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跨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杨芳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5-527,共3页
民族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果。跨文化传播在促进多元文化相互适应与融合、推动文化整合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人的异化、文化的同质化,导致民族文化的消解。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开放,... 民族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结果。跨文化传播在促进多元文化相互适应与融合、推动文化整合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人的异化、文化的同质化,导致民族文化的消解。为此,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开放,吸取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同时,还应该加强文化建设,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跨文化传播 社会发展
下载PDF
关于当前民族文化恢复的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柏权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9,共3页
文化恢复是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重新整合做出的选择。在民族文化恢复中,应坚持选择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吸纳性原则、保护性原则;还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文化人和知识分... 文化恢复是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重新整合做出的选择。在民族文化恢复中,应坚持选择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吸纳性原则、保护性原则;还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文化人和知识分子、民间人士的作用,由于他们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上、中、下三个层面,各自都能发挥在民族文化恢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恢复 原则 角色定位
下载PDF
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宇 唐守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23-24,共2页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内心的投映和共鸣,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这个社会背景为依托,没有了文化这个社会大前提,民族心理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世界文化完整性...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内心的投映和共鸣,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这个社会背景为依托,没有了文化这个社会大前提,民族心理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世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的审美文化内涵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相巧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2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刘三姐歌谣呈现出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刘三姐这一形象和刘三姐歌谣这一形式都根源于壮族源初的文化记忆。其独特的"意味"与"形式"主要是以歌代言的交流方式、民族性格的歌谣表达和族群心灵的沟通符码,具有壮族独有... 刘三姐歌谣呈现出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刘三姐这一形象和刘三姐歌谣这一形式都根源于壮族源初的文化记忆。其独特的"意味"与"形式"主要是以歌代言的交流方式、民族性格的歌谣表达和族群心灵的沟通符码,具有壮族独有的审美文化价值和壮族文化传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审美文化 价值意义
下载PDF
重新思考民族生存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从《怀念振铎》论及巴金晚年有关民族文化的反思 被引量:4
5
作者 邵宁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49,共6页
《怀念振铎》是巴金晚年最后一篇文章,文中所谈,虽然是朋友交往的细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他对自己一生观点的认真思考。本文从巴金对自己早年对郑振铎的批评的反省谈起,深入分析了五四精神的内在矛盾,指出“激进地反传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 《怀念振铎》是巴金晚年最后一篇文章,文中所谈,虽然是朋友交往的细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他对自己一生观点的认真思考。本文从巴金对自己早年对郑振铎的批评的反省谈起,深入分析了五四精神的内在矛盾,指出“激进地反传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有关民族生存和民族文化绵延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面对着的思想困境;并进而论析了时代变化,尤其是“文革”经历,和新的世界文化视野,在他们思想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怀念振铎》 民族生存 民族文化 反思
下载PDF
媒介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受众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9-142,共4页
媒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媒介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我国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民族文化都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受众争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民族文化除了关注本土受众之外,还要争取海外的华人受... 媒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媒介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来看,还是从我国传媒的竞争格局来看,民族文化都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受众争夺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的民族文化除了关注本土受众之外,还要争取海外的华人受众、在中国的外国受众和跨越国界的受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全球化 民族文化 受众
下载PDF
现代家具设计中“软设计”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艳丽 曾文琳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2,共4页
分析了家具"软设计"的概念和体现形式,并结合家具"软设计"具体内涵中的民族性、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特性,论述了影响家具"软设计"的因素,包括社会物质技术的进步促进"软设计"发展,用户的体... 分析了家具"软设计"的概念和体现形式,并结合家具"软设计"具体内涵中的民族性、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特性,论述了影响家具"软设计"的因素,包括社会物质技术的进步促进"软设计"发展,用户的体验以及感受引导着家具"软设计"。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具有的"软设计"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态度及品味,并指出家具"软设计"正逐渐成为中国家具设计未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设计 家具设计 设计美学 设计伦理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元代云南民族文化及其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秦新林 《殷都学刊》 2000年第4期44-47,共4页
元代国家空前大统一,云南地区作为元朝的一个行省,第一次归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蒙古人、回回人、汉人较多进入该地区。各民族间联系加强,各民族文化与婚俗相互影响。这有利于缩小西南边地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差距,有利于国... 元代国家空前大统一,云南地区作为元朝的一个行省,第一次归于中央政权直接管辖之下。蒙古人、回回人、汉人较多进入该地区。各民族间联系加强,各民族文化与婚俗相互影响。这有利于缩小西南边地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差距,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云南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民族文化对女性人才成长的影响——一位侗族女领导成长个案研究
9
作者 吕钰梅 韦志均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62-66,共5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反映,是人类在历史沉淀过程中逐步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智慧和精神精华。一种文化将影响着一群人的思维和行为。从教育文化学角度出发分析,追寻一位业绩优异的侗民族女领导成长的足迹,对探讨民族文化对人内在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反映,是人类在历史沉淀过程中逐步保存、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智慧和精神精华。一种文化将影响着一群人的思维和行为。从教育文化学角度出发分析,追寻一位业绩优异的侗民族女领导成长的足迹,对探讨民族文化对人内在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女领导 民族文化 叙事
下载PDF
多元异质民族文化的宽容与互动
10
作者 余晓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41-144,共4页
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面对多元异质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有能力采撷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善于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在宽容中交流互动,在宽容中理解... 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面对多元异质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有能力采撷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要善于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在宽容中交流互动,在宽容中理解融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多元异质文化 跨文化
下载PDF
动物情结与翻译问题
11
作者 崔传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8-61,共4页
动物因其秉性不同 ,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象征意义。比较汉俄两种语言中涉及动物的某些成语、谚语、俗语等语言现象 ,可以揭示出民族特性 ,对日常对外交往中语言形式的取向 ,以及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动物 民族文化 象征意义 翻译原则
下载PDF
“土家羌音”的传承与融合——以咸丰麻柳溪村土家羌族村落规划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媛 桑祖南 黄凌江 《华中建筑》 2010年第5期151-154,共4页
该文以咸丰麻柳溪村为例,以一个独具特色的湖北土家族地区羌族部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麻柳溪村落现状问题的分析,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提出了民族文化在设计中传承与融合的新思路。并在对其重点地块规划设计中,探讨了土羌结合的设计手段,... 该文以咸丰麻柳溪村为例,以一个独具特色的湖北土家族地区羌族部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麻柳溪村落现状问题的分析,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提出了民族文化在设计中传承与融合的新思路。并在对其重点地块规划设计中,探讨了土羌结合的设计手段,并总结和归纳出多民族文化在设计中传承与融合的具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羌族 民族文化 传承 融合 土羌结合
下载PDF
影视技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忠琪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12-114,117,共4页
影视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影视技术诞生以来就与民族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文章在回顾影视技术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技术发展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影视工作者需要努... 影视技术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影视技术诞生以来就与民族文化结下了难解之缘。文章在回顾影视技术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技术发展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指出了影视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技术 民族文化 传播 继承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资源剖析——基于传统节假日文化的研究视角
14
作者 代艳丽 杨昭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46,共4页
传统节假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蕴含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的和谐理念;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感;孝道至上、家庭为重的亲情道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等,剖析蕴含其中的伦理... 传统节假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蕴含极为宝贵的伦理资源: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的和谐理念;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爱国情感;孝道至上、家庭为重的亲情道德;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等,剖析蕴含其中的伦理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而且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民众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伦理资源 传统节假日
原文传递
从日耳曼民族审美视角管窥欧洲风景园林艺术的传统
15
作者 周娴 刘显波 +1 位作者 李世颖 邓文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5-50,共6页
在画意式(即自然风致式)园林属于艺术范畴的假设前提下探讨风景艺术的意义。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提出日耳曼的自由精神和原始宗教信仰是影响这个民族审美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因为民族的审美心理是移情于自然的,所以崇敬自然的风景艺术能... 在画意式(即自然风致式)园林属于艺术范畴的假设前提下探讨风景艺术的意义。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提出日耳曼的自由精神和原始宗教信仰是影响这个民族审美观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因为民族的审美心理是移情于自然的,所以崇敬自然的风景艺术能够代表日耳曼民族艺术的传统。用类比法列举同一时期的诗歌和风景画互补解说,用对比法比较日耳曼民族与拉丁民族的造园艺术差异。最后指出日耳曼民族的风景艺术传统是深层生态学的显学,并由此总结了风景艺术在当代生态心理方面的积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风景艺术 审美心理
下载PDF
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军伟 王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2-117,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时代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强国的兴起为中国武术的社会化回归奠定了生态基础,特别是中国武术精神的当代发扬,对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的"养生哲学""匠心精神"与"...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新时代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强国的兴起为中国武术的社会化回归奠定了生态基础,特别是中国武术精神的当代发扬,对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的"养生哲学""匠心精神"与"孝道伦理"具有积极的导引作用,尤其是"尚武精神"的复归,是助推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力量,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性。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应以"大武术观"的视野攫取传统武术的文化产能: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思想性;创新武术社会休闲的娱乐性;强化武术大众健身的体育性;深化武术对外交流的文化性,塑造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强国 武术 文化使命
下载PDF
生态博物馆及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彭家威 《河池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55-59,共5页
生态博物馆是近年来引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模式,它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又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探讨博物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既希望... 生态博物馆是近年来引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型模式,它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又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为例,探讨博物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既希望能为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思考,亦期盼能寻找出一条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遗产 旅游产业 白裤瑶
下载PDF
利益分配公平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透视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焕洲 刘新有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08年第12期1140-1142,共3页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吸引因素。但在近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流失问题,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当...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主要吸引因素。但在近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流失问题,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通过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当地居民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现实主体,并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利益分配的经济学依据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生产要素 利益分配公平
下载PDF
民族文化变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新有 史正涛 唐姣艳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8-140,共3页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民族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红山文化“■(■)”形符号与北方民族“+”形崇拜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其格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15,共6页
“+、■”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 “+、■”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卍”形崇拜 红山诸文化 北方民族文化 宇宙数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