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流型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黄娟 王世和 +2 位作者 鄢璐 刘洋 王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65-1969,共5页
对芦苇、美人蕉、空白潜流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潜流型湿地硝化作用强度受温度影响显著,且与总氮、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各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湿地表层高于深层.... 对芦苇、美人蕉、空白潜流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潜流型湿地硝化作用强度受温度影响显著,且与总氮、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各湿地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分层现象,湿地表层高于深层.芦苇湿地表层硝化作用强度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深层则沿程递减;反硝化作用强度沿程变化不明显.垂直流湿地平均硝化作用强度高于水平流湿地;有植物湿地高于空白湿地;芦苇湿地高于美人蕉湿地.植物根系分泌物直接影响硝化作用强度,根际硝化作用强度由根面至非根区递减.潜流湿地具有较强的反硝化潜力,反硝化作用强度明显高于硝化作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 人工湿地 硝化/反硝化作用强度
下载PDF
曝气强度对SBBR同步生物脱氮及N2O释放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巩有奎 彭永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10-4419,共10页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碳纤维填料制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采用N2+O2联合曝气的方式,通过改变N2和O2的比例,稳定系统内DO浓度为1.5 mg/L,考察不同曝气强度(30、20和10 L/h)下系统脱氮性能及... 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碳纤维填料制成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采用N2+O2联合曝气的方式,通过改变N2和O2的比例,稳定系统内DO浓度为1.5 mg/L,考察不同曝气强度(30、20和10 L/h)下系统脱氮性能及N2O释放特性。异养菌和硝化菌共生于生物膜内,异养菌位于外层,硝化菌位于内层,曝气强度降低有利于外部异养菌大量增殖,生物膜厚度增加。曝气强度为30 L/h和10 L/h条件下,SBBR系统NH4+^-N去除率分别为95%以上和79.2%±1.6%,同步脱氮效率分别为46.2%±2.6%和62.1%±2.3%,N2O产率分别为6.25%±0.6%和2.93%±0.43%。缺氧阶段,反硝化过程和PHA(聚β–羟基烷酸酯)积累同时发生;好氧阶段,PHA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始阶段增加的PHA为后续同步发生的反硝化过程提供了电子供体。AOB的好氧反硝化过程和异养菌反硝化过程均可导致N2O的产生。曝气强度降低导致水力剪切力下降,生物膜内缺氧范围扩大,缺氧区N2O停留时间延长,利于其反硝化减量。曝气强度由30 L/h降至10 L/h,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分泌减少,PS/PN(多糖/蛋白质)由8.59 mg/mg降至6.58 mg/mg,生物膜致密性降低,碳源和N2O以扩散形式进入缺氧区域能力增强,N2O释放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硝化反硝化 曝气强度 N2O PHA EPS
下载PDF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辰 何文杰 黄廷林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133,137,共4页
构建了气升循环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将其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并对其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存在明显的好氧区和厌氧区,并利用曝气推动力实现硝化液在各区间的循环,能够形成良好的硝化和反硝... 构建了气升循环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将其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并对其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存在明显的好氧区和厌氧区,并利用曝气推动力实现硝化液在各区间的循环,能够形成良好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反应器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曝气强度成为制约溶解氧大小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过大或过小的曝气强度对TN的去除都是不利的,当曝气强度控制在50—70m^3/(m^2·h)时,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48.1%~54.0%,实现了较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 气升循环 同步硝化反硝化 曝气强度
下载PDF
间歇曝气实现上覆水脱氮及氨氮的荧光法表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华 王宽 +3 位作者 黄显怀 黄健 张勇 陶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75-3281,共7页
为实现河流上覆水有效脱氮及快速表征氨氮的变化,采用间歇曝气研究二十埠河上覆水中氮的转化规律及去除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技术研究DOM(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的关系.工况运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实现了上覆水的硝化反硝化脱氮... 为实现河流上覆水有效脱氮及快速表征氨氮的变化,采用间歇曝气研究二十埠河上覆水中氮的转化规律及去除效果,并结合三维荧光技术研究DOM(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强度与氨氮浓度的关系.工况运行结果表明:间歇曝气实现了上覆水的硝化反硝化脱氮,氨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反硝化阶段则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硝化阶段呈现明显升高而在反硝化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总氮呈现一直下降趋势,随着DO(溶解氧)增加,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均增加,当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上覆水中总氮分别降为5.11,1.42,1.13,0.91mg/L,氨氮分别降为4.13,1.30,0.85,0.72mg/L;荧光强度变化表明: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变化与氨氮变化均呈现相同趋势,在DO分别为3.5,4.5,5.5,6.5mg/L时,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强度之和与氨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72、0.966、0.984;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上覆水中低激发波长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的荧光强度快速预测氨氮浓度,并根据氨氮变化及时、灵活地控制间歇曝气工艺的运行,为受污染河流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理技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曝气 上覆水 硝化-反硝化 荧光强度 氨氮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生命活动对池塘沉积物中氮转化的影响
5
作者 张明豪 张奕昀 +4 位作者 侯诒然 李冰 封功成 陈柯宇 朱健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2-90,共9页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氮转化的影响。实验设置3个梨形环棱螺放养密度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个/缸、30个/缸和60个/缸和0个/缸,分别编号为C1、C2、C3和C4,每组设...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扰动作用对沉积物中氮转化的影响。实验设置3个梨形环棱螺放养密度处理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个/缸、30个/缸和60个/缸和0个/缸,分别编号为C1、C2、C3和C4,每组设4个重复。通过液体培养法、分相浸取法和酶活试剂盒,分别测定沉积物中的硝化反硝化强度、氮赋存形态的含量和酶活。研究表明:(1)C2组硝化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反硝化强度在实验中期随放养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大;(2)离子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含量随放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则相反,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含量变化不显著。(3)S-NR活性C3>C1>C2且组间差异显著;S-NiR活性C2,C3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C1组;HR活性随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结果表明:随着梨形环棱螺放养密度的增加,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含量和pH显著降低,硝化强度显著下降,C2>C1>C3;反硝化强度整体上表现为C3>C2>C1;促进了沉积物中IEF-N的释放和SAEF-N向WAEF-N的转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S-N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S-NiR)和羟胺还原酶(HR)活性,降低了沉积物作为氮素的源向水体释放造成富营养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扰动作用 沉积物 硝化反硝化强度 氮赋存形态 胞外酶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