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行星监测预警、安全防御和资源利用的前沿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45
1
作者 龚自正 李明 +1 位作者 陈川 赵长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46-372,共27页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在历史上经常发生,多次导致地球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是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重大潜在威胁之一,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近地小行星是近期太空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最有价值的目标之一,也是远期太空探索"...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在历史上经常发生,多次导致地球环境灾变和生物灭绝,是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重大潜在威胁之一,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近地小行星是近期太空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最有价值的目标之一,也是远期太空探索"天然的跳板",是人类增进与展示新技能的试验场,是太空航海时代大国开疆扩土、争取战略资源、竞相抢占的"太空岛屿",必将引领、催生地月经济圈、地外天体采矿、太空制造等太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开辟航天事业新时代.开展小行星研究,将深化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乃至生命起源与演化等最根本也最前沿科学问题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问题,也是国际宇航界面临的重大技术挑战之一,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是大国必争的战略和技术制高点.开展近地小天体监测预警防御研究,在攸关全球安危的重大事件面前掌握自主决策权,履行大国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不仅是树立、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争夺我国在国际航天事务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必须举措,而且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因此,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本文系统梳理、评述了小行星监测预警、安全防御、资源利用领域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归纳了所涉及的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及相关法规与国际合作问题.分析了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基于我国发展需求分析,从顶层布局、系统规划、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工程实施、政策法律构建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系统性地提出了我国的发展目标与建议.中国正在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在小行星监测预警、安全防御、资源利用相关问题上应该有大国思维,有长远眼光,须尽快从各个层面开展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监测预警 安全防御 探测资源利用
原文传递
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战略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伟仁 龚自正 +1 位作者 唐玉华 张品亮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过10次以上不同程度的生物灭绝事件,是人类长期共同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防范近地小行星(NEA)撞击风险事关全球安危与人类文明存续,相关研究现实需求迫切、战略意义深远。本文阐述了NEA撞击危害及撞击地球风险情况,研... 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过10次以上不同程度的生物灭绝事件,是人类长期共同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防范近地小行星(NEA)撞击风险事关全球安危与人类文明存续,相关研究现实需求迫切、战略意义深远。本文阐述了NEA撞击危害及撞击地球风险情况,研判了积极开展应对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当前NEA撞击风险应对的国际研究态势,涵盖应对流程、监测预警、撞击灾害评估、在轨处置等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NEA撞击风险应对的基础进展及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对NEA撞击风险的发展目标、体系构成,论证形成了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灾害救援等重点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主导方向。研究建议,加强撞击风险应对能力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高效建立“内聚外联”撞击风险应对业务体系,快速形成撞击风险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构建行星防御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发展适应国情特色且“监测精准、预警可靠、应对有效、救援有力”的行星防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撞击危害 撞击风险应对 监测预警 在轨处置 国际合作
下载PDF
一种提升近地小行星防御中拦截效率的方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毅 陈鸿 +2 位作者 兰胜威 任磊生 柳森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7年第6期585-592,共8页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 利用核爆直接炸毁小行星或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以避免其与地球相撞,是近地小行星防御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文章基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超高速小行星拦截器(HAIV)概念,提出一种将原撞击引导器改为长杆撞击器的方案,采用自主研发的欧拉型冲击动力学仿真软件NTS模拟长杆撞击器对小行星连续开坑的过程,并在仿真中加入能量源以模拟核爆装置在不同深度爆炸对小行星产生的偏转与破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长杆撞击器并合理控制撞击速度,能够引导核爆装置进入更深的地下爆炸,从而更加高效地耦合核爆能量,提升偏转小行星或直接摧毁小行星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超高速碰撞 撞击防御 核爆 仿真研究
下载PDF
美欧合作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虹琳 党丽芳 《空间碎片研究》 2021年第2期35-39,共5页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估”任务的背景入手,概述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分类,以及任务的...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美欧合作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本文从美欧合作的“小行星撞击和偏转评估”任务的背景入手,概述了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分类,以及任务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我国近地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防御 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 赫拉
下载PDF
大椭圆停泊轨道出发的小行星防御航天器轨道优化
5
作者 王杰 钟子凯 +1 位作者 袁浩 宋海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 提出了一种从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出发的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航天器的轨道优化方法,基于遗传算法构造了以小行星偏转距离最大为目标,考虑时间、航天器燃料占比等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以小行星2019 PDC为对象,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了撞击航天器出发时刻和转移时间的最优解,计算了航天器大椭圆地球停泊轨道、地球逃逸轨道和行星际转移轨道段参数,同时采用遍历方法获取了小行星偏转距离与出发时刻、转移时间的Pork chop图,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动能撞击任务场景和轨道优化设计方法可有效处置直径百米量级、预警时间为数年的小行星。提出的任务轨道设计方法和处置场景可为近地小行星防御提供参考,可为进一步开展航天器轨道参数精确设计、实施工程在轨验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动能撞击 轨道优化 地球停泊轨道 遗传算法 小行星偏转
下载PDF
基于日地L1点近地小行星天基观测系统的天地协同观测效能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思亮 喻志桐 +6 位作者 胡馨然 田坤黉 李彬 杜菲 宋政吉 尚海滨 刘志敏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8-386,共9页
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是未来行星的防御重要发展方向。开展天地协同观测可充分发挥天基、地基望远镜优势,提高系统整体的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观测效能。构建了近地小行星观测模型,分析设计了日地L1点轨道的天基观测系统方案并提出了效能评... 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是未来行星的防御重要发展方向。开展天地协同观测可充分发挥天基、地基望远镜优势,提高系统整体的小行星天基监测预警观测效能。构建了近地小行星观测模型,分析设计了日地L1点轨道的天基观测系统方案并提出了效能评估方法,基于危地小行星数据库仿真了日地L1点轨道观测系统的协同观测效能,计算分析了相关预警效能并提出了区域和时域分工协同观测的设计构想,对未来不同天基观测系统效能评估和天地协同观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噪比阈值为5的条件下,日地L1点红外、可见光系统在1年时间可对库中危地小行星编目完备率达到49.4%和38.2%,均能较好开展监测;加入地基观测站开展协同观测后,对应的系统编目完备率可分别达到58.9%和50.6%,是协同前的1.19倍和1.35倍,说明协同观测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观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日地L1点 天基观测系统 天地协同 效能评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close-range exploration methods of near- Earth asteroid 2016HO_(3)
7
作者 He Zhang Fei Li +3 位作者 Linzhi Meng Fuming Zeng Xiaoyu Jia Yu’ang Liu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s》 CSCD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teroids are vital parameters for planning asteroid exploration missions.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xplored in close range for some typical asteroids,and are summarized in the article.Th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teroids are vital parameters for planning asteroid exploration missions.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explored in close range for some typical asteroids,and are summarized in the article.This allows estimat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teroid 2016HO_(3),the target of the first Chinese asteroid exploration mission,Tianwen 2.We obtain 80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9 categories and analyze their impacts on the mission.By comparing three close-range exploration modes,we provid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and propose suitable method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2016HO_(3).Owing to the weak gravity and small size of 2016HO_(3),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hovering positions and active orbiting is recommended for scientific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arth asteroid 2016HO_(3) Tianwen 2 Close-range explora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与效能评估
8
作者 张嵬 李润道 +3 位作者 施晓廉 武迪 袁渊 王伟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 针对近地小行星地基监测系统对日不可见盲区限制、监测体系发现与编目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天基远距离逆行轨道4星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据此定量化分析了天基监测系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了配套的效能评估模型,给出了对应评估软件的实现流程,按照可见光和红外谱段完成了各要素整合后得到评分。通过分析评估,印证了远距离逆行轨道监测布局对地基监测系统不可见盲区全时可见的补偿效能,以及对目标发现编目能力的提升,可为后续天基监测体系的建设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天基监测 远距离逆行轨道 系统布局 盲区补偿 效能评估
下载PDF
Scientific issues and critical technologies in planetary defense
9
作者 Qinkun CHENG Wei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4-65,共42页
In history,the Earth has encountered frequent and massive impacts.Until today,it is still a collided target for 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s(PHOs),gradually making planetary defense a concerned and important research... In history,the Earth has encountered frequent and massive impacts.Until today,it is still a collided target for 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s(PHOs),gradually making planetary defense a concerned and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science.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is work clarifies and discusses some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 and various critical technologies of planetary defense.First,the current status of planetary defense research is summarized.Subsequently,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HOs are introduced,focusing on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planetary defense and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issues.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Earth and maintaining space safety,the monitoring and characterization,deflection,and mitigation of PHOs have basically occupied all the attention of planetary defense researchers.Therefore,the critical technologies in planetary defense are discussed from these three aspects,and are also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depth.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etary defense,the challenges for planetary defense are discussed,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also analyzed.Finally,a summary of the entire study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celestial body 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PHO) near-earth asteroid(NEA) Planetary defense technology Space robot
原文传递
我国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和动能撞击偏转研究的若干进展
10
作者 龚自正 宋光明 +4 位作者 陈川 张品亮 刘文近 张庆明 龙荣仁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11-23,共13页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 近地小行星(NEA)撞击地球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实施在轨处置是防范化解NEA撞击风险的最佳途径。本文概述了国际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2020年我国启动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工作以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从实验、数值仿真和理论建模3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在动能撞击偏转在轨处置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我国即将实施的首次近地小行星动能撞击防御演示验证任务,提出了在轨处置体系能力与技术深化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NEA) 风险应对 动能撞击偏转 中国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DRO的小行星往返飞越探测轨道设计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博文 于锡峥 +2 位作者 李明涛 王楷铎 王有亮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4-874,共11页
远距离逆行轨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DRO)是地月系统内一类稳定的周期性轨道,本文研究航天器从DRO轨道站出发,通过月球和地球引力辅助实现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的往返转移轨道设计方法。通过地月引力辅助作用和中途杠杆机动等技术... 远距离逆行轨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s,DRO)是地月系统内一类稳定的周期性轨道,本文研究航天器从DRO轨道站出发,通过月球和地球引力辅助实现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的往返转移轨道设计方法。通过地月引力辅助作用和中途杠杆机动等技术手段减少调整倾角所需的速度增量,扩大在相同速度增量约束下飞越探测小行星的可达范围。同时,通过引入DRO调相轨道,减少DRO逃逸和俘获时的相位约束,将转移轨道段与DRO轨道站的相位解耦,从而降低了该问题的计算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在2 km·s–1的速度增量等约束条件下,通过此研究方法可以实现从DRO轨道站出发飞越探测近地小行星并返回的轨道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距离逆行轨道 近地小行星 B平面参数 月球借力 轨道调相
下载PDF
国际近地行星防御安全研究动态及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玉恒 宋瑞 +1 位作者 陈凌辉 徐维 《空间碎片研究》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近年来,各国针对近地小行星的威胁及相应防御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首先简述了近地行星的威胁,通过分析近地行星防御技术,重点对国际近地行星防御动态进行研究,探讨了近地行星防御法律性原则,为我国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近地行星 防御安全 动态 思考
下载PDF
短期威胁小行星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进 杨志涛 +3 位作者 甘庆波 赵海斌 霍卓玺 姜晓军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更明确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的监测预警需求,提出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概念,即未来100 yr内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威胁且等效直径大于10 m的近地小行星.以目前已发现的756颗短期威胁小行星为基础,分析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分布特... 为更明确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威胁的监测预警需求,提出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概念,即未来100 yr内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威胁且等效直径大于10 m的近地小行星.以目前已发现的756颗短期威胁小行星为基础,分析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分布特点,研究显示其与一般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分布存在差异,短期威胁小行星的轨道半长轴更集中于1 au,轨道面更集中于黄道面.基于近地小行星的数量模型,初步建立了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数量估计模型,并预估了未来100 yr内存在撞击可能的短期威胁小行星的总体数量.短期威胁小行星的特定研究对制定近地小行星搜巡监测策略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短期威胁:小行星 撞击:概率 等效:直径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尚海滨 崔平远 +1 位作者 熊旭 武小宇 《深空探测学报》 2014年第1期36-43,共8页
针对2020-2040年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了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已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综合考虑绝对星等、燃料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与约束,给出了适合载人探测任务的候选小行星序列;然后,构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 针对2020-2040年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了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已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综合考虑绝对星等、燃料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与约束,给出了适合载人探测任务的候选小行星序列;然后,构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道的设计模型,采用参数优化算法对探测轨道进行了设计;进一步,为了获得最优探测轨道,利用主矢量原理对探测轨道进行了优化。该研究可为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探测 载人探测 目标选择 轨道优化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预警能力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旭 赵柯昕 +2 位作者 甘庆波 刘静 姚永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7-1313,共7页
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分析研究了各类典型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提出了短期预警圈的概念,利用太阳系内天体光学反射模型,仿真计算了以LSST为代表的大口径地基望远镜,以日地L1点、类金星轨道和大幅值逆行轨道三种... 针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分析研究了各类典型天地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提出了短期预警圈的概念,利用太阳系内天体光学反射模型,仿真计算了以LSST为代表的大口径地基望远镜,以日地L1点、类金星轨道和大幅值逆行轨道三种典型轨道为代表的天基光学监测系统的短期预警能力,并比较了三种天基系统对太阳方向来袭的近地小行星的预警能力.结果表明,L1点预警覆盖稍好但可提供的预警时间较短;类金星轨道星座预警时间长、天区覆盖广,但存在相位间隙会导致漏警;大幅值逆行轨道针对太阳方向具有覆盖率高、预警时间长等优势.可见,通过部署若干天基系统监测节点,可以为地基监测系统提供有力补充,解决太阳方向的覆盖盲区问题,全方位预警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短期预警 日地L1点 类金星 大幅值逆行轨道
下载PDF
基于月基望远镜的近地小行星观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祝寒友 胡震宇 申智春 《空间碎片研究》 2021年第4期22-29,共8页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是行星防御的重要一环,但是现有的近地小行星观测能力无法实现对大部分百米量级近地小行星的观测,距离行星防御对监测预警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针对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月基望远镜的选...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是行星防御的重要一环,但是现有的近地小行星观测能力无法实现对大部分百米量级近地小行星的观测,距离行星防御对监测预警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针对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月基望远镜的选址和口径需求,阐明月基望远镜观测近地小行星的可能性,提出利用月基望远镜进行近地小行星观测的方法能对现有的地基和天基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体系进行补充,对近地小行星的定轨能力有较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观测 月基望远镜 近地小行星 行星防御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防御中的行动准则和在轨处置阈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龚自正 宋光明 +1 位作者 张品亮 任思远 《空间碎片研究》 2022年第3期1-4,共4页
小行星撞击事件频发,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数据研判撞击风险,制定适用于不同撞击风险场景的行动准则和在轨处置阈值,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应对具有决定性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SMPAG推荐的应对行动准则和NASA给出... 小行星撞击事件频发,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潜在威胁。基于监测预警数据研判撞击风险,制定适用于不同撞击风险场景的行动准则和在轨处置阈值,对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应对具有决定性指导作用。本文介绍了SMPAG推荐的应对行动准则和NASA给出的最新应对基准。综合考虑撞击概率、撞击灾害、在轨处置可行性、任务实施成本等,提出了新的应对行动基准建议。可为近地小行星撞击威胁应对行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撞击风险应对 应对行动基准 在轨处置阈值 建议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中的几何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世兴 史东华 +4 位作者 陈菊 易中贵 王本亮 龚自正 郭永新 《空间碎片研究》 2022年第3期26-36,共11页
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开展小行星防御问题研究是未来国际天文界、航天界等多个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科学和技术挑战。本文以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为背景,系统介绍了几何力学与控制研究及其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并根据小行星防御... 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开展小行星防御问题研究是未来国际天文界、航天界等多个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科学和技术挑战。本文以面向近地小行星防御问题为背景,系统介绍了几何力学与控制研究及其在该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并根据小行星防御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来,二去,三绕,四控”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策略和相关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阐明了几何力学与控制在该防御策略下的重要作用,为近地小行星的防御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几何力学与控制 Hamel场变分积分子 轨道动力学 探测/在轨处置航天器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方法
19
作者 李鑫冉 赵海斌 +3 位作者 唐玉华 于喜双 王秀海 李彬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7-368,共12页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 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和危险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而小行星碰撞概率则是评估近地小行星威胁程度的关键因素。回顾了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研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计算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工具,详细阐述了目前主流的线性和非线性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同时梳理了在极短弧资料轨道、非引力效应等特殊条件下近地小行星碰撞概率计算效率和采样完备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防御 危险评估 碰撞概率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翔宇 尚海滨 《载人航天》 CSCD 2015年第3期278-285,共8页
讨论了近地小行星载人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选择问题。在能量消耗与任务周期约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发射机会、目标观测完备度、应急返回能力等复杂任务约束,对近地小行星的可探性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逐层选择方法并给出了2020~2050年间适... 讨论了近地小行星载人探测任务的探测目标选择问题。在能量消耗与任务周期约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发射机会、目标观测完备度、应急返回能力等复杂任务约束,对近地小行星的可探性进行了评估。提出了逐层选择方法并给出了2020~2050年间适合载人探测的目标星序列,可为未来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载人探测 目标选择 任务约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