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新布尼亚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琳 张嘉 +2 位作者 钟江 郑祥顺 詹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2246-2248,共3页
目的分析新布尼亚病毒在贵阳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潜在感染或既往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5-2016年贵州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血浆标本1 187份进行ELISA重复检测,使用Excel2007软件对所有标本基本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并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不... 目的分析新布尼亚病毒在贵阳无偿献血人群中的潜在感染或既往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5-2016年贵州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血浆标本1 187份进行ELISA重复检测,使用Excel2007软件对所有标本基本资料进行录入整理,并采用SPSS 19.0软件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采集时间及民族来源的标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187份标本中,阳性标本共63份,在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新布尼亚病毒血清总抗体阳性率为5.31%,63份阳性标本总抗体效价为1∶2~1∶64。新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民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行期与流行后期采集的标本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3,P=0.032)。总抗体阳性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总抗体阳性标本,提示贵阳市无偿献血人群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抗凝血浆 献血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河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区蜱类分布及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状况调查 被引量:59
2
作者 刘洋 黄学勇 +2 位作者 杜燕华 王海峰 许汴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0-504,共5页
目的调查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有关吸血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信阳和济源市,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以及采用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分... 目的调查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和有关吸血媒介携带新布尼亚病毒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信阳和济源市,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游离蜱,以及采用宿主体表捕捉法采集寄生蜱,并进行分类鉴定,分析蜱的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采集牛虻(16组38只)、牛虱(16组224只)、蚊子(17组238只)、蜱(77组825只)等吸血媒介,用RT—PCR方法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信阳、济源两个地区共采集蜱12388只,隶属于2个科5个属6个种。在信阳市获蜱622只,分为2个科3个属3个种,分别为拉哈尔钝缘蜱2只(0.32%),长角血蜱451只(72.51%),微小牛蜱117只(18.81%);在济源市获蜱11766只,分为1个科4个属5个种,长角血蜱7718只(65.60%),小亚璃眼蜱164只(1.39%),其他蜱种(如残缘璃眼蜱、微小牛蜱、血红扇头蜱等)共710只(6.03%),其中长角血蜱在两个地区均有分布,为河南省绝对优势种。3—10月份均为蜱的活动期,平均密度为160只/人工小时,其中5—7月份分别为278、209、542只/人工小时,为活动高峰期。在11组蜱和3组牛虻中检测到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其余吸血虫媒均为阴性。结论拉哈尔钝缘蜱、长角血蜱、微小牛蜱、小亚璃眼蜱、血红扇头蜱、残缘璃眼蜱等在河南省均有存在,长角血蜱为优势种,蜱的密度随季节变化;部分蜱、牛虻中新布尼亚病毒PCR检测结果为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媒介 动物种群组 流行病学研究 牛虻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康锴 唐晓燕 +8 位作者 许汴利 尤爱国 黄学勇 杜燕华 王海峰 赵国华 陈豪敏 刘国华 孟凡俊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07--2011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集病例血清标本,开展新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结果河南省2007—2011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021例,死亡23例,病死率为2.25%。其中信阳市报告1007例,占98.75%。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96.47%(985/1021),5-7月为高峰,占59.16%(604/1021),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占12.05%(123/1021)。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9岁(范围为1—88岁),男女性别比为1:1.50(408:613),农民占全部病例的93.73%(957/1021)。465例病例血液标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9.25%(322/465),从164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67株,分离率为40.85%(67/164)。结论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女性农民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监测 流行病学 发热 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被引量:45
4
作者 唐晓燕 崔宁 +9 位作者 康锴 王海峰 尤爱国 赵国华 杨家强 黄学勇 杜燕华 陈豪敏 刘国华 许汴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2010年河南省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共5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病原分离方法检... 目的分析和总结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收集病案资料,对2010年河南省一起聚集性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共5例)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实时荧光RT—PCR和病原分离方法检测病例血液标本。结果5例病例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例标本中分离出新布尼亚病毒。病例出现发热(5/5)、全身酸痛(5/5)、乏力(5/5)、纳差(5/5)、恶心(5/5)、畏寒(4/5)、咳嗽(4/5)、咳痰(4/5)、呕吐(3/5)、眼结膜充血(3/5)等症状;伴有自细胞下降(5/5)、血小板减少(5/5)、谷丙转氨酶升高(4/5)、谷草转氨酶升高(4/5)、乳酸脱氢酶升高(5/5)、肌酸激酶升高(4/5)、尿蛋白阳性(3/5)。经对症、支持治疗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首发病例死亡,4例续发病例均痊愈出院,平均病程为15.4d。结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表现复杂,呈多脏器损害,及时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特征 诊断 治疗学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0
5
作者 黄学勇 杜燕华 +7 位作者 李幸乐 马宏 满瑞琴 康锴 唐晓燕 陈豪敏 刘国华 许汴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方法用分离到的5株新布尼亚病毒株感染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制备抗原片,优化IFA工作条件,进行IFA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评价,应用建立的IFA方法对2007—2011年在河南省... 目的建立检测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方法用分离到的5株新布尼亚病毒株感染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制备抗原片,优化IFA工作条件,进行IFA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评价,应用建立的IFA方法对2007—2011年在河南省信阳地区采集的1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与RT—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筛选出免疫荧光反应特异、稳定性较好的WZ69毒株作为建立新布尼亚病毒IFA检测方法的抗原种子株。IFA方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一抗(患者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40;二抗(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人IgG抗体)最适稀释度为1:150;二抗中伊文思蓝最适稀释度为1:20000。在126例患者中,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性者96例,阴性者30例,抗体阳性率为76.19%,与RT—PCR的检测阳性率[72.22%(9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新布尼亚病毒IgG抗体IFA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可用于新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实验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抗体 发热 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浙江省首次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及分离病毒分子鉴定 被引量:24
6
作者 张磊 张严峻 +4 位作者 丁钢强 严杰 冯岑 严菊英 梁米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 了解浙江省是否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潜在自然疫源地,分离疑似病例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并进行鉴定.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浙江省台州地区野生啮齿动物不同组织标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抗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疑似病人血清中新型布... 目的 了解浙江省是否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潜在自然疫源地,分离疑似病例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并进行鉴定.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浙江省台州地区野生啮齿动物不同组织标本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抗原.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疑似病人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Vero细胞分离疑似病人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以新型布尼亚病毒株核衣壳蛋白编码基因为靶基因,采用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对分离的疑似新型布尼亚病毒株进行鉴定,另对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70只野生啮齿动物中,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率为5.7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4例疑似病人血清中有两例检测结果阳性.1例阳性血清样本中分离出1株疑似新型布尼亚病毒,RT-PCR和测序结果证实该病毒确为新型布尼亚病毒,其核衣壳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与湖北省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株相似性高达92.2%,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株序列差异较大.结论 首次证实浙江省存在新型布尼亚病毒自然疫源地及感染病人,不同群新型布尼亚病毒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毒分离 分子鉴定 同源性分析
原文传递
新布尼亚病毒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的培养与分离鉴定 被引量:20
7
作者 杜燕华 黄学勇 +7 位作者 邓文斌 马红霞 马宏 满瑞琴 康锴 陈豪敏 刘国华 许汴利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应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并分离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方法在2009--2011年河南省信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清标本中,筛选出新布尼亚病毒RT—PCR检测阳性且保存质量较好的164份标本,在Vero细胞系中培养... 目的应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并分离鉴定新布尼亚病毒。方法在2009--2011年河南省信阳地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综合征病例的血清标本中,筛选出新布尼亚病毒RT—PCR检测阳性且保存质量较好的164份标本,在Vero细胞系中培养,观察细胞致病变效应,进行实时荧光RT—PC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和电镜观察。选取10份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序列进行比对。结果164份标本经Vero细胞培养,未观察到明显的特异性细胞病变;有6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0.85%。10份标本的核酸相似度在97.8%-100%之间,与新布尼亚病毒分离株(登录号HQ141600.1)相似度〉99%;67份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标本中有58份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特异性的荧光颗粒,对1份实时荧光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电镜观察,可见80—100nm的球形病毒颗粒。结论Vero细胞适用于新布尼亚病毒的培养、分离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VERO细胞 病毒培养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2014年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婷 孙继民 +8 位作者 龚震宇 张蓉 严剑波 任宜 常玥 顾时平 施旭光 任江萍 蒋健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 目的分析浙江省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浙江省SFTS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结果 2014年浙江省SFTS确诊病例57例,死亡10例,病死率为17.54%。病例呈现出5月和8月两个高峰期;平均年龄为(58.75±16.30)岁,不同年龄组人群病死率不同(χ2=10.148,P=0.008,P=0.05);农民占89.29%。病例发病前2周内53.85%的病例有户外活动史,多从事种地、割草、采茶等活动,29.09%有明确蜱暴露史,54.90%家里饲养动物,51.06%有老鼠暴露史。大部分病例有发热、疲劳、畏寒、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且均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进行性下降;存活和死亡病例间牙龈出血症状不同(χ2=4.114,P=0.043,P=0.05)。存活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平均5.5d,死亡组7.5d,病例从确诊到死亡平均3.5d,其中有2人是死亡后才被确诊。结论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中老年农民高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及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卫华 郭芳 +3 位作者 练祖银 金晓舟 刘晓辉 殷华超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7-119,共3页
目的分析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探讨可能的传播途径,为SFT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10年-2012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分析;选择有确诊病例的村进行传播... 目的分析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探讨可能的传播途径,为SFT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10年-2012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病原学检测分析;选择有确诊病例的村进行传播媒介蜱密度调查和家畜总抗体水平调查及蜱的检测。结果随州市2010年-2012年共报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205例,其中确诊病例73例,死亡15例;呈散发状态,发病高峰在5月-7月;发病年龄为38岁~86岁(M=59岁);农民占98.63%,发病病例与蜱密度季节消长呈正相关。采集的91例住院病例新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阳性率为54.94%;健康人的总抗体阳性率为3.82%;病例家宿主动物总抗体阳性率为63.15%,羊蜱的svrsv核酸阳性率为17.65%。结论随州市为SFTS高发地区,发病主要在春夏季。提示重点防护人群为农民,蜱可能是传播媒介,做好宣传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血象及骨髓象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荣同 高胜海 +1 位作者 李彬彬 王毅力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738-740,共3页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0例SFTS确诊患者的资料。结果 SFTS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机体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在疾病极期-晚期... 目的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0例SFTS确诊患者的资料。结果 SFTS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机体可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在疾病极期-晚期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受抑,并出现较多噬血细胞。结论外周血和骨髓检测对SFTS的诊断、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下载PDF
2013~2015年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逄博 丁淑军 +3 位作者 张晓梅 姜晓林 王显军 毕振强 《预防医学论坛》 2017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了解山东省2013~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山东省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7进行资料整理,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 目的了解山东省2013~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SFT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山东省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7进行资料整理,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以来,山东省SFTS报告病例数、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P<0.01)。3年间除菏泽市尚无SFTS病例报告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胶东半岛和鲁中地区,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5.93%(842/1277)。发病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5~8月为发病高峰,75.56%(965/1277)。病例以40~79岁居多,占88.25%(1127/1277)。农民为主,占84.10%(1074/1277)。山东省的三级医疗机构为主要的报告单位,占47.14%(602/1277)。结论山东省SFTS病例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中老年人,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不同地区发病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对比分析蜱传人和人传人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爱平 梁曼曼 +2 位作者 王子健 王文节 杨江华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2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目的 通过对不同途径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指标分析,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南地区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确诊病例资料,根据有传播途径不同,分为蜱传人感染组(37例)和人传人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指标及预后等差异。结果 SFTS发病集中于4-6月,人传人感染组感染途径是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体液;蜱传人感染组是由于户外活动被蜱虫叮咬感染。人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5d,蜱传人感染组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中位数为5.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蜱传人感染组意识障碍比例43.2%(16/37),明显高于人传人感染组0(0/12)。人传人感染组危重症人数为16.7%(2/12),明显低于蜱传人感染组91.9%(34/37);蜱传人感染组死亡人数为29.7%(11/37),而人传人感染组无一例死亡。结论 SFTS由蜱虫叮咬感染的患者病情更重,预后不良风险更高,应针对蜱虫感染患者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传人 人传人 新型布尼亚病毒 预后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恙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器官损害的差异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立芬 徐方明 +4 位作者 夏玲玲 马雪娇 常啸 伍婷 李家斌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82-87,共6页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和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和器官损害的差异,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49例,恙虫病患者1...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和恙虫病患者临床表现和器官损害的差异,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49例,恙虫病患者16例。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地区、年龄、性别和各种临床表现)。病程中连续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脂肪酶、淀粉酶、电解质、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FTS患者年龄(62.1±15.5)岁,范围17~87岁;恙虫病患者年龄(56.1±9.2)岁,范围47~73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47)。SFTS患者中男性25例(51%),恙虫病患者中男性8例(50%),两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943)。SFTS和恙虫病患者头痛呕吐、体表淋巴结肿大、意识障碍、蛋白尿、血尿、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损伤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2、4.38、8.71、11.17、7.88、5.56、4.35、9.43和8.13,P<0.05或0.01)。SFTS患者白细胞计数(Z=2.73)、中性粒细胞计数(Z=2.46)、淋巴细胞计数(Z=3.15)、血小板计数(Z=4.25)、白蛋白(Z=2.65)和血钠水平(t=2.10)低于恙虫病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ST(Z=2.94)、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Z=3.42)]、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Z=2.88)]、淀粉酶(Z=2.77)、脂肪酶(Z=2.82)、肌酐(Z=2.07)和尿素氮(Z=2.50)较恙虫病患者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FTS死亡16例,生存33例。死亡组与生存组年龄(t=3.33)、血小板计数(Z=2.55)、ALT(Z=2.10)、AST (Z=2.22)、LDH(Z=2.26)、CK(Z=3.50)、CK-MB (Z=3.10)、肌酐(Z=2.17)、尿素氮(Z=2.36)、血钠(t=2.65)比较差异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林斑疹伤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器官损害
原文传递
2014~2017年临沂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翠霞 赵洪玲 《预防医学论坛》 2019年第2期133-135,138,共4页
目的了解2014~2017年临沂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沂市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7进行资料整理,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4~2... 目的了解2014~2017年临沂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沂市SFTS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7进行资料整理,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7年临沂市SFTS发病191例,发病率为0.18/10万~0.5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死亡5例,病死率为2.60%(5/192)。病例主要集中在临沂市西北部山区、丘陵地带,占89.53%(171/191)。5~8月为发病高峰,占81.68%(156/191)。年龄以40~79岁为主,占90.58%(173/19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6.86%(185/191)。结论临沂市SFTS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发病季节性明显,农村中老年人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丹东市2010-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荣敏 于丹梅 +2 位作者 苗长青 孟祥慧 刘杨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分析辽宁省丹东市2010-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丹东市2010-2015年实验室确诊的SFTS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010-2015年丹东市共报告SFTS实验... 目的分析辽宁省丹东市2010-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丹东市2010-2015年实验室确诊的SFTS病例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010-2015年丹东市共报告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101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4.95%;患者发病时间主要在5-10月,6-9月为高峰期,分布在5个县(市、区)、37个乡镇,流行区域呈山区丘陵地带向平原地区延伸趋势;2010-2014年,每年病例以男性、中老年和农民为主,2015年农村中青年女性高发;32例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2例患者为兄妹关系,有血液接触史;患者以发热、全身酸痛、头痛、乏力、恶心、腹痛、腹泻、关节痛等症状为主。结论 SFTS发病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季节性,在丹东市广泛分布,且2015年主要发病人群发生改变,需采取综合防制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舟山海岛地区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临床及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凌 王承维 +1 位作者 任宜 柴能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22-1224,1230,共4页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报告的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通过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的监测分析,描述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征。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确诊报告2...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地区2011-2012年报告的2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通过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媒介生物的监测分析,描述舟山海岛地区新型布尼亚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特征。结果岱山县2011-2012年确诊报告24例病例,其中死亡2例。病例以发热伴恶心或乏力为首发症状,37.50%病例有腹泻症状,50.00%病例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血WBC、PLT呈进行性下降,重症病例居多。4例病例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从病例血清中分离到2株病毒株。通过布旗法捕获蜱类,从蜱中检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采用鼠笼法捕鼠RT-PCR检测未发现核酸阳性。舟山地区的海岛县岱山县为浙江省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自然疫源地之一,外来者进入野外活动有感染的风险。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病毒载量相对较高,病例病程晚期的血液或体液有可能有感染他人风险,轻症病例在流行病学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蜱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但在蜱外是否存在其他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
下载PDF
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惠荣 杨云惠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6期2022-2024,共3页
目的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 目的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 579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为22.45%,光山县阳性率为7.08%,占总阳性率的比例为44.07%(130/295)和13.90%(41/295)。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率以61~70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52,p<0.01)。结论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发热 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分析
原文传递
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18
作者 郭骥 吕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SFTS患者10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77)和死亡组(n=23),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临床一般...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SFTS患者10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77)和死亡组(n=23),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症状、PLT、凝血指标及SFTSV载量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组发热持续时间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发生消化道出血、神志改变、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低于生存组,而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SFTSV载量的拷贝数对数值≥5的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SFTSV载量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此构建的方程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0~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0%和81.80%。结论SFTS患者预后受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病毒载量因素的影响,且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方程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预后 新型布尼亚病毒 载量 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19
作者 陈智超 高大维 +3 位作者 杨卫 金琪 石勇 侯银续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4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 掌握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5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 目的 掌握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5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4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5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8.96%(19/212)和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形动物 钩端螺旋体 汉坦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惠荣 杨云惠 +1 位作者 杜燕华 黄学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6-1188,共3页
目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评价,为今后检测试剂的选择提供帮助与参考。方法:用实时荧光RT-PCR和RT-PCR方法对58例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和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热待查门诊100例病例进... 目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评价,为今后检测试剂的选择提供帮助与参考。方法:用实时荧光RT-PCR和RT-PCR方法对58例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和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热待查门诊100例病例进行检测,对比试验结果。结果:58例标本中,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出阳性38例,阴性20例,阳性率65.52%;RT-PCR方法检出阳性37例,阴性21例,阳性率63.79%;100例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热待查病例荧光RT-PCR方法实验结果均为阴性,与临床检测结果一致。相对于RT-PCR方法,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97.36%,特异度为100%。结论: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早期检测和临床诊断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布尼亚病毒 实时荧光RT-PCR RT-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