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8CrMoAlA、40Cr钢经不同渗氮工艺处理后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吉会 房大然 张琨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0-23,共4页
研究了 38CrMoAlA和 4 0Cr钢经气体渗氮、气体氮碳共渗、离子渗氮处理后渗氮层的组织、硬度、摩擦磨损和腐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38CrMoAlA钢渗氮层的硬度及在 3 5 %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高于 4 0Cr钢 ,但抗摩擦磨损性能不如 4 0Cr钢... 研究了 38CrMoAlA和 4 0Cr钢经气体渗氮、气体氮碳共渗、离子渗氮处理后渗氮层的组织、硬度、摩擦磨损和腐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38CrMoAlA钢渗氮层的硬度及在 3 5 %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高于 4 0Cr钢 ,但抗摩擦磨损性能不如 4 0Cr钢。依气体渗氮、气体氮碳共渗到离子渗氮的顺序 ,渗氮层的抗磨损性能逐次提高 ,但抗腐蚀能力逐次降低。从钢的化学成分、渗氮层的硬度和韧性出发 ,对 38CrMoAlA和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渗氮 气体氮碳共渗 离子渗氮 渗氮钢
下载PDF
加压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涛 陈彬南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多功能气体渗氮炉,试验研究了加压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的工艺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炉内压力的提高,氨分解率降低,氨消耗量减少,工艺效果明显增强。渗氮速度比常规工艺提高60%,并在大装炉量(130m2/m3)和较高温度(... 采用多功能气体渗氮炉,试验研究了加压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的工艺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炉内压力的提高,氨分解率降低,氨消耗量减少,工艺效果明显增强。渗氮速度比常规工艺提高60%,并在大装炉量(130m2/m3)和较高温度(680℃)下,气体氮碳共渗均可获得优良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 气体渗氮 氮碳共渗 化学热处理
下载PDF
304不锈钢低温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处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缪跃琼 林晨 +2 位作者 高玉新 郑少梅 程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1-64,102,共5页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离子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并考察渗层的磨损机理。方法利用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化层,利用XRD,OM及共聚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试仪,分析处理前后渗层的... 目的研究304不锈钢离子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并考察渗层的磨损机理。方法利用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工艺在304不锈钢表面获得硬化层,利用XRD,OM及共聚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电化学测试仪,分析处理前后渗层的组织、相结构及渗层的硬度及耐磨耐蚀性能。结果 304不锈钢氮碳共渗和渗氮层主要为S相层,在相同工艺条件下,氮碳共渗工艺获得的渗层为γN+γC的复合渗层,且厚度大于单一渗氮层。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硬度约为基体硬度的3.5倍。在干滑动摩擦条件下,氮碳共渗层比渗氮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渗氮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效应和断裂,氮碳共渗层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的犁沟和微切削。电化学测试表明,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耐蚀性能均优于基体。结论 304不锈钢在420℃进行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可大幅提高,且氮碳共渗处理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不锈钢 离子渗氮 氮碳共渗 S相 耐磨性能 耐蚀性能
下载PDF
化合物(ε、γ′)层在渗氮及氮碳共渗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学前 曹惠荣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48-51,共4页
本文作者研究了在渗氮及氮碳共渗过程中氮在化合物 (ε、γ′)层和扩散层α[N]中的扩散(流 )强度JiN =-Ddcdx,结果表明 ,在通常情况下 |JεN| /|JαN| 1,而|Jγ′N| /|JαN| 1,当|Jγ′N| /|JαN| <1时γ′成为扩散的... 本文作者研究了在渗氮及氮碳共渗过程中氮在化合物 (ε、γ′)层和扩散层α[N]中的扩散(流 )强度JiN =-Ddcdx,结果表明 ,在通常情况下 |JεN| /|JαN| 1,而|Jγ′N| /|JαN| 1,当|Jγ′N| /|JαN| <1时γ′成为扩散的薄弱环节 ,阻碍扩散层的发展。化合物ε具有储氮作用 ,而γ′具有传递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氮 氮碳共渗 扩散强度 相变动力学 扩散层 化合物 Ε相 γ′相
下载PDF
渗氮及氮碳共渗中的相行为及动力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学前 曹惠荣 《四川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相变理论,分析计算了渗氮及氮碳共渗中各相间相界面的局部平衡及相界面移动的动力学,以及各相的长大和溶解速度,得出渗入过程中各相的行为(简称相行为)规律。这就是ε相层单向长大,γ′相层是双向溶解,而αFe〔N〕相是... 根据相变理论,分析计算了渗氮及氮碳共渗中各相间相界面的局部平衡及相界面移动的动力学,以及各相的长大和溶解速度,得出渗入过程中各相的行为(简称相行为)规律。这就是ε相层单向长大,γ′相层是双向溶解,而αFe〔N〕相是双向长大。由此提出提高渗速、改善组织的措施,并在生产中取得明显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表面强化 相行为 渗氮及氮碳共渗 动力学
下载PDF
低温低压等离子弧辅助离子渗316L不锈钢的耐磨耐蚀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梦泽 李烈军 +1 位作者 陈世佳 彭继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目的提高316L不锈钢的硬度、耐磨性。方法在400℃、2 Pa下,利用空心阴极直流弧辅助,进行了316L奥氏体不锈钢离子渗氮(PN)、离子氮碳共渗(PNC)及离子氮碳共渗加离子渗氮复合(PNC+PN)处理。针对处理后的样品,用莱卡显微镜、扫描电镜(SEM)... 目的提高316L不锈钢的硬度、耐磨性。方法在400℃、2 Pa下,利用空心阴极直流弧辅助,进行了316L奥氏体不锈钢离子渗氮(PN)、离子氮碳共渗(PNC)及离子氮碳共渗加离子渗氮复合(PNC+PN)处理。针对处理后的样品,用莱卡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仪、3D形貌仪、球盘式摩擦磨损仪及电化学工作站等对组织、形貌、物相、机械性能及耐蚀性能进行表征。采用显微硬度计、微纳米综合力学系统测试分析处理后样品的力学性能。结果在空心阴极直流弧辅助下,三种工艺可获得超过3 mm/h的渗层生长速度。同316L不锈钢基体相比,PNC+PN复合处理样品的表面硬度提高3倍以上,在3.5%Na Cl中性电解质中的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50%。结论 PNC处理和PNC+PN复合处理可获得更大的渗层厚度和更高的表面硬度,渗层中C、N含量越高,渗层组成相的晶格参数越大,渗层中产生的滑移带密度越大。低温低压等离子弧辅助离子渗不仅能有效提高316L不锈钢的表面硬度,还能提高不锈钢的耐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奥氏体不锈钢 低温低压 离子渗氮 离子氮碳共渗 耐损 腐蚀
下载PDF
氮化与软氮化在模具表面强化处理方面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孙睿 邹春华 《模具制造》 2015年第2期77-82,共6页
介绍了氮化-软氮化在模具表面强化处理方面的应用概况,揭示了氮化、软氮化工艺在模具表面强化处理中的乱象。通过对不同模具的服役条件、常见失效方式和潜在失效模式的分析,对模具氮化-软氮化的分类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模具 表面强化处理 氮化 软氮化
下载PDF
含氮马氏体及其应用(Ⅱ)——工艺与讨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建洪 刘东雨 陈士仁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38,共6页
本文具体介绍了各种获得含氮马氏体的工艺及其应用效果,简单地回顾各种工艺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含氮马氏体 渗氮 氮碳共渗
下载PDF
离子扩渗工艺对316L不锈钢表层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建东 杨颖仪 林育周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7-211,共5页
采用离子渗氮(PN)、离子渗碳(PC)及离子氮碳共渗(PNC)工艺对316L不锈钢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显微硬度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分析手段对处理后的试验钢组织、显微硬度及磁性能... 采用离子渗氮(PN)、离子渗碳(PC)及离子氮碳共渗(PNC)工艺对316L不锈钢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利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显微硬度仪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分析手段对处理后的试验钢组织、显微硬度及磁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PC、PNC、PN这3种工艺处理的试验钢均可获得膨胀奥氏体相,但是间隙原子含量逐渐增大,晶格膨胀程度逐渐加剧,分别为1.7%、4.1%和5.5%。PNC与PN处理的试样可获得更厚的渗层厚度和更高的表面硬度,表面硬度约为基体的4.5倍。此外,PN处理的试样具有铁磁性,PC和PNC处理的试样则呈现出与原始奥氏体不锈钢一致的弱磁性。与PNC工艺相比,PN处理的试样表现出更弱的Cr与N间相互作用及略大的晶格膨胀,铁磁性却显著增强。在316L不锈钢离子扩渗处理中,诱发顺磁到铁磁转变的首要因素为晶格膨胀,晶格膨胀增大了Fe-Fe原子间距,减少了3d轨道的重叠,从而增大了Fe原子磁矩,使铁磁性显著增强,磁相变的临界晶格膨胀处于4.1%~5.5%之间;次要因素为Cr与N之间的相互作用。316L不锈钢的无磁强化最佳工艺为PNC工艺,具体为温度420℃、阴极电压600 V、气压200 Pa、气氛N_(2)∶H_(2)∶CH_(4)=20∶77∶3、处理时间6 h。采用此工艺对316L不锈钢进行表面强化,可在其表面获得厚度大、硬度高、磁性弱的强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6L不锈钢 离子渗氮 离子渗碳 氮碳共渗 磁性能 显微组织
原文传递
双相不锈钢低温离子硬化处理工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永雷 牛强 +1 位作者 韩伯群 赵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38,共4页
采用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对双相不锈钢进行试验,利用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别研究了表面硬度、硬度梯度、表面脆性、硬化层横截面显微组织、硬化层结构。结果表明,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后硬化层的性能(表面硬度、... 采用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对双相不锈钢进行试验,利用显微硬度计、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别研究了表面硬度、硬度梯度、表面脆性、硬化层横截面显微组织、硬化层结构。结果表明,低温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后硬化层的性能(表面硬度、硬化层厚度、显微组织、物相结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或者时间的延长,表面硬度和硬化层厚度不断提高,但最后趋于平缓;表面脆性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低温离子硬化 渗氮 氮碳共渗
原文传递
低温离子硬化处理对AISI 420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威 赵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6-120,共5页
研究了低温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硬化处理对AISI 420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耐蚀性、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渗氮、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处理都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试样,除500... 研究了低温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硬化处理对AISI 420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耐蚀性、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渗氮、氮碳共渗和离子渗碳处理都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的试样,除500℃×4 h渗氮工艺外,其他不锈钢试样表面的耐蚀性均未出现明显降低,当渗氮温度过高(500℃)时,由于CrN的析出使得渗氮层的耐蚀性显著下降;磨损试验的结果表明,离子渗碳处理后硬化层的耐磨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I 420不锈钢 离子渗氮 离子氮碳共渗 离子渗碳 显微硬度 耐蚀性 耐磨性
原文传递
氮化工艺在钻杆接头螺纹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苏辰兆 王洪炜 程林 《地质装备》 2023年第4期6-11,共6页
本文介绍了氮化工艺在钻杆接头螺纹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这两种氮化处理原理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接头离子渗氮工艺是将工件置于真空炉中,接头接离子电源阴极,炉体接阳极,在电场的作用下,氮离子定向撞击阴极,在一... 本文介绍了氮化工艺在钻杆接头螺纹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对离子渗氮和氮碳共渗这两种氮化处理原理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接头离子渗氮工艺是将工件置于真空炉中,接头接离子电源阴极,炉体接阳极,在电场的作用下,氮离子定向撞击阴极,在一定的气氛和温度下,接头吸收氮原子,形成氮化层的工艺。接头螺纹离子渗氮后,氮化层的渗层深度、渗层脆性、渗层疏松等满足评价等级要求,使接头螺纹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杆接头 氮化工艺 离子渗氮 氮碳共渗 金相组织
下载PDF
模具钢渗氮层结构及其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佟晓辉 樊东黎 康大韬 《金属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3-38,共6页
研究了Cr12MoV钢和W6Mo5Cr4V2钢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的渗层结构随渗入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ε相层及氮、碳元素渗入深度与渗氮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探讨了渗层深度和渗层结构对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r12MoV 钢在520℃经4~6h 气体... 研究了Cr12MoV钢和W6Mo5Cr4V2钢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的渗层结构随渗入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ε相层及氮、碳元素渗入深度与渗氮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探讨了渗层深度和渗层结构对耐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r12MoV 钢在520℃经4~6h 气体渗氮后,表面硬度最高,磨损速率较常规淬火、回火处理的试件下降89.2%。W6Mo5Cr4V2钢在560℃×2h 气体氮碳共渗后,表面硬度最高,可获得最深(0.09mm)的高耐磨渗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具钢 渗氮 碳氮共渗 耐磨性
原文传递
渗氮/氮碳共渗工件表面脆性的产生机理与排除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中雅 《新技术新工艺》 2012年第4期82-84,共3页
工件在进行热处理时产生的表面脆性一直是困扰热处理工作者的主要问题,而且不同热处理工艺方案产生脆性的原因不同。从工件在渗氮/氮碳共渗时表面是否渗入了氢元素和工件表面相组织成分等方面,分析工件表面脆性产生的原因,针对成因提出... 工件在进行热处理时产生的表面脆性一直是困扰热处理工作者的主要问题,而且不同热处理工艺方案产生脆性的原因不同。从工件在渗氮/氮碳共渗时表面是否渗入了氢元素和工件表面相组织成分等方面,分析工件表面脆性产生的原因,针对成因提出了减轻工件表面脆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氮 氮碳共渗 表面脆性
下载PDF
等离子渗镀TiN/TiCN多涂层的力学和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林 刘晴 +2 位作者 张百勇 蔡飞 张世宏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3-38,共6页
采用等离子渗镀复合处理技术在DC53模具钢表面制备出TiN/TiCN多层涂层,重点研究了等离子渗氮(PN)和等离子氮碳共渗(PNC)工艺对随后的电弧离子镀TiN/TiCN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等离子渗氮和等离子氮碳共渗处理... 采用等离子渗镀复合处理技术在DC53模具钢表面制备出TiN/TiCN多层涂层,重点研究了等离子渗氮(PN)和等离子氮碳共渗(PNC)工艺对随后的电弧离子镀TiN/TiCN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等离子渗氮和等离子氮碳共渗处理后,模具钢基体表面均形成Fe3N和γ'-Fe4N化合物。等离子渗氮(等离子氮碳共渗)-电弧离子镀复合处理工艺制备的TiN/TiCN多层涂层的硬度和结合强度明显优于单一的TiN/TiCN多层涂层样品。由于等离子氮碳共渗硬化层中存在较多的γ'-Fe4N硬质相,有利于面心立方结构氮化物涂层外延生长,改善了涂层体系的承载能力,耐磨损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TiCN多层涂层 等离子渗氮 等离子氮碳共渗 电弧离子镀
原文传递
气阀钢氮碳共渗加氧化复合渗层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袁相春 胡以正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25-28,共4页
4Cr9Si2和5Cr21Mn9Ni4N两种常用气阀钢氮碳共渗后再经氧化复合处理,其表面可获得10~13μm厚的高硬度和高耐磨的氮碳化合物层。最外表层是3~5μm厚的外观漂亮而耐蚀的致密氧化膜。研究发现OH^-是形成氧化膜必不可少的物质,而且只起催... 4Cr9Si2和5Cr21Mn9Ni4N两种常用气阀钢氮碳共渗后再经氧化复合处理,其表面可获得10~13μm厚的高硬度和高耐磨的氮碳化合物层。最外表层是3~5μm厚的外观漂亮而耐蚀的致密氧化膜。研究发现OH^-是形成氧化膜必不可少的物质,而且只起催化作用。经电镜分析和金相观察发现,5Cr21Mn9Ni4N钢渗层仅有层次分明的双层氮碳化合物层而无氮碳扩散过渡区的异常现象。试验找出了4Cr9Si2钢在不同温度下氮碳共渗渗层深度和基体硬度随处理时间的变化关系。试验得出的优化工艺参数可指导国产气门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阀钢 渗氮 氮碳共渗 氧化处理
下载PDF
低温离子氮碳共渗温度对AerMet100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号 李长生 +1 位作者 苟州 季琳琳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0-185,共6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AerMet100钢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渗层截面硬度梯度以及耐磨性的影响,并考察了渗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氮碳共渗层相较于渗氮层表面生成的化合物更加细小,表面更加平整光滑;离子渗氮、离子氮碳...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AerMet100钢渗氮层和氮碳共渗层的显微组织、表面硬度、渗层截面硬度梯度以及耐磨性的影响,并考察了渗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氮碳共渗层相较于渗氮层表面生成的化合物更加细小,表面更加平整光滑;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处理都可显著提高AerMet100钢的表面硬度;随着温度的增加,共渗层厚度也明显增加;氮碳共渗层比渗氮层具有更低的摩擦因数,在共渗温度为480℃时氮碳共渗试样具有最低摩擦因数和磨损率,表现出最佳的耐磨性。渗氮层的磨损机理为氧化磨损和表面疲劳磨损,氮碳共渗层的磨损机理为氧化磨损、磨粒磨损以及表面疲劳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MET100钢 离子渗氮 氮碳共渗 硬度 耐磨性
原文传递
氮碳共渗及渗氮处理时2205双相不锈钢的组织转变
18
作者 赵卫民 唐静 +3 位作者 李小双 夏琪良 王文臣 李丹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2205双相不锈钢经420℃和380℃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的组织。结果表明:渗氮和氮碳共渗都可使2205双相不锈钢表层的奥氏体(γ)和铁素体(α)转变为膨胀奥氏体相(γ_(N)),且相...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等研究了2205双相不锈钢经420℃和380℃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后的组织。结果表明:渗氮和氮碳共渗都可使2205双相不锈钢表层的奥氏体(γ)和铁素体(α)转变为膨胀奥氏体相(γ_(N)),且相变层厚度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420℃处理时γ_(N)相会受热分解析出新相CrN。相同处理温度下,γ相比α相的相变层厚度大,且渗氮时的这种差异较氮碳共渗更为明显。γ相和α相向γ_(N)相转变过程的差异以及渗碳和温度对氮扩散的影响共同导致了不同工艺处理的相变层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渗氮 氮碳共渗 相变
原文传递
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工艺的研究
19
作者 黄玉堂 周上祺 +2 位作者 刘林飞 任勤 周安若 《制造技术与机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98,共4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经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的40Cr钢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渗层中沿层深方向的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渗层可分为3层,即化合物层、扩散层和基体组织。表面渗层物相结构主要由氮(碳)ε化合物和Fe3C...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经氮气-甲烷离子氮碳共渗的40Cr钢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渗层中沿层深方向的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渗层可分为3层,即化合物层、扩散层和基体组织。表面渗层物相结构主要由氮(碳)ε化合物和Fe3C构成;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可以获得表层硬度高达525HV(0·1),沿层深方向硬度分布合理、脆性低的渗层;与常规离子渗氮相比,以氮气-甲烷混合气体作为气源的离子氮碳共渗工艺成本低廉,绿色环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渗氮 氮碳共渗 组织 硬度分布
下载PDF
气体渗氮—氮碳共渗概念辨析
20
作者 王中雅 孙亮 《技术与市场》 2012年第2期3-4,共2页
对气体渗氮/氮化、氮碳共渗/软氮化的术语进行了考证和辨析,分析了渗氮和氮碳共渗的联系和区别,并阐述了渗碳和氮共渗表面硬度形成机理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 渗氮 氮碳共渗 碳氮共渗 表面硬度 辨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