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汉民族人名文化
1
作者 刘吉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23-125,共3页
人名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彼此辨别区别的一种符号文化,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考察中国信史时代汉民族人名现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探寻与之相关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汉民族 人名文化 干支五行 信史时代 政治信仰 宗教信仰 审美情趣
下载PDF
论人名用字规律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郑燕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15-118,共4页
人名系统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镜像。通过对莆田学院7400个学生名字的调查分析,总结命名规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出社会、环境是命名的基础,命名是人的主观能动表现,是随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
关键词 人名 社会 环境 关系
下载PDF
借名买房之法律适用 被引量:48
3
作者 马一德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146,179-180,共14页
借名买房是指当事人一方(借名人)经他方(出名人)同意,以他方名义买房并登记,且房屋归属于借名人一方的行为。当事人常订有借名买房协议,综合合同法上的有名合同类型以及学理上关于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的理论,该协议应属混合合同。对该... 借名买房是指当事人一方(借名人)经他方(出名人)同意,以他方名义买房并登记,且房屋归属于借名人一方的行为。当事人常订有借名买房协议,综合合同法上的有名合同类型以及学理上关于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的理论,该协议应属混合合同。对该合同的法律适用,应采"结合说",依个别给付所属合同类型的法律规定加以判断。借名登记中,出名人为房屋的登记名义人,而借名人为房屋的实际权利人,从而导致该房屋上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发生分离,在确定房屋归属时,应区分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以划定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的保护范围,并以此规范房屋物权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名买房 法律物权 事实物权 法律适用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位置概率模型的中文人名识别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孟伟涛 张蕾 +1 位作者 张晓孪 李海军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7-189,共3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概率模型的中文人名识别算法。系统的知识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人名列表以及标注语料库中提取的人名的左右边界词语。识别过程是:首先根据位置概率模型识别出篇章中可能的人名,然后扩散到整个篇章来召回遗漏人名,最后附... 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概率模型的中文人名识别算法。系统的知识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人名列表以及标注语料库中提取的人名的左右边界词语。识别过程是:首先根据位置概率模型识别出篇章中可能的人名,然后扩散到整个篇章来召回遗漏人名,最后附加几条启发式规则来对结果进行修正。对40篇新闻语料共计120KB进行开放测试,准确率达80.5%,召回率为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实体识别 人名识别 位置概率模型 词法分析
下载PDF
诈骗犯罪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民法效力依据 被引量:1
5
作者 肖扬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2,共11页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 南京李某“冒用他人名义”购买飞机延误险案的争论本质,是诈骗犯罪中“虚构事实”客观构成要件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的界定问题。根据民法规则,“冒用他人名义”所表现的名义主体与实际行为主体的形式不符,并非当然地具有民事违法性,其民事法律效力应根据实质的二阶层路径进行评价。基于统一法秩序要求,刑法中的“冒用他人名义”认定应在民法二阶层评价基础上展开。具体而言,在主体资格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在具有民事违法性的基础上可能构成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在主体资格开放性的法律关系中,单纯的“冒用他人名义”行为因不属于民事欺诈,而不能被认定为诈骗犯罪中的“虚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他人名义 虚构事实 诈骗犯罪 民事欺诈
下载PDF
普通高等学校法人名称探析
6
作者 章舜钦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9-51,54,共4页
普通高等学校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法人组织应当具有自己的名称,法人名称是区别不同法人组织的主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法人名称有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规定高校名称的法定构... 普通高等学校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法人组织,法人组织应当具有自己的名称,法人名称是区别不同法人组织的主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法人名称有一些规定,但规定不够具体、不够明确,特别是没有规定高校名称的法定构成要素,导致普通高校名称不统一、不规范。建议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高校名称构成要素和登记制度,规范普通高校名称的使用范围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法人名称 法律规定 规范使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