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
作者 马冬红 王锡昌 +1 位作者 刘利平 刘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77-881,共5页
食品产地溯源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因其快速、无污染、操作简单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是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技术。对比了... 食品产地溯源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因其快速、无污染、操作简单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是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有效技术。对比了几种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技术的优缺点,阐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种类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食品产地溯源的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产地溯源中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原产地 溯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近红外光谱橄榄油产地鉴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陈永明 林萍 何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1-674,共4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橄榄油产地的新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三种不同产地的橄榄油各30个样本的光谱漫反射特征曲线,利用全局搜索算法-遗传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即从光谱751个波长数据提取9个特征波长数据,并将其... 提出了一种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无损鉴别橄榄油产地的新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三种不同产地的橄榄油各30个样本的光谱漫反射特征曲线,利用全局搜索算法-遗传算法提取特征波长,即从光谱751个波长数据提取9个特征波长数据,并将其作为主成分分析法的输入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分析校正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1和2累计可信度已达99.130%,对不同产地的橄榄油有很好的聚类作用,同时也说明遗传算法抽取特征波长方法正确。将提取到的六种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品种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变量,建立3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30个未知橄榄油产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准确率达100%。该方法能快速无损地检测橄榄油产地,同时也为其他油类产地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地 橄榄油 近红外光谱 遗传算法 主成分分析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6
3
作者 褚小立 王艳斌 陆婉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96-800,共5页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步骤,从样品集的选择,光谱的采集,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和验证,到模型适用性判据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影响近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的因素,并讨论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化学计量学 校正模型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淡水鱼品种快速鉴别 被引量:36
4
作者 徐文杰 刘茹 +1 位作者 洪响声 熊善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261,共9页
为探索淡水鱼品种的快速鉴别方法,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7种淡水鱼品种的判别分类进行了研究。采集了青、草、鲢、鳙、鲤、鲫、鲂等7种淡水鱼,共665个鱼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经过多元散射校正(mult... 为探索淡水鱼品种的快速鉴别方法,该文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7种淡水鱼品种的判别分类进行了研究。采集了青、草、鲢、鳙、鲤、鲫、鲂等7种淡水鱼,共665个鱼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数据,经过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正交信号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 OSC)、数据标准化(standardization,S)等20种方法预处理,在1000~1799 nm范围内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PLS)、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7种淡水鱼原始光谱数据进行了鉴别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和 BP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的淡水鱼品种鉴别模型最优,模型的鉴别准确率达96.4%,对未知样本的鉴别准确率达95.5%。模型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采用该方法能较为准确、快速地鉴别出淡水鱼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 人工神经网络 品种 鉴别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 被引量:31
5
作者 胡钢亮 吕秀阳 +2 位作者 吴建国 邵胜荣 石春海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收集不同含量分布的银杏叶提取物粉末样品,以HPLC法测定其总黄酮的含量,并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R)、偏最小... 目的:应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收集不同含量分布的银杏叶提取物粉末样品,以HPLC法测定其总黄酮的含量,并采集其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R)、偏最小二乘法(PLS)、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等回归模型对HPLC测定的结果与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数据进行回归,经内部交叉验证,建立校正模型,进而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MPLS建立的校正模型的准确性最佳,其预测决定系数(RQS)为0.977。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外部验证,预测值与真值的相关系数(r2)达0.973,样品回收率为96.15%~102.0%,RSD为1.1%。结论:建立了一个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快速方便、结果准确的特点,可以应用于银杏提取过程的中间控制和大批量产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直接测定 银杏叶 提取物 粉末 总黄酮 含量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中药道地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郭兰萍 黄璐琦 Christian W Huck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751-1757,共7页
作者在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化学原理、光学原理、信息学原理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道地性研究和道地药材鉴别的难点,进而指出近红外光谱的全息性特征,使其在道地性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重点以道地药材的... 作者在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化学原理、光学原理、信息学原理及化学计量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特点及道地性研究和道地药材鉴别的难点,进而指出近红外光谱的全息性特征,使其在道地性研究中具有极大优势。重点以道地药材的近红外鉴别和道地性研究为目标,借鉴农牧业、食品、烟酒等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明了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鉴别和评价,道地药材生境研究及评价,道地药材遗传特异性研究方面应用的现实性。并讨论了模型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几个近红外光谱在道地药材研究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道地性现代诠释及道地药材鉴别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道地药材 鉴别 道地性
原文传递
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复方丹参滴丸的包衣厚度 被引量:26
7
作者 柯博克 刘雪松 +3 位作者 陈勇 李文 瞿海斌 程翼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5-688,共4页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制药过程中复方丹参滴丸包衣厚度的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方法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复方丹参滴丸包衣生产过程中的样品,对所得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预处理方法、有效谱段范围选择进行...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制药过程中复方丹参滴丸包衣厚度的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方法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复方丹参滴丸包衣生产过程中的样品,对所得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预处理方法、有效谱段范围选择进行了讨论,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测定滴丸包衣厚度的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校正模型。结果对待测样本包衣厚度预测结果表明,所建校正模型预测相关系数R为0.974,校正误差均方根(RM SEC)为0.228,预测误差均方根(RM SEP)为0.338,效果比较理想。结论本实验所建方法快速、无损且准确可靠,可推广应用于中药生产药品包衣过程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包衣厚度 近红外光谱法PLSR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评价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周小芬 叶阳 +1 位作者 周竹定 钱园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71-2975,共5页
为探索科学、客观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以大佛龙井茶为分析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NIRS-PLS),分别建立了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及五因子总分、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因子数不大... 为探索科学、客观的茶叶品质评价方法,以大佛龙井茶为分析对象,采用近红外光谱偏最小二乘法(NIRS-PLS),分别建立了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及五因子总分、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因子数不大于10的情况下,各模型校正相关系数Rc为90.48%~98.43%,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1.14~2.09,预测相关系数Rp为90.00%~96.65%,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1.52~2.84,7个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均获得较高的拟合度;其中五因子总分模型预测性能最好(Rp为96.65%、RMSEP为1.52),同时,总分模型精度均高于单因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法进行大佛龙井茶的品质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佛龙井茶 品质评价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感官审评 定量模型
下载PDF
食用调和油中花生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福莉 王志岚 +3 位作者 郑驰原 景晶 陈星旦 陈华才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59-762,共4页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等方法建立了食用调和油中花生油含量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采集食用调和油样品在4000cm^-1~10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样品中花生油含量的定...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等方法建立了食用调和油中花生油含量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采集食用调和油样品在4000cm^-1~10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样品中花生油含量的定标模型,并用Leave—one—out内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61,校正均方根RMSEC为0.830%。比较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定标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阶导数Corr.coeff最好。采用不同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定标模型中以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最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调和油 花生油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定标模型
下载PDF
芝麻油中掺入菜籽油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冯利辉 刘波平 +1 位作者 张国文 罗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96-299,共4页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芝麻油中菜籽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模型。配制不同比例的菜籽油和芝麻油混合样品,采集样品在4200~10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模型采用交互验证和外部检验来考察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建模参数为:最...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芝麻油中菜籽油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检测模型。配制不同比例的菜籽油和芝麻油混合样品,采集样品在4200~10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模型采用交互验证和外部检验来考察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建模参数为:最佳波长范围为4500~8745cm-1;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为:多元散射校正(MSC)/一阶微分/Norris Derivative(3,5)滤波。所建立定标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为0.99839;均方估计残差为0.976。应用建立的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测,并对预测值和真实值进行比较,在含量为10%~70%之间范围准确可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芝麻油中菜籽油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芝麻油 掺假 菜籽油 偏最小二乘
下载PDF
频域近红外光谱方法定量测量组织氧饱和度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军 丁海曙 腾轶超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6-389,共4页
通过精确测量光子密度波的相位延迟和幅度衰减,借助于一个光学参数已知的校准模型,可以定量检测组织的光学吸收参数和约化散射系数通过测量多个波长下组织的吸收系数。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光子密度波 吸收系数 组织氧饱和度
下载PDF
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生物组织含氧量的无损检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峰 李炜 +2 位作者 林方 王广志 丁海曙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6-19,共4页
为了实现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生物组织氧合无损检测, 引入了光在强散射介质中的吸收定律,利用 Monte Carlo 方法计算了光子在组织中的迁移路径长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双波长反射式近红外组织氧合变化监护仪。通过组织... 为了实现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生物组织氧合无损检测, 引入了光在强散射介质中的吸收定律,利用 Monte Carlo 方法计算了光子在组织中的迁移路径长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双波长反射式近红外组织氧合变化监护仪。通过组织液体模型和人体骨骼肌含氧量检测的实验,证实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无损检测 生物组织 含氧量
原文传递
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玉霞 徐荣荣 +3 位作者 任广鑫 王胜鹏 宛晓春 张正竹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5-361,共7页
以绿茶茶汤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大量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基础上,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化学分析结果与扫描茶汤样品得到的近红外光谱对应起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绿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 以绿茶茶汤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大量绿茶茶汤中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基础上,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化学分析结果与扫描茶汤样品得到的近红外光谱对应起来,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优化分析,建立了绿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GA)共11个指标或组分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这11个模型分别进行了外部检验。结果表明,除ECG和GA外,其余指标或组分分析模型的交叉检验和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都在95%以上;除GA预测集RPD为2.67外,其余模型的RPD都在3以上,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准确性较高。研究结果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茶汤或茶饮料中主要品质成分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茶汤 近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茉莉花茶主要品质成分定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美丽 张俊 +3 位作者 龚淑英 唐德松 张颖彬 顾志蕾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选择有代表性的112个茉莉花茶茶样为实验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茶多酚总量(TP)、游离氨基酸总量(AA)、咖啡碱(CAFF)、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 选择有代表性的112个茉莉花茶茶样为实验材料,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茶多酚总量(TP)、游离氨基酸总量(AA)、咖啡碱(CAFF)、水浸出物(water extract)、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这13种品质成分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除CG的模型综合评价指标Q值为0.7702以外,其余的Q值为0.8~0.9。经外部检验,CAFF和GCG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7~0.8,GC、EGCG、ECG、CG为0.8~0.9,其余均达0.9以上,模型效果较好,为简便快速地测定茉莉花茶品质成分的含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近红外 化学计量学 定量分析 品质成分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华才 陈星旦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61-267,共7页
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组分分析、药物物理表征和制药过程在线控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 展.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制药工业中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药物领域 组分分析 物理表征 制药过程 在线控制 样品扫描
下载PDF
马铃薯主要营养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张小燕 杨炳南 +3 位作者 刘威 赵凤敏 杨延辰 兴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以44个品系马铃薯为原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筛选出代表马铃薯块茎主要营养成分指标(水分、还原糖、淀粉和蛋白质),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这4种营养成分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主... 以44个品系马铃薯为原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筛选出代表马铃薯块茎主要营养成分指标(水分、还原糖、淀粉和蛋白质),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这4种营养成分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马铃薯主要营养成分的模型预测与其相应的化学测量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水分模型,校正效果:R2cal=98.37%,RMSEE=0.445,RPD=7.84;交叉验证效果:R2cv=93.05%,RMSECV=0.84,RPD=3.79。还原糖模型校正模型效果:R2cal=98.43%,RMSEE=0.0236,RPD=7.99;交叉验证效果:R2cv=86.42%,RMSECV=0.0598,RPD=2.71。淀粉模型校正模型效果:R2cal=97.13%,RMSEE=0.577,RPD=5.9;交叉验证效果:R2cv=95.370%,RMSECV=0.7,RPD=4.65。蛋白质模型校正模型效果:R2cal=98.41%,RMSEE=0.0334,RPD=7.92;交叉验证效果:R2cv=89.49%,RMSECV=0.0767,RPD=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近红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虎杖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素的含量 被引量:21
17
作者 吴利敏 杨琼 +4 位作者 周尚 蒙杰丹 朱乾华 张敏 杨季冬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3-1588,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虎杖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值,然后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优化模型,最后采用校正模型...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虎杖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值,然后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优化模型,最后采用校正模型的决定系数(R2)、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和外部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对校正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定量校正模型的R2分别为0.9589,0.9604,0.9128;RMSECV分别为0.0881,0.0172,0.130;RMSEP分别为0.0968,0.0153,0.111。结论:结果证明近红外光谱法用于虎杖中活性成分的定量分析,准确度较高,能满足现实中对虎杖多组分同时测定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法 偏最小二乘法 无损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虎杖 蒽醌类化合物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虎杖苷 白藜芦醇 大黄素 中药多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近红外透射光谱的黄酒酒精度、酸度检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小邦 吕进 +3 位作者 刘辉军 施秧 刘铁兵 李博斌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2-127,共6页
本文利用近红外(NIR)透射光谱分析技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了黄酒中酒精度、酸度定量检测模型。为考察不同类黄酒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干型、半干型黄酒样品的分类及混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确定了黄酒中酒精... 本文利用近红外(NIR)透射光谱分析技术结合连续投影算法(SPA)建立了黄酒中酒精度、酸度定量检测模型。为考察不同类黄酒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干型、半干型黄酒样品的分类及混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确定了黄酒中酒精度和酸度的最佳建模方式。应用SPA对样品近红外全波段(800~2500nm)进行优化,建立的SPA—PLS模型效果优于全波段PLS模型。干黄酒酒精度、半干黄酒酒精度和两类黄酒酸度SPA—PLS模型的R分别为0.983、0.993和0.943,RMSECV分别为0.174、0.189和0.258。结果表明,分类建模显著提高了黄酒酒精度模型检测精度,混合建模能改善酸度模型精度;应用SPA对模型优化,简化了模型且提高了模型精度及稳健性。研究结果为建立稳健的黄酒品质近红外检测应用模型提供了有效方法,对黄酒品质在线检测模型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连续投影算法 黄酒酒精度 黄酒酸度 分类模型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茶叶种类的快速识别 被引量:19
19
作者 林新 牛智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6-330,共5页
分别应用2种不同型号近红外分析仪测定4个不同种类茶叶的光谱曲线,对不同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式和不确定因子系数进行比较,确立最优定性判别定标模型。结果表明,NIRSystems6500型分析仪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准确识别率达100%,效果较好。这种... 分别应用2种不同型号近红外分析仪测定4个不同种类茶叶的光谱曲线,对不同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式和不确定因子系数进行比较,确立最优定性判别定标模型。结果表明,NIRSystems6500型分析仪对不同种类茶叶的准确识别率达100%,效果较好。这种利用近红外光谱的判别技术可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快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分析 茶叶种类 快速识别 定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过程分析技术和设计空间的金银花醇沉加醇过程终点检测 被引量:20
20
作者 徐冰 罗赣 +3 位作者 林兆洲 艾路 史新元 乔延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84-2289,共6页
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过程分析技术(PAT)和质量源于设计(QbD)设计空间的中药制药过程终点分析与控制方法.以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为PAT工具,采集正常操作条件下制药过程的多批次NIR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移动块相对标准偏差(PCA-MBRSD)法... 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过程分析技术(PAT)和质量源于设计(QbD)设计空间的中药制药过程终点分析与控制方法.以近红外(NIR)光谱技术为PAT工具,采集正常操作条件下制药过程的多批次NIR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移动块相对标准偏差(PCA-MBRSD)法,确定每一批次过程的理想终点样本(DEPs),由多批DEPs的光谱信息构成过程终点设计空间;在过程终点设计空间确定的范围内,建立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MSPC)模型,利用多变量Hotelling T2和SPE控制图对过程终点进行判断.应用上述方法,进行了金银花醇沉加醇过程终点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准确,适宜于中药制药过程终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分析技术 设计空间 近红外光谱法 醇沉过程 终点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