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60,共15页
在学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文化人类学颇为重视从对象社群中汲取在地文化持有者的本土概念;相比之下,民俗学则更加习以为常地使用不同地域社会中居民们方言中的民俗语汇来描述他们的生活文化。当家乡人类学的理念在中国的学术实践过程中,... 在学术知识的生产过程中,文化人类学颇为重视从对象社群中汲取在地文化持有者的本土概念;相比之下,民俗学则更加习以为常地使用不同地域社会中居民们方言中的民俗语汇来描述他们的生活文化。当家乡人类学的理念在中国的学术实践过程中,和民俗学遭遇并相互影响之时,中国民俗学长期以来积累的民俗语汇,很自然地就能够成为文化人类学在筛选本土概念时可以汲取的丰富资源。经由民俗语汇和本土概念,文化人类学可以实现对既定对象社群之地方性知识及其生活世界的深描,而这也正是本土人类学得以在中国茁壮成长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语汇 地方性知识 本土人类学
原文传递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被引量:10
2
作者 全京秀 崔海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8,共7页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 以《江村经济》为基础,从三个方面探讨费先生在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论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一,《江村经济》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范本。第二,《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漩涡中,"江村"成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费先生通过对"江村"的研究,为当时的知识界提供了参与式研究方法。第三,与以往人类学界主要以无文字的社会为调查对象来撰写民族志不同,费先生通过对中国农村为背景的"江村"的田野调查,开创了人类学对有文字记录的社区研究的先河。认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当中出版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是费先生早期的代表作品,他以"江村"为田野调查点,为人类学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人类学研究方法 江村经济 参与式研究方法 自己民族的人类学
原文传递
本土人类学与多重普遍性:重新思考“利奇-费孝通之辩” 被引量:7
3
作者 梁永佳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6-153,156,共19页
利奇在1982年以四位中国人类学家为例,批评“本土人类学”方法,认为这种研究难以逃脱文化偏见,虽然《江村经济》是一个例外。费孝通回应说,自己的意图在于通过类型方法逐步接近整体中国,而且自己有“学以致用”的关怀,希望超越“价值中... 利奇在1982年以四位中国人类学家为例,批评“本土人类学”方法,认为这种研究难以逃脱文化偏见,虽然《江村经济》是一个例外。费孝通回应说,自己的意图在于通过类型方法逐步接近整体中国,而且自己有“学以致用”的关怀,希望超越“价值中立”的承诺和“消磨时光”的艺术追求。何况,研究本文化和异文化分别有“出得来”和“进得去”的问题,难分伯仲。实际上,利奇未必问过“微型社会学能否概括中国国情”的问题,也未必主张人类学家要秉承“价值中立”展开对“异文化”的艺术阐发,两人的分歧体现了中英传统学人的不同立场。真正的升华体现在费先生的暮年之作《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费先生此时不再追求逐步接近整体中国的实证主义方法,转而通过中华文明的思想探索各文明的共性,探索一种可以称为“多重普遍性”的文明互鉴。该文立意高远,包含着对利奇的某种认可,可谓与利奇当年的主张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费之辩” 整体 本土人类学 文明借鉴
原文传递
身份·参与·书写——家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困惑 被引量:2
4
作者 毛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7,共6页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针对这些... 以"异文化"研究为圭皋的人类学研究者在从事对家乡的研究时往往遭遇质疑,其核心焦点在于研究者成为"他者"的可能性、参与程度的多少对于研究进程的影响以及民族志文本书写时所代表的"主体性"。针对这些质疑和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进行阐述,试图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乡人类学 他者 自我 身份 参与 书写
下载PDF
人类学的非洲研究:历史、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5
5
作者 徐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120,126,共10页
百年来,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在不断被反思和重构,非洲研究在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主要由西方学者和非洲本土学者所建构,前者因为根植于西方对非洲的长期殖民而开创了人类学非洲研究的理论范式... 百年来,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在不断被反思和重构,非洲研究在这些理论与方法的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学的非洲研究主要由西方学者和非洲本土学者所建构,前者因为根植于西方对非洲的长期殖民而开创了人类学非洲研究的理论范式,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后者则在反思批判西方理论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本土应用与发展研究。当今,在借鉴国外人类学非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展开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非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非洲研究 西方人类学 非洲本土人类学
原文传递
本土人类学小说对批评的挑战——兼评赵宇共小说《走婚》、《炎黄》 被引量:3
6
作者 权雅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165,共4页
以《走婚》和《炎黄》为代表的本土人类学小说在对神话、仪式、符号、地方性知识等的“还原性”书写中,深刻地传达出对华夏文明根脉的寻找和反叛现代性的强烈冲动。这样的小说不仅需要学者水准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文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对... 以《走婚》和《炎黄》为代表的本土人类学小说在对神话、仪式、符号、地方性知识等的“还原性”书写中,深刻地传达出对华夏文明根脉的寻找和反叛现代性的强烈冲动。这样的小说不仅需要学者水准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人文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关怀。本土人类学小说大致可分为考古寻根派、“地方”派和人类学笔记等三种类型,它们遥相呼应了西方的文化寻根热潮和“新时代运动”,对现代人有精神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人类学小说 批评 反叛现代性 文化寻根
下载PDF
“在那里”与“在这里”——试谈社会人类学在中国
7
作者 张敦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2,共7页
借用Clifford Geertz的"在那里"、"在这里"两个概念,尝试厘清中、西人类学的演进与差异。欧美人类学最初主要研究非西方社会,其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进化论取向明显。费孝通及其同道自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的家乡人类学实... 借用Clifford Geertz的"在那里"、"在这里"两个概念,尝试厘清中、西人类学的演进与差异。欧美人类学最初主要研究非西方社会,其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进化论取向明显。费孝通及其同道自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的家乡人类学实验,虽有接近被研究者、熟悉当地文化的优势,但相对于其他学派,在发展的早期总是处于边缘地位,而在后期则与官方话语游离和疏远,故此也难有自由发展的条件。近些年急剧变迁的社会后果,如贫富差距、乡村凋敝、严重的水土污染等,有违费孝通的志业和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那里” “在这里” 欧美人类学 中国“家乡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