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的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廖立 熊继 谢克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8-560,共3页
在液相联氨还原法工艺基础上,对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的还原反应条件(体系温度、分散剂、反应物浓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优化的反应条件:反应体系温度70℃,反应物浓度[Ag[NH3]2+]=0.02 mol/l和特定的分散剂2#。且生产出平均粒径约为50... 在液相联氨还原法工艺基础上,对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的还原反应条件(体系温度、分散剂、反应物浓度)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优化的反应条件:反应体系温度70℃,反应物浓度[Ag[NH3]2+]=0.02 mol/l和特定的分散剂2#。且生产出平均粒径约为50 nm、大小均匀、灰白色的球状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水合联氨 还原 制备
下载PDF
球形纳米银粉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宋永辉 梁工英 +2 位作者 张秋利 卢学刚 魏春阳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9-712,共4页
在较高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采用水合肼为还原剂,PVP为保护剂的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银粉。通过对还原剂、保护剂用量和硝酸银浓度、温度、还原剂的加入方式、pH值等因素对纳米银粉粒度和形貌影响的考察,获得了制备纳米银粉的工艺。在... 在较高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采用水合肼为还原剂,PVP为保护剂的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银粉。通过对还原剂、保护剂用量和硝酸银浓度、温度、还原剂的加入方式、pH值等因素对纳米银粉粒度和形貌影响的考察,获得了制备纳米银粉的工艺。在AgNO3浓度为0.6mol/L,PVP/Ag摩尔比为1.5,水合肼浓度为0.6mol/L,pH值为5~6,温度为60℃的条件下,制备出了粒度均匀且粒度在50nm左右的纳米银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粉 制备 粒度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化纳米银粉制备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芝华 王炎伟 于倩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7-330,共4页
在较高浓度的AgNO3溶液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次磷酸钠(NaH2PO2·H2O)为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纳米银粉。采用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L9(33),考察了还原剂浓度、保护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纳米银粉粒度及形... 在较高浓度的AgNO3溶液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次磷酸钠(NaH2PO2·H2O)为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出纳米银粉。采用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L9(33),考察了还原剂浓度、保护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纳米银粉粒度及形貌的影响,获得制备纳米银粉的最佳条件:在AgNO3浓度为1.0mol/L时,NaH2PO2·H2O浓度为0.1mol/L,PVP/AgNO3(质量比)为1:1,溶液pH值为1~2,反应温度为40℃的条件下,制备出类球形、分散均匀、纯度高的纳米银粉,其粒度主要分布在30~50nm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粉 化学还原 正交设计
下载PDF
电极用纳米Ag_2O的电化学性能研究Ⅲ.电极的循环伏安行为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洪涛 夏熙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研究了 3种具有不同组成的氧化银 ( )电极在 2种不同扫速条件下的循环伏安 (CV)行为 ,发现在较慢扫速 (0 .5 m V/s)条件下 ,不同组成电极的峰形相差较大 .各电极的峰电流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即具有合适配比的混配电极展示出良好的循... 研究了 3种具有不同组成的氧化银 ( )电极在 2种不同扫速条件下的循环伏安 (CV)行为 ,发现在较慢扫速 (0 .5 m V/s)条件下 ,不同组成电极的峰形相差较大 .各电极的峰电流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即具有合适配比的混配电极展示出良好的循环可逆性能 ,而纯纳米粒子组成的电极接受电荷的能力明显较弱 .对于各电极峰位的偏移及峰电流的涨消做了对比解析 ,表明最佳混配电极中的电活性粒子具有合理的分布 ,电极极化小 ,活性物质利用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银 循环伏安 混配电极 循环可逆性
下载PDF
纳米银晶粒镶嵌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
5
作者 张兆艳 薛理辉 冯小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28,32,共4页
用SOL GEL法在浮法玻璃表面制备了掺杂纳米银晶粒的二氧化硅薄膜。在室温下测定了其可见光透过率和光致发光谱。研究了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纳米银的掺杂量。
关键词 纳米银晶粒 光致发光 浮法玻璃 二氧化硅薄膜 SOL-GEL 制备 镶嵌 掺杂
下载PDF
次磷酸盐在纳米金属粉制备中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14
6
作者 顾大明 孙沫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009-1011,共3页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与硫酸铜或硝酸银作用,得到纳米铜粉和银粉.透射电镜和X-射线分析表明,产品是不含杂质的纯纳米金属粉,粒径分别为5-20 nm和15-35 nm,产率超过80%.根据化学热力学推论次磷酸盐应该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的推...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在一定条件下与硫酸铜或硝酸银作用,得到纳米铜粉和银粉.透射电镜和X-射线分析表明,产品是不含杂质的纯纳米金属粉,粒径分别为5-20 nm和15-35 nm,产率超过80%.根据化学热力学推论次磷酸盐应该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的推动力大,而化学动力学实验表明,碱性条件下该反应速度极慢,而酸性条件下反应速度很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次磷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处于亚稳态(活泼型)结构是加快其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原因,在此反应中氢离子作为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加快了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磷酸盐 还原剂 纳米铜粉 纳米银粉 亚稳态结构 反应速度 作用机理 保护剂 制备方法
下载PDF
纳米银抗菌非织造布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鸿博 王锦嫣 王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4-36,共3页
自制了抗菌粉体分散体系,通过后整理技术实现了非织造布材料的抗菌功效。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抗菌非织造布材料的抗菌效果,通过实验分析了非织造布纳米银粉含量与抗菌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不同纤维材质的纳米银粉用量范围,即... 自制了抗菌粉体分散体系,通过后整理技术实现了非织造布材料的抗菌功效。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抗菌非织造布材料的抗菌效果,通过实验分析了非织造布纳米银粉含量与抗菌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了适合不同纤维材质的纳米银粉用量范围,即丙纶基非织造布4%-6%(o.w.f),粘胶基非织造布6%-10%(o.w.f),棉基非织造布3%-6%(o.w.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抗菌整理 非织造布
下载PDF
高反射率Ag-Cu纳米膜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勇军 杨晓西 李永梅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6,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纳米Ag薄膜,并在其上镀一层Cu膜作为附着层,利用U-4100分光光度计测量纳米膜玻璃对可见光(380~780nm)和太阳光(340~1800nm)的反射率;用Auger电子能谱仪测量膜的成分;聚焦离子束和超级扫描电子显微镜测...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纳米Ag薄膜,并在其上镀一层Cu膜作为附着层,利用U-4100分光光度计测量纳米膜玻璃对可见光(380~780nm)和太阳光(340~1800nm)的反射率;用Auger电子能谱仪测量膜的成分;聚焦离子束和超级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双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结果表明:膜厚小于110 nm的银膜,反射率随膜厚增加而变大,当膜厚大于110 nm时,其反射率趋于一定值,附着层Cu膜对膜玻璃反射率影响不大。另外,在膜厚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膜玻璃反射率逐渐减小。膜玻璃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7.85%,太阳光的反射率可以达到96.74%。采用聚焦离子束和超级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多层膜中单层膜的厚度,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磁控溅射 高反射率 银-铜纳米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