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社会的时空逻辑——对曼纽尔·卡斯特时空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可文 《传媒观察》 2018年第6期72-79,共8页
不同社会形态赋予了人感知自身不同的时空方式,文章以变化的时空关系为出发点,探寻卡斯特对网络社会时空逻辑的深刻认识,并比较分析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无时间之时间的关联。卡斯特对时间、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强调,对我们深刻理... 不同社会形态赋予了人感知自身不同的时空方式,文章以变化的时空关系为出发点,探寻卡斯特对网络社会时空逻辑的深刻认识,并比较分析了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无时间之时间的关联。卡斯特对时间、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强调,对我们深刻理解全球范围空间的新建构、文化认同问题以及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 流动空间 无时间之时间
原文传递
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对沟通渠道的选择
2
作者 古斯塔沃.酶斯卡林著 汪慧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用来支持和维系现有社会关系的在线交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研究调查了与偏爱当面交流、电话通讯和在线交流相关的因素。对强调关系来源、关系亲密程度和沟通内容会影响青少年选择何种沟通渠道的背景框架进行了实证... 用来支持和维系现有社会关系的在线交流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研究调查了与偏爱当面交流、电话通讯和在线交流相关的因素。对强调关系来源、关系亲密程度和沟通内容会影响青少年选择何种沟通渠道的背景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渠道 选择 网络与社会 青少年 调查
下载PDF
利用信息网络犯罪行为二元形态的教义解读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伟 熊波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38,152,共15页
设置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部分前置预防行为,以此应对网络风险社会的虚拟性、技术超越性以及秩序的涉众性,是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所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不应全盘定性为预备行为正犯化,从刑法规范的精确用语角度分析,利用信息网络犯罪... 设置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部分前置预防行为,以此应对网络风险社会的虚拟性、技术超越性以及秩序的涉众性,是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所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不应全盘定性为预备行为正犯化,从刑法规范的精确用语角度分析,利用信息网络犯罪的行为形态存在着"预备行为正犯化"以及"纯粹的实行行为"的二元定性标准。在利用信息网络犯罪行为形态二元论的基本指引下,设立的"网站"应当包括"三网融合"下的空间类型;发布的"信息"评价应当从"时间、性质、类型"的多元维度予以规范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网络风险社会 预备行为正犯化 纯粹的实行行为
原文传递
基于共词分析的网络虚拟社会领域热点及演进态势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崔鹏 孙宝文 +2 位作者 王天梅 张巍 齐婧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44,56,共6页
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收集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网络虚拟社会相关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梳理了网络虚拟社会研究脉络,剖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主题演进态势,为深入研究网络... 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收集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网络虚拟社会相关文献,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方法,梳理了网络虚拟社会研究脉络,剖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了主题演进态势,为深入研究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演进态势 共词分析 聚类分析 战略坐标
下载PDF
网络熟人社会的逻辑及其法治意义——从熟人社会规范式微说起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金兰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51,共11页
熟人社会中的面子、人情、熟人信用等,本可以在行为激励、社会团结和社会信用等方面发挥独特的秩序功能。然而,随着熟人社会的解体,这些传统资源的有效性正日益丧失,有些还出现了功能性变异,进而给我们的法治事业带来破坏性影响。所幸的... 熟人社会中的面子、人情、熟人信用等,本可以在行为激励、社会团结和社会信用等方面发挥独特的秩序功能。然而,随着熟人社会的解体,这些传统资源的有效性正日益丧失,有些还出现了功能性变异,进而给我们的法治事业带来破坏性影响。所幸的是,在当下网络社会中,一种新的熟人社会形式(本文称其为"网络熟人社会")正在形成。与传统熟人社会一样,此种熟人社会形式也可以在行为激励、社会团结、社会信用等方面为法治提供间接的支持。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熟人社会,这一新型公共空间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可以在纠纷解决方面直接为法治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熟人社会 社会信任 行为激励 社会团结 纠纷解决
原文传递
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与构建——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路冠军 张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少数农民工违法犯罪,主要与社会支持网络缺失所造成的农民工社会弱势地位有关。文中在分析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网络、参与网络和保障网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 少数农民工违法犯罪,主要与社会支持网络缺失所造成的农民工社会弱势地位有关。文中在分析农民工生存状况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网络、参与网络和保障网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的原因,要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弱势地位,必须积极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地位 社会支持网络 缺失 构建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与个体的自我异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景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61-64,共4页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 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行为规范的冲突、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以及网络社会中个体思想行为的异化,给现有道德伦理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困惑我们的不是网络社会道德本身的失范,而是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交往、我们对网络文化的道德认知以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态度。因此,重塑网络道德规范的关键就是塑造网民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网络文化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道德失范 虚拟化存在 自我异化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休闲异化及其扬弃路径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德琼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24,105,106,共9页
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新社会场域中制约大学生休闲发展的新“枷锁”。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在类型上分为功能性休闲异化和结构性休闲异化,其中,功能性休闲异化包括物质化休闲、痴迷化休闲、娱乐... 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新社会场域中制约大学生休闲发展的新“枷锁”。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在类型上分为功能性休闲异化和结构性休闲异化,其中,功能性休闲异化包括物质化休闲、痴迷化休闲、娱乐化休闲和媒介化休闲,结构性休闲异化包括碎片化休闲、符号化休闲、平面化休闲、模式化休闲;就表现看,主要有休闲动机与休闲手段相颠倒、休闲主体与休闲客体相对立、休闲本质与休闲场域相背离、休闲发展与休闲规范相失调。扬弃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从教化、示范、道德和技术四条路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异化 大学生 网络虚拟社会 扬弃路径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5
9
作者 罗亮 朱佳彬 《行政与法》 2016年第12期61-68,共8页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域。然而,去中心化、开放性、民主化与技术化等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征对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即分权化、协同化、网络化和技术化,但现实社会治理模式却无法有效回...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场域。然而,去中心化、开放性、民主化与技术化等网络虚拟社会的新特征对治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即分权化、协同化、网络化和技术化,但现实社会治理模式却无法有效回应网络虚拟社会在治理方面提出的挑战——扁平的治理结构、多样的治理需求、网络的多元参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回应网络虚拟社会治理要求、适应网络虚拟社会新特征,内含主体合作机制、行动互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技术支持机制、制度配套机制在内的协同治理模式,这样,才能实现网络虚拟社会的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协同治理 机制创新
下载PDF
网络伦理构建何以合理可行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翠英 《宁夏党校学报》 2007年第1期92-95,共4页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生活不同于现实实存社会伦理生活。因此,对由网络虚拟生活所引发的诸如自主自由与责任淡化、价值多元与道德冲突、非人性化与道德冷漠等基本伦理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伦理的合理构建,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个体德性的要求,... 网络虚拟社会伦理生活不同于现实实存社会伦理生活。因此,对由网络虚拟生活所引发的诸如自主自由与责任淡化、价值多元与道德冲突、非人性化与道德冷漠等基本伦理问题的解决以及网络伦理的合理构建,也就不能只停留于对个体德性的要求,而应从网络虚拟社会自身特点与内在矛盾,以及网络生活的基本伦理问题的生成、运行和实现机制入手,以制度同意为着眼点,方可使网络伦理构建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现实实存社会 网络伦理构建
下载PDF
加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衣小品 《行政与法》 2013年第7期53-57,共5页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不断成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给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问题。面对当前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违法活动有增无减、网络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群体性事件多发、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薄...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不断成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也给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更多的问题。面对当前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违法活动有增无减、网络失范现象越来越严重、网络群体性事件多发、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薄弱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强对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要按照加快社会建设与强化社会管理相结合、政府负责主导与社会协同参与相结合、网络技术管控与社会综合管治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不断提高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建立健全我国网络虚拟社会自律机制,加大对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高科技化管理力度,提高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网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网络失范现象 有效管理 社会协同参与
下载PDF
网络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子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5-80,86,共7页
作为公民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网络公民社会的产生与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已由自在阶段过渡到自觉构建的自为阶段,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大,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 作为公民社会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网络公民社会的产生与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已由自在阶段过渡到自觉构建的自为阶段,社会影响力愈来愈大,对当前我国的政治安全与社会稳定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研究网络公民社会的成长历程,把握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影响以便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维护转型期的社会政治稳定具有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公民社会 自为阶段 WEB2.0 社会政治稳定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休闲行为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德琼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66-71,共6页
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衍生的网络虚拟社会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场域,发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休闲行为也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日常休闲方式。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社交、消费、学习、游... 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衍生的网络虚拟社会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场域,发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休闲行为也成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日常休闲方式。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的休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社交、消费、学习、游戏、视频、音乐以及其他7种不同类别的休闲行为,并且展开的时限长,频次高,范围广,内容多。基于社交应用的休闲行为业已成为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的主要休闲方式,基于二次元应用的休闲也颇受大学生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行为 网络虚拟社会 大学生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研究
14
作者 王长杰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8-36,共9页
网络虚拟社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整合进程。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通过从网络技术、行业自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 网络虚拟社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整合进程。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通过从网络技术、行业自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成因。在调研现有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适应虚拟社会的管理的新要求从健全治理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策略等多维度探讨了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现实社会 管理路径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15
作者 田燕 张新刚 孙晓林 《软件》 2021年第10期44-46,共3页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网络媒体误导、网络欺诈、网络文化冲击等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以上挑战,借助计算机前沿技术,构筑安全稳定文明纯净的互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媒体营造优良的网络文化,增强与互联网前沿技术相匹...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网络媒体误导、网络欺诈、网络文化冲击等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以上挑战,借助计算机前沿技术,构筑安全稳定文明纯净的互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媒体营造优良的网络文化,增强与互联网前沿技术相匹配的道德约束和法制建设,通过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根治网络虚拟社会的根本问题,使网络成为助力社会和人发展的有力工具和最好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网络资源 物理隔离 非法访问 加密
下载PDF
试析网络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特征及规制策略
16
作者 代佳 《价值工程》 2017年第16期81-83,共3页
网络风险社会作为一个理解网络社会问题的全新概念的提出,对于从风险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结构和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网络风险社会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网络违法行为、网络犯罪行为和网络沉迷行... 网络风险社会作为一个理解网络社会问题的全新概念的提出,对于从风险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结构和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网络风险社会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网络违法行为、网络犯罪行为和网络沉迷行为进行学理分析,提出网络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多发易发、不确定性和非信任性、作用影响范围广泛性、失范行为主体的隐蔽性特征。提出了以自律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角度着手的规制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风险社会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规制策略
下载PDF
对峙与融合: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互动机理
17
作者 张元 金芙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06-211,共6页
针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碰撞、交锋、对峙和融汇等问题,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在道德评价标准、道德约束机制、实际效用等方面存在... 针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碰撞、交锋、对峙和融汇等问题,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生成与发展的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在道德评价标准、道德约束机制、实际效用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网络道德注重发挥其维护网络社会整体秩序和大多数网民利益的效用,强调开放性、多元化和共享性,网络道德对现实道德具有正向的和负面的反作用效应,现实道德为网络道德提供一种客观的参照对象和评价体系,网络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虚拟空间需求的同时,与现实道德和谐相处,在激荡冲突中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网络道德 现实道德 互动机理
下载PDF
休闲的虚拟化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休闲化
18
作者 朱德琼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0-114,共5页
作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的休闲,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呈现出虚拟化的发展现象,而作为现代人休闲的重要场域的网络虚拟社会,也出现休闲化的发展趋势。休闲的虚拟化、网络虚拟社会的休闲化问题,是研究网络虚拟社会条件下休闲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关键词 休闲 虚拟化 网络虚拟社会 休闲化 辩证统一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中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19
作者 朱德琼 《青年学报》 2019年第3期43-48,共6页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其基本目标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核心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休闲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网络休闲风尚,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网络...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社会工程,其基本目标是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核心树立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休闲技能技巧,形成良好的网络休闲风尚,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规范大学生休闲行为应遵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动态和调适相结合、统一与多样相结合、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等原则。规范内容至少包括意识、理论和活动等三个层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休闲观、培育大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注重相关理论的运用;注重身体力行、行为引导、尊重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大学生 休闲行为 规范
原文传递
网络虚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转换的四个向度
20
作者 赵子林 黄梅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4-58,共5页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社会 主流意识形态 话语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