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 被引量:81
1
作者 张敬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17,I0001-I0007,共18页
2007年,对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灰坑3座及一处与祭坛有关的石头遗迹。其中,07M23共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330件,包括组合成套的玉龟形器、玉签等占卜工具。在此墓填土上方还发现1件大型玉猪形器... 2007年,对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4座、灰坑3座及一处与祭坛有关的石头遗迹。其中,07M23共随葬玉器、石器、陶器等330件,包括组合成套的玉龟形器、玉签等占卜工具。在此墓填土上方还发现1件大型玉猪形器。这些发现填补了许多学术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凌家滩遗址 墓葬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63
2
作者 李珺 谢飞 周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7,共15页
In 1995, the He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arried out the first excavation at the Jiangjialiang site. The work covered l, 600 sq m and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nine house-foundations and 78 tombs.... In 1995, the He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arried out the first excavation at the Jiangjialiang site. The work covered l, 600 sq m and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nine house-foundations and 78 tombs. The house-foundations are square semi-subterraneans arranged in four rows numbere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omb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rectangular earth shafts and earth caves. The funeral objects are mainly grouped in pen basin and dou stemmed vessel combinations.Most of the dead lie singly in an extended supine position. The house-foundations are largely intruded by tombs. ^14C-dating of the foundation F1 shows a date of 6850 ± 80 BP (uncalibrated). The tombs go back to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 closing to the Xueshan I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新石器时代 遗址
原文传递
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 被引量:62
3
作者 傅大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6-74,共9页
In the mid 1970s, the discovery of cultivated millet on the Karuo site in Qamdo, Tibet,shifted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e in Tibet to an earlier date in the middle Neolithic Age. In the early 1990s, carbonized grain... In the mid 1970s, the discovery of cultivated millet on the Karuo site in Qamdo, Tibet,shifted the emergence of agriculture in Tibet to an earlier date in the middle Neolithic Age. In the early 1990s, carbonized grains of highland barlay were discovered on the Changguogou site in Gonggar county,Tibet, in association with those of millet. As the latter site is earlier than the former in dat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millet, introduc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was once extensively planted in Tibet; later,highland barley with its strong adaptability was spread to Tibet from Western Asia, grew on a large scale, and gradually replaced millet as the main cereal in the Tibeta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遗存 遗址 西藏 发现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星光 徐栩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共7页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 ,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 ,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 ,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广袤区域逐渐形成了稻作物与粟作物的混作原始农业区。该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 ,史前时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条件使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作区的出现既是人口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要求的需要 ,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进步的表现 ,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原始农业的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并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南北交流的趋势 ,不断吸纳得以更新 ,由此促进这一区域向更高程度的文明社会迈进 ,又影响和推动着周围地区农业及社会文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稻作物 粟作物 混作原始农业区 生态过渡带 黄淮地区 南北地域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农业强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董广辉 张山佳 +2 位作者 杨谊时 陈建徽 陈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6期2913-2925,共13页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 人类世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对探讨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骨骼碳同位素和碳十四测年的究进展,并与古环境记录中黑炭研究进行对比,梳理了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的时空过程,其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距今10000~7000年前,中国北方整体处于原始粟黍农业阶段,距今7700年之在内蒙古东部出现最早粟黍农业经济的迹象;距今7000~6000年前,粟黍生产中心转移至关中地区,是粟黍农建立的过渡时期;距今6000~4000年前,粟黍农业在中国北方广泛扩张,推动了新石器晚期文化的繁盛和人口显著增长.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黑炭指标(EC-soot)的时空变化过程与粟黍农业强化和扩张过程有很好的对应,示粟黍农业生产活动对火灾频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发展历程和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深入探讨人类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黍农业 新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人类世
原文传递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34
6
作者 吴立 王心源 +4 位作者 周昆叔 莫多闻 高超 刘丽 韩伟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8,共10页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 以GIS为手段,在对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内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巢湖流域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古聚落变更的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推进聚落遗址从高海拔逐渐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并向湖泊靠近,这种变更响应于中全新世以来流域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和干燥的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巢湖湖泊收缩、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活范围扩展,反映了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地貌演化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对古聚落变更的影响;而各时期聚落遗址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则与流域东部极易受河道摆动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地貌条件有关。因此,气候变化成为巢湖流域古聚落变更的重要激发因子,对古聚落的分布、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古聚落变更对环境变迁的响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流域 新石器 汉代 古聚落变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郑建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 ,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 ,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 ;其中 ,稻谷的长宽比为 2 .71,稻米的长宽比为 2 .6 8,稻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可能是我国稻作起源地之一 ,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跨湖桥遗址 水稻 考古 新石器时代 碳化稻米
下载PDF
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颅骨的人类学特征 被引量:31
8
作者 朱泓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关键词 人类 颅骨 庙子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宁远 刘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2,共11页
良渚文化遗址群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西部山地的雨水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天目山余脉在余杭彭公分成两支向东延伸,北支为高耸绵延的大遮山丘陵,南支为断续散布的大雄... 良渚文化遗址群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西部山地的雨水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天目山余脉在余杭彭公分成两支向东延伸,北支为高耸绵延的大遮山丘陵,南支为断续散布的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它们以夹抱之势分列遗址群的北侧和南缘,遗址群东部则是平坦开阔的水网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良渚古城 水利系统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概论 被引量:26
10
作者 刘国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 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已经正式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7个,其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9 000—8 500B.P.)、兴隆洼文化(8 200—7 200B.P.)、富河文化(7 200—7 000B.P.)、赵宝沟文化(7 000—6 400B.P.):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红山文化(6 500—5 000B.P.)、小河沿文化(5 000—4 000B.P.);早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4 000—3 500B.P.)。从西辽河流域文明进程看,距今5 500—5 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率先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迈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 早期青铜时代 考古学文化
下载PDF
关于中国骨器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9
11
作者 马萧林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骨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制装饰品、工具和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骨器研究概况、骨骼特性、骨器生产特征,以及制骨作坊的概念... 骨器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金属技术出现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骨制装饰品、工具和器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骨器研究概况、骨骼特性、骨器生产特征,以及制骨作坊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方法和存疑问题等进行了扼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器研究 制骨作坊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文传递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才林 邹江石 +5 位作者 汤陵华 丁金龙 张敏 周裕兴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前这一地区的稻作生产已相当普遍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使太湖流域的稻作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根据水稻蛋白石形态分析结果 ,当时所栽培的稻种类型均属粳稻 ,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稻种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植物蛋白石 稻作起源 新石器时期
下载PDF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羊毛开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志鹏 Kathefine Brunson 戴玲玲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 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羊,死亡年龄结构符合产羊毛的屠宰模式,说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不仅存在以开发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经济,而且当时羊毛开发经济有一定的普遍性。3个遗址中,羊在动物群中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养羊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与羊毛开发经济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显示在遗址不同时期羊的开发方式存在差异,暗示当时的都城遗址与一般遗址居民或不同社会阶层与人群开发利用羊的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开发 动物考古学 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早期
原文传递
论雪山一期文化 被引量:27
14
作者 韩建业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4期46-54,76,共10页
雪山一期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支代表性文化。本文对其文化内涵、分期年代、分布范围、 地方类型、来龙去脉、对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雪山一期文化 中国 文化内涵 文化分期 雪山一期遗存
原文传递
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 被引量:23
15
作者 钱耀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66-75,共10页
从早期磨制石器种类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些文化现象分析,磨制石器的起源主要是基于以房屋建筑及复合工具为核心的木加工的需要而发生的,与农业起源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木加工工具当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类型,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石器工业... 从早期磨制石器种类以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一些文化现象分析,磨制石器的起源主要是基于以房屋建筑及复合工具为核心的木加工的需要而发生的,与农业起源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木加工工具当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类型,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石器工业的整体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制石器 基本类型 居住方式 木加工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浙江余姚市井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22
16
作者 孙国平 梅术文 +4 位作者 陆雪姣 王永磊 郑云飞 黄渭金 李永加(摄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26,F0002,共25页
2019~2020年对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灰坑、食物储藏坑、器物加工场所及食物处理场所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木器、编织物,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石块。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 2019~2020年对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遗迹有灰坑、食物储藏坑、器物加工场所及食物处理场所等,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贝器、木器、编织物,动物遗存、植物遗存和石块。遗址的年代为距今8300~7800年,是中国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遗存最丰富的史前贝丘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余姚市 井头山遗址 贝丘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间扩张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17
作者 董广辉 刘峰文 +2 位作者 杨谊时 王琳 陈发虎 《自然杂志》 2016年第4期248-252,共5页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考古资料显示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仰韶时期(9 000~7 000 BP,BP表示距今年代,这里指距1950年)遗址数量少且分散;仰韶时期(7 000~5 000 BP)遗址数...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考古资料显示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仰韶时期(9 000~7 000 BP,BP表示距今年代,这里指距1950年)遗址数量少且分散;仰韶时期(7 000~5 000 BP)遗址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扩张至黄河及支流谷地;龙山时期(5 000~4 000 BP)遗址分布空间进一步扩张至丘陵地带。对比古气候和农业考古研究进展,显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的发展是推动文化扩张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则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新石器时代 粟黍农业 狩猎采集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陶器的起源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乃诚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8,共9页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typological features and chronological assignation of the pottery shards unearthed from Chinese sites more than 9,000 years old, the present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pottery h...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typological features and chronological assignation of the pottery shards unearthed from Chinese sites more than 9,000 years old, the present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pottery had originated pluralistically by the 15^th millennium before present. At the begin-ning, its form was concerned with human beings' living settings and customs. The early shards discov-ered in North China do not represent the incipient stage of pottery origination, the mechanism of whichwas not involved with primitive agricultur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economy. The shaping method of the earliest pottery remains a problem calling for further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陶器 新石器时代 历史文化遗址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20
19
作者 郑云飞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1,60,共10页
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 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物作为补充。以河道、水渠、田塍为基本要素的灌溉农业的成熟,以翻耕、除草为代表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以选留良种和无性繁殖为特点的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的进步等促进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表现为农作物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分工和复杂进程化,增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能力,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生业形态 稻作农业 农业生产力
原文传递
浙江余姚市鲻山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海明 蔡保全 +5 位作者 钟礼强 蒋乐平 郑嘉励 杜永强 黄渭金 李永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4-25,共12页
The Zishan site is an important Neolithic site in the Yaojiang River valley and belongs to the Hemudu culture. Notice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excavation in 1996. The site contains deep deposits and rich... The Zishan site is an important Neolithic site in the Yaojiang River valley and belongs to the Hemudu culture. Notice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through excavation in 1996. The site contains deep deposits and rich remains, including tombs, ash-pits and wells. Beneath the eighth layer,remains of pile-dwellings have discovered in three units in an extensive area and can be reliably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with respective technical features. Among the unearthed objects are many types of pottery articles, as well as a wide variety of wooden, bone and flint-chipped artifacts. The site corresponds to the Hemudu site in deposition, cultural aspect, cultural character and chronological attribution, and the new-discovered plentiful data enrich to a good exten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 of the Hemudu culture and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s developmental links and related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余姚市 鲻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