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 被引量:306
1
作者 方创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2,共10页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和渐进式规律,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一步到位"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向渐进式、由诱发"负效应"向释放"正能量"、由被动性向主动型、由"地为本"向"人为本"的战略转型。考虑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因地制宜、因类指导,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Ⅰ)、粮食主产区(Ⅱ)、农林牧地区(Ⅲ)、连片扶贫区(Ⅳ)、民族自治区(Ⅴ)共5大高质量发展类型区和47个亚区。未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包括: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全过程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量力而行,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夯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四阶段性规律 四渐进式规律 重点方向
原文传递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 被引量:134
2
作者 方创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 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凸显。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基本方向为: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推动建设双循环型城市群;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留足生态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强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引导,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综合效应体现在:巩固提升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适度调控强大的吸管效应;优化重组城市群"5+5+9"的空间组织新格局,全面提升高度一体化效应;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和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引领效应;高度关注边境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稳疆固边效应;依托金融中心,强化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聚财敛财效应;充分放大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带动效应;突出关注城市群空间扩展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群 都市圈 综合效应 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 碳中和
原文传递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19
3
作者 张引 杨庆媛 +1 位作者 李闯 杨孟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9-86,共8页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理解,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效率两个子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庆市1996—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机拟合计算并根据结果对重庆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将重庆市与其他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应综合考察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发展要素产出率、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城镇化效率及其区域协同程度;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虽然在快速提高,但仍远落后于东部中心城市;重庆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发展要素与资源利用方式、生态环境之间匹配度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和城镇体系格局,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区域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基于20032014年31个省市的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10
4
作者 蓝庆新 刘昭洁 彭一然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26,共16页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 文章从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镇化协调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4项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2003-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与效率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整体不高,省域之间城镇化质量差距明显,省域内部城镇化质量各要素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城镇化率不能反映城镇化发展质量。根据测算结果,我国各省域整体城镇化率和新型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高—高"、"低—高"、"低—低"和"高—低"四种类型,其自身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指数之间的协调程度分为质量滞后、协调和质量超前3种类型,这与区域间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质量不均衡状况,文章提出"高—高"型区域关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低—高"型区域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低—低"型区域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高—低"型区域关注城镇化的社会、生态效应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评价指标体系 空间差异
下载PDF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与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5
5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26,共14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 基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丰富内涵,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8年中国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1省区市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经济增长质量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三系统综合水平都相对较高的省区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三系统综合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全国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偏低,研究期内呈现缓慢上升并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空间演变来看,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发展格局,但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在逐步缩小,均衡发展趋势有所显现。(3)在全国层面,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及劳动力质量对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不利于三系统的协调发展。(4)三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经济增长质量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科学内涵与战略重点 被引量:64
6
作者 樊杰 赵艳楠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在分析区域发展研究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沿革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复杂系统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中科学地位有所提升,以及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大需求的应用功能有所提升的... 在分析区域发展研究经历了以经济增长为主题、拓展到社会文化领域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沿革基础上,阐释了经济地理学在未来复杂系统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中科学地位有所提升,以及面向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重大需求的应用功能有所提升的前景。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当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提出的区域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为牵引,通过探索其科学内涵形成学科创新的理论方向,通过阐释战略所配套的重大行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通过解析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章进而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从科学内涵和关键问题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了经济地理学乃至整个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调整适应战略,包括加强重大生产力布局原理研究、形成以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综合人文地理学、复兴以人才区位为创新方向的人口地理学、助推非物质空间地理学的研究并形成社会文化政治地理学与实体地理空间的有机融合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发展 国土空间 开发 保护 主体功能区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空效应 被引量:60
7
作者 谢锐 陈严 +1 位作者 韩峰 方嘉宇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0-241,共12页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提出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其次,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局域LISA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利...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提出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其次,本文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局域LISA指数,发现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都存在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中,新型城镇化占据决定性的地位,其不仅有助于本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周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由于存在空间衰减作用和区域行政壁垒,临近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利于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人口、经济以及空间城镇化不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而社会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则改善了本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环境质量 STIRPAT模型 空间溢出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北省会城市化质量评价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48
8
作者 汪丽 李九全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5-61,共7页
选取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和法等方法,评价西北省会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发现:城市化质量排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西安、... 选取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科学构建新型城镇化下的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和法等方法,评价西北省会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发现:城市化质量排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西宁;经济发展质量和资源基础质量与现阶段西北省会城市化综合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人口发展质量、环境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城乡统筹质量与西北省会城市化综合发展质量相关性较小,说明它们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并不同步;未来的西北省会城市化发展中,在发挥要素力和经济力的基础之上,应重点加强和发挥行政力的管理和调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西北省会城市 层次分析法 城市化质量 动力机制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被引量:44
9
作者 方创琳 赵文杰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6,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新时代的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顺应这些要求,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托创新驱动构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有序推进城市群高质量集聚,把城市群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区与先行区;全面推进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县城和小城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区;深度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方向;依托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别,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综合区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与时间表;正确处理好中国式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及路径依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逐步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建设路径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44
10
作者 沈宏超 洪功翔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2-418,共7页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时代内涵 指标体系 熵值法 安徽省
原文传递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耦合协调发展 被引量:43
11
作者 文先明 王策 +2 位作者 熊鹰 肖锦 谢伟俊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105,共10页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综合指数、协调发展状况以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综合指数、协调发展状况以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高,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金融支持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低于同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②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10—2015年提升幅度最高。各市州协调发展水平差距由大变小,趋于平衡发展。从空间角度分析,湖南省区域间差距较大,呈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速度最快,其他市州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态势。③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对发展状况呈“倒三角”态势,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城市建设资金、存贷比、金融中介效率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金融支持 耦合协调模型 金融风险 长株潭城市群 金融改革与创新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被引量:30
12
作者 续亚萍 俞会新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3-160,共8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镇化质量问题。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城镇化质量问题。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间城镇化质量差异十分显著,高于城镇化速度体现的差异。从东中西部区域来衡量城镇化质量高低,可以看出,东部>中部>西部。从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高——高"型,"高——低"型,"低——低"型,"低——高"型,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姜安印 杨志良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9,共16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并利用2011~2016年全国地级市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并利用2011~2016年全国地级市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分析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因果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增长,并且这种政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要素驱动提高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和结构驱动的中介效应相对较弱,工资增长带来的激励作用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贡献;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省会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非省会城市,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小城市的影响则不明显。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提高了东部地区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的政策效应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增长 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 因果中介机制
原文传递
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任碧云 郭猛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116,共7页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持续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排斥、环保压力和"大城市病"等问题。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包含治理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在持续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市排斥、环保压力和"大城市病"等问题。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包含治理策略、推进策略和保障策略在内的"三位一体"策略集合,并推动涵盖产业精准扶持、配套保障有效、社会服务均等、生态环境友好的"四维联动"创新发展实践策略,同时将核心城市群建设工程、市民化工程、环境动态考评工程和城乡包容性质量工程作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核心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的最新进展和目标模式 被引量:22
15
作者 黄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如城镇数量增长较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市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式更趋合理,城乡关系进一步改善。但同时城镇化也存在城市平均规模过小、集中度偏低,城市群紧凑度不高,城镇化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就,如城镇数量增长较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城市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式更趋合理,城乡关系进一步改善。但同时城镇化也存在城市平均规模过小、集中度偏低,城市群紧凑度不高,城镇化地区差异显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半城镇化"现象突出和城市病日趋严峻等问题。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能再延续传统城镇化模式,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促进融合、深化改革,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下载PDF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中国城市化2020~2050——影响、前景与战略 被引量:22
16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王微 +4 位作者 邓郁松 王瑞民 牛三元 赵勇 刘馨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28,共17页
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技术革命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革命性重组,成为了城市化的原动力。自18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 城市化与技术革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技术革命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革命性重组,成为了城市化的原动力。自18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力推动了城市化持续演进。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开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帷幕。新一轮技术革命以数字化为主导、以智能化为导向、以绿色化为引领、以融合化为趋势,使全球城市化出现新动力,提高了大都市区人口产业承载力,加快城市体系价值链分工深化,使城市生活方式加速向智能、包容和绿色转型,城市空间也更加优化,城市公共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史上的奇迹。展望2050年,中国城市化质量和效率将明显提升、城市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会出现一批世界级城市群和新全球城市。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拓展期和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双重机遇,围绕“技术、要素、产业、制度”等核心动力机制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轮技术革命 城市化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冬年 盛静 王欢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6年第5期67-71,共5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视角,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维度设计了20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3年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不平衡。在... 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视角,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维度设计了20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3年河北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极不平衡。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应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纳入京津冀城市群大格局,优化城镇化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质量 评价指标 主成分分析 河北省
下载PDF
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乐杰 沈蕾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3期90-95,101,共7页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应具备什么素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以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应具备什么素质,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城镇化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包含四个维度:基本素质、经营能力、职业认同和生态素质。结果表明,职业认同的权重最高。该模型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培育政策以及农民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型职业农民 素质模型
下载PDF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动力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杨佩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为根本出发点,理论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多元目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均衡动力机制;阐释均衡动力机制是达到多元发展目标的关键与方式。实证上利用2012—2017...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为根本出发点,理论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多元目标体系、新型城镇化均衡动力机制;阐释均衡动力机制是达到多元发展目标的关键与方式。实证上利用2012—2017年相关数据,对东西部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动力机制进行评价测度;研究了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动力机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动力机制普遍低于东部,平均指数排名呈“东部上游为主、个别偏下,西部居于中游和下游”的特征。新时代西部地区需确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②产业发展动力的正向影响最为薄弱,外向经济动力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政府行政动力过度而市场环境动力不足,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应优化提升发展动力,以协调发挥内部作用与外部力量。③西部动力机制对于生活宜居化指数的作用最为弱小,对于城乡一体化指数的作用较为薄弱,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应力促城乡一体化,以实现广大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西部地区应不断提升发展目标,优化动力机制,在内外力量的共同驱动下,协调“经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推进,为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 西部地区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彭宇文 谭凤连 +1 位作者 谌岚 李亚诚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6-92,共7页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 以2005—2013年中国29个省区的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除西藏、黑龙江及港澳台),深入分析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传统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为正线性关系;全国和分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为线性关系,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另外,对外开放扩张、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支出规模增大以及经济转型可以进一步巩固城镇化的收入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和能源消费强度扩大则会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经济增长质量 动态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