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4 mg和5%的葡萄糖250 m L,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4 mg和5%的葡萄糖250 m L,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电生理、脑水肿、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95.35±8.21)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9.35±6.03)cm·s^(-1);对照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82.35±7.84)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2.32±5.18)c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脑干听觉诱发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24.24%(8/33例),51.51%(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9.09%(3/33例),36.36%(12/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30.30%(10/33例),51.52%(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12.12%(4/33例),21.21%(7/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脑血肿量为(19.21±3.15)mL,对照组为(26.32±4.36)mL;试验组GCS评分为(13.57±2.04)分,对照组为(11.24±1.7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例),对照组为72.72%(24/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4/33例),对照组为9.09%(3/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脑血流、电生理、脑血肿及昏迷情况,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出血昏迷患者脑血流及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3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纳洛酮4 mg和5%的葡萄糖250 m L,每天1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进行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电生理、脑水肿、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变化,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95.35±8.21)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9.35±6.03)cm·s^(-1);对照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为(82.35±7.84)cm·s^(-1),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32.32±5.18)c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脑干听觉诱发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24.24%(8/33例),51.51%(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9.09%(3/33例),36.36%(12/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电图等级为Ⅰ、Ⅱ级分别为30.30%(10/33例),51.52%(17/33例),对照组分别为12.12%(4/33例),21.21%(7/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脑血肿量为(19.21±3.15)mL,对照组为(26.32±4.36)mL;试验组GCS评分为(13.57±2.04)分,对照组为(11.24±1.7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94%(31/33例),对照组为72.72%(24/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4/33例),对照组为9.09%(3/3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的脑血流、电生理、脑血肿及昏迷情况,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