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wo threatened Himalayan medicinal plants of Liliaceae in Nepal 被引量:7
1
作者 RANA Santosh Kumar RANA Hum Kala +2 位作者 GHIMIRE Suresh Kulllar SHRESTHA Krishna Kumar RANJITKAR Sailesh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558-570,共13页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essential for thei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gram, this study aimed to predict the distr... Predi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essential for thei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gram, this study aime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wo threatened medicinal plants, Fritillaria cirrhosa and Lilium nepalense. The location of focal species gathered from herbarium specimen housed in different herbaria and online databases were geo-referenced and checked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predictiv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and MaxEnt software was used to model the current and future distributions of focal species. Four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 trajectories of the BCC-CSMI.1 model were used as the future (2050) projection layer. The MaxEnt modelling delineated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F. cirrhosa and L. nepalense. The current suitability is projected towards Central and Eastern Hilly/Mountainous regions. Both species gain maximum suitability in RCP 4.5 which decline towards other trajectories for L. nepalense. Overall, both the focal species shift towards the north-west, losing their potential habitat in hilly and lower mountainous regions by 2050 across all trajectori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on two threatened and valuable species. The results can be further useful to initiate farming of these medicinally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based on climatically suitable zone and for designing a germplasm conservation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Conservation LILY Fritillaria cirrhosa Lilium nepalense MaxEntmodell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下载PDF
A Reevaluation of the Status of Lilium nepalense Based on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s
2
作者 Genshen Yin Shilong Wang +2 位作者 Shuangshuang Zhang Wenlei Cheng Minghua Dong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22年第4期473-480,共8页
Lilium nepalense D. Don is an ornamental plant and exhibits hig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cross its distribution range in China. There is incongruence between different data sets for the status of it in Lilium. In thi... Lilium nepalense D. Don is an ornamental plant and exhibits high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cross its distribution range in China. There is incongruence between different data sets for the status of it in Lilium.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a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L. nepalense sampled in Hengduan Mountains, China. The whole chloroplast genome possessed a total length of 152,206 bp with typical circular structure, and contained a large single copy (LSC) of 81,854 bp and a small single copy (SSC) of 17,563 bp, which were separated by a pair of inverted repeats (IRa/IRb) of 26,399 bp. The average GC content among the whol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was 37%, and the GC content in LSC, SSC, IRs regions were 34.8%, 30.6%, and 42.5%,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35 genes detected from the whol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including 89 protein-coding genes, 38 tRNAs, and 8 rRNAs. Phylogenetic result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and Bayesian methods showed congruent results that L. nepalense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two L. nepalens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formed a single branch, indicat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L. nepalense with L. taliense belonging to the section Sinomartagon. This newly characterized chloroplast genome will provide essential data for the further population genetics research of L. nepale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lium nepalense Chloroplast Genome Phylogenetic Status HABITATS
下载PDF
紫斑百合居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何显静 李标 虞泓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S1期78-83,共6页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和方法,以分布于云南境内的紫斑百合(LiliumnepalenseD.Don)3个居群为研究对象,从形态性状、常规染色体以及ISSR位点3个层次展开研究,旨在阐明紫斑百合的遗传体制和遗传多样性.紫斑百合为广布种,从滇西北到滇南都有分... 应用居群生物学原理和方法,以分布于云南境内的紫斑百合(LiliumnepalenseD.Don)3个居群为研究对象,从形态性状、常规染色体以及ISSR位点3个层次展开研究,旨在阐明紫斑百合的遗传体制和遗传多样性.紫斑百合为广布种,从滇西北到滇南都有分布.其居群内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个体杂合程度较高,适应力强.杂合有利性以及环境的异质性是造成居群内多态现象的重要原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仅为紫斑百合的自然选择进化提供了保证,还为开发利用这一野生花卉资源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居群 遗传多样性 ISSR
原文传递
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式样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标 虞泓 唐坤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8-102,共5页
分析研究云南3个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应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巢式分析方法,在常规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紫斑百合居群间、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的变异式样。用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紫斑百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有4.5%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5... 分析研究云南3个紫斑百合居群核型变异,应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巢式分析方法,在常规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紫斑百合居群间、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的变异式样。用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紫斑百合染色体结构变异有4.5%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5.5%左右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细胞间和同源染色体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居群 核型变异式样 染色体
下载PDF
紫斑百合远缘杂交亲和性分析及杂交障碍克服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朋辉 吴景芝 +2 位作者 王玉英 郑冉冉 吴红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03-1912,共10页
【目的】探究野生紫斑百合远缘杂交亲和性及克服杂交障碍的措施,为野生紫斑百合资源开发利用及具有绿色、清香、抗性等优良性状的百合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云南地区野生紫斑百合及栽培品系东方百合(7个品种)和OT百合(5个... 【目的】探究野生紫斑百合远缘杂交亲和性及克服杂交障碍的措施,为野生紫斑百合资源开发利用及具有绿色、清香、抗性等优良性状的百合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云南地区野生紫斑百合及栽培品系东方百合(7个品种)和OT百合(5个品种)为材料,采用切割花柱(CS)和常规授粉(NP)两种方法进行远缘杂交,分析紫斑百合与东方百合和OT百合的远缘杂交亲和性,通过荧光显微技术观察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动态,并通过染色体法鉴定F1代的倍性。【结果】常规授粉方式下,紫斑百合作母本的12个杂交组合中仅紫斑百合×索邦(NP)、紫斑百合×西诺红(NP)和紫斑百合×布卡迪(NP)3个杂交组合的亲和性相对较好,其他9个组合(NP)均杂交不亲和,存在受精前障碍,但切割花柱授粉方式下,紫斑百合作母本的12个杂交组合均具有不同程度亲和性,其中,紫斑百合×罗宾娜(CS)杂交亲和性最佳,其子房膨大率、有胚率、杂种胚萌发率和亲和指数分别为40.00%、15.12%、43.08%和6.05。以紫斑百合为父本的6个杂交组合在两种授粉方式下的杂交亲和性整体较差,仅切割花柱授粉方式下的罗宾娜×紫斑百合(CS)的子房膨大率和有胚率分别为20.00%和10.71%,其他5个杂交组合的子房假膨大或授粉后不久枯萎衰败。紫斑百合×索邦(CS)授粉后其花粉管到达子房胚珠的时间比紫斑百合×索邦(NP)提前4d,有利于减少花粉管伸长过程中的营养消耗及杂交障碍的克服。西诺红×紫斑百合(NP)和黄天霸×紫斑百合(NP)2个杂交组合授粉8h后花粉均在雌蕊柱头上萌发,花粉管沿着花柱向下延伸,黄天霸×紫斑百合(NP)的花粉萌发量较西诺红×紫斑百合(NP)少,但二者均在花柱和胚囊两端出现不同程度的胼胝反应,花粉管扭曲缠绕,阻碍花粉管伸长及伸向胚珠完成受精。紫斑百合×白色眼睛(CS)的杂交后代组培苗染色体数为24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远缘杂交 亲和性 杂交障碍克服 倍性
下载PDF
紫斑百合的组织培养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标 胡琼华 何显静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111-112,共2页
以紫斑百全的鳞片作外植体 ,在MS + 6BA 1mg·L-1+NAA 0 .2~ 0 .5mg·L-1培养基上分化成苗 ,在MS + 6BA 1mg·L-1+NAA 0 .1~ 0 .2mg·L-1培养基上增殖 ,增殖率可达 4~ 5 .无根苗在MS + 1BA1mg·L-1培养基上迅速... 以紫斑百全的鳞片作外植体 ,在MS + 6BA 1mg·L-1+NAA 0 .2~ 0 .5mg·L-1培养基上分化成苗 ,在MS + 6BA 1mg·L-1+NAA 0 .1~ 0 .2mg·L-1培养基上增殖 ,增殖率可达 4~ 5 .无根苗在MS + 1BA1mg·L-1培养基上迅速长根 ,生根率很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鳞片 组织培养
原文传递
野生紫斑百合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9
7
作者 吴英英 许昌慧 +4 位作者 唐军荣 赵雁鸣 张雪娟 辛培尧 何承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2-246,共5页
采用丽江野生紫斑百合鳞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激素,进行鳞片分化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筛选适宜激素浓度配比。结果表明:鳞片可以通过愈伤诱导发生途径再生,从愈伤组织上直接形成不定芽,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0.5... 采用丽江野生紫斑百合鳞片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激素,进行鳞片分化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筛选适宜激素浓度配比。结果表明:鳞片可以通过愈伤诱导发生途径再生,从愈伤组织上直接形成不定芽,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 TDZ+0.5 mg/L NAA,诱导率为45.00%;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增殖率为72.58%;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1.5 mg/L IBA,生根率达到9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紫斑百合 组织培养 植株再生
下载PDF
基于SCAR分子标记的头花蓼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周涛 谢宇 +2 位作者 张丽艳 魏升华 金艳蕾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577-2580,共4页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头花蓼与尼泊尔蓼药材的分子标记鉴定方法。方法:通过RAPD随机引物筛选,获得头花蓼特异的RAPD分子标记片段,经克隆、测序,重新设计特异性引物转化形成稳定的SCAR标记。结果:获得2条稳定扩增的头花蓼特异片段Z300,Z11...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的头花蓼与尼泊尔蓼药材的分子标记鉴定方法。方法:通过RAPD随机引物筛选,获得头花蓼特异的RAPD分子标记片段,经克隆、测序,重新设计特异性引物转化形成稳定的SCAR标记。结果:获得2条稳定扩增的头花蓼特异片段Z300,Z1100,根据该2特异片段序列设计4对特异引物,分别对头花蓼与尼泊尔蓼药材DNA进行扩增,其中引物Z1-2可从头花蓼药材中扩增获得约300 bp的片段,而尼泊尔蓼药材则未扩增出该片段。结论:引物Z1-2成功将Z300片段转化为SCAR分子标记,可作为头花蓼与近缘种尼泊尔蓼药材分子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蓼 尼泊尔蓼 近缘种 SCAR标记
原文传递
野生紫斑百合多倍体诱导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旦 罗一然 +3 位作者 韩国伟 张雪 吴英英 何承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8-684,共7页
【目的】对野生紫斑百合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多倍体新种质。【方法】以野外采集的野生紫斑百合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处理野生紫斑百合试管苗不定芽,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处... 【目的】对野生紫斑百合丛生芽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多倍体新种质。【方法】以野外采集的野生紫斑百合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泡法和混培法处理野生紫斑百合试管苗不定芽,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处理时间的秋水仙素对野生紫斑百合的诱变效果,并通过形态、气孔和细胞学观测鉴定变异植株。【结果】用浸泡法进行多倍体诱导,秋水仙素的最佳浓度为0.3%,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变异率达到10.0%;用秋水仙素混培法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最佳浓度为0.7%,诱变率达到46.67%。通过鉴定,初步筛选出了野生紫斑百合的四倍体植株。【结论】秋水仙素的浸泡法和混培法均可诱导获得野生紫斑百合的多倍体,但以混培法诱导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组织培养 秋水仙素 多倍体诱导
下载PDF
中药老鹳草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炎焱 李胜华 田珍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8,共13页
报告了三种供药用的老鹳草—牛儿苗ErodiumstephanianumWilld.、尼泊尔老鹳草GeraniumnepalenseSweet和鼠掌老鹳草G。sibiricumL.的形态组织学研究结果,并列表比较鉴别特... 报告了三种供药用的老鹳草—牛儿苗ErodiumstephanianumWilld.、尼泊尔老鹳草GeraniumnepalenseSweet和鼠掌老鹳草G。sibiricumL.的形态组织学研究结果,并列表比较鉴别特征和写出生药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牛儿苗 尼泊尔老鹳草 形态组织学
下载PDF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紫斑百合和栽培百合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庭见智 袁文斌 +2 位作者 吴景芝 王玉英 吴红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47-2655,共9页
【目的】分析紫斑百合与栽培百合的亲缘关系,为利用紫斑百合改良栽培百合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指导。【方法】以6份紫斑百合野生资源和92份市场流行、广泛栽培的百合品种为材料,通过两轮温度梯度PCR筛选引物后,利用SSR引物对DNA进行... 【目的】分析紫斑百合与栽培百合的亲缘关系,为利用紫斑百合改良栽培百合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配提供指导。【方法】以6份紫斑百合野生资源和92份市场流行、广泛栽培的百合品种为材料,通过两轮温度梯度PCR筛选引物后,利用SSR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从100对SSR引物共筛选获得15对通用性好、多态性高、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15对SSR引物在98份百合样品中共检测到93.0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6.2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9~0.84,平均为0.66,其中PIC高于0.50的引物有13对,属于高多态性引物。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8份样品聚为两大分支,分支Ⅰ包括紫斑百合、O(东方百合)杂种系和OT杂种系,表明其遗传关系较近,筛选的15对SSR引物可将这3个类群进行有效区分;分支Ⅱ包括LA杂种系、L(麝香百合)杂种系和A(亚洲百合)杂种系,不同的类群间有部分交叉,筛选的15对引物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区分。【结论】筛选出的15对SSR引物可将98份百合材料分为两大分支,并可应用于分支Ⅰ中3个类群的分子鉴定。紫斑百合与OT杂种系和O杂种系的遗传关系更近,在制定紫斑百合与栽培百合杂交组合时可先从OT杂种系和O杂种系的杂交改良展开研究,特别是聚在紫斑百合附近的优良OT百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栽培百合 SSR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杂交育种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紫斑百合的组培快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红霞 王文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7133-7133,7137,共2页
[目的]提高紫斑百合的培养效率。[方法]以紫斑百合的鳞茎作外植体,在MS+6-BA 0.50mg/L、IBA 0.80~1.20mg/L的培养基上一步分化成苗。[结果]在增殖培养基上可大量增殖,经生根培养练苗后成活率达95%以上。[结论]该方法大大缩短了紫斑百... [目的]提高紫斑百合的培养效率。[方法]以紫斑百合的鳞茎作外植体,在MS+6-BA 0.50mg/L、IBA 0.80~1.20mg/L的培养基上一步分化成苗。[结果]在增殖培养基上可大量增殖,经生根培养练苗后成活率达95%以上。[结论]该方法大大缩短了紫斑百合培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百合 鳞茎 组培快繁
下载PDF
中国槲寄生属—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槲寄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荣兰 张奠湘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6,共2页
报道1种槲寄生属植物—尼泊尔槲寄生ViscumnepalenseSpreng.在中国的新分布。
关键词 中国 尼泊尔 分布新记录 槲寄生 新分布 植物
下载PDF
苗药对对参光合特性的研究
14
作者 胡继田 李金玲 +3 位作者 赵致 王华磊 刘红昌 罗春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42,共3页
为深入研究苗药对对参的生理特性及合理的人工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运用CB1101型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药对对参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 为深入研究苗药对对参的生理特性及合理的人工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运用CB1101型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药对对参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共同影响下,水分利用效率全天有4个高峰。影响对对参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光强和空气中CO2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对参 光合特性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下载PDF
农田土壤中分离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尼泊尔枝顶孢和贝克莱赤壳
15
作者 揭春玉 王勇 +1 位作者 姜于兰 任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73-174,共2页
分别分离自贵州和四川农田土壤的尼泊尔枝顶孢(Acremonium nepalense)和贝克莱赤壳(Cosmospora berkeleyan)是两个中国新纪录种。对这两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菌种标本存放在贵州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GUP)。
关键词 尼泊尔枝顶孢 贝克莱赤壳 土壤真菌 新纪录种
下载PDF
贵州道地苗药对对参立地环境研究
16
作者 李金玲 黄佑国 +4 位作者 胡继田 罗春丽 刘红昌 王华磊 赵致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1年第2期14-16,共3页
对贵州道地苗药对对参生长立地环境、气候状况、土壤理化特性及蕴藏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对参生长在中缓坡地带或较陡山坡上的小块平洼地;岩石较多,岩土比达1∶1以上;对对参生长地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阳光充足、热量资源丰富;... 对贵州道地苗药对对参生长立地环境、气候状况、土壤理化特性及蕴藏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对参生长在中缓坡地带或较陡山坡上的小块平洼地;岩石较多,岩土比达1∶1以上;对对参生长地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阳光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良好的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中氮元素的含量丰富,而速效磷、钾的含量则较少;表明对对参是一种喜阳、喜热、喜湿及喜氮的植物;对对参资源蕴藏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 对对参 立地环境 蕴藏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