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思阳 丰琅 +1 位作者 杜源 杜林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9-443,共5页
目的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 目的评价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3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针状电极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组(针状电极组63例)和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组(激光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膀胱穿孔病例。所有病例病理均可满足病理分期要求,其中Ta期31例,T1期82例。低级别尿路上皮癌77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6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4±5.8)个月。针状电极组肿瘤复发6例(9.5%,6/63),激光组复发7例(14%,7/50),两组均无病理分期进展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期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闭孔神经反射引起的膀胱穿孔等严重合并症,切除标本满足病理分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状电极 钬激光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整块切除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2
作者 沈春富 金文翔 蒋松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678-679,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灌注治疗组)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VEGF进行检测,观察非...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灌注治疗组)和23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VEGF进行检测,观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表柔比星灌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血清VEGF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为(26.56±4.07)pg/ml;灌注治疗组治疗前VEGF水平为(56.68±6.05)pg/ml,治疗6周后为(38.15±3.76)pg/ml.灌注治疗组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6周后较之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VEGF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生长、浸润密切相关,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主要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血管生长.检测VEGF对评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表柔比星膀胱灌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杀死膀胱肿瘤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表柔比星 膀胱灌注
下载PDF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剜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9
3
作者 门群利 李涛 +5 位作者 罗晓辉 王进 刘建舟 巨育泉 郑甦 殷锋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65-367,372,共4页
目的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剜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选择经膀胱镜病理检查确诊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在全身麻醉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剜除术,术中剜除肿瘤后在膀胱内注入无菌蒸馏... 目的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剜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技术特点及应用。方法选择经膀胱镜病理检查确诊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8例,在全身麻醉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等离子针状电极整块剜除术,术中剜除肿瘤后在膀胱内注入无菌蒸馏水200mL,保留膀胱灌注30min,留置尿管。术后行膀胱灌注规范化疗,观察手术剜切时间、出血量、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本组男31例,女7例,年龄26~78岁;肿瘤直径0.5~3.0cm,肿瘤数目1~3个。所有患者均手术剜切术成功,手术时间5~45min,术中出血量轻微,发生闭孔反射3例,无膀胱穿孔发生,术后尿管留置时间2~5d;5例多发肿瘤患者,术后4~6周再次行剜除术。随访3~24个月,4例出现异位复发。结论等离子针状电极剜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整块切除,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设备门槛低、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非肌层浸润肿瘤 针状电极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精准治疗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小磊 李松 徐文超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行TURBT治疗的62例NMIB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间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行TURBT治疗的62例NMIB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6h内行吡柔比星膀胱热灌注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6h内行丝裂霉素膀胱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术后6个月与12个月复发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导尿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sICAM-1、MMP-9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sICAM-1、MMP-9和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RBT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热灌注治疗NMIBC,可有效调节sICAM-1、MMP-9和VEGF水平,降低复发率,保障预后效果,适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药物疗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用两种TURBT术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段晓波 代庆德 周婷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比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采用两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NMIBC患者150例,依据所行TURBT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n=45)... 目的比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采用两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NMIBC患者150例,依据所行TURBT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n=45)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HOLTUR),对照组(n=105)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TURIS)。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单发肿瘤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肉眼血尿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多发肿瘤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钠血症、尿道狭窄、输尿管口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URIS术相比,HOLTUR术治疗NMIBC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TURBT TURIS HOLTUR 效果 预后
下载PDF
2μm激光整块切除与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长刚 包国昌 +3 位作者 高志明 李春生 丁虹淋 刘凤军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3期2283-2286,共4页
目的:比较2μm激光整块切除与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分别采用经尿道2微米激光整块切除(50例)和经尿道电切(48例)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 目的:比较2μm激光整块切除与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分别采用经尿道2微米激光整块切除(50例)和经尿道电切(48例)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激光组与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相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患者留置尿管、膀胱冲洗及住院时间均少于电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一年复发率及术区复发率低于电切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病理含肌层率高于电切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2微米激光整块切除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且术后肿瘤分期精确、减少肿瘤残留,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较好的手术治疗选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ΜM激光 整块切除 电切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下载PDF
二次电切联合吡柔比星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白大应 刘杰 +2 位作者 王云杰 李柱仕 张忠军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8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二次电切联合吡柔比星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5月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共6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拒绝行二次TURBT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行二次TURBT治疗患者35例... 目的:探讨二次电切联合吡柔比星即刻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5月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共6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拒绝行二次TURBT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行二次TURBT治疗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于术后即刻行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6、12、18、24个月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结果:一次电切患者6、12、18、24个月肿瘤复发率、进展率分别为:10.7%、0;17.9%、3.6%;28.6%、10.7%;46.4%、21.4%。二次电切患者6、12、18、24个月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分别为2.9%、0;2.9%、0;8.6%、2.9%;14.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URBT术后即刻行膀胱灌注化疗,能显著降低非肌层浸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二次电切对于彻底清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残余肿瘤、减少其复发率及进展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正确的后续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切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肿瘤复发 局部 即刻灌注 吡柔比星
下载PDF
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51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熊兆华 余书勇 熊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21-222,22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SP+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PKSP+TURBt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时间5~65min,平均17.9min,出血量少,无经尿道... 目的:探讨经尿道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PKSP+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PKSP+TURBt行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手术时间5~65min,平均17.9min,出血量少,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21例侧壁肿瘤切除时,11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2例膀胱穿孔;肿瘤病理分期:TI S2例,Ta 7例,T142例;病理分级:G137例,G214例;随访10~59个月,20例复发,12例行PKSP+TURBt,4例改行根治术。结论:PKSP+TURBt是一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 经尿道电切 超脉冲等离子体双极 电切术
下载PDF
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卓 张文圣 +2 位作者 万滨 卢依刚 李勋钢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0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在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吉西他滨化疗,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肿瘤标记物、肿瘤复发时间、肿瘤进展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3.33%,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为(1.33±0.11)ng/mL,CEA为(3.42±1.05)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10.00%,肿瘤复发时间(17.31±2.62)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9.87±2.96)个月;对照组1年肿瘤复发率为36.67%,肿瘤复发时间(11.42±1.33)个月,肿瘤进展时间(17.54±1.7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尿痛、血尿、尿频、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应用于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能够提升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记物,减少肿瘤复发,延长肿瘤复发时间和进展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 吉西他滨 膀胱灌注 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