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道德及其演进
1
作者 肖时秋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36-38,共3页
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道德是逐步演进的。自然道德的特性是本能的共同感受,适应于小群体的生活方式,并由此而演化出具有抽象特性的道德准则,适应于大群体的生活方式。自然道德的演进过程既有冲突又有合作。
关键词 自然道德 道德的演进 共同感受 抽象规则
下载PDF
程颐“理欲之辨”浅析
2
作者 刘燕芸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5-68,共4页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 理欲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古老命题。程颐承认"人欲"的客观存在,但反对过分的欲望。他认为"人欲"出于"私心","天理"出于"道心",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提出"损人欲以复天理"。戴震的一句"以理杀人"为这个被后世非难最多的主张盖棺论定。"存理灭欲"一方面是个人的情感意念从世俗环境中超拔的净化过程,表现出理学道德的纯洁和崇高;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利用后,被理解为对自然情欲的谴责和对道德教条的屈从,从而大大削弱了理学的道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天理 人欲 私欲
下载PDF
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彩业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44-46,共3页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 中国几千年来传诵的"不言利"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但忽视了作为人所需要的包括政治上、精神和物质上的一切权"利",而且从客观上还鼓励了某些人的道德沦丧,所以,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道德,决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作为道德教育者必须从这一点出发,一方面使道德教育适应人的天性发展,另一方面在自爱和爱他的基础上发现那种高贵精神和思想的种子,从这样的人身上着手道德精神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权利 义务 自然主义 道德重建
下载PDF
原始生命的艺术呈现——解读沈从文的《看虹录》 被引量:2
4
作者 樊朝刚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6-89,共4页
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 沈从文的《看虹录》以湘西的原始自然文化为母体,以表现人性美为创作目的。他在继承老庄"道法自然,物我合一"哲学内核的基础上,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自然而又含蓄的描写,进而展现了人类健康优美、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原始内生命形式和"天人合一"式的自然道德形式,使他的作品彰显出了独特的现代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看虹录》 内生命形式 自然道德形式
下载PDF
论开明自然主义的道德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帅 殷杰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62,共6页
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借用生物学理论阐释了语境对道德理论的限制作用,哲学的情境主义者使用社会心理学证据揭示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巨大影响,应用伦理学研究凸显了语境是实践道德重要来源这一事实。道德在规范伦理学原理层面与应用伦理学... 新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借用生物学理论阐释了语境对道德理论的限制作用,哲学的情境主义者使用社会心理学证据揭示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巨大影响,应用伦理学研究凸显了语境是实践道德重要来源这一事实。道德在规范伦理学原理层面与应用伦理学实践层面的语境敏感性,决定了实证科学介入道德研究的必要性。而自然化道德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凸显跨学科研究对于道德理论发展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暴露了实证科学在推进道德理论方面的局限性。因此,自然化道德研究应当秉承一种开明自然主义的立场,以多元主义的方法论推进道德研究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敏感性 自然化道德研究 开明自然主义
原文传递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德育新启示
6
作者 苗曼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97-98,108,共3页
以自强不息,即通过自强达到个体人格的不息发展。只有在个体人格的强健发展基础上,才可能做到对别人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不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更具有着内在的承接与递进的关系。从"天行健"到"自强不息&quo... 以自强不息,即通过自强达到个体人格的不息发展。只有在个体人格的强健发展基础上,才可能做到对别人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不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更具有着内在的承接与递进的关系。从"天行健"到"自强不息",从"地势坤"到"厚德载物",蕴涵着一种自然德育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人格发展 自然德育
下载PDF
《红字》: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对抗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黎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2期262-264,共3页
《红字》由于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意义纷呈,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笔者认为,就道德意义而言,《红字》描写了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之间... 《红字》由于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意义纷呈,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笔者认为,就道德意义而言,《红字》描写了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之间的对抗,发出了清教道德开始土崩瓦解,自然法则最终胜利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字》 自然法则 道德法则 对抗
下载PDF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8
作者 杜莉梅 马汉钦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81-82,共2页
本文意在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以期对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支持。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德育资源 高校德育工作
下载PDF
自然法隐退了吗?——反思法律-政治中的普遍正义空间 被引量:1
9
作者 翁开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9-95,共7页
与以道德价值和普遍正义为圭臬的正统自然法理念相异,近世多元化和相对主义促成了以商谈为基础、政治道德意义上的正义理念,产生了政治对道德伦理中立的诉求。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国际国内制度实践中,以道德价值为正义基石的自然法在... 与以道德价值和普遍正义为圭臬的正统自然法理念相异,近世多元化和相对主义促成了以商谈为基础、政治道德意义上的正义理念,产生了政治对道德伦理中立的诉求。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国际国内制度实践中,以道德价值为正义基石的自然法在法律-政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别是法律-政治活动的实践理性过程——判断和决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关注自然法原则及其推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义原则无论是作为契约政治的中立“政治道德”,还是在一般道德伦理意义上、以道德为基础的原则,即正义与道德伦理理念的关系与离合将是自然法的下一个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法 道德的正义原则 自然法推理 法律—政治
原文传递
论汪琬散文思想中的“道”学观
10
作者 郭福宏 《天中学刊》 2007年第6期70-73,共4页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自然 道德之“道” 实用 致世之“道”
下载PDF
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11
作者 彭正海 王锋 《绿色科技》 2017年第9期243-245,共3页
指出了卢梭的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介绍了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以及卢梭提出的分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探讨了卢梭伦理教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卢梭 自然主义 家庭教育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