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多级发酵对中药方剂功能活性及有效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红艳 冉淦侨 +3 位作者 韩姗姗 殷红 谭建新 张强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6,共7页
选用多菌株对一中药方剂(简称JGZF)进行液体多级发酵,考察其在3种处理方式(直接熬制、自然发酵、人工发酵)下微量元素、体外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以及其他有效组分等结果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 选用多菌株对一中药方剂(简称JGZF)进行液体多级发酵,考察其在3种处理方式(直接熬制、自然发酵、人工发酵)下微量元素、体外抗氧化活性、抑菌活性以及其他有效组分等结果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多酚含量;牛津杯抑菌圈法测定抑菌活性;UPLC-Q-TOF-MS/MS非靶标代谢组学检测JGZF的药效成分。结果表明:跟直接熬制相比,中药方剂JGZF经自然发酵和人工发酵处理后,锌、铜、铁和钙的含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工发酵能显著提高JGZF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SOD活性提高了1.5倍,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了2.2倍,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了4.2倍,总多酚含量提高了2.2倍;发酵后的JGZF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更强,但对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不变或略有降低;JGZF经人工发酵后,药液组分含量有增有减,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L-苯丙氨酸、抗炎物质黄芩素等含量显著增加;五味子苷B、7-羟基香豆素、农药残留等含量有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多级发酵 中药 有效组分 功能活性 中药炮制
下载PDF
多级逆流工艺促进城市污泥厌氧发酵生产挥发性脂肪酸 被引量:11
2
作者 郭磊 刘和 +2 位作者 李秀芬 堵国成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33-1239,共7页
采用一种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多级逆流发酵工艺对城市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实现高效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目的。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应用多级逆流发酵工艺,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产率分别达到(10.5±0.5)g/L和0.20 gVFAs/gVS,与普通厌氧发酵... 采用一种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多级逆流发酵工艺对城市污泥进行厌氧发酵,实现高效产挥发性脂肪酸的目的。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应用多级逆流发酵工艺,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产率分别达到(10.5±0.5)g/L和0.20 gVFAs/gVS,与普通厌氧发酵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31%和54%。此外,在多级逆流工艺中,底物有机质去除率可达50%,较普通厌氧发酵提高了37%。进一步分析多级逆流工艺产酸的机制,发现产酸效率的提高在于降低了发酵产物对厌氧产酸细菌的抑制效应,并且工艺的VFAs产率以及有机质去除率分别取决于第一级和第三级厌氧发酵过程。因此,城市污泥采用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挥发性脂肪酸的生成,而且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污泥中有机质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多级逆流工艺 厌氧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下载PDF
底物浓度对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郭磊 刘和 +1 位作者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4-549,共6页
考察了不同底物浓度对一种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污泥底物质量浓度条件多级逆流厌氧发酵产酸效果变化较大,当污泥底物质量浓度为VS=100 g/L时,有机酸质量浓度与产率分别达到... 考察了不同底物浓度对一种新型的厌氧发酵工艺——多级逆流工艺厌氧发酵城市污泥产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污泥底物质量浓度条件多级逆流厌氧发酵产酸效果变化较大,当污泥底物质量浓度为VS=100 g/L时,有机酸质量浓度与产率分别达到20 g/L和0.20 g/gVS。对高浓度难降解污泥的处理,多级逆流工艺有较大优势。研究结果还表明,多级逆流促进了高质量浓度污泥底物发酵产酸的机制在于降低了发酵产物对厌氧产酸细菌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泥 多级逆流工艺 底物质量浓度 厌氧发酵 有机酸
下载PDF
探究钴卟啉模拟结肠发酵对肠道菌群的调控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潇 包璇 +5 位作者 向沙沙 沈宇标 应轩宇 应剑 纪伟 朱炫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7-94,共8页
基于优化的多相连续结肠发酵模型,分析甲钴胺、氰钴铵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差异。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对比实验发酵气体、通过电子鼻判断菌群结构是否稳定;最终建立了优化的体外模拟结肠发酵模型。向模型中加入甲钴胺或氰钴胺,对... 基于优化的多相连续结肠发酵模型,分析甲钴胺、氰钴铵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差异。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对比实验发酵气体、通过电子鼻判断菌群结构是否稳定;最终建立了优化的体外模拟结肠发酵模型。向模型中加入甲钴胺或氰钴胺,对各组发酵液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测定酶活、短链脂肪酸,考察2种钴卟啉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甲钴胺和氰钴胺都降低了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其中氰钴胺显著提高了与炎症和癌症相关细菌的相对丰度,而甲钴胺提高了产丁酸肠道菌的丰度。氰钴胺促进淀粉消化而甲钴胺抑制。2种钴卟啉都促进脂质代谢、萜类和聚酮类代谢、外源性物质降解,都抑制转录因子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ABC转运蛋白、DNA修复和重组蛋白代谢、氮代谢以及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且氰钴胺的抑制作用比甲钴胺组更强。不同钴卟啉对人体肠道菌群有不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甲钴胺更有利于人体肠道的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连续发酵装置 模拟结肠 甲钴胺 氰钴胺 肠道菌群 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