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梁素海氮污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7
1
作者 孙惠民 何江 +3 位作者 吕昌伟 高兴东 樊庆云 薛红喜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3-1012,共10页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索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2^-—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 针对草型富营养化湖泊乌梁索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和湿地面积逐渐萎缩的现实,本文系统地研究了TN、NH4^+-N、NO2^-—N和Org—N在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上覆水中TN含量平均为1.78mg/L,且无机氮污染以NH4^+-N为主,占无机氮总量的69%以上;表层沉积物中氮素的水平分布格局均体现出西高东低的经向分异特征并主要以OrgN的形式存在;表层沉积物中TN对底栖生物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效应并正甫最低级向严重级过渡;氮素在乌梁素海沉积剖面上均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含量递减的规律,表层0~10cm的TN平均含量达到1.28g/kg,分别为10~22cm和22-40cm的1.6和1.9倍,揭示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进程加速始于20世纪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上覆水 沉积物 空间分布格局 乌梁素海
下载PDF
不同施肥与生物质炭配施对水稻田面水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郑小龙 吴家森 +3 位作者 陈裴裴 姜培坤 吴建军 徐建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43,48,共6页
通过研究减氮施肥及施用生物质炭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和水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氮、铵态氮浓度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于7d后趋于稳定,稳定后浓度分别是顶峰值的5.6%~16.3%,8.4%~2... 通过研究减氮施肥及施用生物质炭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和水稻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氮、铵态氮浓度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最高,然后迅速下降,并于7d后趋于稳定,稳定后浓度分别是顶峰值的5.6%~16.3%,8.4%~23.7%和25.0%~46.1%;不同施肥处理田面水总磷浓度在施肥后第3天达到最高,而后迅速下降,一周后趋于稳定;可溶磷浓度在施肥后4~5d内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而后平缓下降至施肥前水平。氮磷浓度在减氮(20%)施肥条件下与常规施肥相比均降低。减氮施肥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提高了24.6%,达到7 391.5kg/hm2;减氮施肥降低了氮素流失风险,但减氮施肥结合生物质炭处理则明显提高田面水中总磷的浓度,增加磷素流失的风险。在施肥后1周内是控制氮磷流失风险的最佳时期,此时若遇暴雨,将导致氮磷随径流大量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施肥 生物质炭 氮磷流失 田面水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氮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魏静 郭树芳 +5 位作者 翟丽梅 刘宏斌 孙本华 华玲玲 王洪媛 杨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4-880,共7页
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有一定的消纳作用,有机粪肥与无机氮肥配施是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增加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在施用一定量有机粪肥基础上,不同无机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 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有一定的消纳作用,有机粪肥与无机氮肥配施是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增加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在施用一定量有机粪肥基础上,不同无机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探讨有机肥与无机氮肥的最优比例,为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稻田无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M)相比,配施0.8倍的无机氮肥效果最佳,水稻产量、株高、分蘖数、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达最高。有机肥作底肥时,水稻生长前期田面水无机氮浓度随配施无机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期配施无机氮肥各处理田面水氮素浓度则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增施0.4倍、0.6倍和0.8倍无机氮肥时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较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17.5%、11.9%和9.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单施无机氮肥处理(N)相比,同样以0.8倍无机氮肥+有机肥处理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田面水氮浓度降低了30.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消纳有机肥基础上,在满足作物需氮量的前提下,无机氮肥与其配比为1︰1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无机氮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有机无机肥 田面水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对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蔡佳佩 朱坚 +4 位作者 彭华 李尝君 熊丽萍 张子叶 纪雄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0-217,共8页
为探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流失及水稻系统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FN)、常规施肥减氮磷量20%处理(F0)、减氮磷20%+有机肥处理(F1~F4处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 为探明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流失及水稻系统养分吸收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处理(FN)、常规施肥减氮磷量20%处理(F0)、减氮磷20%+有机肥处理(F1~F4处理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共6个处理,探索化肥减量20%配施有机肥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田面水中ρ(TN)、ρ(NH^+4-N)均于施肥后第1天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于第7天后逐渐趋于稳定,ρ(TN)和ρ(NH^+4-N)分别维持在各自峰值的5. 1%~10. 9%与4. 8%~9. 6%,田面水中ρ(TP)的变化趋势与ρ(TN)相似;F0与F1处理均能有效降低田面水中ρ(TN)和ρ(TP).与FN处理相比,F1处理下ρ(TN)、ρ(NH^+4-N)与ρ(TP)平均值分别降低了6. 5%、9. 1%和3. 1%,该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氮、磷养分流失风险,且增施有机肥可使水稻增产0. 2%~19. 8%,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 05).综合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田面水养分动态等指标发现,F1处理不仅能提高区域双季稻产量,还能有效控制田面水氮、磷养分浓度,降低氮、磷地表径流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是针对南方双季稻田的一项"控源节流"优化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 有机肥 田面水 水稻
下载PDF
利用氮同位素技术探讨天津地表水氮污染 被引量:24
5
作者 岳甫均 李军 +1 位作者 刘小龙 朱兆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03-1408,共6页
地表水的氮污染状况与水质、区域景观等密切相连。本文分析了天津地表水的三氮(NO3-N、NH4+-N、NO2-N)组成,以及部分水样NO3-N和NH4+-N的N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NO3-N的含量为0.01~16.51mg.L-1,均值为2.25mg.L-1,部分样品NO3-的含量超... 地表水的氮污染状况与水质、区域景观等密切相连。本文分析了天津地表水的三氮(NO3-N、NH4+-N、NO2-N)组成,以及部分水样NO3-N和NH4+-N的N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NO3-N的含量为0.01~16.51mg.L-1,均值为2.25mg.L-1,部分样品NO3-的含量超过50mg.L-1(以NO3-N计为11.29mg.L-1);NH4+-N的含量为0~10.60mg.L-1,均值为1.15mg.L-1,有1/4水样超过1.5mg.L-1;另外,在所有样品中有1/12水样有较高的NO2-N。NO3-N为大部分水样无机氮的主要形态,污水等部分水样以NH4+-N为主要形态。NO3-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5.5‰~+28.6‰,均值为+9.0‰(n=49),中值为+8.5‰;NH4+-N同位素值的变化范围为-8.8‰~+34.3‰,均值+11.6‰(n=11),中值为+13.6‰。水化学和同位素结果分析表明,该区地表水的氮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而且氮形态转化受硝化作用、挥发作用以及可能的反硝化作用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同位素 天津 地表水 氮污染
原文传递
氨氮测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邦喜 夏品华 +1 位作者 李存雄 林陶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0,共4页
针对纳氏比色法测定氨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消除了混浊和显色前后稀释问题,降低了空白吸光度,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关键词 氨氮 纳氏试剂 光度法 地表水 前处理 T检验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缪杰杰 刘运峰 +4 位作者 胡宏祥 屠人凤 詹林川 薛中俊 徐启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93,共8页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氮磷流失 田面水 径流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曹凑贵 蔡明历 翟晶 江洋 张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0-1005,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水稻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田面水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增产及田面水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世洁 张刚 +2 位作者 王德建 刘勤 王书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445,共11页
针对我国南方稻田氮素流失污染严重问题,为明确高产稻田秸秆还田下氮肥施用效应,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下游径流易发地区探寻兼顾产量与环境效益的秸秆还田... 针对我国南方稻田氮素流失污染严重问题,为明确高产稻田秸秆还田下氮肥施用效应,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秸秆全量还田下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下游径流易发地区探寻兼顾产量与环境效益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措施。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下配施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当氮肥用量过高则增产效应降低,连续秸秆还田4年以上可以发挥秸秆部分替代氮肥的增产效应;(2)稻田田面水总氮TN、NH4+-N在每次施肥后1~2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至相对低浓度水平,施肥后一周内是氮素径流损失的风险期,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水稻生育前期稻田田面水TN浓度,但同时一定程度增大了可溶性有机氮(DON)的流失潜力;(3)秸秆还田下搭配减氮施肥(SN1)较推荐氮肥(SN2)与常规施肥(SN3)可分别减少25%、40%氮肥用量,同时可分别降低田面水中9.6%、20.8%TN含量(P<0.05),是兼顾产量与环境效益的最佳措施。因此,推荐长江中下游径流易发的水稻种植区,对秸秆长期全量还田,配施氮肥用量180~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田面水氮素 水稻产量
下载PDF
淡水环境中氮污染同位素示踪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亚乔 王晓冬 +2 位作者 校康 段磊 吕梓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93-1702,共10页
淡水环境氮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的氮污染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氮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目前氮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是确定氮污染来源,积极减控氮源输入。文章分析了国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氮污染现状、国内外识别氮源的技术手段以及地下水和... 淡水环境氮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的氮污染严重威胁着居民的健康,氮污染治理迫在眉睫。目前氮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是确定氮污染来源,积极减控氮源输入。文章分析了国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氮污染现状、国内外识别氮源的技术手段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氮污染的迁移转化等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内的地下水和地表水由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氮污染程度及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类型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地表水和地下水氮污染具有积极的响应机制。地下水主要受硝态氮污染,污染等级多为Ⅲ级;地表水主要受氨氮和总氮污染,等级多为Ⅳ和Ⅴ级。由于大量含氮化合物的输入,中国东部和南部已成为氨氮和总氮污染严重地区。在分析不同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氮污染特征基础上,综合利用传统的水化学分析法、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同位素模型,不仅可判别氮污染的来源,而且可识别氮源并确定氮源的贡献率,从而揭示地下水与地表水中氮污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为识别地表水、地下水受氮污染所带来的风险,保护淡水资源与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氮同位素在氮迁移转化的过程中会发生相应转化,其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直接影响氮同位素的分馏,因此精确地定量化识别污染源亦成为需要克服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污染 同位素示踪 地下水 地表水
下载PDF
前氮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段小丽 张富林 +3 位作者 倪承凡 吴茂前 范先鹏 熊桂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5-261,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施氮量180 kg/hm^2水平下,设置4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分别为10∶0∶0(T1),4∶3∶3(T2),2∶3∶5(T3),0∶3∶7(T4),研究氮肥后移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氮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的处理相比,将前期氮肥的30%甚至50%后移到穗肥施用,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而氮肥后移70%至穗肥会使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田面水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浓度在每次施肥后1天达到峰值,铵态氮(NH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1天达到峰值,穗肥后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处理相当。整个基肥期、分蘖肥后20天内和穗肥后9天内是防止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期。施尿素后,DTN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部分,DTN以无机氮(IN)为主,而NH4^+-N在IN中所占比例达64.0%以上。比较水稻生育过程中氮素流失风险期内的TN、DTN和NH4+-N三氮浓度,相比T1,T2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2.9%,1.6%,3.1%,T3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5.5%,14.7%,22.3%,T4的三氮浓度分别降低了16.1%,22.9%,34.1%,结合产量,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2∶3∶5的氮肥后移措施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不下降的同时,有效降低稻田氮素的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水稻 产量形成 田面水氮素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安永辉 杨校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3,共5页
基于模拟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氮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探讨了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结果表明,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泥鳅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 基于模拟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氮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探讨了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结果表明,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泥鳅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于对照组。泥鳅扰动对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但显著增加了溶解性无机氮和总氮的含量。在试验前期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总氮比值高于对照组,在试验中、后期则低于对照组。试验期间扰动组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总氮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泥鳅扰动显著增加了水田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占总氮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水田 生物扰动 氮素 田面水
下载PDF
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监测地表水氨氮时样品预处理方法改进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雅燕 吴志旭 余卫东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13年第3期91-93,共3页
采用HJ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氨氮时,当水样浑浊或有颜色时用蒸馏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但该处理方法测定结果偏低,远远超出误差允许范围。提出以0.45μm滤膜过滤样品后进行测定,并在比色过程用过滤水... 采用HJ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氨氮时,当水样浑浊或有颜色时用蒸馏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但该处理方法测定结果偏低,远远超出误差允许范围。提出以0.45μm滤膜过滤样品后进行测定,并在比色过程用过滤水样作色度校准。方法改进后对标准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相一致。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7%,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60%(n=6)。该法测试数据稳定、结果可靠,适合于汛期地表水中氨氮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氏试剂法 氨氮 预处理 蒸馏法 地表水
下载PDF
微控技术结合顺序注射技术水质氨氮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文 吕赫 +1 位作者 程李 马俊源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78,共5页
针对地表I^V类水对于氨氮指数测定的需求,利用微控技术与顺序注射技术相结合建立水质氨氮在线监测系统。分别通过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完成了氨氮指数的测定,测定范围涵盖地表水环境Ⅰ~Ⅴ类水中氨氮的标准限值。实验结... 针对地表I^V类水对于氨氮指数测定的需求,利用微控技术与顺序注射技术相结合建立水质氨氮在线监测系统。分别通过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和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完成了氨氮指数的测定,测定范围涵盖地表水环境Ⅰ~Ⅴ类水中氨氮的标准限值。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分别建立水杨酸法和纳氏法氨氮指数测定的回归模型,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1、1~2 mg/m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8、0.999 7,废液排量分别为23.73~23.86、78.78~78.85 mL,最低检出限为0.01 mg/mL,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69%~2.224%,加标回收率为98.250%~101.500%。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准确性、实时性高,试剂消耗量与废液排量低,氨氮指数在线监测系统可以精准、高效地分析地表I^V类水中的氨氮指数,为环境保护和地表水质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尤其适用于实验室、站房式、浮漂式、便携式在线水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控技术 顺序注射技术 氨氮 在线监测 信号处理 地表水
下载PDF
沿江单季稻区控释掺混肥施用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花可可 李蒙蒙 +2 位作者 钟成虎 郭志彬 王道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4-323,共10页
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 为探寻沿江单季稻区高效环保的施氮方式,进行了不同用量控释掺混肥田间试验,分析单季稻休闲种植制度下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225 kg/hm^(2))、控释等氮(CRF1)、控释减氮15%(CRF2)和控释减氮25%(CRF3)5种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土壤氨氧化菌和田面水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处理相比,CRF1、CRF2和CRF3处理均不会造成水稻减产,其中CRF2处理水稻产量、植株地上部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4%、10.7%、43.4%和27.2%;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是稻田土壤氨氧化菌的优势菌(占73.5%~88.4%),CRF1、CRF2和CRF3处理分别较NPK处理使AOA的比例降低了13.6%、9.9%和6.0%(p<0.05),说明控释掺混肥可有效降低以AOA为主导的土壤氨氧化强度;与NPK处理相比,CRF2和CRF3处理可显著降低田面水总氮含量(降低比例分别为13.2%和24.9%)、可溶性总氮含量(10.6%和22.9%)和颗粒态氮含量(33.7%和40.6%)。总之,施用控释掺混肥可提高水稻产量、减弱土壤氨氧化强度、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风险,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以控释减氮15%(190 kg/hm2)效果最好,宜在沿江单季稻区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稻 氮肥利用率 氨氧化微生物 田面水氮 控释掺混肥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处理对水稻田面水中磷氮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学俭 陈晶中 +1 位作者 肖琼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568-8570,共3页
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处理下水稻田面水中磷氮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田面水中活性磷与总磷的浓度在施肥初期达到最高,施磷量为0、25、60、120及240 kg/hm^2的情况下,田面水中全磷的浓度分别达到了0.16、6.94、19.91、42.67... 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处理下水稻田面水中磷氮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田面水中活性磷与总磷的浓度在施肥初期达到最高,施磷量为0、25、60、120及240 kg/hm^2的情况下,田面水中全磷的浓度分别达到了0.16、6.94、19.91、42.67及83.35 mg/L,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相对稳定。在烤田过后,田面水中活性磷与总磷的浓度均有一次明显的回升。不同施磷处理间的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及全氮的浓度没有明显差别。在施基肥初期,田面水中的铵态氮与全氮的浓度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到第7天时降至最低,在以后的2次追肥中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建议施肥后7-10 d为控制养分流失的最佳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面水 养分流失 水体污染
下载PDF
石家庄市地表水源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裴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2-85,共4页
氮、磷物质的输入是造成地表水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氮、磷污染分布特征对于了解其来源及其流失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石家庄市地表水源现状及环境背景水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岗南水库氮、磷污染丰水期比枯水期重;氮、... 氮、磷物质的输入是造成地表水源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氮、磷污染分布特征对于了解其来源及其流失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石家庄市地表水源现状及环境背景水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岗南水库氮、磷污染丰水期比枯水期重;氮、磷元素形态及其流失形式均表现为非点源污染特征;汛期洪水输入是岗南水库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粪肥增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泰 王洪媛 +4 位作者 杨波 魏静 贺鹏程 王玉龙 刘宏斌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5-555,共11页
为探究不同用量粪肥增施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等氮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系统分析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水稻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以及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田面水无机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对粪肥增... 为探究不同用量粪肥增施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在等氮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系统分析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水稻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以及水稻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田面水无机氮素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对粪肥增施的最佳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192.8 kg·hm^(-2),以N计)的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相当于增施N 115.1 kg·hm^(-2))的效果最佳,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穗数、分蘖数、株高、秸秆吸氮量和籽粒吸氮量等指标均达到最高,与单施尿素相比,分别提高36.2%、46.4%、12.1%、16.1%、0.7%、48.5%和56.3%;氮素利用指标(氮素利用率、氮肥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得到显著优化(P<0.05);追施穗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4%和10.3%,表明适量增施粪肥会有效降低田面水中氮素的流失风险。另外,增施粪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随粪肥增施量的增加而提高。研究表明,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0.75倍粪肥,可最大程度实现水稻增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升,同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生产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利用效率 粪肥 水稻 田面水 有机无机肥配施
下载PDF
天山北坡中段云杉林地表水氮磷含量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锦 常顺利 +2 位作者 张毓涛 李翔 李吉玫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8-815,共8页
森林的结构对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具有强烈的影响,量化分析森林结构与水质变化的关系很有必要。为探究天山云杉森林地表水的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天山北坡中段的板房沟林场按林地类型、林龄、郁闭度、抚育方式的不同分别设置坡... 森林的结构对地表水的化学成分具有强烈的影响,量化分析森林结构与水质变化的关系很有必要。为探究天山云杉森林地表水的氮磷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天山北坡中段的板房沟林场按林地类型、林龄、郁闭度、抚育方式的不同分别设置坡面径流观测场共13处,在雨后测定各径流观测场地表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林地类型对天山云杉森林地表水氮磷含量有重要的影响,人工林、灌木林、天然林三种样地的地表水氮磷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P<0.05);(2)群落发育阶段对地表水氮磷含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天然林系列样地中,郁闭度相同(均为0.6)时,中龄林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幼龄林(P<0.05),总磷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林龄相同(中龄林)时,郁闭度为0.6的样地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4样地中氮磷含量(P<0.05);(3)人工干扰强度(修枝和间伐两种不同抚育方式)对林地地表水氮磷含量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可知,云杉森林地表径流中氮磷含量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无植被覆盖对地表水氮磷含量影响显著,森林郁闭度是地表水中氮磷含量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云杉森林 天山
下载PDF
在线镉柱还原-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丽敏 顾重武 曾燕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硝酸盐氮经镉柱还原为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中性条件下与酸性显色剂(磺胺-盐酸萘乙二胺)反应生成玫红色的重氮-偶合物,在波长550nm处测量其吸光度,其吸光度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和在3.00mg·L^(-1)以内呈线性关系。... 硝酸盐氮经镉柱还原为亚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中性条件下与酸性显色剂(磺胺-盐酸萘乙二胺)反应生成玫红色的重氮-偶合物,在波长550nm处测量其吸光度,其吸光度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的和在3.00mg·L^(-1)以内呈线性关系。据此原理采用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地表水和海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每小时可测定60个样品。选用pH 7.50±0.05的0.075mol·L^(-1)咪唑缓冲溶液作为缓冲剂,所用镉柱为由粒径0.3~0.8mm的镉粒填装的有效长度为10cm的镉圈,使用前须按如下顺序激活(于2mol·L^(-1)盐酸溶液中1min,放入0.005mol·L^(-1)硫酸铜激活溶液中2 min,再放入2 mol·L^(-1)盐酸溶液中5 min)。方法的检出限(3s)为0.000 1mg·L^(-1),方法用于两种标准物质的分析,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方法用于水样的分析,并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9.0%~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注射法 在线镉柱还原 硝酸盐氮 地表水 海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