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赛博与后人类主义 被引量:33
1
作者 冉聃 蔡仲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76,共5页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 起源于控制论的"赛博"受到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并引发人们对"人类日益技术化"和"技术物日益人格化"高科技现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使我们进入后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科学观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范畴,并建立一个所有"中心主义"都崩塌的赛博世界:赛博是主客体共同建构的产物,并由此走向一种新本体论——我们在建构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建构着我们,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共同演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 后人类主义 具身性 新本体论
原文传递
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海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共5页
主体民族志重在揭示他者("被书写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寻求民族志者与他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及其所依赖的共同概念基础,比照西方人类学学术史语境中的"民族志新本体论回归"而言,具有局部体现和路径补充的重要学... 主体民族志重在揭示他者("被书写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寻求民族志者与他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及其所依赖的共同概念基础,比照西方人类学学术史语境中的"民族志新本体论回归"而言,具有局部体现和路径补充的重要学术价值。在"后现代实验民族志之后民族志如何前行"这个关乎民族志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问题场域中,由主体民族志所集中体现出的包容民族志者、他者以及读者等各种主体诉求在内的"人志"走向,是民族志前行的一种代表性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民族志 新本体论 当代科学民族志 人志 互经验文化志
原文传递
“感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未来性思想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日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0,100,共14页
马克思是有“未来哲学”的,“未来性”是其思想的原则高度。长期以来,马克思的未来性思想因被归入“知性科学”和“宗教因素”的解释模式而遭到了种种误读。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是一种建立在“感性的活动”或“实践的活动”基础上的新... 马克思是有“未来哲学”的,“未来性”是其思想的原则高度。长期以来,马克思的未来性思想因被归入“知性科学”和“宗教因素”的解释模式而遭到了种种误读。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是一种建立在“感性的活动”或“实践的活动”基础上的新的存在论(本体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是马克思“未来性”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在“感性的活动”新的存在论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阐释,并且通过对作为“感性活动之异化形式”的技术工业的批判,为未来社会的生成过程提供了具体化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性 感性的活动 新的存在论 劳动 技术工业
下载PDF
新本体论、主体观和性别观:后人类女性主义理论新变探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希 郁旭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后人类转向”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讨论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结构理论支持的反思人文主义扩展到多元的后人类主义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谱系。本文将梳理当代“后人类女性主义”的多重思想资源和主要理论观点,重点研究后人类女... “后人类转向”的出现使得女性主义讨论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结构理论支持的反思人文主义扩展到多元的后人类主义视域,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谱系。本文将梳理当代“后人类女性主义”的多重思想资源和主要理论观点,重点研究后人类女性主义对后结构女性主义的延续和突破,即后人类女性主义如何继续深入反思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并在新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基础上开启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维度,以及后人类女性主义新的“主体观”和“性存在/性别观”。本文最后反思这些理论新变,探讨其对当代文化批评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本体论 主体观 性别观 后人类女性主义
下载PDF
尼古拉·哈特曼的新存在学(上)
5
作者 庞学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21,共14页
本文是对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哲学的简明而系统的研究。哲学一再追问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人和世界、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基础问题,却始终不能最后解决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同时... 本文是对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哲学的简明而系统的研究。哲学一再追问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人和世界、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基础问题,却始终不能最后解决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同时一直存在着哲学的批判活动。批判哲学主张不再从形而上学中寻找解决终极问题的出路,而要开辟新的道路。哈特曼提出的新存在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文章论述了新存在学的最主要理论:批判传统存在学,阐述新存在学认识论,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整个实在世界的存在结构及其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范畴分析,以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存在学理解;简要分析了由存在学、认识论、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构成的新存在学理论体系;指出新存在学在现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对康德哲学的“哥白尼转向”的反转向,将认识论置于存在学的基础上,为解决近代认识论批判所产生的认识形而上学奠基的难题提供了批判实在论的论证,确立了通向存在学的新道路;改变了胡塞尔现象学以主体意识及其意向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方向,从反思态度重返自然态度,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本质直观和先验分析的范畴分析的道路;以新存在学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的以主体意识为中心的人类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特曼 新存在学 理论价值
下载PDF
尼古拉·哈特曼的新存在学(下)
6
作者 庞学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6-23,共8页
本文是对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哲学的简明而系统的研究。哲学一再追问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人和世界、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基础问题,却始终不能最后解决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同时... 本文是对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尼古拉.哈特曼哲学的简明而系统的研究。哲学一再追问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人和世界、意义和价值这类终极基础问题,却始终不能最后解决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在形而上学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同时一直存在着哲学的批判活动。批判哲学主张不再从形而上学中寻找解决终极问题的出路,而要开辟新的道路。哈特曼提出的新存在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文章论述了新存在学的最主要理论:批判传统存在学,阐述新存在学认识论,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整个实在世界的存在结构及其不同领域和层次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范畴分析,以达到对世界统一性的存在学理解;简要分析了由存在学、认识论、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伦理学、美学和逻辑学构成的新存在学理论体系;指出新存在学在现代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对康德哲学的"哥白尼转向"的反转向,将认识论置于存在学的基础上,为解决近代认识论批判所产生的认识形而上学奠基的难题提供了批判实在论的论证,确立了通向存在学的新道路;改变了胡塞尔现象学以主体意识及其意向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方向,从反思态度重返自然态度,走的是一条不同于本质直观和先验分析的范畴分析的道路;以新存在学为基础,实现了对传统的以主体意识为中心的人类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拉·哈特曼 新存在学 理论价值
下载PDF
动的艺术与静的艺术——艺术本体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立新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2期25-28,共4页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我们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如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我们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如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而将艺术品划分为动、静两大类,标准清晰,容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同时这一标准也比较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和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体论 动的艺术 静的艺术
下载PDF
动的艺术与静的艺术——艺术本体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立新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1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艺术家或非艺术家创造的用于审美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产品,会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或者说,前一种艺术品具有固... 从全局上审视所有世间存在的艺术品——艺术家或非艺术家创造的用于审美需要的物质文化实体产品,会发现人们对艺术品的解读只有两种方式——有些艺术品以运动的形式被解读,另一些艺术品则以静态的形式被解读;或者说,前一种艺术品具有固定的先后解读秩序,必须严格按照时间序列遵从艺术品的先后构成秩序方可被解读,这些艺术品有文学、电影、电视、戏剧、音乐、舞蹈等;而后一种艺术品则以纯粹的静态形式被直观,这些艺术品有绘画、雕塑、摄影、建筑等。依据艺术品的构成秩序和解读秩序而将艺术品划分为动、静两大类,标准清晰,容易被一般艺术接受者所掌握,同时这一标准也比较能够揭示各种艺术品的本体特征,涵盖力和统摄性强,所以我们倾向于按照这一分类标准构建新的艺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本体论 动的艺术 静的艺术
下载PDF
让历史重返自然——当代STS的本体论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柯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4,共6页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社会建构的发展中,自然的历史性始终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认识论的鸡"之争使拉图尔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这一原则使自然的历史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使STS走向了新自然辩证法的本体论研究,这种本体论... 从逻辑经验主义到社会建构的发展中,自然的历史性始终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认识论的鸡"之争使拉图尔提出了广义对称性原则,这一原则使自然的历史性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再现,使STS走向了新自然辩证法的本体论研究,这种本体论表明客体之所以能成为"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在辩证的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客观性与真理等一系列认识论范畴也不是对预先存在对象的表象性反映,也是在历史与时间进程中生成的东西;科学是一个人与物、自然与社会共同进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实践 自然/社会 新自然辩证法
原文传递
论新批评理论与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理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邵朝杨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5-47,共3页
四十年代袁可嘉针对中国新诗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借鉴新批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理论。新诗现代化理论在本体论、有机综合论、戏剧化论等方面吸收新批评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新诗传统诗歌理论。
关键词 袁可嘉 新诗现代化 新批评 本体论 有机综合论 戏剧化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新文学本位论与新创诗词的入史困境
11
作者 方维保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83-89,共7页
新创诗词在近百年来一直体例性缺席中国新文学史的叙述,究其原因在于新文学在与旧文学争正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文学本位意识。新创诗词在现代时期编纂的新文学史叙述中比较少见,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纂的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 新创诗词在近百年来一直体例性缺席中国新文学史的叙述,究其原因在于新文学在与旧文学争正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文学本位意识。新创诗词在现代时期编纂的新文学史叙述中比较少见,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纂的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但大多以非常规的方式出现,且没有形成新文学史叙述的惯例,更没有呈现于叙史体例之中。新创诗词“入史”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在作为历史命名的“现代”和“当代”范畴之内,而不是在“新文学”的旗帜之下。新文学史草创时期的新旧文学对立的意识形态已经消泯,为文学史叙述回归常态创造了条件。但新创诗词批评和研究的滞后,又给入史带来了新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创诗词 新文学本位 体例性缺席 文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