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口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环境调控 被引量:5
1
作者 邢庆会 上官魁星 +3 位作者 廖国祥 刘长安 雷威 张悦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8-234,共7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18年下半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_(eco))进行测量分析,研究海洋保护区内典型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大气CO_(2)交换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调...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18年下半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滨海芦苇湿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_(eco))进行测量分析,研究海洋保护区内典型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大气CO_(2)交换的变化规律及其环境调控。结果表明,有芦苇生长的7月-10月,各月NEE日变化曲线呈相似的"U"形,但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非芦苇生长季的11月-12月,生态系统表现为微弱的净CO_(2)释放,NEE日变化轨迹与温度波动一致。该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GPP、R_(eco)和NEE均呈现7月-10月数值较大、11月-12月数值较小的规律。7月-10月,白天CO_(2)交换主要受芦苇光合作用的影响,各月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呈直角双曲线关系,PAR可以解释白天NEE变化的45%~54%。7月-12月,夜间R_(eco)与气温呈指数关系,气温可以解释R_(eco)变化的62%,生态系统呼吸敏感性(Q_(10))为2.20。2018年下半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累计GPP总值达到359.67 g C/m^(2),累计Reco达到278.29 g C/m^(2),总净固碳量为81.38g 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芦苇湿地 辽河口
原文传递
辽河口“退塘还湿”修复区生态系统CO_(2)交换及其环境调控
2
作者 刘思琪 陈虹 +3 位作者 邢庆会 程浩 韩建波 徐雪梅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0-928,共9页
滨海湿地因其碳汇功能强大,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退塘还湿”作为近几年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其碳源/汇功能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2021年辽河口“退塘还湿”修复区CO_(2)通量,... 滨海湿地因其碳汇功能强大,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退塘还湿”作为近几年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其碳源/汇功能的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2021年辽河口“退塘还湿”修复区CO_(2)通量,研究了修复区内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_(2)交换特征及其环境调控.结果表明,修复区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春季和秋季呈“U”型,在夏季呈“V”型,在冬季呈“一”型,其春、夏、秋和冬季的效率(以C计)分别为-40.06、-63.62、2.33和34.43 g·m^(-2).修复区NEE日累积年内变化整体呈“V”型,NEE、生态系统呼吸(Reco)和总的初级生产力(GPP)月累积差异明显.2021年修复区内光合有效辐射(PAR)是白天NEE的重要调控因子,二者呈直角双曲线关系,PAR可以解释白天NEE变化的53%;空气温度(T_(a))是夜晚生态系统呼吸(R_(eco,night))的主控因子,二者呈指数关系,T_(a)<5.5℃时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为2.19,T_(a)可以解释R_(eco,night)变化的42%,T_(a)≥5.5℃时Q_(10)为1.81,T_(a)可以解释R_(eco,night)变化的51%.另外,2021年生长季辽河口湿地修复区NEE与土壤含水量(SWC)和饱和水汽压差(VPD)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NEE与土壤温度(Ts)和相对湿度(RH)无显著相关.2021年辽河口“退塘还湿”修复区盐沼湿地表现为碳汇,总净固碳量(以C计)为-66.89 g·m^(-2),其具有长期的碳增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湿地 滨海蓝碳 湿地修复 涡度相关(EC) co_(2)通量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
原文传递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退耕地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赟博 孙宇 +2 位作者 赵清格 张彬 赵萌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22-4932,共11页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等生态功能的显著丧失。我国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产生了大量退耕地,随着自然恢复演替,这些退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其巨大的碳汇...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等生态功能的显著丧失。我国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产生了大量退耕地,随着自然恢复演替,这些退耕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其巨大的碳汇潜力成为了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热点。研究通过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典型区域——武川县周边无干扰的荒漠草原以及3个退耕恢复阶段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GEP和E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恢复演替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CO_(2)交换呈显著上升趋势,演替晚期植被NEE与未受干扰的荒漠草地无明显差异;(2)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与生态系统CO_(2)交换基本一致,但已退耕17年后的退耕地WUE仍没有恢复至未受干扰荒漠草地的水平;(3)导致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与退耕地地上植被生物量的恢复以及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比例的演替变化有关。结果表明荒漠草地退耕地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可能并非是同时的,而是分阶段有选择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地 生态系统净co_(2)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我国典型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量与蒸散量的多机器学习模型对比分析
4
作者 唐欢 叶剑 +3 位作者 高振翔 孟韩春 刘隆 李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2-100,共9页
为理解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能力,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九个站点的逐日环境要素、净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量(ET)数据,通过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 为理解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能力,基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九个站点的逐日环境要素、净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量(ET)数据,通过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随机森林(RF)和K近邻法(KNN)等六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它们对逐日NEE与ET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对不同机器学习模型而言,XGBoost模型对NEE与ET估算的准确性始终优于其他模型,且鲁棒性最好;GBR模型次之,但KNN模型相对较差。2)对不同站点而言,多数机器学习模型对NEE模拟的准确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当雄站>千烟洲站>长白山站>海北灌丛站>鼎湖山站>禹城站>海北湿地站>西双版纳站>内蒙古站;对ET模拟的准确性由大到小排序为当雄站>长白山站>海北灌丛站>千烟洲站>禹城站>海北湿地站>鼎湖山站>内蒙古站>西双版纳站。3)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对ET的模拟效果整体优于对NEE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交换量 蒸散量 机器学习模型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下维管植物对大气碳同化和泥炭碳分解的调控作用
5
作者 Konstantin Gavazov Remy Albrecht +12 位作者 Alexandre Buttler Ellen Dorrepaal Mark H.Garnett Sebastien Gogo Frank Hagedorn Robert T.E.Mills Bjorn J.M.Robroek Luca Bragazza 鲁蕴哲(译) 徐汇遥(译) 胡雅琴(译) 谭薇(译) 赵红艳(译) 《腐植酸》 2023年第1期61-70,共10页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促进维管植物的生长来改变泥炭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然而,这种植被变化如何影响泥炭地碳动态仍然不清楚。为了评估植被变化对碳吸收和释放的影响,我们在两处以泥炭藓为主的泥炭地上进行了维管植物去除实验,这两处泥炭地... 气候变化可以通过促进维管植物的生长来改变泥炭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然而,这种植被变化如何影响泥炭地碳动态仍然不清楚。为了评估植被变化对碳吸收和释放的影响,我们在两处以泥炭藓为主的泥炭地上进行了维管植物去除实验,这两处泥炭地代表了沿气候梯度下自然植被演替的不同阶段。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的周期性测量表明,维管植物在确保净碳吸收潜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然而,维管植物的存在也增强了生态系统呼吸量,通过利用呼吸作用产生的CO_(2)中放射性碳(bomb-^(14)C)特征的季节变化,我们证明根际激发效应增强了泥炭碳的异养分解。观察到的泥炭碳分解的根际激发效应与溶解有机物的更高度腐殖化相匹配,在植物的生长季之后仍然很明显。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根际激发效应在泥炭地中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评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植被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的泥炭地未来碳汇功能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分解 生态系统呼吸 海拔梯度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 泥炭地 根际激发效应 维管植物生物量
原文传递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CO_2交换量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26
6
作者 温学发 于贵瑞 孙晓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58-663,共6页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 近年来,涡度相关技术的进步使陆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长期和连续观测成为可能。目前,涡度相关技术是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测定植被/大气间CO2通量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绝大部分CO2通量观测站点都处于非典型的理想条件下,不能完全满足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条件,从而导致基于涡度相关技术估算植被/大气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不确定性。系统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公式和误差的类型与特征等理论问题,重点阐述了通量测定中仪器本身的物理限制、二维和三维的气流运动、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夜间通量的低估等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并据此对通量观测研究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研究认为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以及误差评价是不同通量站点间的结果比较和全球尺度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co2通量 非理想条件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8
7
作者 吴力博 古松 +7 位作者 赵亮 徐世晓 周华坤 冯超 徐维新 李英年 赵新全 唐艳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0-780,共11页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以及Reco/GPP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CO2日最大吸收值为6.56g CO2·m-2·d-1,最大排放值为4.87g CO2·m-2·d-1。GPP年总量为1761g CO2·m-2,其中约90%以上被生态系统呼吸所消耗,CO2的年吸收量为111g CO2·m-2。5月的Reco/GPP略高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为90%;6月Reco/GPP比值最低,为79%。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为4.8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研究表明:生长季的NEE主要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生态系统呼吸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人工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志鹍 马耀明 +2 位作者 胡泽勇 李茂善 孙方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碳吸收和夜间碳排放速率均达到最强,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分别为5.3和1.7μmolCO_2·m^(-2)·s^(-1),与低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相比要偏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汇作用较为明显,年吸收量为151.5 gCO_2·m^(-2)(即41.3gC·m^(-2));5-9月生态系统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重约为76%,这表明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在高寒草甸植物生长旺盛的月份,白天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_2净交换(NEE)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表观光量子产率α为-0.0255±0.0105μmol CO_2·mol^(-1)photons。在生长季,尽管在昼夜温差相近时,NEE变化较大,但是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NEE绝对值趋向增大,即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吸收CO_2。生长季末期的降水事件促进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涡动相关 生态系统净co2交换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乔春连 李婧梅 +3 位作者 王基恒 葛世栋 赵亮 徐世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10,共7页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 高寒草甸是广布于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青藏高原大气与地面之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区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日、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以及温度、光合有效辐射、降水等主要环境因子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其次比较了青藏高原3种典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类型源汇效应和Q10值;最后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句生态系统CO2通量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展望了未来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co2通量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温度
下载PDF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CO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子涵 罗维均 +4 位作者 杜虎 宋同清 彭海军 王彦伟 王世杰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536,共12页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研究期间碳汇大小,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对比,以期为准确估算该生态系统的年碳汇... 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旱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研究期间碳汇大小,与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生态系统进行对比,以期为准确估算该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提供基础。利用涡度相关法对该地区旱季(2018年10月1日~2019年3月31日)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开展降水量(P)、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air)、土壤温度(Tsoil)以及土壤含水量(SWC)等环境因子监测。观测期内该生态系统CO2通量及浓度具有明显的"单谷"状日变化特征,白天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夜间则表现为明显的碳源,NEE在12:00最强,为-0.309±0.330 mg CO2/(m^2·s),18:30最弱,为0.074±0.061 mg CO2/(m^2·s);观测期内NEE、生态系统呼吸(Re)、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分别为-121.4、209.2、330.6 g C/m^2,该生态系统在2019年2月的碳吸收能力最强,Re、GEP在2018年10月达到最强;光合有效辐射是白天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d)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R^2=0.40,p<0.01),空气温度与夜间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n)存在指数关系(R^2=0.1267,p<0.01);观测期内的降雨抑制了该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即降水对NEE产生了抑制作用。旱季该生态系统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碳汇,碳汇值为1.214 t C/ha,明显低于相似气候条件下的其他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喀斯特山地 常绿落叶混交林 生态系统净交换 碳汇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