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利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7-128,共12页
自然物种的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与人们的自然认知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是这方面值得深入考察的一个典型案例。竹子早在先秦时代即开始被"比"之...
自然物种的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与人们的自然认知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是这方面值得深入考察的一个典型案例。竹子早在先秦时代即开始被"比"之人的品德;中古时代,其人格形象逐渐丰满,成为逸人高士和君子贤人的化身;宋以后更是被文人墨客引为情志相通、高雅脱俗的挚友,直至"身与竹化"、人竹不分。文人与竹子的心灵对话,既以竹的自然禀赋和地理分布为基础,亦与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文化嬗变紧密相关;竹子的理想人格化,乃是自然—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结果。在它背后发挥作用的,则是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万物有情的情感方式和"比德"自然的审美方式。相关史实不仅反映了竹子这个特殊自然物种对文人精神的影响,而且呈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交相阐释的某些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史
自然物种
竹子
理想人格化
原文传递
传统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文性与当代人聚环境
被引量:
2
2
作者
祁今燕
李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9-91,共3页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的独特性,遍布于广大的城镇建筑与地理特征当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感情和审美习惯。历史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清晰的主脉,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有所契合,即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上的佐证,这些理论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理解为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格化
德与和
历史人文景观
人聚环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实践、自然人化与超理性追求——也评实践美学的美的本质说
3
作者
章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44-46,共3页
作为一种美学学说 ,实践美学有巨大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导源于其用实践这一范畴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 ,推导出美学的一系列其他命题 ,从而抹杀了美的情感性、精神性和超越性。对理论的批评要以对其...
作为一种美学学说 ,实践美学有巨大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导源于其用实践这一范畴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 ,推导出美学的一系列其他命题 ,从而抹杀了美的情感性、精神性和超越性。对理论的批评要以对其正确的把握为前提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学流派
艺术
自由
审美
审美活动
美
本质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
被引量:
5
1
作者
王利华
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7-128,共12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社会生态史研究"(05JJD77012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自然物种的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果,与人们的自然认知方式、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是这方面值得深入考察的一个典型案例。竹子早在先秦时代即开始被"比"之人的品德;中古时代,其人格形象逐渐丰满,成为逸人高士和君子贤人的化身;宋以后更是被文人墨客引为情志相通、高雅脱俗的挚友,直至"身与竹化"、人竹不分。文人与竹子的心灵对话,既以竹的自然禀赋和地理分布为基础,亦与社会政治变动和思想文化嬗变紧密相关;竹子的理想人格化,乃是自然—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结果。在它背后发挥作用的,则是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万物有情的情感方式和"比德"自然的审美方式。相关史实不仅反映了竹子这个特殊自然物种对文人精神的影响,而且呈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交相阐释的某些机理。
关键词
环境史
自然物种
竹子
理想人格化
Key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natural
species
bamboo
ideal
personification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历史学]
X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传统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文性与当代人聚环境
被引量:
2
2
作者
祁今燕
李明
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出处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89-91,共3页
文摘
阐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经过了长期的演化,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了理论上的统一,终于形成了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包括了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地理特貌的景观类别。中国具有丰富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自然地貌、地域性民俗方面的差异所呈现的独特性,遍布于广大的城镇建筑与地理特征当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感情和审美习惯。历史人文景观所体现出的清晰的主脉,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有所契合,即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上的佐证,这些理论将人的行为与外部环境理解为统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关键词
自然人格化
德与和
历史人文景观
人聚环境
Keywords
natural
personification
virtue
and
harmonious
historical
humane
landscape
gather
environment
分类号
TU832.51 [建筑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实践、自然人化与超理性追求——也评实践美学的美的本质说
3
作者
章辉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44-46,共3页
文摘
作为一种美学学说 ,实践美学有巨大的历史贡献 ,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导源于其用实践这一范畴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 ,推导出美学的一系列其他命题 ,从而抹杀了美的情感性、精神性和超越性。对理论的批评要以对其正确的把握为前提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 。
关键词
中国
美学流派
艺术
自由
审美
审美活动
美
本质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Keywords
practical-esthetics
post-practical-esthetics
natural
-
personification
sur-rationalism
分类号
B83-069 [哲学宗教—美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环境史视野下的自然物种人格化——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心灵交契
王利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5
原文传递
2
传统自然认识论中的人文性与当代人聚环境
祁今燕
李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实践、自然人化与超理性追求——也评实践美学的美的本质说
章辉
《荆州师专学报》
2000
0
全文增补中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