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管阻滞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麦思聪 王天渊 +1 位作者 孟尽海 孙华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5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I组)和全凭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记录术中静脉麻醉药物用量,患儿苏醒期躁... 目的观察骶管阻滞对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5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I组)和全凭静脉麻醉复合骶管阻滞组(B组),记录术中静脉麻醉药物用量,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离开手术室时、术后4 h及术后24 h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补救率;分别于术后1、7、30 d就术后行为量表(PHBQ)的内容对患儿父母进行电话随访,观察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小于I组(P<0.05)。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离开手术室时及术后4 h疼痛评分、镇痛补救率均低于I组(P均<0.05)。B组术后7、30 d不良行为改变的发生率均低于I组(P均<0.05)。结论骶管阻滞可以降低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管阻滞 儿童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学龄前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2
作者 庄渊钊 谢文钦 +3 位作者 黄计璇 胡伟泽 郭育青 陈英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口服咪达唑仑组(M组,n=100)和口服糖盐水组(C组,n=97)。患儿由家属陪伴进入观察室,M组给予咪达唑仑0.5 mg/kg,C组给予5%糖盐水0.25 ml/kg,30 min后由“小丑”医师陪同进入手术室。记录入观察室前、入手术室前改良的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YPAS)。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依从性检查表(ICC)评分。记录术后即刻、术后6、24 h儿童疼痛评估量表(FLACC)以及儿童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AED)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发生情况。于出院后1、7、14、30 d对患儿家属随访,采用儿童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估NPOBCs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M组入手术室前m-YPAS评分、麻醉诱导前ICC评分、术后即刻PAED评分、术后1、7、14、30 d NPOB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入观察室前YPAS评分、术后6、24 h PAED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围术期焦虑情绪,降低NPOBCs发生率,且不增加患儿苏醒延迟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口服溶液 儿童 疝囊高位结扎术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下载PDF
一种预测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列线图模型
3
作者 胡晶 何本超 廖红明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2368例患者作为研究数据,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均行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 目的建立一种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2368例患者作为研究数据,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所有患者均行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进行住院后行为问卷进行评估,分为不良行为改变组和无不良行为改变组,对建模组采用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筛选自变量,构建不同的模型A和模型B,选择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最小为最优模型,通过构建的模型建立列线图,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度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估,同时应用验证组数据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2368例患者一次性接受扁桃体手术,术后不良性格改变发生率约为17.06%(404/2368),模型A的AIC较小为1257.736,最终选择模型A为最终模型,居住地(OR=3.875)、赡养(OR=0.003)、术前合并分泌性中耳炎(OR=22.483)、术前白细胞(OR=1.898)、性格类型(OR=1.985)是扁桃体切除术后不良行为改变发生的危险因素,Y=-1.946+1.355×居住地-5.766×赡养+3.113×术前合并分泌性中耳炎+1.376×术前白细胞+0.685×性格类型。当特异性为75.6%,敏感性为56.7%,此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323,对应的P值为0.173,根据P=1/(1+e^(-y)),可计算出Y=-1.56,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列线图,建模组AUC:0.73(95%CI:0.69~0.7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测显示χ^(2)=8.24,P=0.51;验证组AUC:0.71(95%CI:0.66~0.77),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测显示χ^(2)=5.65,P=0.77,结果表明建模组和验证组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本模型可为临床医师术前评估儿童扁桃体手术术后不良行为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扁桃体切除术 列线图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原文传递
儿童尿道下裂修复术后行为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子靖 王磊 +4 位作者 高景宇 郝晓东 郑硕 魏洪亮 黄丽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208-21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尿道下裂修复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7月接受尿道下裂手术的177例患儿。术后第14天和30天采用术后行为学问卷(PHBQ)评估患儿NPOBCs。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 目的探讨儿童尿道下裂修复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7月接受尿道下裂手术的177例患儿。术后第14天和30天采用术后行为学问卷(PHBQ)评估患儿NPOBCs。收集的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麻醉细节、手术细节、入院细节、儿童焦虑、儿童气质、疼痛和出现谵妄情况。主要结果为术后第14天和30天NPOBCs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考察与NPOBCs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60.5%(107/177)的患儿术后14 d出现了NPOBCs,46.5%(79/170)的患儿术后30 d出现了NPOBCs。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6岁[OR:2.354;95%CI:(1.244~3.478), P=0.004)、情绪化气质(OR:1.112;95%CI:1.011~1.224)和母亲接受过大学教育(OR:2.227;95%CI:1.093~4.536)与术后14 d NPOBC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术后30 d,年龄<6岁是患儿术后发生NPOBCs的影响因素[OR(95%CI):2.056(1.423~3.665),P=0.013]。结论尿道下裂修复手术的儿童在术后出现行为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持续数周。除了患儿年龄小和母亲教育程度较高外,情绪化气质也与NPOBC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修复术 儿童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学龄前扁桃体切除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建铭 孙硕 +2 位作者 郭云飞 李晓敏 李建玲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学龄前扁桃体切除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学龄前患儿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麻醉诱导时,试验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对照组...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学龄前扁桃体切除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学龄前患儿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麻醉诱导时,试验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g/kg,记录患儿入室(T_(0))、诱导后2 min(T_(1))、插管(T_(2))、手术开始(T_(3))、自主呼吸恢复(T_(4))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术后30 min内进行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量表和改良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m-CHEOPS)评分量表评分,术后第7、30天根据术后行为学改变(PHBQ)评分量表评估患儿NPOBCs的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PAED评分和m-CHEO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PAED评分与m-CHEOPS评分呈正相关(r_(s)=0.628,P<0.01);术后7 d分离焦虑与PAED评分及m-CHEOP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31和0.401,均P<0.01)。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患儿术后7 d分离焦虑及总体NPOBCs的发生率较高(P<0.05);对照组患儿术后7 d NPOBCs发生率高于术后30 d;试验组患儿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有利于学龄前扁桃体切除患儿术后的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切除术 儿童 学龄前 艾司氯胺酮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阴茎背神经阻滞对全麻包皮环切术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杰斌 吕婷敏 +6 位作者 李曙佳 邱文蕊 万婷婷 唐镇宇 王冠华 张奕文 陈汉文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阴茎背神经阻滞(DPNB)对全麻包皮环切术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包皮环切术患儿195例, 年龄4~8岁, 体质量10~35 kg,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阴茎背神经阻滞(DPNB)对全麻包皮环切术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包皮环切术患儿195例, 年龄4~8岁, 体质量10~35 kg,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65):艾司氯胺酮组(E组)、DPNB组(D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DPNB组(ED组)。3组患儿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 待意识消失后入室。E组和ED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 D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然后D组和ED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0.15 ml/kg行双侧DPNB, 最大药物总量不超过10 ml。3组于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和丙泊酚2.0 mg/kg。如术中出现体动反应, 则追加丙泊酚10 mg, 可重复追加。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和丙泊酚追加量。发生术后疼痛(FLACC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镇痛, 记录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发生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10分)时静脉注射丙泊酚1 mg/kg镇静, 记录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7和30 d时对患儿父母进行电话随访, 采用PHBQ量表评估NPOBCs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E组有56例, D和ED组各59例患儿完成研究。与E组比较, D组和ED组术中体动发生率降低, 丙泊酚追加量减少, 苏醒期躁动评分、苏醒期躁动和严重躁动发生率、术后氟比洛芬酯使用率降低, 术后7和30 d时分离焦虑发生率降低, ED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术后7和30 d时NPOBCs发生率降低(P<0.05);与D组比较, ED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降低, 丙泊酚追加量减少, 术后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和术后1 d时睡眠焦虑发生率降低(P<0.05), 术后各时点NPOBC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超声引导下DPNB可减少全麻包皮环切术患儿NPOBC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超声检查 神经传导阻滞 阴茎 儿童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