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韩萍 宋丽萍 +2 位作者 杨静文 郭云飞 张福春 《北京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68例,分为研究组(合并新发房颤,82例)和对照组(无新发房颤,2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新发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68例,分为研究组(合并新发房颤,82例)和对照组(无新发房颤,286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彩超等资料,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脏彩超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2组的年龄、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1、再灌注时间>6 h、前壁心肌梗死、二尖瓣反流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吸烟、高血压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收缩末径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死率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房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加强新发房颤监测,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房颤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及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彬彬 何涛 +4 位作者 吴娜 任永强 张俊义 姜文娟 李宾公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0期14-18,共5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会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整合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识别新发心房颤动高风险人群。目的探讨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会影响其血流动力学,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而整合AMI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有助于识别新发心房颤动高风险人群。目的探讨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51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院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n=82)和非房颤组(n=43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AMI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入院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及入院时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采用R 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000次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房颤组年龄和左心房内径(LAD)大于非房颤组,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糖尿病发生率、Gensini积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1,1.085)〕、吸烟史〔OR=1.828,95%CI(1.042,3.206)〕、糖尿病〔OR=3.073,95%CI(1.622,5.819)〕、LAD〔OR=1.138,95%CI(1.069,1.211)〕、Gensini积分〔OR=1.048,95%CI(1.032,4.064)〕、NT-proBNP〔OR=1.114,95%CI(1.069,2.005)〕均是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6个独立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指标,构建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AMI患者院内新发心房颤动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0.786,0.892)〕,说明列线图模型的区分能力较好。Bootstrap方法结果显示,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19,说明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结论年龄、吸烟史、糖尿病、L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影响因素分析 列线图模型 预测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军政 许祥 +8 位作者 张志辉 邬娜 袁志权 贾潇岳 李成英 吴龙 向颖 钟理 李亚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4-210,共7页
目的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为入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共1 915例... 目的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为入院早期发现高风险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资料,共1 915例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中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筛选出院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回归预测模型,构建风险评分列线图,并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以及Hosmer-lemo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校准曲线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度。结果建模组共纳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58例,其中新发房颤62例;验证组纳入957例,其中新发房颤65例。建模组中共纳入7个指标,分别为:年龄、入院时心率、心衰Killip分级、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以此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建模组的AUC为0.91(95%CI:0.88~0.94);验证组的AUC为0.86(95%CI:0.81~0.91)。校准曲线图和拟合优度检验(建模组和验证组均有P>0.05)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新发房颤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区分度和校准度,利用列线图可方便直观地预测患者的房颤风险,为临床早期防治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新发房颤 预测模型 模型验证 列线图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侵入策略治疗下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智文 王山岭 +6 位作者 刘静静 吴金涛 王婷 赵丹清 范宪伟 严丽洁 杨海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0-54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并比较药物-侵入策略(PIS)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2种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NOAF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并比较药物-侵入策略(PIS)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2种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NOAF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41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IS组(170例,进一步亚组分析按照患者是窦性心律(SR)或NOAF将PIS组分为PIS-SR组和PIS-NOAF组)和PPCI组(171例,同样进一步分为PPCI-SR组和PPCI-NOAF组),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分别评估2组患者NOAF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PIS组NOAF的发生率为11.2%,PPCI组NOAF的发生率为1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S组的亚组分析显示,PIS-NOAF组患者较PIS-SR组患者高龄和高血压更多,左房容积指数(LAVI)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右冠为责任血管者更多(P<0.05);PPCI亚组分析结果与PIS组相似,PPCI-NOAF组较PPCI-SR组患者高龄和高血压更多,LAVI更高,LVEF更低,右冠为责任血管者更多(P<0.05);对所有NOAF患者和SR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OAF患者中高龄和高血压患者较多,LAVI较高,LVEF较低,右冠为责任血管者更多(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PPCI组和PIS组STEMI患者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高龄、高血压、LAVI升高、LVEF降低和右冠为责任血管。结论:NOAF是STEMI的常见并发症,高龄、高血压、LAVI增大、LVEF降低和右冠为责任血管是NOAF的独立危险因素。PIS组与PPCI组在NOAF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药物-侵入策略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新发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中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婷 沈玉 游桂英 《四川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我科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行GPS评分,依据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和...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危险因素,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入我科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行GPS评分,依据是否发生NOAF分为NOAF组和非NOAF组。结果共纳入AMI患者281例,住院期间54例患者出现NOAF,发生率19.2%。GPS评分2分组患者的NOAF发生率较0分组患者有显著性的升高(P<0.05),且其在AMI后的发生时间显著短于0分组患者(P<0.05)。NOAF组患者在入院时心率、LAD、LVEDD、LVEF、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NOAF组患者(P<0.05)。入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显著降低NOAF出现的风险(P<0.05)。与非NOAF组患者相比,NOAF组的患者中Killip≥3级、GPS评分2分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水平、GPS评分2分是NO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NOAF的保护因素。结论 GPS评分是AMI后NOAF的有效预测指标,通过对AMI患者行GPS评分有助于对临床治疗进行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新发房颤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海燕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8期955-958,共4页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新发房颤是否存在关系,及CHADS2评分是否可以运用到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方法 选取2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CHADS2评分分为3组,其中A组61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0分,B组83例患者的CHADS2...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新发房颤是否存在关系,及CHADS2评分是否可以运用到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方法 选取2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CHADS2评分分为3组,其中A组61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0分,B组83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1-2分,C组69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3-6分.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他汀类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CHADS2评分越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病率越高(P<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 >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0.05).结论 CHADS2评分能够很好地预测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并且其还能很好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房颤 CHADS2评分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NLR、PLR、NT-proBNP联合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CI后新发房颤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勤 李姣 +1 位作者 周国忠 黄文军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12期2051-2055,共5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新发房颤(NOAF)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接...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氨基末端BNP前体(NT-proBNP)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新发房颤(NOAF)的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PCI后出现NOAF的NOAF组(n=31)、未出现NOAF的非NOAF组(n=12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OAF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NOAF的预测指标。结果 NOAF组患者入院时的NLR、PL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肌肌钙蛋白I、NT-proBNP水平及PCI术中SYNTAX评分、GRACE评分、Gennisi评分均高于非NO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NLR、PLR、NT-proBNP及PCI术中SYNTAX评分、GRACE评分、Gennisi评分是PCI后NOAF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入院时NLR、PLR、NT-proBNP水平对PCI后NOAF具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入院时NLR、PLR、NT-proBNP升高是ACS患者PCI后NOAF的影响因素,检测NLR、PLR、NT-proBNP对NOAF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新发房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氨基末端BNP前体
下载PDF
盐酸贝那普利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张勇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22期34-36,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盐酸贝那普利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心内科收治入院的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 目的研究探讨盐酸贝那普利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2016年3月~2017年2月于我院心内科收治入院的6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盐酸贝那普利。全部病例规律治疗,定期随访1年,检查心电图与心脏彩超,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内径心脏指标及新发房颤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LVEF、左心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房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新发房颤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贝那普利 冠心病 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罗文治 高敏 +1 位作者 刘晶晶 颜姗珊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5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脓毒症新发房颤组(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5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新发房颤分为脓毒症新发房颤组(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组)和未发房颤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住ICU时间和28d死亡率,对比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22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未发房颤组190例和NOAF组33例。NOAF组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发生脓毒性休克的比例大于未发房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OAF组24h内平均心率及乳酸值大于未发房颤组;而血钾明显低于未发房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脓毒性休克、心血管病史、心率增快(心率110次/min)和低血钾(血钾<3.5mmol/L)是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休克、心率增快(心率110次/min)和低血钾(血钾<3.5mmol/L)是脓毒症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脓毒症新发房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右心室舒张功能对射血分数保留型二尖瓣脱垂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汪婷婷 金岩 +3 位作者 赵洋 冷慧翎 曾文波 王辉山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二尖瓣脱垂(MVP)患者术后1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21年8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窦性心律HFpEF型MVP患者30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的二尖瓣脱垂(MVP)患者术后1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21年8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窦性心律HFpEF型MVP患者30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术后1个月时LVEF是否≥50%分为LVEF正常组(283例)和LVEF减低组(21例),观察其术前至术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LVEF减低的危险因素是术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增大(P<0.001)、术前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Et/Et′增大)(P=0.023)及术后新发房颤(P=0.017,χ^(2)=9.648);ROC曲线显示,LVESD≥40.5 mm(敏感度81.0%,特异度83.4%)及Et/Et′≥4.83(敏感度85.7%,特异度48.4%)与窦性心律HFpEF型MVP患者术后出现LVEF减低有显著关系。结论术前LVESD明显增大、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是窦性心律HFpEF型MVP患者术后LVEF发生减低的危险因素;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预测术后LVEF减低的敏感性较高,常规测量Et/Et´可用于病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舒张功能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术后新发房颤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二尖瓣脱垂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博 王生伟 +4 位作者 李继勇 于建波 任长伟 郭鸿昌 来永强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 目的:高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术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至2019年我科行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70岁)患者68例,将术后持续超过5min或需要抗心律失常或心电复律治疗的心房颤动定义为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结果:在接受CABG术且合并糖尿病的高龄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居多,为51例75%,平均年龄为(76.2±3.4岁),具有吸烟史的患者为29(42.6%)例,6(8.8%)例患者在手术前进行过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为23例(33.8%)。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经过性别、年龄、BMI校正后发现,只有LAD(OR=3.04,95%CI:1.12~5.84,P=0.04)、心功能分级(OR=1.13,95%CI:1.03~1.24,P=0.01)和吸烟史(OR=1.13,95%CI:1.03~1.24,P=0.01)与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呈独立相关。此外,我们对左心房直径预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截断值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0.58~0.89;此外,当LAD为42mm时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在进行CABG术的高龄且合并糖尿病患者中,LAD、术前心功能和吸烟史是这部分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龄 糖尿病 术后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鹏 张瑞妮 +1 位作者 李飞 高峰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5-02~2016-10间心内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AMI)患者共6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观察随访1年,收集患者年... 目的研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2015-02~2016-10间心内科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AMI)患者共6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观察随访1年,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血脂异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用药情况、犯罪血管、门球时间、超声心动图特征等资料。入组患者按照有无新发房颤(AF)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超声心动图特征,利用直方图比较不同左房容积指数(LAVI)水平房颤发生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AF组和非AF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方面相比较,平均年龄明显增高(P<0.05),女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β-受体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比例明显增高(P<0.05),超声心动图特征方面二尖瓣E峰、LAVI、E/Em>15和LVEF<40%比例明显增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心源性休克、LAVI、年龄为行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LAVI水平患者相比较,随着LAVI增高,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心源性休克、LAVI、高龄是行急诊PCI术STAMI患者新发AF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新发房颤 PCI术 心源性休克 左房容积指数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韦亚林 陈福芳 +6 位作者 陈文胜 关新强 张燕春 毛勇 周亚雄 罗伟 吴向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65-869,共5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房颤可能的预后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合并心脏其他畸形、收缩压,术前肌酐、尿酸、射血分数(EF)、左房前后径和肺动脉压力,术后血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6.109,P=0.019),频发房早或房速(OR=9.915,P=0.017),肌酐增高(男性>106μmol/L,女性>97μmol/L)(OR=18.798,P=0.019),左房前后径增大(男性>38.7 mm,女性>36.8 mm)(OR=17.894,P=0.000)和EF减低(EF<55%)(OR=11.505,P=0.004)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频发房早或房速、肌酐增高、左房增大和EF减低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房颤 预后因素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静 宋静华 +1 位作者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新发心房纤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N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罗晓颖 许燕 +2 位作者 张建盛 吴立群 戚文航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303-307,共5页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入院患者入院时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入院患者入院时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 d、3 d、7 d的血浆NT-proBNP水平,并持续监测患者入院7 d内有无房颤发作,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51)和无房颤组(n=185)。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NT-proBNP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临界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NT-proBNP水平对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急性心梗后的新发房颤率为21.6%。单因素分析发现,房颤组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前壁心梗、左前降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无房颤组;房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无论在入院时,还是术后1 d、3 d和7 d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时NT-proBNP水平预测急性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为0.74(95%CI为0.60~0.90,P<0.01),最佳临界值为1403.6 ng/L。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1403.6 ng/L(OR=1.8,95%CI为1.3~2.4)、年龄>69岁(OR=1.6,95%CI为1.3~3.1)和左心房内径>43.8 mm(OR=1.3,95%CI为1.1~1.9)是首次心梗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早期预测急性心梗后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脑钠肽前体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鹏飞 王楠楠 +2 位作者 张博阳 刘如晨 李田昌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5期537-540,共4页
新发心房颤动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病程中,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不良预后关系密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引起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关注。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新发心房颤动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High Killips Class as a Predictor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9
17
作者 En-Yuan Zhang Li Cui Zhen-Yu Li Tong Liu Guang-Ping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4期1964-1968,共5页
Background: Recent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atients with higher Killips score (〉Ⅰ) have higher risk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NOAF)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hile oth... Background: Recent observatio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atients with higher Killips score (〉Ⅰ) have higher risk of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NOAF)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hile others drew a neutral conclusion. The ultimate predictive value of high Killips class on NOAF remained obscure. Methods: PubMed, Web of Scienc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until February 2015. Of the 3732 initially identified studies, 5 observational studies with 10,053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eta-analysis of these studies showed that higher Killips score on admi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cidence of NOAF following AMI (odds ratio 2.29, 95% confidence intcrwd 1.96 2.67, P 〈 0.00001 ),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among individual trials (P =0.14 and I^2= 43%). Conclusions: Killips class 〉I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r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NOAF following 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Killips 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季舒亚 章凤 +1 位作者 程龙 王海容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急性期是否发作房颤分为房颤组(n=25)和非房颤组(n=168),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因心肌缺血症状再次住院,缺血性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结果房颤组患者较非房颤组年龄更大(P<0.001)、男性及吸烟比例更高(P=0.018,P=0.006),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敏C反应蛋白、脑利钠肽前体水平更高(P=0.006,P<0.001,P<0.001),发病至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时间更长(P=0.035),而使用替罗非班药物比例、Killip分级水平更低(P=0.022,P=0.0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时间更短(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与患者发生心血不良事件相关(P=0.01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新发房颤是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新发心房颤动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莉莉 冯雷 +3 位作者 王立君 杜超 秦利强 卢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2期38-41,共4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急性病因,而NOAF又可导致AMI病情恶化。因此,明确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目的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早期识别伴有...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新发心房颤动(NOAF)的急性病因,而NOAF又可导致AMI病情恶化。因此,明确AMI患者NOAF的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积极意义。目的探讨AMI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早期识别伴有高危心房颤动的AMI患者。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6-01至2019-06-01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收治的648例AMI患者,其中住院期间出现NOAF 91例(房颤组);按照1∶2的比例从未出现NOAF的557例AMI患者中随机选取182例作为非房颤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严重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房颤组患者年龄和左心房内径(LAD)大于非房颤组,脑血管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中重度左房室瓣反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收缩压<100 mm Hg、心率≥100次/min、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者所占比例高于非房颤组,Killip分级劣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636,95%CI(1.928,6.858)]、LAD>40 mm[OR=3.013,95%CI(1.475,6.158)]、收缩压<100 mm Hg[OR=5.056,95%CI(1.438,17.771)]、Killip分级≥2级[OR=4.130,95%CI(1.751,9.738)]是AMI患者NOA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70岁、LAD>40 mm、收缩压<100 mm Hg、Killip分级≥2级的AMI患者NOAF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机制及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骆家晨 戴黎明 魏毅东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98-302,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5%~23%。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NOAF能显著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长期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NOAF的发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5%~23%。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NOAF能显著提高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长期死亡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NOAF的发病机制及风险预测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目前针对这类心律失常的治疗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而这对NOAF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了解其病理生理机制,掌握尽早识别这类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方法成为预防工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新发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