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境与气氛——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跨文化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彭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31,共8页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新的美学理论中尤为突出。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体?不过,当代美学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艺术作品的实体问题,迫使我...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学理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艺术作品本体论在新的美学理论中尤为突出。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艺术作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体?不过,当代美学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艺术作品的实体问题,迫使我们开放传统的本体论范畴系统,以便接受存在于西方形上学标准二分的框架之间的实体。与西方标准二分的框架不同,中国传统形上学中存在一种三分的范畴系统,在新现象学中也可以发现这种三分的范畴系统。新现象学中的气氛的本体论地位,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的本体论地位类似,它们都存在于主客体之间,因此很好地把握住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气氛 艺术作品本体论 新现象学 中国传统美学
原文传递
何为新现象学? 被引量:7
2
作者 庞学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文章讨论新现象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学,或者说,它的总主题是什么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新现象学的基本任务、主导论题和方法原则三个方面的简要阐述,将其界定为生活经验现象学。生活经验是整个新现象学研究的对象领域,贯穿于新现象学的主... 文章讨论新现象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学,或者说,它的总主题是什么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新现象学的基本任务、主导论题和方法原则三个方面的简要阐述,将其界定为生活经验现象学。生活经验是整个新现象学研究的对象领域,贯穿于新现象学的主要论题和基本内容中,成为新现象学理论大厦的基础。生活经验是身体直接感知到的、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初性的,因而新现象学又不是主观性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任务 论题和方法 生活经验现象学
下载PDF
重建日常生活经验世界——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管窥 被引量:8
3
作者 庞学铨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4,共12页
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德国当代现象学家施密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阐述了一系列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概念,提出了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重建了一个日常生活经验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源泉是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初生活经验,它是在批判传... 现象学关注生活世界。德国当代现象学家施密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阐述了一系列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概念,提出了新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重建了一个日常生活经验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源泉是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初生活经验,它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思维范式中揭示和开显出来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的内容无限丰富,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是主观事实及由其奠基的具体主体性、事态、情境和作为氛围的情感等。现象学的身体则是关联各个要素和结构的纽带,身体理论主要涉及的身体性、身体动力学和身体交流,是这一纽带的集中体现,由此而使新现象学日常生活经验世界的重构得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新现象学也是一种身体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施密茨 日常生活经验世界 研究与重构
原文传递
唯我与共生——新现象学对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新探索 被引量:6
4
作者 庞学铨 冯芳 《哲学分析》 2011年第6期21-41,192,共21页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批判唯我论、提出并试图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有意义视角对唯我论作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批评;胡塞尔以意识意向性的客体化行为和同感基础上的经验重构来提出和解决主体间性问题;海德格...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批判唯我论、提出并试图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有意义视角对唯我论作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批评;胡塞尔以意识意向性的客体化行为和同感基础上的经验重构来提出和解决主体间性问题;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都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解决这个哲学难题。新现象学家施密茨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唯我问题不可避免,唯我论也难以驳回,并以对身体交流和情景问题的讨论,提出他本人对此难题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我论 主体间性 现象学 新现象学
下载PDF
新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思想的扬弃 被引量:7
5
作者 庞学铨 冯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2,共8页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严格主体性 身体 情景存在论
下载PDF
“新”世界的迷茫——现代性悖论的起源
6
作者 赵周宽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1-96,共6页
研究现代性的悖论,需要将现代性自身放在西方思想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来考察。黑格尔的辩证法确立了求新求变的现代性的基本品格,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现象学解读是接近现代性悖论本身的一个可行途径。在对于现代性悖论的现象学直观中,... 研究现代性的悖论,需要将现代性自身放在西方思想史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来考察。黑格尔的辩证法确立了求新求变的现代性的基本品格,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现象学解读是接近现代性悖论本身的一个可行途径。在对于现代性悖论的现象学直观中,主体性的难题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悖论 辩证法 新现象学 主体
下载PDF
新现象学的情境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7
作者 李昕桐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4期60-66,共7页
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模式",即系统观察和文件引入这样的对象性的"素群"分析,我们要为儿童建立符合其个人情境成长完善的共同情境。这就要依据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情境理论。儿童只有在共同情境中实现原初的身体... 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模式",即系统观察和文件引入这样的对象性的"素群"分析,我们要为儿童建立符合其个人情境成长完善的共同情境。这就要依据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情境理论。儿童只有在共同情境中实现原初的身体性、身体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人的解放与回归的含义,并能够自如地转换,再使其个人情境不断完善后,诸如规范、准则这些所谓社会化前提的东西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情境 身体交流 人的解放与回归
下载PDF
新现象学对现代自然科学的反思
8
作者 徐献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5-40,共6页
在新现象学看来,现代自然科学是自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以来的欧洲理智文化范式发展的结果。这种文化范式的核心是心理主义-还原主义-内摄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方式遗漏了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使得自然科学无法充分解释整个自然世... 在新现象学看来,现代自然科学是自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以来的欧洲理智文化范式发展的结果。这种文化范式的核心是心理主义-还原主义-内摄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方式遗漏了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使得自然科学无法充分解释整个自然世界以及人类经验的本质内容。新现象学的目标是:通过让概念建构的抽象基础更切近于无意识的生命体验,来治疗现代思想的异化。文章想要说明:新现象学如何对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欧洲理智文化范式进行批判,并建立起一种新式的科学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自然科学 还原主义
下载PDF
SANAA建筑氛围的营造--以新现象学的视角解读
9
作者 田英祯 吕俊杰 申晓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3期77-83,共7页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人们首先通过氛围来体验建筑。以SANAA建筑中的氛围为研究对象,依据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中的氛围研究,借助其中的情景共建、联觉特性,以及运动暗示理论,分别从建筑特征、行为体验、设计意识三个...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人们首先通过氛围来体验建筑。以SANAA建筑中的氛围为研究对象,依据赫尔曼·施密茨新现象学中的氛围研究,借助其中的情景共建、联觉特性,以及运动暗示理论,分别从建筑特征、行为体验、设计意识三个层面,解读SANAA营造氛围的思想,剖析其建筑中氛围的营造取决于活动场景、建造方式,以及空间节奏。探索新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方法,进而帮助鲜活的氛围回归到建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AA 新现象学 氛围 情景 联觉特性 运动暗示
下载PDF
诗语言情境的新现象学意蕴
10
作者 李昕桐 《武陵学刊》 2014年第4期43-47,共5页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 新现象学家赫尔曼·施密茨提出了情境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诗语言范畴中,阐释了诗语言情境的内涵。诗语言通过象征、隐喻和韵律等表现手法更加贴切地阐释情境。诗语言展示人类情感的脆弱和质朴,引发了施密茨对诗语言的人学思考。诗语言就是在人存在的原初的当下和展开的当下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居间游戏。诗语言更贴近"生活本身",诗语言呈现了情境的原初性、整体性和意蕴性,为尝试解决语言的困境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现象学 诗语言情境 人的解放与回归
下载PDF
基于现象评价范式的建成环境反刍——新型工业厂区的设计视角
11
作者 郭昊栩 黄靄明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37-39,共3页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略,对工业厂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选取美纶织造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厂区为讨论客体,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新型工业化厂区的环境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等机制的营造作出探讨。初步提...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略,对工业厂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选取美纶织造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厂区为讨论客体,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新型工业化厂区的环境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等机制的营造作出探讨。初步提出以建筑记录生活状态、传达设计意义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场所 现象学 评价 建成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