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治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坚 马未央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 1974~1999年诊治的 18例颈部大血管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受伤血管 :颈总动脉 7条 ,颈外动脉 4条 ,颈内动脉 2条 ,锁骨下动脉 1条 ,颈内静脉 4条。损伤类型 ... 目的 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 对 1974~1999年诊治的 18例颈部大血管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受伤血管 :颈总动脉 7条 ,颈外动脉 4条 ,颈内动脉 2条 ,锁骨下动脉 1条 ,颈内静脉 4条。损伤类型 :切割伤 8例 ,撕裂伤 5例 ,离断伤 2例 ,炎性损伤 2例 ,肿瘤侵犯损伤 1例。 15例根据颈部伤口活动性或喷射性大出血作出诊断 ,2例血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明确诊断 ,1例术中探查得到诊断。手术采用血管缝合修补 8条 ,颈外、颈总动脉结扎各 3条 ,锁骨下动脉结扎 1条 ,颈外动脉代替颈内动脉血管重建 1条 ,颈内静脉结扎及填塞止血各 1条。术后痊愈 14例 ,肢体轻度偏瘫 1例 ,锁骨下动脉经结扎后上肢坏死截肢 1例 ,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11.1%。结论 活动性或喷射性大出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损伤 止血技术 结扎术 手术治疗 鼻咽癌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韩朝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诊断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3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诊断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13例,1例管腔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26例,占81.25%,29例出现内膜增厚,占90.63%;对照组检出斑块8例,以软斑居多,占25%,内膜增厚12例,占37.50%。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动脉血管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有重大意义,且发现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脑梗死 彩超诊断 颈部血管
下载PDF
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岩 佟超 +1 位作者 赵志华 陈磊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793-3795,379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40例,根据IMT检测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40例(IMT<0.9mm);IMT增厚组60例(0.9mm≤IMT<1.3mm);斑块组40...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8月选择在唐山市第二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40例,根据IMT检测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40例(IMT<0.9mm);IMT增厚组60例(0.9mm≤IMT<1.3mm);斑块组40例(IMT≥1.3mm),3组都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调查与实验室生化分析检查。结果斑块组、IMT增厚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组间其他实验室的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IMT增厚组的顺应性(A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膨大指数(A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AI、PWVβ呈正相关(r=0.512,P<0.05;r=0.483,P<0.05),与AC呈负相关(r=-0.713,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LDL-C、AC、PWVβ为影响IMT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弹性定量技术检测颈部血管能安全、无创地动态观察动脉硬化进展过程中的血管壁的变化,有利于进行IMT的判断与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弹性成像技术 动脉硬化 颈动脉 超声弹性定量技术 颈部血管 血管壁
下载PDF
颈部血管大出血分型与救治方法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吴鉴今 向斌 +4 位作者 柏骏 李文波 刘英军 向华 曲乐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2283-2287,共5页
目的总结多中心颈部血管大出血病例分型与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0年10月国内多中心收治的42例颈部血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长征医院27例,湖南省人民医院7例,龙口市人民医院4例,莱州市人民医院4例。根据... 目的总结多中心颈部血管大出血病例分型与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20年10月国内多中心收治的42例颈部血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上海长征医院27例,湖南省人民医院7例,龙口市人民医院4例,莱州市人民医院4例。根据出血部位(position,P)、出血血管(vessel,V)、头向供血(cerebral,C)以及有无合并伤(associated,A)对42例患者进行PVCA分型,并总结基于解除气道压迫(airway rebuild,A)、有效动脉止血及血运重建(bleeding stop,B)以及时间窗内恢复大脑血供(cerebral blood flow reconstruction,C)的ABC救治原则指导下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的方法。结果42例颈部血管大出血患者中,P1型(环状软骨以下)3例,P2型(环状软骨-下颌角)28例,P3型(下颌角-颅底)11例;V1型(大动脉性出血)22例,V2型(大静脉性出血)11例,V3型(单纯浅表静脉或细小动脉出血)7例,V4型(动静脉混合出血)2例;C0型(无头向缺血及头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5例;C1型(有头颅一过性缺血表现、但无肢体感觉障碍)33例,C2型(存在头颅缺血、神经功能障碍表现)4例;A0型(不合并其他系统损伤)39例,A1型(合并其他系统损伤)3例。4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25例行开放手术血管重建修复+血肿/异物清除(7例血管结扎、14例直接缝合修补、4例血管间置),17例接受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造影+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血肿/异物清除)。手术成功率为100%,失血性休克均得到纠正,血肿压迫全部解除,头向缺血症状改善。围手术期局部颅神经损伤4例,切口血肿1例,术后高灌注表现6例。平均随访14.3个月,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死亡,无再次破裂、夹层发生。1例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患者于术后1年发现50%无症状再狭窄。结论基于“PVCA”分型及“ABC”救治原则,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颈部血管大出血的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损伤 血管 出血 PVCA分型 ABC救治原则
原文传递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一纯 徐媛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3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择取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我院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择取同期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颈部血管超声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狭窄比例为36.11%,中膜增厚比例为97.22%,斑块比例为72.22%,舒张期最小流速为(15.1±0.9)cm/s,RI为(0.9±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及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颈部血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CT-A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忠凯 李力 +1 位作者 张丽波 王甦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CT-A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临床高度怀疑有颈部血管狭窄的病例进行了颈部的CT-A检查,临床为颈动脉系统缺血表现的6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14例,采用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设备进行CT-A三个重... 目的探讨CT-A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临床高度怀疑有颈部血管狭窄的病例进行了颈部的CT-A检查,临床为颈动脉系统缺血表现的6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14例,采用GE(HispeedNX/i)双层螺旋CT设备进行CT-A三个重要步骤和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A、MIP(最大密度投影)B、SSD(表面遮盖法)C、MPR&Curve(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D、CTVE(血管内镜)进行分析。结果经CT-A检查发现颈动脉系统狭窄和钙化斑块的4例,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的起始段,钙化斑块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2例经CTVE发现分叉处血管内壁的钙化斑,椎动脉狭窄的12例,有2例椎动脉仅表现蜿蜒和迂曲,经曲面重建未见狭窄。结论CT-A技术快捷方便、安全无创,可清晰地显示颈部的主要的血管结构。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 重建技术 颈部 血管狭窄 钙斑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何丽娜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25期147-147,149,共2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情况。方法:收治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未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各10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超声仪检测。结果:观察组血管中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情况发生。观察组出现软斑18例,...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情况。方法:收治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及未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各10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超声仪检测。结果:观察组血管中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情况发生。观察组出现软斑18例,硬斑53例,混合斑29例,颈部血管轻度狭窄15例,中度狭窄31例,重度狭窄16例;对照组出现软斑17例,颈部血管轻度狭窄1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血管超声表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部 血管 超声
下载PDF
颈部血管大出血新分型及救治措施 被引量:2
8
作者 曲乐丰 柏骏 +1 位作者 吴鉴今 王亮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2267-2270,共4页
颈部是人体重要且结构复杂的区域,一旦发生损伤常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血管损伤及大出血是主要原因。然而,由于颈部结构的特殊性,颈部血管大出血缺乏有效的急救控制方法,对于颈部血管大出血的诊治仍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颈部是人体重要且结构复杂的区域,一旦发生损伤常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血管损伤及大出血是主要原因。然而,由于颈部结构的特殊性,颈部血管大出血缺乏有效的急救控制方法,对于颈部血管大出血的诊治仍未达成一定的共识。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尝试探索并总结颈部血管大出血的新分型及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损伤 血管 出血 PVCA分型 ABC救治原则
原文传递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崔可飞 《医药论坛杂志》 2011年第20期1-2,6,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 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颈部血管 动脉硬化 高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可飞 蒋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16期22-23,共2页
目的评价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检测所有研究... 目的评价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对照组为与脑血管病无关的同期住院患者3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比较2组患者之间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脑梗死患者动脉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高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可能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超 颈部血管 动脉硬化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颈部及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文彬 杨金鹏 +1 位作者 韦玉国 杨任民 《安徽医学》 2010年第9期1015-1017,共3页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颈部及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明确HLD患者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对32例正常人对照组和67例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内径、管...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颈部及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明确HLD患者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方法对32例正常人对照组和67例住院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部及颅内中小动脉的内径、管壁厚度、血流色彩、血流频谱及速度、脉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参数,通过对比分析明确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头颈部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 HLD患者颈部和颅内中小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脑型组与非脑型组上述参数相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D患者头颈部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正常,其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减低与颈部和颅内中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部血管 颅内血管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在头颈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2
作者 吴海江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4年第5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血管疾病中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01/2013-04收治的40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采取CTA检查,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例,颈总动脉狭窄患者5例,颈内动脉瘤患者4例...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头颈血管疾病中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01/2013-04收治的40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采取CTA检查,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患者9例,颈总动脉狭窄患者5例,颈内动脉瘤患者4例,椎动脉狭窄6例,动静脉血管畸形患者4例,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6例,起源异常患者6例。结论:采取64排CT对头颈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确切性高,可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可作为临床头颈部血管疾病的筛选方案,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头颈血管 头颈部 动脉
下载PDF
头颈部血管MR三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崔文 牛磊 +2 位作者 王明皓 刘龙梅 朱春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9期17-18,共2页
目的:探析头颈部血管MR三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3D CE-MR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5月来我院进行头颈部血管检查的112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arebolus法3D CE-MRA检查,观察总结患者病症检查结果,同时分析图像质量... 目的:探析头颈部血管MR三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3D CE-MR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5月来我院进行头颈部血管检查的112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arebolus法3D CE-MRA检查,观察总结患者病症检查结果,同时分析图像质量。结果:112例患者中,阴性36例,占有比率为32.14%,动脉扭曲32例,占有比率为28.57%,颈动脉狭窄20例,占有比率为17.86%,颅内动脉瘤20例,占有比率为17.86%,脑动静脉畸形4例,占有比率为3.57%。112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优者88例,良者22例,差者2例,优良率为98.21%。结论:在头颈部血管3D CE-MRA检查中,具有无创、安全、便捷的优势,几乎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损伤,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血管 MR三维对比增强成像技术
下载PDF
颈部损伤累及大血管的诊治
14
作者 王胜军 迟放鲁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2年第6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期间诊治的13例颈部大血管损伤。采用结扎、缝合修补、填塞止血等方法手术治疗损伤的大血管。结果 11例病例痊愈,2例因大出血死亡,死亡率为15%。结论应根据不同的损伤... 目的探讨颈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期间诊治的13例颈部大血管损伤。采用结扎、缝合修补、填塞止血等方法手术治疗损伤的大血管。结果 11例病例痊愈,2例因大出血死亡,死亡率为15%。结论应根据不同的损伤血管选择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损伤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损伤 大血管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Frontotemporal Expanded Flap with Bilateral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in Repair of Large Area Scar Contracture in Face and Neck
15
作者 Ming-chen SHAO Peng CHENG Yan-kui CUI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19年第4期15-18,共4页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frontotemporal expanded flap with bilateral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in repairing large area scar contracture in face and neck.Methods 14 patients with facial and ...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frontotemporal expanded flap with bilateral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in repairing large area scar contracture in face and neck.Methods 14 patients with facial and Cervical scar contracture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With bilateral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as pedicles,a 400-600 ml skin dilator was inserted into the forehead and 50-100 ml skin dilator was inserted into the two temporal parts respectively.Within 3-4 months,the water injection volume reaches 2 times of the dilator volume.After maintaining for one month,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The frontal flap was reserved for hairline reconstruction,and the flap was cut to cover the area after facial and Cervical scar release to reconstruct the jaw-neck angle.The pedicle division and pedicle trimming were performed 3-4 weeks after operation.Results All the 14 patients completed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ly.The flap expansion time is 5-6 months.The expanded skin flap covers an area of 26 cm×9 cm-42 cm×16 cm,and all the skin flaps survived after operation.Among them,2 patients suffered from flap congestion after flap transplantation.Follow-up for 6-12 months showed that the color and texture of the skin flap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facial skin,with natural transition and no obvious bloating.The angle between the lower jaw and the neck is about 90.The anterior flexion,posterior extension,lateral flexion and rotation of the neck are obvious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anterior,and the posterior extension is close to normal.Conclusion Frontotemporal expanded flap with bilateral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is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large-area scar contracture in face and neck that cannot be repaired after expansion of adjacent local normal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anded skin flap Frontotemporal region Face and neck Scar contracture Large area Superficial temporal vessels
下载PDF
颈部浅淋巴管的观察
16
作者 邵旭建 曹献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4期211-213,247,共4页
本文应用35具新鲜尸体对颈部的浅淋巴系进行了有关研究。方法采用普蓝氯仿溶液进行皮内间接注射,而后解剖观察。本文探讨了颈部浅淋巴回流的路经,观察了颈部浅淋巴管及有关淋巴结的配布情况。
关键词 颈部 淋巴管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17
作者 胡运军 张云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7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价值。方法对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侧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增厚及其硬化斑块进行观察,并对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78例,共斑块165处,其中软斑104处,约占63%,软斑与脑梗塞关系密切。颈动脉硬化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约66.67%、11.5%,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管腔狭窄程度与血流速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斑块较小者血流速度变化不大;斑块较大者引起管腔狭窄时(狭窄率>50%),血流速度增快。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血管病变早期发现和判断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在头颈部联合CTA扫描方案中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平 吴发银 +6 位作者 郑庆生 熊小玲 查银兰 程向华 桂广华 宋芹霞 史恒峰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CTA扫描理想的触发阈值以及与之匹配的延迟时间。方法 300例头颈部血管受检者,前瞻性随机分A、B、C 3组,每组100例,分别设计3组不同的阈值及延迟时间,记录3组病例的阈值、达峰时间及延迟时间,剔除血管和颅脑有病变的病例,从每组剩下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的病例中随机抽取40例,对3组数据得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经过统计学Ridit检验,B组方案扫描明显优于A、C组,所得影像图像伪影少,质量高,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减少医师后处理时间。结论造影剂总剂量70ml,注射速度5 ml/s,阈值设定为100 Hu,延迟时间为5 s均能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优化后的扫描方案节约了造影剂的量,提高了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血管 CTA 扫描方案
下载PDF
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9
作者 帅桃 游永春 +2 位作者 李万江 廖凯 李真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0例患者CTA资料,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CTA成像,疑心脑血管累及后... 目的:初步探讨宽体探测器CT冠脉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一站式"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0例患者CTA资料,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CTA成像,疑心脑血管累及后再次行心脑血管联合成像,B组行冠脉CTA联合头颈部及主动脉CTA"一站式"检查,对2组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及检查耗时。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求,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M1段、颈总动脉、椎动脉V4段、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CT值、对比噪声比(contrast nosie ratio,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对比剂使用量较A组减少约45%,检查耗时较A组减少约52%,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宽体探测器CT"一站式"联合扫描,可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冠脉、头颈及主动脉血管图像,操作简便,耗时短,对比剂用量少,在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 冠状动脉 头颈血管 主动脉血管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素艳 桑雅荣 李卫民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9年第3期96-101,共6页
目的:探讨64层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CTA20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及Inspace软件中的减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观察,其中92例有MR、DSA及手术资料,采用双盲法,比较各种影... 目的:探讨64层CTA在头颈部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血管CTA20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组MPR及Inspace软件中的减影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观察,其中92例有MR、DSA及手术资料,采用双盲法,比较各种影像效果,总结出64层CTA的优缺点。结果:64层CTA用药少、辐射剂量小、扫描及成像速度快,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并可任意方向旋转观察。VRT和MIP是最常用的方法,Inspace软件的减影技术能显示头颈部血管的全貌。结论:64层CTA可作为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常规筛选方法,可以普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 CTA 头颈部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