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文言一致”运动再认识 被引量:8
1
作者 刘金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3-28,共6页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独创(”矢野龙溪语)而非固有这一内涵,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独创(”矢野龙溪语)而非固有这一内涵,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日本“文言一致”运动的分析,建构中、日、西参照体系,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正确解读文学作品,重新认识国语和国文学的凝聚力提供借鉴,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一致 幻象 国民国家 话语建树
下载PDF
国家在场的身体知识:民国时期武术近代化的身体谱系 被引量:3
2
作者 苑城睿 戴国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2,共8页
对民国武术史料进行谱系学研究后发现:社会精英一方面以强国强种话语将国民身体与国家身体相关联,既利用“女子习武”拓展国人的身体赋权范围而促进国家文明进步,也对“童子军身体”进行深度征用而隐喻国家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以... 对民国武术史料进行谱系学研究后发现:社会精英一方面以强国强种话语将国民身体与国家身体相关联,既利用“女子习武”拓展国人的身体赋权范围而促进国家文明进步,也对“童子军身体”进行深度征用而隐喻国家的新生力量;另一方面,他们以“病夫”话语将中西作比较,既对武术进行教育化新探索,也开启竞技化新征程,并交汇于“土洋之争”及其背后所彰显的国族身份话语和权力意识的塑造。总之,在近代武术身体知识的国家性话语中,于民族国家话语权的场域下,武术以其所兼具的“切身性”和“民族性”而成为振兴民族、铸造共同体意识的工具,国民身体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也将国家共同体的“想象性”作肉身化体现。但因其矛盾的“古今中外”认识,致使他们既以传统为傲也以西方体育为憧憬,及其近代武术既以西学为师也以其为对手的发展之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社会精英 民族国家 武术 身体知识 话语 谱系学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中的种族、性别、民族国家话语——韩素音女性自传的跨文化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邓建华 彭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6-118,共3页
《无鸟的夏天》描述的是一个混血女性在为自己寻求固定身份的过程之中丧失自我的故事;这部女性自传揭示了作者所受到的压抑,是在种族话语、性别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的彼此纠结、互为影响的状态下发生作用的,一种话语所丧失的力量,会由其... 《无鸟的夏天》描述的是一个混血女性在为自己寻求固定身份的过程之中丧失自我的故事;这部女性自传揭示了作者所受到的压抑,是在种族话语、性别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的彼此纠结、互为影响的状态下发生作用的,一种话语所丧失的力量,会由其他话语补足并支撑其地位。而作为新女性的韩素音丧失自我的深层原因,正在于她对自我身份的内在焦虑以及对固定身份的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鸟的夏天》 女性自传 身份认同 种族话语 性别话语 民族国家话语
下载PDF
延安文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关于延安文学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科安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7-30,共4页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 学术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拿“五四”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衡量延安文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粗暴简单的推论和误判。延安文人在帮助中共政权普及新的政治、文化纲领,同时也依靠这一逐渐体制化的权力机构,建立起新的话语领域和范式,规定制约新的文化生产。如果说,西方现代性话语在中国“五四”理论旅行的结果,是使中国现代知识者建构一套旨在改造国民的灵魂,扫除封建积弊的启蒙主义西方话语系统,那么经过整风后的延安文人遵循着毛泽东指示,走一条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承担着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人 现代民族国家 新的文化生产 本土话语体系
下载PDF
民族国家建构的中国经验和理论贡献——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转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洋 朱鹏飞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02-307,318,共7页
经过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反复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找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建构新模式,即从过去的“同质性”建构走向多元一体思维下的“关系性”建构。围绕“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转变这条线索,透过晚清、民国和新... 经过晚清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反复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找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国家建构新模式,即从过去的“同质性”建构走向多元一体思维下的“关系性”建构。围绕“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转变这条线索,透过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各个时期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表述变化来展示中国进行民族国家建构的思路变化,并以此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建构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在民族国家与文学之间——初创期的现实主义批评话语
6
作者 闫立飞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9,共6页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主要的批评话语,现实主义批评话语首先作为一种科学话语产生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它表现为从科学话语的自然主义到文学话语的现实主义,从民族国家到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过程。而一旦确立,现实主义批评话语就以一种遗忘的方式在重叙文学史中改写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进而为获得后来的强势话语地位敞开了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批评话语 民族国家 自然主义 科学话语 遗忘
下载PDF
中日“文言一致”运动试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金举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8-83,共6页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制定”(胡适)、所“独创”(矢野龙溪)而非固有,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制...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自身“言”直接成“文”这一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言”与“文”均是为建立近代国民国家所“制定”(胡适)、所“独创”(矢野龙溪)而非固有,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文言一致”运动的对比分析,建构亚欧参照体系,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全球化语境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为重新认识国语和国文学的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一致 幻象 国民国家 “话语”建树
下载PDF
中国“文言一致”运动再认识——“文言一致”的表象与实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举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4,共7页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言”直接成“文”——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言”与“文”的实质是为确立国民身份认同,从而推动近代国民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制度”所“制定”的“国语”和“国语文学”(胡适语),... 由于发展史观以及“文言一致”——“言”直接成“文”——字面幻象的影响,许多人未能认识到“言”与“文”的实质是为确立国民身份认同,从而推动近代国民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是作为“制度”所“制定”的“国语”和“国语文学”(胡适语),更未能深刻认识其核心是为引进西方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话语”建树。本文旨在基于中国“文言一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进程,透过幻象剖析其实质,从而为在全球化、一体化语境下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一致 幻象 国民国家 身份认同 话语建树
下载PDF
农民、历史、现代国家想象——20世纪50年代农民识字课本中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莹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6-61,共6页
20世纪50年代,识字课本在毛泽东大力推进的农民扫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载体的关键作用。作为扫盲对象的农民阶级,自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面临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变局。农民作为被启蒙的一环而嵌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 20世纪50年代,识字课本在毛泽东大力推进的农民扫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载体的关键作用。作为扫盲对象的农民阶级,自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面临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变局。农民作为被启蒙的一环而嵌入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毛泽东推进农民扫盲教育是从共享的体制、文化和族群等方面出发,对农民民族认同观念的塑造。凭借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将农民日常生活世界的符号进行编码并赋予特定意义,进行识字课本中话语符号的合法性建构,形成话语权力和秩序,达到对农民阶级国家意识以及民族观念的启蒙和规训,是自上而下推进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字课本 现代民族国家 话语符号 权力秩序 农民
下载PDF
危机时刻的词学批评——现代词学发展史中的民族国家话语
10
作者 孙启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7,共9页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 20世纪前半叶,身处民族危机时刻的中国学人,努力建构起想象性的文学传统,以唤醒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在此一历史语境中,词学的社会政治功能也被不断地激发和征用。在国难之际,现代词学家赋予词体政治表达的现代意涵,从“依经论词”到振兴国族,实现了词体功能论的现代转向。他们通过鼓吹稼轩词风、宣扬爱国词人、撰述民族词史和编录民族词选等多种方式,强化中国古典词史中所蕴蓄的“民族国家”精神。由此而言,承载着民族国家话语的现代词学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一极,也促使着其自身理论话语的现代转型,理应被视为中国现代文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词学 民族国家话语 爱国词人 民族词史 民族词选
下载PDF
戏剧民族化:国族话语与民族传统的耦合
11
作者 周云龙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6-60,共5页
抗战期间的戏剧"民族化"讨论,意在探讨如何把都市和农村的戏剧传统编织进抗战建国的国族论述,并在民族主义的书写诉求中实现二者的完美整合。"都市"中的戏剧实践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无法担当凝聚民族共同体并发... 抗战期间的戏剧"民族化"讨论,意在探讨如何把都市和农村的戏剧传统编织进抗战建国的国族论述,并在民族主义的书写诉求中实现二者的完美整合。"都市"中的戏剧实践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无法担当凝聚民族共同体并发挥集体动员的职能,需要一个戏剧传统的再生产方案来为之鸣锣开道。现代知识分子从都市到农村的空间位移隐喻着两套戏剧知识系统和实践方案之间的冲突与互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民族化 国族话语 民族传统 都市 农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