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8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被引量:210
1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共6页
后殖民翻译研究近来已成为国际译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着力审视后殖民翻译研究中部分关键概念的定义,追究其来龙去脉,由此分析相关研究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解殖民化 杂合化 民族主义 东方主义
原文传递
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 被引量:106
2
作者 葛兆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2,共8页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 直到宋代,由于北方辽、西夏和后来金、元等异族政权的先后崛起,才真正打破了唐以前汉族中国人关于天下、中国与四夷的传统观念和想像,有了实际的敌国意识和边界意识,才有了关于"中国"有限的空间意识。这种意识不同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它的真正形成,不仅成为宋代士人极力确立"中国"与"道统"的合法性的历史背景,而且成为近世中国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宋代 正统 道统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下载PDF
离散的认同:网络社会中现代认同重构的技术逻辑 被引量:73
3
作者 吴志远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34,共23页
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认同的建构与维系。在现代社会中,主体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对他者的定义和判断、对意义与价值的共享和解读,都将深刻影响到社会共同体的共识基础。网络社会是一个以虚拟技术、流动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网状社会,在这... 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认同的建构与维系。在现代社会中,主体对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对他者的定义和判断、对意义与价值的共享和解读,都将深刻影响到社会共同体的共识基础。网络社会是一个以虚拟技术、流动关系为基本特征的网状社会,在这个人和人无时无刻不"被连接"的新时空中,过去较为稳定的社会认同正在遭遇去本质和去中心化的技术悖论。在虚拟空间中,他者化冲突的不断放大导致新的认同危机,这种对自我、他者自反性的定义和强化,最终将表现为现代社会中民族国家认同的新命题。网络社会的技术逻辑正在重构这类传统宏大叙事结构的认同样态,使虚拟空间中的民族国家认同由聚合式的中心辐射走向圈层化的离散。理解新的技术逻辑,才能积极地引导网络社会中的现代认同,建构共识性的社会基础与良性的网络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技术逻辑 现代认同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72
4
作者 郑大华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4,123,共14页
"中华民族"的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和初期使用阶段;五四前后中国... "中华民族"的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和初期使用阶段;五四前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民族自决理论构建尤其是民族自决运动兴起的推动下,"中华民族"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并最终得到了确立和形成;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而民族主义的高涨,又使得"中华民族"之观念被更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民族意识 民族认同
原文传递
日常生活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冲突——以中国近代公园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60
5
作者 陈蕴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95,共14页
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空间,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渗透而成为政治空间。在初期因禁止华人入园而引发公园运动,形成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深刻民族集体记忆,而且公园中的殖民主义纪念建... 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空间,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渗透而成为政治空间。在初期因禁止华人入园而引发公园运动,形成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深刻民族集体记忆,而且公园中的殖民主义纪念建筑进一步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因为如此,中国人自己在建造公园时更突出民族特色并强调教育功能,从公园名称、空间布局和建筑到公园功能都体现出民族主义精神。公园问题折射出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融合、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冲突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公园 殖民主义 集体记忆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 被引量:53
6
作者 童明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0-168,共19页
"飞散"(diaspora)是个古词,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古词获得许多新义.本文从这个词的演变开始,探讨后殖民、后结构、后现代的时代(简称"后"时代)的飞散视角及其主要语义,尤其是飞散在美学... "飞散"(diaspora)是个古词,近几十年来,随着文化、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古词获得许多新义.本文从这个词的演变开始,探讨后殖民、后结构、后现代的时代(简称"后"时代)的飞散视角及其主要语义,尤其是飞散在美学判断和文化判断上引起的一些变化.文章引用本雅明、巴巴、克利弗德、赫德、德利克、弗洛伊德等人的若干概念,扼要分析了采取飞散视角的新文学作品(如杜拉斯、纳博科夫、莫里森、拉什迪、努奈兹、李长瑞等人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深入若干和飞散视角有关的问题,如:超越的逻辑;跨民族思维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家园"的文化翻译;文化翻译中的时间问题和多元历史主义,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民族 视角 家园 译本 文化翻译 文学创作 文学理论 弗洛伊德 文学作品 纳博科夫 民族主义 历史主义 时间问题 后殖民 后现代 本雅明 杜拉斯 莫里森 拉什迪 古词 判断
原文传递
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 被引量:50
7
作者 张永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6-114,共9页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建国主义 领土完整 五族共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期
原文传递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 被引量:51
8
作者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3,20,共14页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 现代的民族国家,究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还是历史文化共同体?关于这一问题,是目前国外知识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也曾经有过两条相应的思想脉络。继承晚清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不同路径,在民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家中,张佛泉代表了具有共和主义取向的政治爱国主义,张君劢体现了带有社群主义色彩的文化民族主义。他们虽然都重视民族的复兴,但对如何形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的认同是什么以及何为公共文化等基本问题,具有深刻的分歧。这些有价值的思想分歧,体现了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紧张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文化认同 张佛泉 张君劢
下载PDF
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国家边界问题:在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之间 被引量:54
9
作者 黄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33,共7页
以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外籍球员的全球招募为标志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不仅推动了当地体育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人的主体性层面上具有更多的文化表征涵义。运动员跨国流动中荣誉外包行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民族情绪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 以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外籍球员的全球招募为标志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不仅推动了当地体育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在人的主体性层面上具有更多的文化表征涵义。运动员跨国流动中荣誉外包行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民族情绪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问题的化解取决于国家边界意识能动性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机构、一个群体、一个人如何理解这样一种全球变革的背景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跨国流动 国家边界 荣誉外包 民族主义
下载PDF
运动员归化的政策选择:经济理性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考量 被引量:49
10
作者 林民望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1-455,共5页
随着体育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运动员归化已经成为体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这一趋势将在未来的体育世界里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体育全球化发展同样促进了体育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在经济理性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考量之下,运... 随着体育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运动员归化已经成为体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这一趋势将在未来的体育世界里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体育全球化发展同样促进了体育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强化。在经济理性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考量之下,运动员归化对于体育主管部门决策者来讲都是一道难题。首先,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了运动员归化政策的利弊;然后,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讨论了运动员归化政策在中国难于实施的困境。认为,运动员归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经济理性行为,但归化过程必然受到本国体育民族主义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渐进改革的方式让体育回归本质,让运动回归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归化 经济理性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国际传播视域中的新世界主义:“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流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邵培仁 周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4,共11页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 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论述,不仅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而且也会触动和感动世界,进而会推动世界发展。特别是随着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其惊世骇俗的言行,已让整个世界惶恐不安。中国挺身而出,适时提出构建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主义观念,体现了大国的担当与责任,也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是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看待和论述世界的。本文统计分析了2012—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和国内场合关于"命运共同体"的发言,结合中国文化内核与伦理价值、领导人传播风格、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状况,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演进及其"一体同心多元"尺度结构空间的影响,厘清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决策基于民族主义的理解错置,以新世界主义的视角验证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战略理论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构建国家战略的国际传播体系和话语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界主义 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 民族主义 文本分析
下载PDF
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 被引量:38
12
作者 卢元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20世纪逐渐成长起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追求和平为价值取向,尊崇和平主义。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是历史责任的崇高体现,是... 20世纪逐渐成长起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追求和平为价值取向,尊崇和平主义。民族主义是20世纪国际竞技体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而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理想的追求,是历史责任的崇高体现,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时俱进的一次思想变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对各种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兼容和统摄的能力。奥林匹克运动又是体育文化全球化的标志,各个国家与民族都在努力汇入这一世界体育文化的潮流。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中国体育文化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做出尝试和努力。中国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努力将使奥林匹克运动再度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 和平主义 民族主义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 被引量:42
13
作者 许纪霖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0,共11页
国族、民族和族群,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长期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与诸如汉、满、蒙、藏、回这样的原生性民族,都被称为民族,在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带来了不少混乱。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内部有多个民族,民族内外有多个族... 国族、民族和族群,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长期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与诸如汉、满、蒙、藏、回这样的原生性民族,都被称为民族,在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带来了不少混乱。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内部有多个民族,民族内外有多个族群。国族不等同于主体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与族群组成的,是与现代国家同构的、具有国民身份同一性的国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族 民族 族群 中华民族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批判、借助和吸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再认识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希恩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7,共17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民族主义持一般反对态度的同时,也对民族主义的进步性做了肯定,对不同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区别。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设想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实践,民族主义是实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目标必需的"过渡"性途径。民族主义有着极为鲜明的两重性,既与民族本位、偏狭与排外倾向相通,又为反对压迫和不公提供动员手段,为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政治建构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两重性有着清晰的辨别,对其消极性做了严厉的鞭挞和批判,而将它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上加以借助,在理论上吸纳改造,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民族主义的批判、借助和吸纳,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民族主义 批判 借助 吸纳
原文传递
教育与文化 被引量:29
15
作者 吴松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6-20,共5页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 ,实质上蕴涵着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判断和选择问题。考察教育、文化、价值、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属教育哲学的使命。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和教育文化的价值迷失 ,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地方往往表现出文化教育上的教条主义...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 ,实质上蕴涵着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判断和选择问题。考察教育、文化、价值、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当属教育哲学的使命。文化差异性的影响和教育文化的价值迷失 ,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地方往往表现出文化教育上的教条主义及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有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和本真的教育理念 ,恪守以人为本 ,时时反省人的存在和价值准则 ,执著于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的共同发展 ,才能以健全的理性澄清这种教条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文化 教务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价值 文化差异
原文传递
“新高考”的价值取向、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7
16
作者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42,共8页
"新高考"是我国新世纪的一场旨在维护、促进个体高等教育选择权利表达与行使的高考革新活动,其本质意蕴在于实现求真、向善、崇美、依规、尚实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与高度统一,基于"人"之差异性的"人"的... "新高考"是我国新世纪的一场旨在维护、促进个体高等教育选择权利表达与行使的高考革新活动,其本质意蕴在于实现求真、向善、崇美、依规、尚实的有机结合、相互影响与高度统一,基于"人"之差异性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而对"人"的重新发现是"新高考"最突出的时代贡献。"新高考"的现实挑战主要来自于"新高考"的制度设计本身、对普通高中的深刻影响以及普通高中的消极应对,其原因在于强大的应试教育文化、高考改革的国家主义倾向以及功利主义社会现实、不良的社会风气、严峻的就业压力等,因而确立高考的育人功能、正视高考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的教育治理能力、推动高考社会化进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治理现代化体系成为"新高考"可行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高考制度 新高考制度 高考改革 国家主义
下载PDF
如何理解中国的民族主义?:帝吧出征事件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红梅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113,共23页
本文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并探讨了官方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消费民族主义的相通和区别之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 本文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并探讨了官方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消费民族主义的相通和区别之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接着,文章研究了与民族主义所应对的普世主义(cosmopolitanism),并指出现代中国通常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之间摇摆。接下来,本文以帝吧出征为例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从很大的意义上说,帝吧出征不仅仅是一种网络民族主义的宣泄,更是一种在消费文化和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下有关身份政治的表演。这种表演不仅根植于我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而且也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中国文化、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的一种主张;是对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挫折(如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身份认同等)的一种应对,是国内和国际力量,政治和经济文化以及官方和民间因素的一种结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 、中国的现代性 、普世主义、 帝吧出征
原文传递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宁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2,128,共8页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气象:翻译本身的领地得到大大的拓展,翻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内出现了新的气象:翻译本身的领地得到大大的拓展,翻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此外,在当今的多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语言的媒介作用有所萎缩,翻译研究应该指向语符和图像,总之,翻译研究应当更多地考察翻译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所发挥的协调作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疆界变得愈益模糊,人们更关心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东西,在这方面世界主义再度浮出历史的地表。而翻译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另一方面,翻译又可以将具有普世性的东西落实到特定的民族文化语境中,因此它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扮演的文化协调者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翻译 文化协调
原文传递
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被引量:34
19
作者 汪晖 《开放时代》 CSSCI 2010年第10期84-115,共32页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 本文是对鲁迅早期文章《破恶声论》的重新解读。在作者看来,这篇文章可以视为对于"什么是启蒙?"这一问题的独特回答。启蒙是民族觉醒,抑或世界主义?是民主共和,还是个人自治?是破除迷信、反对宗教,或者世俗化?是权利的自觉,还是内在性的呈现?此外,谁是启蒙者?启蒙是精英对大众的召唤,还是人与人的相互激发?召唤或激发的媒介是什么?通过对《破恶声论》的解读,本文对上述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鲁迅 启蒙
原文传递
大明衣冠今何在 被引量:26
20
作者 葛兆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1-48,共8页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薤发易服 朝鲜 《燕行录》 历史记忆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