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然”概念的源流和特性考论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中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34,共20页
中国的“自然”概念自老子创立之后,就一直处在复杂而又多样的演变过程中。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从清末它作为西方“nature”的译语到将西方的“自然’’同中国已有的“自然”融合起来.这既是经典中的“自然”概念的诠释吏,又是人... 中国的“自然”概念自老子创立之后,就一直处在复杂而又多样的演变过程中。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从清末它作为西方“nature”的译语到将西方的“自然’’同中国已有的“自然”融合起来.这既是经典中的“自然”概念的诠释吏,又是人们为它赋予意义的不断建构史。从它最初指万物的“自成”和“自己造就”,到指万物的“本性…‘性情”,再到指“道…‘佛”的本性;从它指“莫为…t非造作”到指普遍的“法则”再到准则和境界;从它指宇宙的本体到指万物和物理世界的现实实体,等等,它具有多种多样的涵义和特性,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实体 本性 莫为 自成 境界
原文传递
从隐喻理论看《道德经》中的水隐喻及其思想内涵 被引量:10
2
作者 毛春洲 李翔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7-184,共8页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 隐喻在《道德经》中普遍存在。在老子哲学观中,老子形而上的宇宙论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其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创立,其人生论、政治论的主隐喻是"水隐喻",而宇宙论中,"母隐喻"作为主隐喻用于阐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与包括"水隐喻"在内的其他隐喻共同说明"道"永恒与深邃的特点。水之自然三性系统地对应老子的"不争""致柔""守静",体现出古人独特的"比德观"。《道德经》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得益于"水隐喻"对其他隐喻映射特征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老子 概念隐喻 无为
原文传递
我国“引咎辞职”实践中的若干认识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能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前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原因是理论认识不很明确。因此,要完善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就必须把一些理论认识问题弄清楚,特别是弄清楚其中的动力机制、对象、责任、触发机制、出路机制等问题,更具有重要的... 目前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原因是理论认识不很明确。因此,要完善我国的”引咎辞职“制,就必须把一些理论认识问题弄清楚,特别是弄清楚其中的动力机制、对象、责任、触发机制、出路机制等问题,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咎辞职 道德自律 政治责任 法律责任
下载PDF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成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13,共3页
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崇尚节险,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谦下不争,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贤人能重用,国际间达到和平共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 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崇尚节险,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谦下不争,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贤人能重用,国际间达到和平共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和谐 无为 无为而治
下载PDF
《淮南子》对无为概念的新定义及理论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秀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92-100,共9页
《淮南子》编撰者学派立场不完全一致,根据其主张的不同,可划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儒家派。老庄派在吸取老子、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无为就是不在条件不成熟之前贸然行动,而是顺势因循或推动事物基于天性的自主行为,突出了无为由道化... 《淮南子》编撰者学派立场不完全一致,根据其主张的不同,可划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儒家派。老庄派在吸取老子、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无为就是不在条件不成熟之前贸然行动,而是顺势因循或推动事物基于天性的自主行为,突出了无为由道化成术的一面。黄老派则大力发展了战国以来君道无为的观点,认为无为就是拥有权势和智力的人(以君主为代表)不因此而肆意作为,所有作为都不是从己意出发,而是一准于客观的法则,突出了无为即克己、自律的一面。儒家派则批评了流俗关于无为即静止不动、无所作为的错误看法,认为无为就是遵循客观的物理来行事,借助各种条件来立功,突出了无为成就大有为的一面。在古代思想史上,《淮南子》首次对无为作了精确的定义,也首次对有为进行了界定,大大强化了无为从道至事、由道化术的特征,使之实践性得到拓展,为无为思想的发展作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无为 有为 术数
下载PDF
自然视域下的《老子》仁学思想
6
作者 于宏伟 林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5期93-97,112,共6页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不仁 绝仁 无为 实践
下载PDF
郭象的“不治之治”思想及其虚无性
7
作者 陈徽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30-39,共10页
尽管郭象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大多袭用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几乎皆经过他的重新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表面上看,郭象的“外内相冥”说的确消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思想张力,实则这一消弭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 尽管郭象构建其思想体系时大多袭用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几乎皆经过他的重新诠释,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表面上看,郭象的“外内相冥”说的确消弭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思想张力,实则这一消弭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因为,郭象的思想既不同于儒家,也有别于道家,其根源在于他对于儒道两家天道观的理论解构。这一解构是彻底而全面的,以至他的“不治之治”思想也仅仅在形式上有似于道家之“无为”。二者在理论旨趣上根本有别,且前者因是无根的,还隐含着虚无性与反文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独化论 玄冥说 不治之治 无为
下载PDF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机制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兴东 刘婷婷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是在自己特有的法律文化中进行,而这种法律文化对死刑的适用具有制约的作用。中国古代死刑在适用原则上是慎刑,这与中国古代认为“人命至重”有关。同时,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受到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天人和... 中国古代死刑适用是在自己特有的法律文化中进行,而这种法律文化对死刑的适用具有制约的作用。中国古代死刑在适用原则上是慎刑,这与中国古代认为“人命至重”有关。同时,中国古代死刑适用中受到三个方面文化因素的制约,那就是“天人和谐观”、报应观、“无讼”的盛世观和仁政观。为了应以上原则和文化的需要,中国古代在死刑适用上创制出对死刑案件的分类,进而对不同类别的死刑案件分别对待。这样构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死刑适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 慎刑 无讼 古代 “人命至重”
下载PDF
《老子指归》“无为”思想的易学渊源 被引量:3
9
作者 丘乐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5,共7页
《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其一,"神明"、"太和"意涵取自《周易》,以证其虚无之指。其二,"性命"的思想源自于《易传》的&... 《老子指归》是西汉末年的隐士严遵对《老子》的注解与发挥。作为卜筮者的严遵,其著作留下了不少易学的印记。其一,"神明"、"太和"意涵取自《周易》,以证其虚无之指。其二,"性命"的思想源自于《易传》的"各正性命"之说,为发展《老子》"自然无为"思想提供依据;其三,"感通"的思想亦受启于《周易》,给"无为而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指归》 易学 无为 性命 感通
下载PDF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与文明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8,共4页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 庄子哲学的起点是"道",其对文明的理解也由"道"所规定。庄子文明观的建立,出发点在他所坚持的"自然人性论"。他由天道及人事,以"无为"建立了道的社会秩序,使人伦关系得到和谐而人同时得到自由。在物质技术方面,他主张"道进乎技",在身体的技术中达到审美的境界,而否定了由"机心"而获得的进化的物质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自然人性论” 文明观 物质技术 物质文明
下载PDF
庄子政治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小峰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25-28,共4页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学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很少注意他的政治思想。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庄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从《庄子》等典籍的研读来看,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学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很少注意他的政治思想。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庄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从《庄子》等典籍的研读来看,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而治,使社会回到至善至美的自然中,恢复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但从中也包含着一些独特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政治 无为
下载PDF
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青春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9-35,共7页
综合考察《庄子》文本中的无为思想,并将其置于庄子思想的整体视域之中,从中抽绎出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由三个维度构成:以道(无)作为无为的本体论基... 综合考察《庄子》文本中的无为思想,并将其置于庄子思想的整体视域之中,从中抽绎出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将其发展到一个新境界。庄子无为思想的哲学基础由三个维度构成:以道(无)作为无为的本体论基础、以自然作为无为的价值论基础、以齐物作为无为的思维方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无为 自然 齐物
下载PDF
至柔、至朴、至虚——老子对个体生命的关切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丽梅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老子对个体生命问题高度关切,他聚焦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它的价值与意义。老子从个体生命的理想人格出发,对个体生命的理想状态进行设定,这一思路既实现了道的终极性,也把道作为一种非道德的制约因素,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理想社会的... 老子对个体生命问题高度关切,他聚焦于个体生命的存在、延续和它的价值与意义。老子从个体生命的理想人格出发,对个体生命的理想状态进行设定,这一思路既实现了道的终极性,也把道作为一种非道德的制约因素,从而构建起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个体生命 至柔 至朴 至虚 无为
下载PDF
试论行政执法不作为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4-69,共6页
行政执法不作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负有法定的作为义务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政行为。其具有违法性、法定义务的作为性、行为方式的消极性以及单方性四个方面的特点。抽象行政执法不作为和具体行政执法不作为、申请行政之行政... 行政执法不作为是指行政执法主体负有法定的作为义务且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政行为。其具有违法性、法定义务的作为性、行为方式的消极性以及单方性四个方面的特点。抽象行政执法不作为和具体行政执法不作为、申请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和职权行政之行政执法不作为是行政执法不作为的两种基本组合分类。认定行政执法不作为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行政执法 不作为
下载PDF
老子“无为”思想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增福 蔺雨 《潍坊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12-116,共5页
老子"无为"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体系的精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一种高妙的教育之道。《道德经》中的"行不言之教""物或行或随""以其善下之""去甚去泰""有无相生"等观... 老子"无为"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体系的精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一种高妙的教育之道。《道德经》中的"行不言之教""物或行或随""以其善下之""去甚去泰""有无相生"等观点蕴含深邃的辩证智慧和人文精神,启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发挥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尊重大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防范"过度隐性"现象,坚持"显性"与"隐性"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大学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春黎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特定的作为义务的存在是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也是认定不作为犯罪成立与否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旨在探讨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建议通过立法将其明确加以规范,以真正贯彻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
关键词 犯罪行为 作为 不作为
下载PDF
试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17
作者 万登信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1-102,116,共3页
学界对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已做了很多研究。通说认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二)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三)由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四)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但... 学界对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已做了很多研究。通说认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二)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三)由行为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四)法律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但对通说中的四种情况应如何界定却不尽相同。不论是作为犯罪还是不作为犯罪,只要是犯罪,就毫无例外的构成了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害。而就不作为犯罪而言,探讨义务来源对刑事立法及刑法的正确适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作为 犯罪 先行行为 义务来源
下载PDF
论庄子的“以明”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38-144,共7页
《齐物论》中庄子三次提出"以明",以此作为解决纷争的手段。通过研究庄子为何提出"以明",辨析郭象、成玄英、王夫之的阐释是否接近《庄子》的本意,庄子如何从实践层面落实"以明",厘清老庄"以明"... 《齐物论》中庄子三次提出"以明",以此作为解决纷争的手段。通过研究庄子为何提出"以明",辨析郭象、成玄英、王夫之的阐释是否接近《庄子》的本意,庄子如何从实践层面落实"以明",厘清老庄"以明"的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明"源出于日月、水、镜所体现出的德行,它是"见道"的途径,是齐物的方法之一,目的是超越表象的差别,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落实在行动层面,则表现为"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以明 无为
下载PDF
老子“无为”哲学中珍贵的反异化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权雅之 《珠江论丛》 2014年第2期23-30,共8页
在老子道家哲学中,“无为”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但容易受到误解、误读。“无为无不为”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反异化思想主张,是老子“道法自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重要表述。通过对比儒家、法家学说,本文探讨了道家哲学蕴... 在老子道家哲学中,“无为”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但容易受到误解、误读。“无为无不为”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反异化思想主张,是老子“道法自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重要表述。通过对比儒家、法家学说,本文探讨了道家哲学蕴含的价值理性,论述了老子的所谓“无不为”是一种超越状态,是一种价值引领并实现价值的追求、创造、进取状态。这样一种超越状态的核心,既是对生态价值的追求,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哲学 无为 反异化 生态价值
下载PDF
浅谈无为之生态实践智慧——《道德经》生态实践思想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小青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48-52,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老子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挖掘和弘扬。老子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范围内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相一致,老子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被挖掘和弘扬。老子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齐一,因而人之生存实践也应"法自然",即"弃智弃圣"、"少私寡欲"。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当今环境问题治理之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无为 生态智慧 生态思维与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