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
王东风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10
|
|
2
|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
葛兆光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06
|
|
3
|
离散的认同:网络社会中现代认同重构的技术逻辑 |
吴志远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3
|
|
4
|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
郑大华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2
|
|
5
|
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
陈蕴茜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0
|
|
6
|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 |
童明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3
|
|
7
|
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 |
张永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0
|
|
8
|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 |
许纪霖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1
|
|
9
|
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国家边界问题:在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之间 |
黄璐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4
|
|
10
|
运动员归化的政策选择:经济理性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考量 |
林民望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9
|
|
11
|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
邵培仁
周颖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6
|
|
12
|
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 |
卢元镇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8
|
|
13
|
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 |
许纪霖
|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2
|
|
14
|
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 |
王希恩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7
|
|
15
|
教育与文化 |
吴松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9
|
|
16
|
“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
尹达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7
|
|
17
|
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 |
李红梅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4
|
|
18
|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 |
王宁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4
|
|
19
|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
汪晖
|
《开放时代》
CSSCI
|
2010 |
34
|
|
20
|
大明衣冠今何在 |
葛兆光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