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被引量:10
1
作者 龙晓匀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8-141,共4页
 音乐美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性质和高度的抽象性、涵盖性,区别于音乐学中的其他学科。它侧重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及对象。音乐美学不仅要对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内容各个...  音乐美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具有美学—艺术哲学的性质和高度的抽象性、涵盖性,区别于音乐学中的其他学科。它侧重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并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及对象。音乐美学不仅要对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内容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推进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音乐形式 音乐内容 相互关系 音乐艺术
下载PDF
说的哲学与做的哲学及其他——略说中西音乐美学 被引量:13
2
作者 宋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30,共9页
从文人音乐和西方艺术音乐、道释与西方历史中重要名家思想来谈论,在"音乐"概念上中国分有声及无声,西方基本上为有声;在有声范围,中国音乐以声腔延绵为特点,西方音乐以固定音高音值的主题中心展开为特点;价值观上释道推崇无... 从文人音乐和西方艺术音乐、道释与西方历史中重要名家思想来谈论,在"音乐"概念上中国分有声及无声,西方基本上为有声;在有声范围,中国音乐以声腔延绵为特点,西方音乐以固定音高音值的主题中心展开为特点;价值观上释道推崇无声至和之乐,西方推崇大师有声作品;行为上道释采取坐忘、禅定等方法抵达至和,西方人则以感性体验方式进行审美;言说上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有特殊逻辑,体现做的哲学的特点,西方无论结构还是解构路径的研究,多为说的哲学,遵循普通语言逻辑。中西历史及当下均有一些相通的思想,现代均出现中性化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中西比较 和谐 实践哲学 中性化
原文传递
从音乐美学角度浅谈钢琴演奏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桑宏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8-101,共4页
根据分析哲学以及音乐现象学对表演的美学阐释,对钢琴演奏中的若干问题:"真实性演奏"、自我表现和音乐文本究竟谁承担着诠释作品的尺度和准则?钢琴演奏的同一性问题是否存在?同一性是否能够作为钢琴演奏的评判标准等进行思考... 根据分析哲学以及音乐现象学对表演的美学阐释,对钢琴演奏中的若干问题:"真实性演奏"、自我表现和音乐文本究竟谁承担着诠释作品的尺度和准则?钢琴演奏的同一性问题是否存在?同一性是否能够作为钢琴演奏的评判标准等进行思考。音乐本体只有和人的体验发生关联,音乐的奥妙才可能获得呈现,音乐的内在意义才可能被聆听者所接受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钢琴演奏 同一性
下载PDF
音乐美学边缘化危机的自我觉解及其对策 被引量:8
4
作者 叶明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7,共7页
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稳固,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确定性及其自我完善性,其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应有助于学科体系建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泛化学科边界,消解学科独立之精神。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思辨与形而下实证的两极牵引,一... 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稳固,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确定性及其自我完善性,其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应有助于学科体系建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泛化学科边界,消解学科独立之精神。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思辨与形而下实证的两极牵引,一头走向哲学,另一头则走向心理学和社会学,造成音乐美学自身特性的逐渐减弱之趋势,致使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化解这一危机的对策在于厘清音乐美学学科基本问题,关注音乐感性样式的多元化特质及其理性表达,请音乐美学回到感性学,回到音乐美学学科之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音乐哲学 学科独立性 研究对象 边缘化危机
原文传递
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景艳 谢莉莉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4-56,共3页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的奠基者。他的音乐审美观不仅重视音乐的本身和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更多的是重视音乐的内涵。从而把艺术范畴的“美”与道德范畴的“善”联系在一起 ,提出了“美善合一”
关键词 孔子 审美思想 音乐美学 美善合一
下载PDF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被引量:5
6
作者 欧阳绍清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19-120,共2页
高师视唱练耳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不仅是基础课,也是美育课.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和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却忽视了其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等基本功的教学.在新形势下加强审美教育... 高师视唱练耳是一门多元化学科,不仅是基础课,也是美育课.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和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大部分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却忽视了其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等基本功的教学.在新形势下加强审美教育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关键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树立审美意识,把视唱练耳教学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唱练耳教学 审美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 音乐教育专业 教学模式
下载PDF
音乐美育与人格完善 被引量:6
7
作者 董毅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03-106,共4页
音乐美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有显著的德育效应和综合效应。音乐美育对人格完善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格教育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音乐美育 德育效应 人格完善 人格教育 综合效应 审美能力
下载PDF
对音乐审美“异化”现象的剖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施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78,共4页
在音乐审美中 ,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 ,究其原因 ,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 ,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 ,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 在音乐审美中 ,同一首乐曲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时会产生大相径庭的反应 ,究其原因 ,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的影响下 ,审美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情感体验、联想乃至世界观与音乐中的社会内容不相符合时 ,会导致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不能得以实现 ;此外 ,审美功能的实现还取决于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 ,而不是审美能力的单边发展 ,这两者必须取得和谐统一。只有当社会上追求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时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美的社会理想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审美 异化 倾向性功能 审美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音乐作品的情感意蕴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昌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2-74,共3页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 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音乐作为这种特殊形态的艺术,其作品的创作又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它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渗透着生产者主体强烈的情感意向、独特的艺术个性、气质和风格,物化着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致、审美体验以及自创的恰当得宜的美的形式构成。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必定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意蕴和美学特征,其主要体现在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谐和、意蕴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和时代与个性的有力张扬等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作品 美学 情感意蕴
下载PDF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振军 《滨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90-92,共3页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嵇康 声无哀乐 音乐美学
下载PDF
浅谈唐诗的音乐美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金忠 刘杨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唐代是诗的大国素有"大唐诗国"之誉,音乐发展亦呈现空前繁荣局面,亦有"大唐乐国"之称。唐诗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中蕴涵着音乐美。
关键词 唐代诗歌 音乐美 感染力
下载PDF
“音乐何需懂”审美观念的质疑与反思
12
作者 李丹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由于文化素养的差异,不同的受众会获得不同的感知。“音乐何需懂”审美观念的提出造成了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现状。音乐的审美始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心灵是音乐通向教育的关键,即美育。美育首先在于育美,... 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由于文化素养的差异,不同的受众会获得不同的感知。“音乐何需懂”审美观念的提出造成了音乐教育可有可无的现状。音乐的审美始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心灵是音乐通向教育的关键,即美育。美育首先在于育美,只有掌握一定的基本音乐理论,受众从多角度、多维度上获得不同的感知,才能在欣赏音乐时不偏离作品的艺术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音乐何需懂”直接影响音乐教育中审美观念的形成,更否定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音乐审美中,必须静心聆听,感悟深层情感,才能在万千音符中品乐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审美 美育
下载PDF
西藏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之“圆满”浅论
13
作者 李慧青 《西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学科特点在于哲学思辨。因此,在对音乐本体进行美学角度分析时,哲学思辨的过程必不可少。当前学术界关于以美学视角分析我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众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就藏传佛教哲... 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学科特点在于哲学思辨。因此,在对音乐本体进行美学角度分析时,哲学思辨的过程必不可少。当前学术界关于以美学视角分析我国传统音乐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众多,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就藏传佛教哲学观进行进一步探讨的同时,针对哲学观“圆”一字,得出“圆满”一说,进而将其与西藏传统音乐理论相结合,并最终得出音乐之中的“圆满”美学,此外,多数人将其视为同国外基督教一般“有神论”的宗教,当然其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在此不予以考虑,以期能够更深刻感知寓于西藏传统音乐中的藏传佛教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西藏传统音乐 圆满 佛教哲学观
下载PDF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艳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16-17,共2页
从《论语》对儒家典籍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来分析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通过考察孔子的言论进而 归纳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可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强调了审美与情感、道德的结合,是儒家乐感文化的开端。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音乐美学 情感 道德
下载PDF
西方音乐阐释理论的历史梳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瑾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2-26,共15页
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 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应的理论有历史释义学、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后者则出现了从结果到过程、从作品到文本、从确定到随机、从中心到多元,以及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涉及解构主义、多元对话理论、生态哲学美学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理论。各种音乐意义的阐释理论或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亦有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关系实在论哲学观点看,这些阐释理论或观点都具有自洽的合理性。时间先后并非进化,仅为历史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作品 文本 意义阐释 释义学 结构主义 接受美学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音乐审美: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应有之维 被引量:4
16
作者 夏炎 《林区教学》 2018年第1期87-88,共2页
实施音乐审美教育是现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素质与文化素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析音乐审美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意义,探讨提升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音乐审美 大学生 人文素养教育
下载PDF
青主音乐美学视野下的礼乐批判与新国乐建设
17
作者 席格 《中国美学》 2024年第1期207-221,共15页
青主作为现代音乐美学家,在欧洲音乐和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下,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向西方乞灵”两个重要命题。他据此出发,批判了传统“乐是礼的附庸”的礼乐关系界定,认为音乐是独立的艺术;主张在学习西方音乐技术、技巧和... 青主作为现代音乐美学家,在欧洲音乐和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下,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向西方乞灵”两个重要命题。他据此出发,批判了传统“乐是礼的附庸”的礼乐关系界定,认为音乐是独立的艺术;主张在学习西方音乐技术、技巧和乐器的同时,汲取西方音乐精华推动民族音乐向世界音乐的提升;指出传统礼乐的转进应融入新国乐建设之中,并通过自身的音乐实践探索如何发掘传统音乐资源以创作美的、世界的音乐。青主从音乐美学理论出发批判“礼之乐”和推动礼乐转进,对当代发掘礼乐资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主 音乐美学 礼乐 国乐
原文传递
赫尔德的民歌理论
18
作者 胥志强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5,共13页
赫尔德是民歌概念的创造者和民歌研究的先驱。但不同于后来民族主义者的看法,赫尔德理解的“民”(Volk)是涵盖部落、地方和民族等多个层面的人类共同体,他所谓的民歌也不只是民族歌曲,而是指具有共同体精神的歌曲。民歌与共同体具有一... 赫尔德是民歌概念的创造者和民歌研究的先驱。但不同于后来民族主义者的看法,赫尔德理解的“民”(Volk)是涵盖部落、地方和民族等多个层面的人类共同体,他所谓的民歌也不只是民族歌曲,而是指具有共同体精神的歌曲。民歌与共同体具有一种相互界定的关系,一方面民歌的自然品质体现了“民”的理想特征,另一方面民歌也是塑造和维系“民”共同体的重要方式。这个意义上的民歌,既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也具有普遍人性,具有集体精神但创作者也可以是个人,受传统的影响但要求不断地创新。赫尔德的民歌理论对我们反思常见的相关观念混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民族音乐学 音乐美学 民族
原文传递
An analysis of the music symbols in Pascal Quignard’s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19
作者 Juan Liu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24年第3期397-407,共11页
This research paper delves into the intricate role of music as a symbolic form in Pascal Quignard’s novel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exploring its capacity to convey profound human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Set against ... This research paper delves into the intricate role of music as a symbolic form in Pascal Quignard’s novel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exploring its capacity to convey profound human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17th-century France,the narrative follows the lives of 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 and Marin Marais,renowned viola da gamba players,to contemplate the essence of music and its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sentiment.The paper examines the semiotic nature of music,its relationship with memory and emotion,and the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music’s intrinsic value as an art form.It also discusses the novel’s adaptation into a film and its impact on the revival of Baroque music.Furthermore,the paper draws parallels between the myth of Orpheus and the characters’personal journeys,highlighting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music and its ability to transcend reality.The analysis is grounded in the works of various scholars,including Ferdinand de Saussure,Suzanne Langer,and Charles Sanders Peirce,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usic’s symbolic essence in Quignard’s literary 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ic semiotics Pascal Quignard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orphic mythology musical aesthetics
原文传递
论音乐语言之特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凤梅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75-77,共3页
通过对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类比,指出:音乐语言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为材料,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主观性的描述。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语言虽然不同于文学语言,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 通过对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类比,指出:音乐语言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是以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为材料,按照一定的音乐创作法则构建起来的人类情感主观性的描述。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语言虽然不同于文学语言,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更真实、更准确。它是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最贴切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语言 审美 情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