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CT在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银霞 王晓东 +1 位作者 陆彪 郭宏庆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268-1270,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且行MDCT扫描并行支气管镜检查的97例患儿的临床及MDCT表现。MDCT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高度怀疑气管、支气管异物且行MDCT扫描并行支气管镜检查的97例患儿的临床及MDCT表现。MDCT重建方法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技术重建。结果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大多数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喘息、咳嗽及肺部某一部位反复感染为常见症状。97例患儿中,异物种类以不透光植物性异物为主,且大多数位于肺叶、段以下支气管内及左、右主支气管。其中89例通过各种MDCT重建方式直接显示异物,并发现由异物所引起的阻塞性肺炎、肺气肿、肺不张及纵隔气肿等各类并发症。4例未显示异物,仅显示一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内斑片状炎症,支气管镜探查取出异物。4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在MDCT提示异物的支气管管腔内未发现异物,其中2例为黏稠痰栓,此4例经抗炎治疗后肺部炎症及临床症状消失。在CT影像结果指导下行支气管镜检查,93例钳取到异物。MD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准确性为95.9%。结论 MD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有实用价值,但在使用时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气管异物 支气管异物 诊断 儿童
原文传递
肺孤立性小结节90例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
2
作者 余连有 《实用医技杂志》 2023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小结节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德兴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观察患者MSCT征象特点,分析MSC...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小结节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9月江西省德兴市中医院收治的9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观察患者MSCT征象特点,分析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结果。结果良性结节长径为(1.52±0.27)cm,短于恶性结节的(2.33±0.4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内部毛刺征、内部分叶征、边缘模糊检出率分别为19%、18%、15%,均低于恶性结节的88%、8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实性结节检出率56%高于恶性结节的24%,部分实性结节检出率11%低于恶性结节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卫星灶、血管集束征象、胸膜凹陷征象检出率分别为5%、16%、15%,均低于恶性结节的24%、6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9%、93%、67%,均表现良好。结论MSCT对肺孤立性小结节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多探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结节病
下载PDF
左心房径线CT测量值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3
作者 王妍 励晔 +3 位作者 李金磊 常英伟 崔志新 黄贤胜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及肺静脉径线CT测量值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内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房颤并首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6例作为病变组,选取40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 目的探讨左心房及肺静脉径线CT测量值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内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房颤并首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6例作为病变组,选取40名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左心房及肺静脉CT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左心房横径及面积、肺静脉开口的径线及面积、房椎比等数据,并进行组间对照分析;术后3、6、12个月再次行CT检查,依据术后随访患者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治愈组,将复发组与治愈组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右上肺静脉(RSPV)面积、右下肺静脉(RIPV)前后径及面积、左上肺静脉(LSPV)径线及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组与治愈组间对比分析,左房-椎体面积比(LAVA)、左房-椎体径线比(LAVD)、RSPV面积及RIPV前后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LAVA是预测RFC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房及肺静脉径线CT测量值与房颤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且LAVA可以作为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径线 房颤 射频消融术 复发 预测因素 多排螺旋CT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血管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强 黄方炯 +5 位作者 孙东 杨禁非 于建波 刘岳 赖以恒 邹以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诊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5 a以上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冠状动脉及移植血管同时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比较分析2种检查结果。结果:...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诊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5 a以上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冠状动脉及移植血管同时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比较分析2种检查结果。结果:共移植血管58支。以选择性移植血管造影结果为标准,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移植血管闭塞诊断的敏感性为77.27%,特异性为97.22%,阳性预测值为94.44%,阴性预测值为87.50%,准确性为89.66%;对于闭塞加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81.48%,特异性为93.55%,阳性预测值为91.67%,阴性预测值为85.29%,准确性为87.93%。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移植血管病变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检查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困难的移植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多排螺旋CT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巍巍 刘昌伟 +5 位作者 李拥军 刘暴 叶炜 曾嵘 宋小军 陈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总结多排螺旋CT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PAES的10例患者共13条肢体的诊断与治疗。3例(30.0%)为双侧PAES。结果 11条肢体... 目的总结多排螺旋CT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PAES的10例患者共13条肢体的诊断与治疗。3例(30.0%)为双侧PAES。结果 11条肢体首诊时腘动脉已发生闭塞(84.6%)。体位变化检查、彩超和造影诊断PAES阳性率15.4%。螺旋CT诊断PAES的阳性率为100%。术中探查显示,Ⅰ型2例(15.4%)、Ⅱ型5例(38.5%)、Ⅲ型4例(30.8%),Ⅴ型2例(15.4%)。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2例,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型术8例,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3例。随访时间4~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1期通畅率92.3%(12/13),累计通畅率100%(13/13),救肢率100%。结论体位变化检查、彩超和动脉造影对已经闭塞的PAES诊断有一定局限性,螺旋CT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 诊断 多排螺旋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