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7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态系统净碳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228
1
作者 伍芬琳 李琳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35-2039,共5页
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释放方程对翻耕、少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和土壤碳累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翻耕、少耕、免耕3个处理下,5年间各项农田投入... 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地区保护性耕作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释放方程对翻耕、少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和土壤碳累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翻耕、少耕、免耕3个处理下,5年间各项农田投入造成的碳释放分别为312.60、295.4和280.52kg.km-2.a-1,表层30cm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30.59、32.76和31.61Mg.km-2,农田净碳释放量分别为312.60、-138.59和-76.52kg.km-2.a-1;与翻耕地比较,免耕和少耕地的相对净碳释放量为-236.08和-451.19kg.km-2.a-1;免耕地农田投入的碳减排量(32.08kg.km-2.a-1)为土壤碳增汇量(204.00kg.km-2.a-1)的15.73%,少耕地农田投入的碳减排量(17.19kg.km-2.a-1)为土壤碳增汇量(434.00kg.km-2.a-1)的3.96%。少耕地对减少大气CO2的贡献大于免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累积 净碳释放 少耕 免耕
下载PDF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2
作者 张志国 徐琪 R.L.Blevins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391,共8页
免耕农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长期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变化及作物产量可以反映这一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1970年—1994年)免耕与犁耕相比土壤容重并未增加;而表层(0—5cm)土壤有机C和有机N显著增加;... 免耕农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长期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变化及作物产量可以反映这一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1970年—1994年)免耕与犁耕相比土壤容重并未增加;而表层(0—5cm)土壤有机C和有机N显著增加;并有随N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pH随NH4NO3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免耕表层土壤的交换性Ca、Mg、K和可提取P与犁耕比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交换性Ca、Mg、及可提取P随NH4NO3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交换性K的分布则不受N肥施用量的影响,从1984至1994年,免耕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犁耕玉米的产量,从1970至1982年犁耕玉米的产量略高于免耕,但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持续性农业 土壤理化性质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129
3
作者 杨学明 张晓平 +3 位作者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335-340,共6页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 .纵观 2 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 ,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 .纵观 2 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 ,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 .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 ,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 ,减少劳动量 ,节省时间和能源 ,改善土壤耕性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水和大气质量 ,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 .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 ,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 .总之 ,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措施 免耕 土壤侵蚀 中国
下载PDF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49
4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马丽 尹春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 【目的】研究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方法】土壤免耕第3年的基础上深松40cm,2005~2006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试验观测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深松保墒增产的机理。【结果】莜麦作物生育期0~100cm土壤贮水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在0~100cm的土层剖面上,50~100cm土壤水分含量深松显著高于对照,干旱少雨时,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降雨集中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与对照相比,深松减少了0~50cm的作物耗水量,促进根系对5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土壤深松处理比对照两年平均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68%。保墒增产效果受降水量的影响,分布均匀的降雨有利于增产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深松降低了表层土层容重,增加接纳雨水的能力,增强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结论】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是北方农牧交错带有效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保护性轮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深松 保墒 增产
下载PDF
免耕对农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4
5
作者 姜勇 梁文举 闻大中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7-351,共5页
农业管理对土壤群落水平下各种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土壤生物和酶活性在改善土壤结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保持中起重要作用。与常规耕作系统比,免耕系统中作物残体和土壤矿物质的机械混合要... 农业管理对土壤群落水平下各种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土壤生物和酶活性在改善土壤结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保持中起重要作用。与常规耕作系统比,免耕系统中作物残体和土壤矿物质的机械混合要少得多,因此免耕系统更接近于未受扰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可能更加依赖于土壤生物体的固有作用。综合有关文献讨论了耕作实践对一些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总体看来,土壤线虫总量及功能类群对免耕既可能是正响应也可能是负响应,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或生物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呼吸作用减弱。最后还对免耕系统中有关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小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农田土壤 土壤生物学 土壤生态学 土壤呼吸 士壤线虫 土壤酶
原文传递
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68
6
作者 肖剑英 张磊 +1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5,共4页
对经过 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土壤肥力方面 ,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 ,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 ,且上层 (0~ ... 对经过 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土壤肥力方面 ,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 ,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 ,且上层 (0~ 7.5cm)和下层 (7.5~ 30cm)的肥力水平差异不显著 ,但仍有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 ;微生物特征方面 ,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 ,季节性不明显 ;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 ,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自然免耕能提高作物产量 ,减少杂草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稻田 自然免耕 土壤微生物 肥力
下载PDF
免耕对北方旱作玉米土壤水分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2
7
作者 余海英 彭文英 +1 位作者 马秀 张科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9-104,共6页
通过2006—2008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免耕与传统翻耕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对土壤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免耕和翻耕地0~1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随时间及降水变化的趋势一致,但免耕地的土壤贮水量在不同... 通过2006—2008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免耕与传统翻耕条件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对土壤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免耕和翻耕地0~1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随时间及降水变化的趋势一致,但免耕地的土壤贮水量在不同时刻以及不同降雨条件下均高于翻耕地,增幅在2.7%~30.3%,降雨相对充分条件下土壤贮水量的增量有所增加,但免耕在相对缺水的地区更值得推广;免耕地0~100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传统翻耕,增幅在3.4%~12.8%,其中表层(0~20cm)和底层(80~100cm)的水分增量明显高于中间层次,最高增量可达22.2%;免耕覆盖的耕作方式可通过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等作用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作物增收.与对照相比,免耕3年后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春玉米产量分别较传统翻耕提高13.3%和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水分 土壤物理性质 春玉米
原文传递
免耕与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73
8
作者 陈蓓 张仁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研究了连续2年春小麦-豌豆轮作后6种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比较,免耕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春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增加了14.9%,豌豆-春小麦序列增加了38.4%,但对土壤微生物组成没有明显改变;覆盖可使土壤... 研究了连续2年春小麦-豌豆轮作后6种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比较,免耕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春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增加了14.9%,豌豆-春小麦序列增加了38.4%,但对土壤微生物组成没有明显改变;覆盖可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春小麦-豌豆序列覆膜增加较多,增加了30.9%。豌豆-春小麦序列秸秆覆盖增加为甚,增加了124%。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保墒灌溉的土壤水、热及作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76
9
作者 员学锋 吴普特 +1 位作者 汪有科 徐福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26,共5页
该文从目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保墒技术得到启迪,提出了“保墒灌溉”这一新理念。重点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保墒灌溉的农田效应。结果表明,覆盖处理0~50cm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对照,地表温度日... 该文从目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保墒技术得到启迪,提出了“保墒灌溉”这一新理念。重点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保墒灌溉的农田效应。结果表明,覆盖处理0~50cm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对照,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12.43℃,而对照则高达50.03℃。覆盖处理耕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分别是对照的1.63倍、1.68倍和1.07倍,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相对于覆盖处理和对照本身而言,各指标均有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覆盖处理后,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等均大于对照,但是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却相差不大。玉米产量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较对照平均增加22.16%、20.28%和12.75%,且基本随灌溉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保墒灌溉 效应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7
10
作者 杨招弟 蔡立群 +1 位作者 张仁陟 李爱宗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4-517,共4页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以及秸秆还田(TS)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T相比,NT、NTS以及TS处理均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对于表层土壤而言,...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乡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以及秸秆还田(TS)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T相比,NT、NTS以及TS处理均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对于表层土壤而言,效果更为明显;(2)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等水解酶活性在耕翻处理下随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在免耕处理下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氧化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4)五种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免耕 覆盖
原文传递
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8
11
作者 彭文英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9-383,共5页
免耕覆盖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抑制地表起沙,防治土壤退化,将是我国北方地区代替传统农耕的最好办法之一。针对土壤水分往往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因子,本文选择国内外免耕措施的土壤水分试验研究进行总结,系统地... 免耕覆盖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抑制地表起沙,防治土壤退化,将是我国北方地区代替传统农耕的最好办法之一。针对土壤水分往往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因子,本文选择国内外免耕措施的土壤水分试验研究进行总结,系统地分析了免耕与传统农耕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评价了免耕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普遍可增加土壤水2%~8%,但只有长期实施免耕和覆盖达到一定程度时,免耕的增水效果才明显,而免耕水分利用效率却因产量、降水等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2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4 位作者 于洋 赵杨 姜宇博 王俊河 马军韬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37,共4页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556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免耕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免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李新举 张志国 +1 位作者 邓基先 刘辉友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4期520-526,共7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免耕对土壤侵蚀、土壤水分蒸发、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理化性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外免耕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免耕的优缺点,对免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土壤生态环境
下载PDF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刘世平 庄恒扬 +3 位作者 陆建飞 沈新平 陈后庆 黄细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7,共5页
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 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因此,对土壤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更不能烂耕烂种和过多的水旋水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土壤结构 体变率 容重收缩性 破碎强度
下载PDF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5
15
作者 路怡青 朱安宁 +4 位作者 张佳宝 陈效民 陈文超 舒馨 张文国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0,共6页
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定位实验平台,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和... 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玉米-小麦轮作保护性耕作定位实验平台,研究了免耕+秸秆还田、免耕、常耕+秸秆还田、常耕4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期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还田处理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常耕处理最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在苗期和吐丝期出现峰值,转化酶和脱氢酶在苗期较低,增加至吐丝期达到峰值,至成熟期又降至低值;微生物各类群数量表现为免耕处理大于常耕处理,有秸秆处理大于无秸秆处理;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脱氢酶仅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原文传递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16
作者 高云超 朱文珊 陈文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704-1710,共7页
不同耕作方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分析表明 ,翻耕 0~ 1 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含有 2 9种真菌 ,其中以Chrysosporium merdarium为优势种 ;翻耕 1 0~ 2 0 cm土层含有 1 7种真菌 ,以 Sterile black A为优势种 ;翻耕 2 0~ 3 0 cm... 不同耕作方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分析表明 ,翻耕 0~ 1 0 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含有 2 9种真菌 ,其中以Chrysosporium merdarium为优势种 ;翻耕 1 0~ 2 0 cm土层含有 1 7种真菌 ,以 Sterile black A为优势种 ;翻耕 2 0~ 3 0 cm土层含有 1 0种真菌 ,其中以 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为优势种。铁茬 0~ 1 0 cm含 1 6种真菌 ,其中 Sterile black A是优势种 ;铁茬 1 0~ 2 0 cm土层含有 2 6种真菌 ,优势种为 Sterile black A;铁茬 2 0~ 3 0 cm含有 1 4种真菌 ,其中 Chaetomiumbostrychodes为优势种。免耕 0~ 1 0 cm土层由 2 3种真菌构成 ,Trichoderma viride和 T.koningii为优势种 ;免耕 1 0~ 2 0 cm土层由 1 4个种类构成 ,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 ;免耕 2 0~ 3 0 cm土壤由 9种真菌组成 ,其中 Talaromyces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 ,土壤耕作形成了特征性的真菌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真菌群落 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土壤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 被引量:62
17
作者 陈学文 张晓平 +4 位作者 梁爱珍 贾淑霞 时秀焕 范如芹 魏守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9-444,共6页
以吉林省德惠市8年黑土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和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cm土层;在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下,苗眼处免耕处理的最大土壤硬度分别为2816和19... 以吉林省德惠市8年黑土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硬度和容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现在2.5~17.5cm土层;在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下,苗眼处免耕处理的最大土壤硬度分别为2816和1931kPa,秋翻处理下分别为2660和2051kPa,对作物生长均没有限制作用;秋翻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随垄形而变化,免耕处理的土壤硬度曲线起伏较小.与秋翻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5~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5~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免耕处理下变化幅度较小,在秋翻处理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土壤容重与土壤硬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秋翻 黑土 土壤硬度 土壤容重
原文传递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 被引量:57
18
作者 向平安 黄璜 +3 位作者 黄梅 甘德欣 周燕 付志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8-975,共8页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166、4207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000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206和4274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晚稻 稻-鸭种养 CH4排放 减排措施 经济评价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54
19
作者 唐晓红 邵景安 +3 位作者 高明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7-1032,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耕层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显著影响耕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油菜免耕、厢作免耕、绿肥免耕、垄作翻耕和厢作翻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12%)增加23%、69%、9%、36%和28%,而10~20 cm土壤大团聚体比对照低9%~38%.冬水免耕、油菜免耕和绿肥免耕0~10 cm土壤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3%、31%和32%,而10~20 cm土壤各处理有机碳含量低于对照28%~54%,其土壤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碳浓度差异低于0~10 cm土壤.各处理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比对照增加8%~28%,而1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低于对照4%~22%.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13年后0~10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53和25 g·m-2·a^-1,传统耕作有机碳固定率分别为26和33 g·m-2·a^-1.保护性耕作有利于紫色水稻土表层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轮作 秸秆覆盖 团聚体组成 碳储量 稻田
下载PDF
免耕对农牧交错带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杨世琦 赵沛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778-3784,共7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 0...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 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 cm和5~10 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 2.8倍和 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有效钾含量比翻耕地增加了77%.所有测定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地均高于翻耕地,在0~5 cm和5~10 cm土层达到5%显著水平.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是翻耕地的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翻耕 土壤理化性状 风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