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杂交与物种形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玉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5-576,共12页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杂交对物种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倍化和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是通过杂交产生新种的两种主要方式。普遍的观点认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而越来越多染色体倍性相同物种之间杂交现象的发现,说明同倍体杂...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杂交对物种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倍化和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是通过杂交产生新种的两种主要方式。普遍的观点认为多倍化是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动力,而越来越多染色体倍性相同物种之间杂交现象的发现,说明同倍体杂交也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目前按严格标准确定的同倍体物种形成案例相对较少,还亟需对更多不同类型的种间杂交带进行形态与分子等多方面证据的调研,并通过模型预测与实测数据分析,来探讨杂交物种形成初期乃至整个过程的遗传基础;更多杂交物种形成的新模式材料,有待于通过分化谱系的历史基因流重建进行鉴定,用于进一步阐释自然选择对于生殖隔离形成的影响、物种形成过程中的生态适应变化和多样性遗传创新的产生规律。本文简要综述了自然杂交的研究历史,阐述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基因组时代杂交与物种形成研究的最近进展,并针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分析见解,以期为后续研究和涉及杂交的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杂交 物种形成 多倍化 同倍体杂交 渐渗杂交
原文传递
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杂交发生及其特点 被引量:15
2
作者 田代科 李春 +3 位作者 肖艳 付乃峰 童毅 吴瑞娟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4-674,共21页
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十分普遍,一直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的热点。秋海棠属(Begonia)为世界最大植物属之一,其种类繁多,但关于自然杂交的相关报道很少。系统调查秋海棠属的自然杂交不仅有利于理解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弄清其资源和解决... 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十分普遍,一直是物种形成和进化研究的热点。秋海棠属(Begonia)为世界最大植物属之一,其种类繁多,但关于自然杂交的相关报道很少。系统调查秋海棠属的自然杂交不仅有利于理解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也是弄清其资源和解决物种分类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对国产秋海棠属植物自然杂交现象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总计29种(占国产已知200种秋海棠的约15%)参与了杂交,产生了31个自然"杂种"约50个居群。其中,掌叶秋海棠(B.hemsleyana)和粗喙秋海棠(B.longifolia)参与杂交程度最高,分别与另外的8种和7种秋海棠发生了杂交;而裂叶秋海棠(B.palmata)发生杂交的居群最多,达16处。自然杂交以云南(尤其是南部)发生频率最高,一共有20种参与,产生了31处杂交居群;台湾和广西次之。杂交多为单向发生,个体以F1代个体为主,尚未脱离亲本独立成种。野外传粉生物学初步观察发现:秋海棠的主要访花昆虫为食蚜蝇类,其次是蜜蜂科,但各自传粉特点及效率尚待进一步研究。杂种及疑似亲本的鉴定可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人工重复杂交等综合方法实现。杂种的基因组大小(C值)等于或接近两亲本的平均值,误差通常小于10%,有助于辅助鉴定杂种及亲本。我们总结后认为杂交发生及杂种形成必须满足5个条件:(1)重叠或邻近分布;(2)花期相遇;(3)有效传粉媒介;(4)杂交亲和;(5)适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小生境及气候条件。据此,我们预测了国产秋海棠属未来可能发生的约40个新杂交组合的可能亲本及地点。到目前为止,尽管所有已知的秋海棠杂种尚未形成真正的新物种,但是,为了满足科学研究及实践交流的需要,建议按照新分类群发表的严格要求,将"杂种"逐一开展调查研究并整理发表,并将其作为物种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单元对待。鉴于秋海棠属的杂种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海棠属 自然杂交 发生频率 特殊分类单元 杂交方向 传粉
原文传递
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调查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磊 李作洲 +3 位作者 刘春燕 刘吉祥 蒋水平 阎永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5年第4期55-58,共4页
为了解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分布现状及发掘具有育种价值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对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了6个猕猴桃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毛花猕猴桃、阔叶猕猴桃、黄毛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共19... 为了解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分布现状及发掘具有育种价值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对贵州东部地区猕猴桃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了6个猕猴桃种(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毛花猕猴桃、阔叶猕猴桃、黄毛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共197份材料(枝条和果实),海拔跨越590~1 691 m,其中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单果重分别高达55g、17g和20g。此外,野生猕猴桃种间具有同域分布及天然杂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种质资源 同域分布 天然杂交
下载PDF
利用荧光SSR标记鉴定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军 游小妹 陈常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81-1993,共13页
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 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24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542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88,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为1.18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7和0.591;(2)遗传距离聚类将各供试样品划分为4类,群体1主要为‘丹桂’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2主要为‘丹桂’、‘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与福建省乌龙茶品种;群体3主要为‘白鸡冠’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4主要为福建省绿茶品种;(3)‘丹桂’、‘白鸡冠’和‘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与福建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117、0.107;(4)群体1亚群b内‘丹桂’自然杂交后代模拟亲本准确率为77.8%,模拟父本主要为福建乌龙茶品种,与群体2(亚群a)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别为0.899、0.043、5.480;(5)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5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亲缘关系 亲本模拟 自然杂交 遗传背景
下载PDF
自然杂交对植物物种生存进化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闫晓慧 胡世俊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8,F0003,共6页
自然杂交是一个常见现象,人类活动正加速自然杂交的发生,人类干扰导致的非自然的杂交过程对物种的生存、进化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根据文献对近年来自然杂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自然杂交不仅影响着物种的生存、进化,也对物种的保护... 自然杂交是一个常见现象,人类活动正加速自然杂交的发生,人类干扰导致的非自然的杂交过程对物种的生存、进化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本文根据文献对近年来自然杂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自然杂交不仅影响着物种的生存、进化,也对物种的保护问题带来许多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挑战。杂交与遗传渗入有利于提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原材料。遗传渗入有利于增加物种的适应性变异,甚至导致新的生态型、新物种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当小种群与大种群发生杂交时,小种群很易受遗传同化的影响而灭绝。自然杂交对生物学物种概念提出了挑战,自然杂交往往模糊种间边界,形成分类学及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困难类群。自然杂交能通过强化种间生殖隔离机制来促进类群间的进化趋异,也能导致种间生殖隔离机制的崩溃,引起物种的融合而降低生物多样性。文章认为在当前生物入侵、物种灭绝加速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关注在什么条件下隔离机制被打破导致杂交的发生、遗传渗入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交及遗传渗入对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杂交 遗传渗入 物种 生殖隔离
原文传递
自然杂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7
6
作者 商辉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3-688,共6页
物种之间的杂交事件在自然界中时常发生,虽然大部分自然杂交会成为进化的盲端而被淘汰,但仍有一部分自然杂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自然杂交认识的深入,人们对其是否具有保护价值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遗传多样... 物种之间的杂交事件在自然界中时常发生,虽然大部分自然杂交会成为进化的盲端而被淘汰,但仍有一部分自然杂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自然杂交认识的深入,人们对其是否具有保护价值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综述了自然杂交在物种进化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为并不是所有杂交都存在着物种逆转的危险,一些杂交事件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物种的环境适应性。同时,我们结合近年来自然杂交的研究案例,提出自然杂交的保护原则:对父母本没有威胁,同时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自然杂交应该予以保护。希望该建议为国家制定物种保护法律法规和编制红色名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杂交 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 红色名录
原文传递
基于形态性状及Adh1基因序列的芒与五节芒自然杂交现象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朱明东 蒋建雄 +4 位作者 肖亮 艾辛 覃静萍 陈智勇 易自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本研究通过对13份芒与五节芒17个形态性状及Adh1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芒与五节芒的自然杂交现象。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疑似杂交种AD431与五节芒类群(AA335和AD625)聚为一类,疑似杂交种AA343、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 本研究通过对13份芒与五节芒17个形态性状及Adh1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芒与五节芒的自然杂交现象。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疑似杂交种AD431与五节芒类群(AA335和AD625)聚为一类,疑似杂交种AA343、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与芒类群(AD623、AD512、AD620、AD619和AD627)聚为一类。Adh1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五节芒和芒的材料分别聚成2个明显分开的分支,所有的疑似杂交种中均检测到2种Adh1基因单倍型的存在,其中1个单倍型在系统树中与芒聚为一类,另1个单倍型与五节芒聚为一类。本研究的结果确证了AD431、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这6个疑似杂交种的真实性,证实了芒与五节芒种间确实存在自然杂交现象,为进一步阐明芒和五节芒的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节芒 表型性状 Adh1基因 自然杂交
下载PDF
四川鞍子河保护区发现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的自然杂交 被引量:5
8
作者 史晓昀 付强 +3 位作者 王磊 蒋泽银 施小刚 李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0-663,共4页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锦鸡(C.amherstiae)为鸡形目雉科锦鸡属物种,分布区全部或大部位于中国境内,在四川中部至南部、云南省东北部等地有局部重叠。两者在圈养条件下可杂交,但野外环境下自然杂交报道极少。2016年10月14日,在四川省鞍子河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本底调查中,红外相机记录到一只成年雄性锦鸡。该个体兼具红腹锦鸡与白腹锦鸡成年雄性的羽色特征,为两种锦鸡的自然杂交后代。锦鸡属自然杂交的记录较少,本次发现证实成都盆地西缘的邛崃山位于本属两物种的分布重叠区内,且存在偶见的杂交现象,为进一步探明锦鸡属分布重叠区及杂交现象发生的空间范围、研究锦鸡属物种的分化历史与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白腹锦鸡 自然杂交 鞍子河自然保护区 邛崃山
原文传递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卢宝荣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4期217-223,共7页
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基因渐渗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适合度
下载PDF
同域分布共享传粉者的鼠尾草属植物的生殖隔离 被引量:5
10
作者 魏宇昆 黄艳波 李桂彬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8-614,共7页
生殖隔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为了揭示生殖隔离在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同域分布的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 生殖隔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形成阶段、方式和强度不完全相同。为了揭示生殖隔离在鼠尾草属(Salvia)物种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同域分布的舌瓣鼠尾草(S.liguliloba)和南丹参(S.bowleyana)的开花、传粉和生殖隔离,利用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检测它们的种间遗传相容程度。结果表明,在花的形态结构、花及花序的生长、着生方式与数量特征上,2种鼠尾草属植物均差异显著(P<0.05)。2种鼠尾草属植物共享同一种有效传粉昆虫——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但通过访花行为的显著差异和明显不同的花粉落置部位,有效避免了异源花粉干扰。人工杂交授粉的结果表明2个物种间遗传相容性较高,互为亲本的杂交结实率分别达到77.8±10.7%和78.7±11.2%。我们的研究表明,同域分布、花期重叠且共享唯一传粉者的2种鼠尾草属植物,以花部的传粉结构和传粉部位的差异,产生了较高程度的传粉前生殖隔离,避免了物种间的异源花粉干扰和自然杂交,保障各自较高的繁殖成效,以维持自然种群的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隔离 遗传相容性 物种多样性 自然杂交 三条熊蜂
原文传递
中国双盖蕨属一新记录种——Diplazium × kidoi Sa. Kurata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钰峰 韦宏金 +2 位作者 卫然 戴锡玲 严岳鸿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6-339,共4页
首次报道了中国双盖蕨属一新记录种,中日双盖蕨(Diplazium×kidoi Sa.Kurata),该种是耳羽短肠蕨(D.wichurae(Mett.)Diels)和薄叶双盖蕨(D.pinfaense Ching)的杂交种。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中日双盖蕨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两个亲本的... 首次报道了中国双盖蕨属一新记录种,中日双盖蕨(Diplazium×kidoi Sa.Kurata),该种是耳羽短肠蕨(D.wichurae(Mett.)Diels)和薄叶双盖蕨(D.pinfaense Ching)的杂交种。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中日双盖蕨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两个亲本的差别。D.×kidoi的发现对研究异域杂交物种形成和认识蕨类植物物种形成中广泛存在的杂交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蹄盖蕨科 蕨类植物 自然杂交 新记录种
下载PDF
鼠尾草属新品种‘奶油黄桃’‘草莓布丁’和‘提拉米苏’
12
作者 刘清山 常宇航 +5 位作者 黄艳波 肖汉文 刘德团 马永鹏 祁哲晨 魏宇昆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45-146,共2页
‘奶油黄桃’‘草莓布丁’和‘提拉米苏’是从黄花鼠尾草(Salvia flava Diels)和栗色鼠尾草(S.castanea Diels)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三者花冠筒颜色均为紫色系,主要区别在下唇颜色,‘奶油黄桃’下唇紫色边缘与中央黄色相互晕... ‘奶油黄桃’‘草莓布丁’和‘提拉米苏’是从黄花鼠尾草(Salvia flava Diels)和栗色鼠尾草(S.castanea Diels)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三者花冠筒颜色均为紫色系,主要区别在下唇颜色,‘奶油黄桃’下唇紫色边缘与中央黄色相互晕染,‘草莓布丁’下唇为大块鲜黄色,‘提拉米苏’下唇则为紫红色,底色中分布有鲜艳的黄色斑点。三者叶形介于亲本之间,均可用于温带气候区的园林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尾草属 自然杂交 品种
原文传递
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研究综述(I)─-天然杂交的特点及其类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子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6-49,共4页
文章对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主要从下方面阐述了木本植物天然杂交各个时期的研究进展:1)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特点:2)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积累;3)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类型。而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方法及... 文章对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主要从下方面阐述了木本植物天然杂交各个时期的研究进展:1)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特点:2)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积累;3)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类型。而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种的研究方法及杂交种在演化上的意义将后续发表。从木本植物天然杂交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种的研究,已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木本植物的天然杂交的了解,也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于森林树种的系统演化、遗传学、育种学及人工杂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天然杂交 杂交种
下载PDF
野牡丹属两个海南特有种与同属广布种自然杂交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秋杰 蔡亚城 +4 位作者 黄伟伦 吴伟 代色平 王峰 周仁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8-646,共9页
自然杂交既可以在物种形成、遗传交换和适应性进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造成稀有种的下降甚至灭绝以及超级入侵种的产生。涉及到稀有种的自然杂交研究可以为稀有种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和枝毛... 自然杂交既可以在物种形成、遗传交换和适应性进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造成稀有种的下降甚至灭绝以及超级入侵种的产生。涉及到稀有种的自然杂交研究可以为稀有种的保护提供重要的信息。紫毛野牡丹(Melastoma penicillatum)和枝毛野牡丹(M.dendrisetosum)是野牡丹属的两个海南特有种,其中枝毛野牡丹已处于濒危状态。我们的野外调查和形态观察发现,海南吊罗山存在紫毛野牡丹和野牡丹(M.candidum)以及枝毛野牡丹和毛菍(M.sanguineum)的嫌疑杂种个体。本研究测定并分析了这些嫌疑杂种及其嫌疑亲本的4个核基因和5个叶绿体基因间隔区序列,发现嫌疑杂种个体在嫌疑亲本物种的固定替换位点上均为嫌疑亲本物种碱基的杂合状态,单倍型网络分析表明所有嫌疑杂种个体在每个核基因上均具有来自两个嫌疑亲本的等位基因,证实了紫毛野牡丹和野牡丹,以及枝毛野牡丹和毛菍之间确实存在自然杂交。另外,相对于其他野牡丹属物种,枝毛野牡丹具有极低的遗传多样性。因为紫毛野牡丹和野牡丹、枝毛野牡丹和毛菍之间均存在很强的生态隔离,所以因公路修建而造成的生境干扰可能造成了这两个杂交事件的发生。因此避免生境干扰是保护这两个海南特有种最关键的手段。除此之外,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种子萌发或枝条扦插繁殖,然后将幼苗种植到合适生境中是扩大种群的另一个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牡丹属 自然杂交 濒危物种 核基因 叶绿体基因间隔区 保护
原文传递
8个‘丹桂’杂交新品系初步鉴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小妹 陈常颂 +3 位作者 钟秋生 陈志辉 林郑和 单睿阳 《茶叶学报》 2015年第2期85-90,共6页
以黄棱为对照,对8个从丹桂自然杂交后代选育的新品系的特征特性、鲜叶产量、制茶品质、光合特性、生化成分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系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片大小为中叶或小叶,叶片稍上斜着生,芽叶黄绿色,茸毛少... 以黄棱为对照,对8个从丹桂自然杂交后代选育的新品系的特征特性、鲜叶产量、制茶品质、光合特性、生化成分等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系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片大小为中叶或小叶,叶片稍上斜着生,芽叶黄绿色,茸毛少;DG-1、DG-3、DG-5、DG-7、DG-8等品系3年平均鲜叶产量均比对照高;乌龙茶感官品质3年平均总分DG-1、DG-2、DG-5和DG-8等较高,总体表现为花香较显、味较醇爽;净光合速率为10.68~14.22 μmol·m-2·s^-1,DG-6最高,DG-2最低;蒸腾速率为2.58~4.65 mol·m^-2·sl,DG-1最高,DG-4最低;氨基酸含量为3.58%~6.41%,DG-1、DG-3、DG-5等品系较高;EGCG含量为83.95~113.4mg·g^-1,DG-4、DG-7较高;儿茶素总量为156.20~208.46 mg·g^-1,DG-4、DG-6、DG-8等品系较高.经综合鉴定,DG-1、DG-5和DG-8三个新品系的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桂 自然杂交 新品系 鉴定
下载PDF
Molecular evidence for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Sonneratia alba and S. griffithii 被引量:2
16
作者 Suo QIU Ren-Chao ZHOU +3 位作者 Yun-Qin LI Sonjai HAVANOND Chanop JAENGJAI Su-Hua SHI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1-395,共5页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has been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mangrove genus Sonneratia. However, no natural hybridization has been reported between Sonneratia alba and S. griffithii to date, despite their overlap-p...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has been frequently observed in the mangrove genus Sonneratia. However, no natural hybridization has been reported between Sonneratia alba and S. griffithii to date, despite their 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in the coast of Andaman Sea. In this study, cysteine proteinase inhibitor gene (cpi) from the nuclear genome, and two intergenic spacers (trnL-trnF and trnV-trnM) from the chloroplast genome, were se-quenced to determine whether natural hybridization took plac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Our results revealed two distinct types of cpi sequences from the putative hybrid matching those acquired from S. griffithii and S. alba, respectively. Sequencing of the chloroplast trnL-trnF and trnV-trnM regions showed that S. alba differed from S. griffithii by one nucleotide in each region, and the putative hybrid had the identical sequences with S. griffithii. Molecular data demonstrated clearly that there indeed existed natural hybridization between S. alba and S. grif-fithii, and that S. griffithii was the maternal parent in this hybridization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桑属 分子进化 杂交配种 生物进化
下载PDF
南京地区黑松与马尾松的自然杂交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天华 徐进 +2 位作者 赖焕林 王章荣 汪企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4期6-12,共7页
研究了南京地区黑松和马尾松间所产生的自然杂种。杂种可分三类:偏马尾松型、双亲中间及偏黑松类型,其中中间类型占多数。并从枝叶形态特征(包括幼苗和成年);针叶比较解剖;球果种子性状;年生长节律;高、径生长;材积生长;木材... 研究了南京地区黑松和马尾松间所产生的自然杂种。杂种可分三类:偏马尾松型、双亲中间及偏黑松类型,其中中间类型占多数。并从枝叶形态特征(包括幼苗和成年);针叶比较解剖;球果种子性状;年生长节律;高、径生长;材积生长;木材容重;抗松材线虫以及核型等方面进行了自然杂种和双亲比较,证明该自然杂种具明显杂种优势,对该自然杂种的利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松 马尾松 自然杂交
下载PDF
印楝属植物表型变异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利利 吴疆翀 +2 位作者 彭兴民 郑益兴 张燕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 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 0.95 cm和7.00 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属 形态特征 聚类分析 变异程度 自然杂交
下载PDF
一个种还是多个种? 简化基因组及其形态学证据揭示中国白桫椤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分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莫日根高娃 商辉 +2 位作者 刘保东 康明 严岳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6-1204,共9页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生殖隔离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关键;然而物种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分化演变之中,已经稳定成型但尚未到达分化后期的物种可能存在不完全的生殖隔离。对于物种的认识不能单从某一侧面或局部特征来界定,而...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生殖隔离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关键;然而物种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分化演变之中,已经稳定成型但尚未到达分化后期的物种可能存在不完全的生殖隔离。对于物种的认识不能单从某一侧面或局部特征来界定,而应通过"整合物种概念"来确定物种地位。Flora of China记载了中国产白桫椤属(Sphaeropteris)2种,即白桫椤(S.brunoniana)和笔筒树(S.lepifera),并认为原产中国海南的海南白桫椤(S.hainanensis)和白桫椤为同一物种而将其并入白桫椤;但海南白桫椤在形态上已出现了分化。为探讨白桫椤及其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和物种多样性分化的情况,本文采集到9个居群共21个样本,通过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单核苷酸变异位点(SNP),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主成分及遗传结构的分析,并结合叶片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和孢子形态的观察测量。结果表明,海南白桫椤不仅与云南产白桫椤的基因型不同,且在叶片特征和孢子纹饰上有明显差异;但两个居群的生殖隔离较弱,在广西沿海地区形成杂交产物,其叶片特征为亲本的中间类型。因此,我们认为海南白桫椤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一个处在分化路上的物种,建议恢复其物种地位;广西产白桫椤为自然杂交群体,应另处理为独立的自然杂交分类群--广西白桫椤(S. brunoniana×haina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桫椤属 海南白桫椤 物种分化 自然杂交 基于测序的基因分型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结合分子手段和形态分析验证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的自然杂交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硕理 田晓玲 +3 位作者 黄承玲 王灵军 冯元 张敬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637,共11页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开展杜鹃属自然杂交研究可为分类修订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文以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百里保护区)和云南石宝山分布的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马缨杜鹃(R.d... 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开展杜鹃属自然杂交研究可为分类修订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本文以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百里保护区)和云南石宝山分布的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马缨杜鹃(R.delavayi)及两种间疑似自然杂交后代和人工杂交后代个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特征比较、核基因间隔序列ITS以及叶绿体基因片段trnL-trn F、rbcL和trnH-psb A测序特征分析,发现疑似自然杂交后代与人工杂交后代形态特征介于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之间;4个DNA片段序列均能区分大白杜鹃和马缨杜鹃,同一物种的不同居群在叶绿体基因片段rbcL、trnH-psb A序列存在差异位点;所有人工杂交后代个体和1个石宝山疑似杂交个体均以大白杜鹃为母本,所有百里保护区疑似杂交个体和6个石宝山疑似杂交个体以马缨杜鹃为母本。本研究证实了大白杜鹃与马缨杜鹃在百里保护区和云南石宝山存在自然杂交现象,杂交为双向且自然杂交后代绝大多数以马缨杜鹃为母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属 自然杂交 形态特征 DNA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