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养分、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4
1
作者 吴玉森 张艳敏 +5 位作者 冀晓昊 张芮 刘大亮 张宗营 李文燕 陈学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9-108,共10页
【目的】探讨多年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中国盐碱地改良及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方法】以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生草2年、... 【目的】探讨多年自然生草对黄河三角洲梨园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中国盐碱地改良及果园生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基本资料。【方法】以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生草2年、4年和7年的黄金梨[Pyrus pyrifolia(Burm.f.).cv.Nakai]园土壤及果实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分别测定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水溶性总盐、有机质、矿质元素及酶活性等土壤生化性状及果实品质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自然生草不仅显著提高了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同时有效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在0—20 cm表土层,自然生草2年的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自然生草7年的土壤硝态N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但在20—40 cm亚表层,生草2—7年土壤硝态N等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自然生草7年梨园的0—20 cm表层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9 mg.g-1和1.25 mg.g-1,分别是对照的3.8倍和1.5倍,而二者在20—40 cm亚表层无显著差异;自然生草4年及7年的果实脆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香气总量、总糖含量及糖酸比均明显高于生草2年的各项指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在0—20 cm表土层,土壤5种酶活性与N、P、K、Mg及Zn大都极显著正相关;而在20—40 cm亚表层,除过氧化氢酶外,其它4种酶活性与所有养分间的相关性大都不显著。【结论】自然生草对降低黄河三角洲梨园0—40 cm不同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明显作用;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自然生草能有效提高参试梨园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并提升果实鲜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园 自然生草 土壤营养 酶活性 果实品质
下载PDF
思茅松天然种群及其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34
2
作者 陈少瑜 赵文书 王炯 《福建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思茅松 3个天然种群和思茅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研究。 9种同工酶系统 16个基因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思茅松天然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多态位点比率P =70 1% ...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思茅松 3个天然种群和思茅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研究。 9种同工酶系统 16个基因位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思茅松天然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多态位点比率P =70 1% ,等位基因平均数A =2 2 7,平均预期杂合度He=0 2 91;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基因分化系数GST=0 0 5 2。思茅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较天然种群丰富 ,以上各遗传参数值依次为P =73 5 % ,A =2 4 2 ,He =0 2 9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天然种群 种子园 同工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冯冰 马百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1-945,共5页
以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和游离酶为生物催化剂的生物转化技术,广泛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和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其反应包括水解、羟化、糖基化、酯化等多种类型,在生物转化体系的筛选、转化条件的优化、转化率的提高及酶的分离纯化方... 以植物细胞培养、微生物和游离酶为生物催化剂的生物转化技术,广泛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和对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其反应包括水解、羟化、糖基化、酯化等多种类型,在生物转化体系的筛选、转化条件的优化、转化率的提高及酶的分离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这对于增加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促进珍稀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多个环节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生物转化 微生物 游离酶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土壤酶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于昊天 黄时豪 +3 位作者 刘亚军 寇文伯 刘以珍 吴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15-1722,共8页
为探明淡水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以鄱阳湖区内典型的苔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剖面深度为1 m共5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土壤,对土壤酶[Bglu(β-葡萄糖苷酶)、NAG(... 为探明淡水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以鄱阳湖区内典型的苔草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剖面深度为1 m共5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的土壤,对土壤酶[Bglu(β-葡萄糖苷酶)、NA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Bxyl(β-木糖苷酶)、Phos(酸性磷酸酶)、Phox(酚氧化酶)、Pero(过氧化物酶)]活性、w(MB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w(MBN)(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代表微生物功能活性的土壤酶和w(MBC)、w(MBN)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层(0~20 cm)土壤中的酶活性和w(MBC)、w(MBN)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土壤酶活性随着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不一,但总体酶活性在土壤深度为>40~60 cm时达到稳定,并且仍都具有较高活性;表层土壤中w(MBC)为65.58~161.90 mg/kg,w(MBN)为7.39~16.28 mg/kg,二者占所研究剖面土壤总微生物碳氮含量的51%~69%.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与有机质AFDM(去灰分干重)、w(TOC)、w(TN)、含水量及pH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w(TOC)、w(TN)是影响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最主要因素.研究显示,土壤深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及土壤性质具有显著影响,表层土壤中微生物功能活性最高,但湿地深层土壤中仍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由微生物参与的代谢活动仍然活跃,深层土壤微生物功能特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湿地 剖面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 微生物功能
下载PDF
产蛋白酶毛霉菌株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嵘 关珊珊 +1 位作者 吕国忠 高晓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对从农家自制豆酱中分离获得的26株毛霉菌株,采用酪素培养基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产蛋白酶活性初筛,获得了高产蛋白酶活力的菌株M-339、M-513和M-808。改变培养温度和培养基配比,采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分别获得了菌株M-339、M-513和... 对从农家自制豆酱中分离获得的26株毛霉菌株,采用酪素培养基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产蛋白酶活性初筛,获得了高产蛋白酶活力的菌株M-339、M-513和M-808。改变培养温度和培养基配比,采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酶活力,分别获得了菌株M-339、M-513和M-808产蛋白酶活力的最佳培养条件。筛选出的菌株有望用于发酵食品的工厂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发酵 培养条件 温度 酶活力
下载PDF
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酶活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萍萍 邓静 +4 位作者 吴华昌 沈芳 左上春 周宏英 于伍全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0-294,共5页
对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含水量、食盐含量、还原糖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总酸及pH)和酶活(淀粉酶,酸性、中性、碱性蛋白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食盐、还原糖、氨氮及总酸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成... 对甜面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含水量、食盐含量、还原糖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总酸及pH)和酶活(淀粉酶,酸性、中性、碱性蛋白酶)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食盐、还原糖、氨氮及总酸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成熟甜面酱中食盐含量为10.12%,还原糖含量为31.18%,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39%,总酸含量为1.53%;含水量、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成熟甜面酱中分别为37.28%、4.10。酶活力逐渐降低,成熟甜面酱中淀粉酶、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活力比发酵初期分别降低了48.11、2.94、36.06、2.27U/g。其中,由于酸性蛋白酶适于在偏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发酵过程中其酶活力均高于中性及碱性蛋白酶活力,且酶活降幅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面酱 自然发酵 理化指标 酶活
原文传递
生物酶的选择对水酶法提取蓖麻油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罗明亮 申爱荣 蒋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59,共5页
研究了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半纤维素酶单因素及其复配酶对提取蓖麻籽总油和清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5种单酶中,以中性蛋白酶为水解酶的提油效果最好,其总油提取率和清油提取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1.17%和62... 研究了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半纤维素酶单因素及其复配酶对提取蓖麻籽总油和清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5种单酶中,以中性蛋白酶为水解酶的提油效果最好,其总油提取率和清油提取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1.17%和62.11%;最佳提取条件为加酶量3%(重量比)、料液比1︰4(质量体积比)、反应温度50℃、酶解时间4 h、pH值6.8;复配酶中,中性蛋白酶+果胶酶的总油提取率最高,为86.93%,而中性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清油提取率最高,为4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油 水酶法提取 中性蛋白酶 复配酶 单因素实验
下载PDF
天然产物的酶法结构修饰 被引量:6
8
作者 姜忠义 许松伟 吴洪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0-226,共7页
为赋予天然产物以新颖和特定的性质 ,往往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修饰 .结构修饰可以通过化学法、微生物法和酶法实现 .其中酶法由于条件温和 ,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 ,操作简便 ,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介绍了糖和糖苷、甾族... 为赋予天然产物以新颖和特定的性质 ,往往需要对其进行结构修饰 .结构修饰可以通过化学法、微生物法和酶法实现 .其中酶法由于条件温和 ,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高 ,操作简便 ,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介绍了糖和糖苷、甾族化合物、β 内酰胺抗生素、氨基酸和多糖类等的酶法结构修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结构修饰 组合酶催化 酶法修饰 糖苷 甾族化合物 多肽 氨基酸
下载PDF
紫胡萝卜色素的提取及对真丝绸的染色性能 被引量:9
9
作者 朱莉娜 吕晓娟 《印染》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7-12,共6页
以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紫胡萝卜色素,并应用于真丝绸染色。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和染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提取剂为体积分数20%的乙醇和1.8%的纤维素酶,超声波功率300 W,料液比1:10,60℃提取60 min。优... 以乙醇为提取剂提取紫胡萝卜色素,并应用于真丝绸染色。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和染色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提取剂为体积分数20%的乙醇和1.8%的纤维素酶,超声波功率300 W,料液比1:10,60℃提取60 min。优化的紫胡萝卜染料真丝绸直接染色工艺为:超声波功率300 W,浴比1:25,40℃染色30min。不同pH值下,紫胡萝卜色素染真丝绸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不同媒染剂染色真丝绸得到不同的颜色:Cu^(2+)媒染得到紫粉色,Fe^(2+)媒染得到蓝灰色。染色后的真丝绸具有良好的耐摩擦色牢度,但耐皂洗色牢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染料 染色 紫胡萝卜 提取 超声波 丝织物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2种起源油松林更新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沈震 武玉荷 +2 位作者 党鹏 刘金良 赵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4,76,共7页
为了解土壤酶活性在黄土高原沟壑区2种起源油松林更新苗根际土壤中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陕西黄龙山林区和甘肃子午岭林区具有代表性立地条件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以林下更新苗为对象,对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理化性质... 为了解土壤酶活性在黄土高原沟壑区2种起源油松林更新苗根际土壤中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选择陕西黄龙山林区和甘肃子午岭林区具有代表性立地条件的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以林下更新苗为对象,对根际土壤的酶活性和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总体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而土壤全磷含量与之相反。2)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总体上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而蔗糖酶活性与之相反。3)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全氮含量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显示,林分起源与土壤全磷、有机碳、pH和含水量存在较大相关性。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油松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引起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油松 天然更新 根际 养分
下载PDF
纸坊沟流域撂荒地环境因子对植被变化的典范对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兵 刘国彬 薛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6-502,共7页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选取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0、1、5、7、10、15、20、25、30、40和50年撂荒地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选取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0、1、5、7、10、15、20、25、30、40和50年撂荒地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从单因子和显著因子2个方面分析土壤养分、地形因素、恢复年限、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因子;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大,土壤性质得到改良;土壤酶活性对植被演替反应迅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P<0.05)。由于土壤酶对土壤系统代谢需求和可利用营养物的直接表达,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可作为土壤微生物和养分的指示物,同时用以评价土地格局改变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过氧化物酶活力 丙二醛含量 产草量
下载PDF
聚酮化合物非天然延伸单元的生物合成与结构改造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俊 金诗雪 +1 位作者 云倩 瞿旭东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聚酮天然产物包括10000多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分子,是获批临床药物中最著名的类别之一。已知活性先导化合物通常需要经过结构修饰改良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从而促进成药开发,但针对聚酮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极具挑战,需要应对... 聚酮天然产物包括10000多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分子,是获批临床药物中最著名的类别之一。已知活性先导化合物通常需要经过结构修饰改良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从而促进成药开发,但针对聚酮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极具挑战,需要应对聚酮骨架中大量的立体中心以及多个惰性碳原子,导致化学合成手段难以对聚酮骨架进行精准和高效的衍生化,因此,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实现其结构优化就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聚酮化合物主要由简单的乙酸盐和丙酸盐结构单元通过聚酮合酶组装而成,而少数存在的具有特殊结构单元的聚酮案例给了研究者以灵感——通过设置和引入非天然结构单元从而有选择性地高效改造聚酮结构。聚酮骨架的生物合成有赖于一个起始单元与多个延伸单元的组装,因此,通过人工设计延伸单元向聚酮引入预期结构被认为是精准高效改造聚酮的有力突破点。本文在此总结了近十年来报道的聚酮非天然延伸单元的三种重要的酶促合成方法,通过挖掘新颖的延伸单元合成酶并探索其底物宽泛性,或利用酶工程手段改造延伸单元合成酶的底物催化范围,获得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延伸单元。此外,本文还归纳了利用非天然延伸单元对聚酮结构进行改造的案例,借助聚酮的天然合成途径或利用改造的合成途径达到预期目的。最后,作者讨论了该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及可优化的研究方向,包括聚酮合酶对非天然延伸单元的兼容性问题、非天然延伸单元的前体供给等。近年来,利用非天然延伸单元改造聚酮结构的研究兴趣和热度日益高涨,本文绘制了一份基于延伸单元改造聚酮结构研究的简明清晰的图谱,期望为加速聚酮类药物的高效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聚酮化合物 聚酮合酶 延伸单元 生物合成 酶工程
下载PDF
天然草原施用稀土微肥的土壤生物活性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晓玲 赵吉 +1 位作者 包青海 邵玉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羊草草原设置的稀土微肥控制试验区内,对草原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浓度的喷施稀土微肥处理,测定分析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在牧草生长季...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天然羊草草原设置的稀土微肥控制试验区内,对草原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浓度的喷施稀土微肥处理,测定分析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在牧草生长季,喷施1000mg·L-1稀土微肥可刺激羊草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多,特别是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磷酸酶、脲酶等土壤酶的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加速了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成为稀土微肥促进牧草增产的主要土壤生物学机理。不同浓度和不同次数喷施或灌施稀土微肥对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和不同土壤酶的活性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并与其作用时间有关,稀土微肥作用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刺激有效,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总体分析,1~2次·a-1喷施1000mg·L-1稀土微肥效果最佳。如喷施浓度过高,则会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原 稀土微肥 土壤 生物活性 施肥效果 根际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4种天然产物对福寿螺肝脏和头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岑小凤 李晶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3-421,共9页
【目的】寻找防治福寿螺的天然杀螺剂并初步探寻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福寿螺死亡率,肝功能和头足运动能力相关酶活性为综合评价指标测定槲皮素、木犀草苷、芹菜素和香草酸4种天然产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活性最佳... 【目的】寻找防治福寿螺的天然杀螺剂并初步探寻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福寿螺死亡率,肝功能和头足运动能力相关酶活性为综合评价指标测定槲皮素、木犀草苷、芹菜素和香草酸4种天然产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活性,并在此基础上优选出活性最佳的化合物进行RT-qPCR结果验证。【结果】槲皮素、木犀草苷、芹菜素和香草酸对福寿螺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5.0%、27.3%、23.5%和12.0%;与空白组相比,福寿螺肝脏中的ALT/GPT酶活性分别降低了72.9%、58.9%、66.8%和66.5%,肝脏中AST/GOT酶活性分别升高115.5%、103.8%、70.5%和88.2%;福寿螺头足中AChE活性分别下降43.9%、29.6%、24.8%和42.2%,NOS活性分别下降55.9%、38.8%、37.9%和30.2%。研究发现,槲皮素的杀螺效果最好,并进一步对其进行RT-qPCR测定。在槲皮素胁迫下,福寿螺肝脏中SOD和CAT的mRNA表达量以及头足中SOD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肝脏中IDH的mRNA表达量和头足中TM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槲皮素通过影响福寿螺肝脏和头足的正常生理功能发挥杀螺效果,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螺剂先导化合物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天然产物 肝脏 头足 酶活性
下载PDF
Evaluating mechanism of banana pseudo-stem retting using seawater:A cost-effective surface pre-treatment approach
15
作者 Prince Hotor Ahmed H.Hassanin +4 位作者 Osbert Akatwijuka Mohamed A.H.Gepreel Mitsuo Yamamoto Yukie Saito Ahmed Abdel-Mawgood 《Journal of Bioresources and Bioproducts》 EI CSCD 2024年第3期322-335,共14页
Retting has been employed to extract natural fibers from agricultural wastes as a biological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for centuries.With its global abundance,banana pseudo-stem is a promising agro-waste for lignoce... Retting has been employed to extract natural fibers from agricultural wastes as a biological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for centuries.With its global abundance,banana pseudo-stem is a promising agro-waste for lignocellulosic fiber extraction.In this study,fiber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pseudo-stems after being pre-treated under four conditions using seawater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up to 35 d Bacterial isolation from the fresh seawater sample and screening for ligninolytic ability were conducted.Bacterial load as well as laccase and manganese peroxidase enzyme activity profile assay during the retting duration were analyze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and X-day diffraction(XRD)analyse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both pre-treated and untreated extracted fibers.The results shows that six out of the eight bacterial isolates had the ability to degrade lignin.The treatments(Raw stem+Raw seawater)and(Autoclaved stem+Raw seawater)recorded the highest viable bacterial load of 9.24×102 and 4.46×102 CFU,respectively,on the 14th day of the retting process.Additionally,the highest laccase and manganese peroxidase enzymes activity was recorded for(Raw stem+Raw seawater)and(Autoclaved stem+Raw seawater)treatments in the second to the third week.The FT-IR spectra of the pre-treated fibers revealed relative reductions in peaks attributed to polysaccharides and other amorphous substances for all retting conditions.The XRD diffractogram revealed that the crystallinity index(CI)of pre-treated fibers increased in all seawater retting treatment conditions.However,the CI for fibers pre-treated under enzymatic conditions were enhanced even after five weeks.Sequence analysis for selected bacterial isolates showed homology to sequences of Bacillus velezensis,Shewanella sp.L8–5,and Citrobacter amalonaticus and Bacillus subtilis j8 strain.From these findings,it was suggested that physical,biological,and chemical actions were collectively involved in the seawater retting process of banana pseudo-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water retting Banana pseudo-stem natural fiber enzyme activity Colony forming unit
原文传递
无花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沛琳 蒋家璇 +3 位作者 武进雨 孔振杨 季小康 徐礼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3期427-435,共9页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 为了解无花果自然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测定其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糖、总酚、总黄酮、有机酸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这4个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代谢产物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无花果酵素发酵的各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确定自然发酵最优的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持续降低,总黄酮呈现波动变化,总酸、总酚、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无花果酵素中检测出了13种主要有机酸,其中含量比较丰富的是乳酸、琥珀酸、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醛酸和泛酸。在发酵第60天时,综合评价值(CEI)最高,发酵80天之后持续下降,以此可以作为无花果酵素前发酵结束的依据,为无花果酵素发酵阶段精准调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自然发酵 酵素 代谢产物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Establishing Modular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Bicyclomycin from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yclodipeptide
17
作者 Yi-Pei Liu Yu-Heng Zhao +4 位作者 Wen-Qi Zhang Lian Wu Linjuan Huang Gong-Li Tang Jun-Bin H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84-390,共7页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s have emerged as a versatile and powerful platform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biosynthesis and synthetic biology studies.Nevertheless,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natural ...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s have emerged as a versatile and powerful platform for metabolic engineering,biosynthesis and synthetic biology studies.Nevertheless,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 synthesis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 using this system are still limited.Bicyclomycin,a structurally unique and complex diketopiperazine alkaloid,is a clinically promising antibiotic that selectively inhibits the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Rho.Here,we established a modular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 with cascade catalysis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bicyclomycin from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yclodipeptide.The six cell-free expressed biosynthetic enzymes,including five iron-andα-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s and one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were active in converting their substrate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ducts.The co-expressed enzymes in the cell-free module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 related partial pathway.In vitro biosynthesis of bicyclomycin was also achieved by reconstituting the entire biosynthetic pathways(i.e.,six enzymes)using the modular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odular cell-free expression system can be used as a robust and promising platformforthe biosynthesis of complex antibio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products Bicyclomycin BIOSYNTHESIS Iron-andα-ketoglutarate-dependent dioxygenases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Cell-freeprotein synthesis enzyme catalysis
原文传递
外源脯氨酸对自然干旱下白刺叶片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鹏图 苏世平 +3 位作者 李毅 种培芳 后有丽 魏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127,13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外源脯氨酸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片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荒漠区白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刺为研究对象,在干旱条件下对白刺叶片喷施50、100、150、200和250 mg/L的外源Pro后,...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外源脯氨酸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叶片渗透调节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荒漠区白刺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刺为研究对象,在干旱条件下对白刺叶片喷施50、100、150、200和250 mg/L的外源Pro后,探讨外源Pro对白刺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自然干旱下,喷施外源Pro能够降低白刺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能够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并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白刺的伤害.当外源Pro喷施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作用最大.【结论】干旱胁迫下喷施一定质量浓度的外源Pro能够提高白刺的渗透调节能力以及抗氧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 自然干旱 外源脯氨酸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鸿年 刘发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4期375-378,共4页
茶叶在自然萎凋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高峰出现在采摘后12小时,活性上升幅度以福鼎最高,为鲜叶的1.58倍;云南大叶最低,为鲜叶的1.28倍。发酵期间,其活性只有鲜叶活性的1/2左右。供试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 茶叶在自然萎凋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高峰出现在采摘后12小时,活性上升幅度以福鼎最高,为鲜叶的1.58倍;云南大叶最低,为鲜叶的1.28倍。发酵期间,其活性只有鲜叶活性的1/2左右。供试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肉桂酸4—羟化酶(CA4H)活性变化是相伴随的。CA4H活性一般低于PAL的活性。福鼎和云南大叶的PAL和CA4H活性分别在8小时和12小时达到高峰。它们之间有4小时的时差,这可能是品种不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萎凋 PAL 活性 CA4H 酶活性
下载PDF
葡萄生态系统中自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代谢酶系统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银霆 魏如腾 +2 位作者 宋英珲 李华 王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37-2852,共16页
自然微生物是影响葡萄生理生长和葡萄酒质量的重要因素,广泛存在于葡萄和葡萄酒的生态系统中。其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分布取决于气候、土壤、生长时期和发酵过程控制等多种因素。自然状态下,葡萄微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代谢作... 自然微生物是影响葡萄生理生长和葡萄酒质量的重要因素,广泛存在于葡萄和葡萄酒的生态系统中。其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分布取决于气候、土壤、生长时期和发酵过程控制等多种因素。自然状态下,葡萄微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代谢作用直接影响葡萄藤的健康和葡萄酒的发酵质量,并产生特定的葡萄酒风土特征。因此,本文对现有研究的葡萄园土壤、果实和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真菌和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及其代谢酶类对葡萄酒质量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生理代谢和生态作用的全面认识,探究葡萄微生态的互作机理和代谢功能,促使微生物群落向葡萄和葡萄酒有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葡萄生态系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样性 葡萄果实 自然发酵 酶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