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铋掺杂纳米二氧化锰/活性炭复合电极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生娟 王树林 +1 位作者 徐波 高慧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14-519,共6页
首次应用机械振动研磨法在室温条件制备纳米活性炭电极材料,经过30min研磨后,得到了粒度分布在30~50nm之间的纳米活性炭(nm-AC),研究表明,这种纳米活性炭的结晶性得到了明显增强和改善,且孔径分布更趋于合理。并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 首次应用机械振动研磨法在室温条件制备纳米活性炭电极材料,经过30min研磨后,得到了粒度分布在30~50nm之间的纳米活性炭(nm-AC),研究表明,这种纳米活性炭的结晶性得到了明显增强和改善,且孔径分布更趋于合理。并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了掺杂氧化铋的纳米二氧化锰(nm-Bi-MnO2),将其与制备的纳米活性炭制成超级电容器所需的复合电极材料。与10%二氧化锰复合的纳米活性炭电极具有最佳的充放电性能,尤其是在掺杂氧化铋的情况下比电容能量达到308F.g-1,且随着电流增大没有显著的衰减。与此同时,用机械振动研磨法将二氧化锰与活性炭的混合物进行研磨改性,电化学分析表明,经机械振动研磨改性的二氧化锰的比电容相对较大,具有进一步提高电极材料性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活性炭 振动研磨 氧化铋掺杂纳米二氧化锰 溶胶-凝胶法
下载PDF
活性炭材料对Cr(VI)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立剑 周睿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52,共4页
以HCl-AC、NAC和AC-Fe_3O_4为吸附剂,对其进行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并对比研究3种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同时对其吸附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准2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比较吻合3种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Fr... 以HCl-AC、NAC和AC-Fe_3O_4为吸附剂,对其进行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并对比研究3种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同时对其吸附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准2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比较吻合3种活性炭对Cr(VI)的吸附动力学,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HCl-AC和AC-Fe_3O_4对Cr(VI)的吸附过程,而NAC对Cr(VI)的吸附过程则以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更好。HCl-AC比表面积高达1 204 m^2/g,以其作为吸附剂对Cr(VI)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吸附能力,投加量超过5 g/L时可以吸附40 mg/L以上的Cr(VI)。较低p H有利于Cr(VI)的吸附,较多的材料添加量和吸附时间显著提高了Cr(VI)的去除率。该结果对于含Cr(VI)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纳米活性炭 磁性活性炭 六价铬 吸附
下载PDF
纳米活性炭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雨聪 王冬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5-846,851,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活性炭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2例,术中选择子宫前壁、底部及后壁中点作为注射点,将示踪剂纳米活性炭注射于子宫浆膜下,追踪识别最先黑染的淋巴结。术后常... 目的探讨纳米活性炭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2例,术中选择子宫前壁、底部及后壁中点作为注射点,将示踪剂纳米活性炭注射于子宫浆膜下,追踪识别最先黑染的淋巴结。术后常规病理检测所有切除的淋巴结。结果 42例患者均首先在子宫浆膜面出现黑染,随后双侧骨盆漏斗韧带内的淋巴管着色,其中,31例(73.8%)患者盆腔内淋巴管同时着色,有30例患者识别出SLN,共计114枚。4例(9.5%)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SLN转移,1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LN无转移。结论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子宫内膜癌SLN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转移 纳米活性炭
下载PDF
纳米碳示踪前哨淋巴结在cNO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培成 李晓荣 +1 位作者 刘新义 王吉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前哨淋巴结在cNO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威海市市立医院共收治cNO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52例,病理类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用纳米碳混悬液对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前哨淋巴结在cNO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威海市市立医院共收治cNO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52例,病理类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用纳米碳混悬液对5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将前哨淋巴结病理情况与病理结果对比。定位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和计数前哨淋巴结的数量,对哨淋巴结的成功检出率、前哨淋巴结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前哨淋巴结的假阴性与假阳性率进行计算,观察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结果本组52例患者中,发现染色显黑染的SLN 49例,检出率为94.23%(49/52)。SLN染色时间平均为(7.2±23.1)min,共检出SLE 114枚,平均每例患者检出淋巴结2.33枚。不同位置各组淋巴结在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88,P=0.006)。位于Ⅳ区和Ⅵ区的淋巴结检出率为86.84%。检出的114枚淋巴结,有转移的SLN 69枚(60.53%)。各区域SLE转移阳性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32,P=0.010),其中Ⅵ区和Ⅳ区SLN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区域的淋巴结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4,P=0.001),淋巴管显影36例(69.23%),染色剂外渗3例(5.77%),甲状旁腺染色2例(3.85%),喉返神经染色1例(1.89%)。SLN检测准确率为96.15%(50/52),SLN检测的敏感度为93.11%(27/29),假阴性率为6.90%(2/29)。结论对于颈部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状况能反映转移状况,纳米活性碳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示踪增加淋巴结清除率,降低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损伤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活性碳 示踪 前哨淋巴结 甲状腺手术 颈淋巴结阴性(cNO)
下载PDF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_(2)淋巴结清扫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的临床价值
5
作者 李颖 叶琳 陈志冰 《当代医学》 2023年第8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_(2)淋巴结清扫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性炭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实施腹腔镜胃...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_(2)淋巴结清扫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性炭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实施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_(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活性炭组术前使用纳米活性炭治疗。比较两组淋巴结检获数目、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复发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活性炭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活性炭组和对照组分别清扫淋巴结1691枚、1228枚,前者存在黑染淋巴结984枚(58.19%),活性炭组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数、微小淋巴结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性炭组淋巴结转移率和黑染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性炭组无与纳米活性炭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能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_(2)淋巴结清扫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淋巴结清除难度,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腹腔镜 D_(2)淋巴结清扫术 纳米活性炭
下载PDF
非常规炭材料去除预氯化“三致”物研究进展
6
作者 曾有文 王启山 +3 位作者 赵文玉 刘艳芳 孙晓明 岳尚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7,共4页
常规活性炭材料对卤乙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是对三卤甲烷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考虑改性及新型炭材料的应用。综述了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预氯化"三致"物的进展,为活性炭改性与其他工艺联用去除"三致"物奠定... 常规活性炭材料对卤乙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是对三卤甲烷去除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考虑改性及新型炭材料的应用。综述了改性活性炭吸附法去除预氯化"三致"物的进展,为活性炭改性与其他工艺联用去除"三致"物奠定资料基础,并对目前改性活性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评述,指出新型纳米活性炭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预氯化 “三致”物 吸附 纳米活性炭
下载PDF
活性炭结构演化及其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李生娟 王树林 徐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7-39,共3页
采用振动研磨法,在干法室温状态下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结构分布的纳米活性炭,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变化对活性炭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的微结构演化与电极静电容量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细化后活性炭颗... 采用振动研磨法,在干法室温状态下制备出具有不同微结构分布的纳米活性炭,研究了工艺条件的变化对活性炭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材料的微结构演化与电极静电容量之间的关系。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细化后活性炭颗粒的比表面积明显增加,孔径分布趋于合理。循环伏安特性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激振频率为700r/min时,在氮气氛围中振动研磨1h后,活性炭电极材料具有更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活性炭 振动研磨 结构演化 电极材料
下载PDF
纳米活性炭纤维处理大型养猪场废水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赵镧良 李晓兵 邓捷 《甘肃科学学报》 2013年第3期36-38,共3页
纳米活性炭纤维在处理大型养猪场废水中具有净化效果好、去除氮磷能力强、工艺设备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通过对新材料的应用,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形成生物动态平衡,使大型养猪场的废水处理达到更高的标准.结果表明... 纳米活性炭纤维在处理大型养猪场废水中具有净化效果好、去除氮磷能力强、工艺设备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通过对新材料的应用,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形成生物动态平衡,使大型养猪场的废水处理达到更高的标准.结果表明:纳米活性炭纤维可以有效去除大型养猪场废水中的各种污染物.试验开始阶段,各污染物的去除率为:总氮占41.24%-59.68%;CODcr占36.3%-47.7%.生物膜达到稳定时各污染的去除率为:总氮占59.68%-75.42%;CODcr占58.7%-71.65%.同时,整个过程显示,纳米活性炭纤维对污水浊度的去除始终保持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活性炭纤维 生态系统 养猪场废水
下载PDF
超声辅助纳米椰壳活性炭对橘皮果胶脱色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杨继亮 周建斌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0,共3页
纳米椰壳活性炭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超声产生的空化效应对纳米椰壳活性炭脱色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经过对橘皮果胶液进行脱色试验,得到橘皮果胶液脱色的最佳条件是:每100 mL橘皮果胶液,纳米椰壳活性炭的用量是0.4g... 纳米椰壳活性炭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超声产生的空化效应对纳米椰壳活性炭脱色具有显著的辅助作用。经过对橘皮果胶液进行脱色试验,得到橘皮果胶液脱色的最佳条件是:每100 mL橘皮果胶液,纳米椰壳活性炭的用量是0.4g,pH2,果胶液的温度为40℃,吸附时间为30min,超声功率为150W,超声处理时间为15min,脱色率可以达到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椰壳活性炭 超声波 橘皮果胶 脱色
原文传递
磁性纳米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强 刘利军 +2 位作者 郭晨辉 白雪梅 段松青 《环境科学导刊》 2021年第4期9-16,96,共9页
用滚压振动磨机对活性炭细化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得磁性纳米活性炭。对磁性纳米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吸附时间、吸附质初始浓度和pH值对其吸附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影响,拟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并对其再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用滚压振动磨机对活性炭细化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得磁性纳米活性炭。对磁性纳米活性炭进行表征,研究吸附时间、吸附质初始浓度和pH值对其吸附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影响,拟合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并对其再生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时间对苯酚吸附率影响较大;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影响较大的初始浓度>100mg/L,对苯酚的吸附率影响较大的初始浓度<10mg/L;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随pH值升高而增大,pH值在6.0时对苯酚的吸附率达到峰值(76.1%);对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亚甲基蓝在磁性纳米活性炭上的吸附速率主要受颗粒内扩散过程的控制,苯酚在磁性纳米活性炭上的吸附速率主要受表面吸附和液膜扩散的控制;磁性纳米活性炭的磁学性能较好,可通过磁分离方法与其他再生方式配合的方法进行再生。磁性纳米活性炭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活性炭,在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活性炭 吸附 亚甲基蓝 苯酚
下载PDF
新型复合抗菌滤芯的研制及净水效果的比较
11
作者 尹欣瑜 汤艺文 +1 位作者 宋永胜 李国清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29-435,共7页
以活性炭纤维、纳米纤维素、聚丙烯、抗菌母粒等为原材料,采用湿法成型技术制备了第二代纳米活性碳纤维滤芯,结合湿法成型技术和熔融喷丝技术制备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采用XRD和SEM表征了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的结构与表面形貌,并与市... 以活性炭纤维、纳米纤维素、聚丙烯、抗菌母粒等为原材料,采用湿法成型技术制备了第二代纳米活性碳纤维滤芯,结合湿法成型技术和熔融喷丝技术制备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采用XRD和SEM表征了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的结构与表面形貌,并与市售的第一代烧结型活性炭滤芯和第二代纳米活性碳纤维滤芯进行了水中化学需氧量(COD)、色度、浊度和余氯等污染物的过滤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在过滤微量有机污染物、悬浮污泥颗粒、氯化消毒副产物,以及过滤铅、镉两种重金属离子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第二代纳米活性碳纤维滤芯和第一代烧结型活性炭滤芯.此外,第三代复合型抗菌滤芯对浊度的去除率大于94%,对COD的去除率大于53%,对色度去除率大于97%,对余氯去除率大于98%,对金属离子(铅、镉)的去除率大于98%,其效果良好;该滤芯受污染物浓度、水样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净水效果稳定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抗菌滤芯 纳米活性碳纤维 熔融喷丝 净水效果
下载PDF
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无菌止血敷料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周永刚 张川 +4 位作者 邹豪 朱世辉 陈郑礼 张烨 秦峰 《中国医药》 2020年第10期1633-1637,共5页
目的探讨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无菌止血敷料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Ⅱ度(深、浅)烧伤创面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 目的探讨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无菌止血敷料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Ⅱ度(深、浅)烧伤创面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无菌止血敷料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比较2组患者换药第3、6、9天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第3、6、9天换药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创面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治疗前后生长因子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换药第3、6、9天时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5±5)%比(30±5)%、(66±6)%比(61±6)%、(92±5)%比(88±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1±3) d比(13±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换药第3、6、9天时疼痛VAS评分、创面分泌物细菌检测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1±1.0)分比(5.7±1.2)分、(3.2±0.9)分比(3.7±1.0)分、(1.0±0.6)分比(1.6±0.7)分、66.7%(34/51)比84.3%(43/51)、43.1%(22/51)比64.7%(33/51)、5.9%(3/51)比19.6%(1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3±3.9) ng/L比(13.3±3.5) ng/L、(40.3±6.0)μg/L比(36.0±5.7)μg/L、(28.0±3.9)μg/L比(22.0±3.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3.7%(7/51)比7.8%(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结论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无菌止血敷料能够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提高患者创面愈合率,降低患者疼痛感和细菌感染率,有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肉芽的生长,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愈合 纳米银复合活性炭纤维布 无菌止血敷料 愈合时间
下载PDF
纳米炭淋巴结显影技术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淋巴结切除率及淋巴结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秋 陈文斌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4期2634-2636,2639,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结显影技术在术中提高淋巴结切除率及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结直肠癌患者190例,其中男93例,女97例,年龄41~83(57.89±8.65)岁。按术前是否注射纳米炭分为观察组(97... 目的探讨纳米炭淋巴结显影技术在术中提高淋巴结切除率及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结直肠癌患者190例,其中男93例,女97例,年龄41~83(57.89±8.65)岁。按术前是否注射纳米炭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术前24h内在肠镜引导下于肿瘤四周2cm以内的正常黏膜下选取4~5点,每点注射0.2ml左右的纳米活性炭混悬液使黏膜下隆起皮丘;对照组根据CME/TME原则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及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检出淋巴结(15.07±2.23)枚/例,检出直径<5 mm淋巴结(4.69±1.05)枚/例,均高于对照组的(13.04±1.47)枚/例、(2.85±0.83)枚/例(t=7.168、3.096,均P<0.01)。观察组黑染淋巴结的转移率为32.10%,高于未黑染的20.48%(χ~2=9.363,P<0.05)。观察组直径<5 mm转移淋巴结检出(1.80±0.32)枚/例,高于对照组(0.88±0.17)枚/例(t=3.128,P<0.05)。结论纳米炭淋巴结显影可帮助术者提高术中转移淋巴结的切除率,清扫更彻底,同时还能增加微小淋巴结转移灶(<5 mm)和直肠癌术后淋巴结阳性的检出率,使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判断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活性炭 结直肠癌根治术 淋巴结 转移率
下载PDF
重质油辅以吸波材料的微波降黏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鲁媛媛 张洋 周晓龙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2-847,共6页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用微波加热进行重质油的降黏实验研究。选取具有高介电损耗因数的活性炭作为辅助吸波材料,研究了活性炭的粒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渣油降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炭后,渣油在微波加热下可升温至...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用微波加热进行重质油的降黏实验研究。选取具有高介电损耗因数的活性炭作为辅助吸波材料,研究了活性炭的粒径、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渣油降黏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炭后,渣油在微波加热下可升温至400℃;最佳实验条件为在油样中加入2.0%(w)纳米活性炭、达到既定温度后保持10 min。在实验的考察范围内,渣油在420℃反应时黏度下降最大,降至620 m Pa·s,降黏率达到了8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减压渣油 纳米活性炭 降黏
下载PDF
纳米活性炭载药示踪在胃癌根治术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竹 李文兵 +1 位作者 范东风 徐梦军 《中国综合临床》 2011年第8期830-832,共3页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及指导淋巴结清扫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示踪组、对照组。示踪组术前胃镜下或术中肿瘤局部注射吸附5-FU的纳米活性炭(CNP-5-FU)混悬液,比较根治术中淋巴...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及指导淋巴结清扫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示踪组、对照组。示踪组术前胃镜下或术中肿瘤局部注射吸附5-FU的纳米活性炭(CNP-5-FU)混悬液,比较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数目、转移度、淋巴结的黑染及转移情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示踪组平均清扫淋巴结(43.73±9.25)枚,明显高于对照组[(25.36±4.73)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0.05);示踪组N1、N2、N3站清除淋巴结数分别为(27.17±5.82)、(13.73±4.61)、(2.83±0.15)枚,而对照组分别为(14.45±2.75)、(8.27±1.89)、(2.64±0.11)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5.95、1.96,P均〈0.05);示踪组黑染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6.2%(221/842),明显高于未黑染的淋巴结[4.5%(21/470)]及对照组[16.9%(142/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5.108、7.485,P〈0.05);示踪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没有增加,局部注射纳米活性炭未见有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胃癌病灶周围局部注射载药纳米活性炭对根治术中转移淋巴结的示踪、清扫、化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纳米活性炭 淋巴示踪 淋巴结清扫 靶向化疗
原文传递
纳米纤维活性炭用于对氯苯酚吸附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雨 王将 《云南化工》 CAS 2020年第3期43-44,49,共3页
通过氨气活化细菌纤维素制备纳米活性炭并探究其对水中对氯苯酚的吸附性能和初始溶液pH和时间等影响因素。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采用SEM和BET等方法对纳米活性炭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ct-BC活性炭微孔和介孔结构丰... 通过氨气活化细菌纤维素制备纳米活性炭并探究其对水中对氯苯酚的吸附性能和初始溶液pH和时间等影响因素。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拟合。采用SEM和BET等方法对纳米活性炭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ct-BC活性炭微孔和介孔结构丰富,对p-CP最大吸附容量251.2mg/g,吸附容量高于市售活性炭。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苯酚 纳米活性炭 静态吸附 吸附等温线
下载PDF
二十五味珍珠片抗PM_(2.5)作用及机制的探究
17
作者 多杰卓玛 黄燕烽 +3 位作者 梅之南 周生军 彭逸 陈维武 《现代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43-48,共6页
目的观察二十五味珍珠片是否具有抗细颗粒物纳米活性炭(PM_(2.5)类似物)的作用并探究其抗细颗粒物的潜在机制。方法给予斑马鱼不同浓度的二十五味珍珠片水溶液(62.5、125、250、500和1000μg·mL^(-1))处理,确定斑马鱼对二十五味珍... 目的观察二十五味珍珠片是否具有抗细颗粒物纳米活性炭(PM_(2.5)类似物)的作用并探究其抗细颗粒物的潜在机制。方法给予斑马鱼不同浓度的二十五味珍珠片水溶液(62.5、125、250、500和1000μg·mL^(-1))处理,确定斑马鱼对二十五味珍珠片的最大耐受浓度。进一步使用纳米活性炭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以模拟斑马鱼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纳米活性炭颗粒和纳米活性炭颗粒分泌进入肠道的功能评价模型,给予二十五味珍珠片干预,统计斑马鱼体内吞噬了纳米活性炭的巨噬细胞数量、吞噬促进率以及纳米活性炭分泌入肠道的数量;给予尼罗红水溶液建立斑马鱼肠蠕动评价模型,探究二十五味珍珠片对斑马鱼肠蠕动功能的影响;最后利用转基因中性粒细胞荧光斑马鱼,进行卵黄囊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斑马鱼炎症模型,观察并统计二十五味珍珠片对照组和治疗组斑马鱼卵黄囊内中性粒细胞个数。结果斑马鱼对二十五味珍珠片的最大耐受浓度为250μg·mL^(-1);与对照组相比,二十五味珍珠片治疗组斑马鱼体内吞噬纳米活性炭细颗粒的巨噬细胞数目增加,巨噬细胞吞噬率上调;治疗组斑马鱼肠道纳米活性炭细颗粒的分泌并无改变,但其肠蠕动促进率明显升高;治疗组斑马鱼卵黄囊内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显著改善。结论二十五味珍珠片具有抗PM_(2.5)类似物活性炭细颗粒物作用,其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细颗粒物和经肠道细颗粒物的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五味珍珠片 纳米活性炭颗粒 斑马鱼 巨噬细胞 肠蠕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