反映出林权改革的要素替代效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农户营林积极性提高的制度环境,但并非充分条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会导致产权的正向激励机制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营林积极性 非农就业 调节效应 内生性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农民增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子凤 张桂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8,共13页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农民增收。对传导机制的分析发现,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速农地流转、降低城乡分割是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农民增收。对传导机制的分析发现,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速农地流转、降低城乡分割是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对于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农民,数字经济对其增收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数字经济具有较好的普惠性。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显示,数字经济既有助于本地区农民增收,又会对邻近地区农民的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即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收入 非农就业 农地流转 城乡分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