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制度的内生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康永久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16,共6页
传统教育社会学否定教育制度的内生性,把教育制度看成了一种个人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并造成一种排斥教育制度的研究倾向。而新教育社会学或旧制度教育学则把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看作需要批判或清除的对象,因而带有一种强烈的救世意识。其... 传统教育社会学否定教育制度的内生性,把教育制度看成了一种个人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并造成一种排斥教育制度的研究倾向。而新教育社会学或旧制度教育学则把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看作需要批判或清除的对象,因而带有一种强烈的救世意识。其实,教育制度根植于人们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理性计算。只有认清教育制度内生性,我们才有可能超越新旧教育社会学的教育制度观,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变革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教育社会学 新教育社会学 旧制度教育学 教育制度 内生性 教育制度观
下载PDF
教育社会学知识论发展——从斯宾塞到扬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晓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61,共13页
回顾与评论教育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他对科学知识价值的推崇,到20世纪涂尔干科学理性源于社会结构与宗教的知识观;从20世纪70年代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伯恩斯坦提出的四对知识... 回顾与评论教育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他对科学知识价值的推崇,到20世纪涂尔干科学理性源于社会结构与宗教的知识观;从20世纪70年代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伯恩斯坦提出的四对知识论范畴,到扬对他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从社会建构主义向社会实在论的转变;集中讨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能力教学模式与表现教学模式、强有力者的知识与强有力知识的矛盾关系;厘清这些知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知识 经验知识 新教育社会学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实在论
原文传递
学校知识之社会建构的内涵与过程——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启示与反思 被引量:7
3
作者 胡雪龙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6-54,共9页
学校知识的社会建构是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核心主题。伯恩斯坦提出"新"教育社会学对学校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过于强调了权力关系与学校知识之内容和形式的对应性关系,忽略了知识的内部组织规律。受到涂尔干社会... 学校知识的社会建构是巴兹尔·伯恩斯坦教学话语理论的核心主题。伯恩斯坦提出"新"教育社会学对学校知识的社会学研究,过于强调了权力关系与学校知识之内容和形式的对应性关系,忽略了知识的内部组织规律。受到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伯恩斯坦考察了教学话语之社会建构的基本形式——中世纪课程知识的分化,认识到学校知识包含了两种秩序——"规约性话语"和"教导性话语"。他发现,学校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不仅仅是由社会权力关系决定的,而是渗透了外部意识形态的"再脉络化"。然而,由于过分强化规约性话语的支配性作用,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很可能瓦解了学校知识本身的客观性和自主性,陷入相对主义和反智主义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兹尔·伯恩斯坦 新教育社会学 教学话语 再脉络化 社会建构
原文传递
从“浅喻”迈向“深喻”——论伯恩斯坦对“新”教育社会学的批判 被引量:6
4
作者 胡雪龙 谢维和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31,共10页
伯恩斯坦并不能简单地归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运动;他通过对"新"教育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再生产研究模式的分析,揭示了该运动所遗留下的研究盲区——它仅仅描述了教育现象的"浅喻",即教育... 伯恩斯坦并不能简单地归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运动;他通过对"新"教育社会学以及相关的再生产研究模式的分析,揭示了该运动所遗留下的研究盲区——它仅仅描述了教育现象的"浅喻",即教育与外部社会结构的直接关联,忽略了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和传递的基本原则。"新"教育社会学之所以陷入"浅喻",原因在于它将知识关系化约为外部权力关系,将知识问题简化为意见或权力平衡的问题。因此,从"浅喻"迈向"深喻"的关键在于,澄清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克服"非社会化"的本质主义与"过度社会化"的建构主义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喻 深喻 新教育社会学 教育再生产 社会建构主义
原文传递
教育知识与圣俗二分:从涂尔干到伯恩斯坦
5
作者 胡雪龙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4-209,共26页
“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命题是涂尔干研究人类总体知识的落脚点,也是伯恩斯坦理解教育知识的社会性质的起点。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涂尔干这一重要却不断被误解的命题,从“圣俗二分假想”入手,还原涂尔干知识社会学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伯... “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命题是涂尔干研究人类总体知识的落脚点,也是伯恩斯坦理解教育知识的社会性质的起点。本文试图重新理解涂尔干这一重要却不断被误解的命题,从“圣俗二分假想”入手,还原涂尔干知识社会学背后的问题意识,并呈现伯恩斯坦对圣俗二分的思考。研究发现,伯恩斯坦一方面继承和推进了涂尔干对知识及其社会基础的思考,从双重社会性假设出发阐释了教育知识的分类原则,另一方面也阐明了圣俗二分所蕴含的教育解放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知识 日常知识 “新”教育社会学 涂尔干 伯恩斯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