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早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璇 曾泳媚 +2 位作者 田鸿 李敏 谢晓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急性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VOCASTIM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训练...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急性期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VOCASTIM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训练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和饮水试验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吞咽障碍程度和饮水试验在治疗后2周和4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配合吞咽进食训练实时电刺激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吞咽训练 电刺激 康复
下载PDF
针刺配合康复改善偏瘫痉挛状态30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关莹 邢艳丽 《上海针灸杂志》 2008年第4期15-16,共2页
目的观察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对30例处于脑梗死偏瘫痉挛期的患者进行四星期的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的治疗,应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进行肌张力的评分,观察肌张力降低的程度。结... 目的观察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对30例处于脑梗死偏瘫痉挛期的患者进行四星期的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的治疗,应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进行肌张力的评分,观察肌张力降低的程度。结果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改善患者肌张力的总有效率达90.0%。结论拮抗针法配合康复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的增高有显著的康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遗症 脑梗死 肌张力增高 康复
下载PDF
五联神经康复技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远标 向宪文 +4 位作者 孙宝民 刘伟 崔俊波 陈士宝 孙凤友 《社区医学杂志》 2007年第01S期3-6,共4页
目的 观察以针刺为主的五联神经康复技术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2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推拿按摩及关节松动、电磁物理因子刺激、躯干肢体易化训练以及神经营养中西药物应用,对照组11例给予神经营养... 目的 观察以针刺为主的五联神经康复技术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2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推拿按摩及关节松动、电磁物理因子刺激、躯干肢体易化训练以及神经营养中西药物应用,对照组11例给予神经营养、促醒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效果及持续植物状态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中基本痊愈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0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2例,3例,4例。持续植物状态评分分别提高(7.46±1.32)、(4.59±1.21)分,P〈0.005。结论 以针刺为主的五联中西医神经康复技术可较好地促进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苏醒,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西医结合 五联神经康复技术 持续植物状态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技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远标 向宪文 +4 位作者 刘伟 孙宝民 崔俊波 陈士宝 孙凤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6期548-549,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西医神经康复技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的疗效。方法41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推拿按摩及关节松动、电磁物理因子刺激、躯干肢体易化训练以及中西医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西医神经康复技术治疗持续植物状态(PVS)的疗效。方法41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推拿按摩及关节松动、电磁物理因子刺激、躯干肢体易化训练以及中西医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神经营养、促醒药物及高压氧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痊愈或基本痊愈7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显效率71.4%,有效率95.2%;对照组痊愈或基本痊愈3例、显效5例、好转6例、无效6例,显效率40%,有效率70.0%,两组间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VS评分观察组提高(7.46±1.32)分,对照组提高(4.59±1.21)分,两组间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结合中西医神经康复技术可促进PVS患者苏醒,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西医结合 神经康复技术 持续植物状态
下载PDF
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郑茜 赵洋洋 张水亮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 目的:观察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康复训练在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PNF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训练后,两组FAC等级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FMA-LE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WS水平、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用基于PNF的康复训练可提高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分级、BBS评分、FMA-LE评分、MWS水平和MBI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恢复期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康复训练 平衡能力 步行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海燕 徐乐义 +4 位作者 胡锦荣 林晓克 吴超 周成业 钟运健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884-887,共4页
目的:研究本体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损伤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PNF治疗,实验组给予... 目的:研究本体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损伤住院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PNF治疗,实验组给予PNF治疗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2种治疗方法时间均为30min/次,1次/d,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最大步行速度(MWS)、改良Barther指数评定(MBI)进行运动功能的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BS、TCT、MWS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BBS、TCT、MWS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与PNF技术均能改善于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2种技术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核心稳定性训练 脑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徐雪迪 赵凯 +3 位作者 陈岩 张阿康 高晓平 陈和木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分...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NF组和联合组,每组分别22、22、23例,治疗过程中分别有2、2、3例患者脱落/中止,最终每组纳入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因子治疗(20 min/次,2次/d,6 d/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40 min/次,1次/d,5 d/周)和作业治疗(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4周;PNF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上肢PNF训练,其中偏瘫肢体综合训练20 min/次,PNF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4周;联合组在PNF组基础上接受肌内效贴治疗,贴布每3 d更换1次,持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AS)评估肌张力;采用表面肌电(sEMG)评估积分肌电值(iEMG)和协同收缩率(CR)。结果:①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PNF组及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NF组及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NF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肢肌张力: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M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NF组及联合组治疗后M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表面肌电图: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R明显降低(P<0.05);PNF组和联合组治疗后iEMG值、CR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NF组治疗后CR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iEMG值、CR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NF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iEMG值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肌内效贴 痉挛 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理念下呼吸训练护理对心梗PCI术后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池璐 彭丽娟 时晨晨 《中外医疗》 2024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目的分析在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理念下呼吸训练干预对其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2例心梗P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行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力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肺功能高于对照组,运动耐力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梗PCI术后患者临床干预中,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理念下实施呼吸训练干预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增强运动耐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呼吸训练 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肺功能 运动耐力
下载PDF
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叶妙芳 张小耀 陈嘉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2期165-168,177,共5页
目的 分析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2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智能组、PNF技术... 目的 分析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2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智能组、PNF技术组,以及联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智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治疗,PNF技术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PNF技术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技术+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比较四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Brunnstrom六期评估量表(BR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L)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四组屈肘肌MAS分级分布均较治疗前改善,但治疗后各组间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四组BRS、FMA-UL和M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四组间BRS、FMA-UL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采用PNF技术结合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上肢及整体运动能力的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智能上肢多功能磨砂板 脑卒中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阴阳平衡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肌肉积分肌电值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党永生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16期45-48,共4页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阴阳平衡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肌肉积分肌电值的影响。方法: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1年5月11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阴阳平衡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肌肉积分肌电值的影响。方法: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1年5月11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和透刺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57例给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透刺组58例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上肢表面肌肉积分肌电值。结果:透刺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P<0.05)。透刺组治疗3个月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pasticity,MAS)评级水平优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透刺组高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肱二头肌、腕伸肌、肱三头肌、拇短展肌、腕屈肌、指伸肌最大等长收缩时肌肉积分肌电值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透刺组高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阴阳平衡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通过促使经络得到充足滋养改善肌肉拘急状态,调节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自理能力,调节上肢表面肌肉积分肌电值,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阴阳平衡透刺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研究
11
作者 常士峰 杨保元 狄心灵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 目的:观察头体针巨刺法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50例。对照1组予PNF治疗,对照2组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观察组予PNF联合头体针巨刺法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并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及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1组70.00%及对照2组72.00%(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NFD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MBI指数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NFD评分低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MBI评分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BBS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正中神经N20潜伏期均逐渐缩短(P<0.05),且观察组短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3组正中神经N20-P25波峰振幅均逐渐增大(P<0.05),且观察组大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治疗1个月、3个月,3组SS-QOL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同期对照1组、对照2组(P<0.05)。结论:头体针巨刺法联合PNF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平衡能力,减轻肢体障碍程度,促进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头体针巨刺法 肢体功能 平衡功能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中药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对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马国立 王建波 齐有莉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汤剂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对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112例,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中药汤剂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对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伴弛缓性瘫痪功能障碍患者112例,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腓肠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与低切全血比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ADL-Barthel)评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67.86%)高于对照组(4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和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高切WBV、低切WBV、PV、H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腓肠肌的均方根值(RMS)、肌电积分值(IEMG),胫前肌的RMS、IEMG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FMA、ADL-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水平,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高切WBV、低切WBV、PV、HCT水平均低于治疗6周水平;髋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膝关节的最大屈曲角、最大伸展角均大于治疗6周水平;腓肠肌的RMS、IEMG,胫前肌的RMS、IEMG均高于治疗6周水平;FMA、ADL-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6周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汤剂联合神经肌肉关节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卒中 弛缓性瘫痪 补肾活血中药汤剂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 功能障碍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申红梅 张亚楠 常江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10-112,共3页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统计... 目的 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统计两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能力、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T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M运动部分及转移、行进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M运动部分及转移、行进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24h姿势管理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及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24h姿势管理 脑卒中偏瘫 躯干控制 平衡能力
下载PDF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楚野 梁斌 +6 位作者 丘德赞 韦敏克 韦建勋 陈峰 王贤 谷金 陈航 《广西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合并不完全性截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不全截瘫患者90例,以年龄不同分为青少年组28例、中年组33例、老年组29例。患者均做脊髓减压、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手术后1~2周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包括常规运动疗法、针灸、高压氧及PNF治疗。3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中国脊髓损伤协会评分标准进行感觉及运动评分,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3组患者康复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治疗前比较,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运动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康复治疗后,中年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老年组(P〈0.05),但与青少年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NF技术结合康复疗法对不同年龄患者疗效基本相同,其对于中年患者疗效是否更为显著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静亚 王硕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13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NJF疗法。康复干预3个月后观察并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恢复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等。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FMA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P<0.05)。结论:NJF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总体康复效果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 下肢运动功能 自我管理能力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在脑卒中治疗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梦雪 浦元臻 +1 位作者 彭娟娟 张艺雄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3期59-62,共4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作为一种新型康复治疗技术在各个治疗领域的效果均很显著,本文主要回顾PNF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中的治疗应用进展,介绍关于PNF技术的理论基础及阐述其在脑卒中应用的主要临床效果。
关键词 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综述
下载PDF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与脑梗死大鼠偏瘫侧肢体骨密度和血瘦素水平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聪聪 贾立坤 张秀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大鼠偏瘫侧肢体骨密度和血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老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脑梗死模型组30只,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制备偏瘫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梗死大鼠偏瘫侧肢体骨密度和血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40只老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脑梗死模型组30只,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制备偏瘫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组(综合组)。在治疗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时间点,通过测定偏瘫肢体近端骨密度(BMD)、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白介素-6(IL-6)观察骨质疏松情况,同时也观察了血瘦素((L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第1个月起,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血清BGP、BALP和AL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第2月起,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骨密度、BALP和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第3月时,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骨密度、血清BALP和ALP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第1个月起,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治疗2月起,常规治疗组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3个月时,两治疗组血清IL-6水平与假手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第1个月起,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血清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第2个月起,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血清LP水平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第3个月时,常规治疗加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组与假手术组血清LP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升高血清BGP、BALP、ALP水平,降低血清IL-6水平,改善了偏瘫侧肢体骨密度水平,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瘦素水平改善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脑梗死 血瘦素 骨密度
下载PDF
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PN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黎娟秀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3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ttation,PNF)对其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1月该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ttation,PNF)对其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1月该院收治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PNF的一组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度95.92%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 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生活质量量表(shore form 36 questionnaive 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下肢FMA评分、BBS评分、10 m MWS、社会功能评分、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26.35±3.41)分、(43.62±9.28)分、(5.82±1.01)m/min、(69.38±11.27)分、(68.97±8.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0.81±3.54)分、(31.28±7.48)分、(4.01±0.71)m/min、(54.82±10.32)分、(61.24±8.0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PNF,可显著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足底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PNF技术结合电针应用于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中的效果分析
19
作者 叶鑫璇 郑婷婷 +1 位作者 彭秋婷 闵水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7期154-157,共4页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结合电针对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结合电针对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5月—2020年9月收治的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PNF技术及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电针联合PNF技术及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功能及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感觉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结合电针应用于前臂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感觉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周围神经损伤 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电针 术后康复 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