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煤储层压力控制因素分析及含气系统划分 被引量:6
1
作者 唐跃 袁远 +4 位作者 侯海海 张家强 杜小弟 张大权 单衍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908-3918,共11页
新疆准南西山窑组煤层众多,含气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垂向上有效揭示含气量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主控因素,还可以为后期煤层气压裂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研究区内所施工的多个煤层气井钻探涌漏水情况,共识别出西山... 新疆准南西山窑组煤层众多,含气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垂向上有效揭示含气量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主控因素,还可以为后期煤层气压裂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研究区内所施工的多个煤层气井钻探涌漏水情况,共识别出西山窑组3个主要含水层和平面上对应的4个富水中心,研究发现西山窑组内3个主要含水层均与三级层序的底部边界垂向位置高度吻合;通过对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煤层埋深和含煤岩系泉域对于准南地区局部储层压力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西山窑组主力煤层埋深介于700~1000 m的区域是含气量和煤储层储层压力匹配的有利地带,是研究区内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埋藏深度;根据岩心柱、煤储层压力、含气量变化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将准南西山窑组中下段划分为2~3个相对独立的垂向叠置含气系统,分割各含气系统的关键层是区域内稳定发育的灰黑色泥岩,发育于研究区东侧三角洲平原环境的垂向含气系统发育较简单,而处于研究区西侧三角洲前缘-湖相环境的垂向含气系统则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西山窑组 低煤阶 多层叠置 含气系统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28
2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下载PDF
不同层间压差条件下叠置含气系统的定产合采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许江 李奇贤 +1 位作者 彭守建 韩恩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3,共8页
为了研究滇东-黔西地区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合采的产气特征,以4层合采方式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多场耦合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展开3组不同层间压差条件下的定产煤层气合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4个煤层在煤层气合采过程中的储... 为了研究滇东-黔西地区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合采的产气特征,以4层合采方式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多场耦合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展开3组不同层间压差条件下的定产煤层气合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4个煤层在煤层气合采过程中的储层压力、瞬时产量、产能贡献率等参数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采过程中,1号煤层的储层压力在11.5 min上升至1.1 MPa,出现明显的压力上升,这是由于煤层之间的储层压力差过大会形成层间干扰现象,使低气压煤层的储层压力上升,但该现象主要发生在合采初期,并随着合采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11.25 L/min的定产生产条件下,1-4号煤层的初始瞬时产量分别为-23.4、-1.6、9.3、18.3 L/min,因此当单层产气能力高于定产值时,高气压煤层的部分产气量通过井筒汇入低气压煤层,形成倒灌现象,且层间压差越大,倒灌的气量越大;在0.2、0.3和0.5 MPa的3种层间压差条件下,1号煤层在第10 min的产气贡献率分别为-3.2%、-10.4%、-16.9%,所以在合采初期,层间压差越大,对低气压煤层的产气的抑制作用越大;在稳产期内,不同储层压力的煤层产气呈现为一种"动态平衡"的产气特征,即当相对高气压煤层的产气能力不足时,相对低气压煤层的产气能力开始增加,从而维持稳定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叠置含气系统 煤层气 多层合采 层间干扰
下载PDF
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许江 李奇贤 +3 位作者 彭守建 闫发志 张超林 韩恩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5-233,共9页
为了研究滇东-黔西地区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储层参数和产量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在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特殊煤层气成藏模式和已有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开采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煤层气开采系统由开采管、开采管路和... 为了研究滇东-黔西地区的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储层参数和产量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在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特殊煤层气成藏模式和已有试验设备的基础上,对煤层气开采系统进行了改造和升级,煤层气开采系统由开采管、开采管路和气水分离器以及其他附件组成。建立一套集合材料选取、试件制备和煤层气开采的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最后对试验系统和方法的优势、今后改进方向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汇总。为了对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进行效果验证,以直井为例开展了叠置含气系统煤层气开采试验,研究了4个煤层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瓦斯压力、煤层温度、煤层变形、产量等参数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瓦斯压力以井筒为中心近似呈现椭圆状,越靠近井筒区域瓦斯压力越小,反之越大,气体运移速度由近井段向远井段逐渐降低;煤层温度下降量在煤层内以井筒中轴线为起点呈圆弧状向边界递减,越靠近井筒区域温度下降量越大,反之越小;1—4号煤层在第360分钟的最终体积应变分别为0.000 67、0.001 09、0.001 17、0.001 54,初始瓦斯压力越大的煤层,其最终的变形量也越大,且初始瓦斯压力越小的煤层,体积应变增长速率变缓的时刻越早;瞬时产量曲线呈现在开采初期迅速达到峰值并急剧下降的单峰曲线类型。研究结果验证了叠置含气煤层气开采物理模拟试验方法的可靠性,能够为现场煤层气开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叠置含气系统 煤层气 型煤 储层参数
下载PDF
滇东黔西煤层气开发技术及先导性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晗森 秦勇 +6 位作者 陆小霞 吴财芳 张平 王海侨 杨兆彪 程璐 马腾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4,共13页
“十三五”期间,针对滇东黔西地区构造复杂、地应力变化大、煤层多且薄、煤体结构复杂、煤系地层弱含水等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甜点区较难确定、叠置含气系统不易划分、地层易塌易漏、改造效果差、排采时效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系统攻关研... “十三五”期间,针对滇东黔西地区构造复杂、地应力变化大、煤层多且薄、煤体结构复杂、煤系地层弱含水等特点,以及由此导致的甜点区较难确定、叠置含气系统不易划分、地层易塌易漏、改造效果差、排采时效低等技术难题,开展了系统攻关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构建了适用于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甜点选区选段技术,指导了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有利区优选;形成了动静态集成分析的合采产层组优选与适应性开发技术;研发了高封堵易返排强防塌无固相钻井液和强胶结低伤害固井液体系,建立了适用于易塌易漏地层钻完井及储层保护技术;基于分形盒维数的岩石力学研究方法,形成了4项直井压裂改造技术;建立了弱含水多煤层合采流动模型,提出了三段三控合排全过程管控优化模式。基于上述技术,在滇东黔西地区优选有利区5个、甜点区5个,提出井位44口,提交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亿m^(3)。先导区多煤层合采平均日产气量达1000 m^(3),单井最高日产气量达6000 m^(3),实现工业化气流目标取得突破,为滇东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黔西 多薄煤层 叠置含气系统 甜点选区选段技术 易塌易漏 储层改造
下载PDF
中国煤变质作用 被引量:45
6
作者 杨起 吴冲龙 +2 位作者 汤达祯 康西栋 刘大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11-319,共9页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其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一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值向盆地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 通过煤变质热源及其作用方式的研究,总结了中国煤变质作用主要类型.动态地史-热史模拟表明,煤盆地的地热状态以非均一地温场影响深成变质格局,如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的地温高于前后时代,大地热流值向盆地中心增高,四川盆地中心莫霍面较浅,与高变质煤分布基本一致,区域岩浆热变质是形成中国大多数中高煤级煤的主因.模拟分析了湘赣中南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与煤变质.煤热水变质作用以载热的深循环流体构成派生热源.确定了抚顺盆地裂陷期古莫霍面温度值,计算出抚顺煤层经成岩作用的煤级和经后期辉绿岩浆侵入的增高煤级,建立了辉绿岩床散热过程的多层平壁非稳态导热模型.计算出闽粤叠合盆地永安煤经受深成变质和叠加岩浆热变质的煤级.中国煤变质规律主要表现为:在构造稳定区,煤变质作用具有继承性发展的特点;煤变质地热背景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多热源、多阶段叠加变质作用对中国煤的变质演化具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燕山期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对中国煤级起着显著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变质规律 矿化 煤矿床
下载PDF
新疆地区含油气盆地深层--超深层成藏组合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42
7
作者 匡立春 支东明 +4 位作者 王小军 李建忠 刘刚 何文军 马德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共16页
近年来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不断获得多项重大油气发现,证实含油气盆地深层蕴含巨大的勘探潜力。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稳定中国油气战略坚实的能源保障,但限于深层领域多,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其勘探潜... 近年来全球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呈现加快发展的趋势,不断获得多项重大油气发现,证实含油气盆地深层蕴含巨大的勘探潜力。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稳定中国油气战略坚实的能源保障,但限于深层领域多,油气富集规律复杂,其勘探潜力及方向不是十分明确,进一步厘清新疆地区深层—超深层重点领域区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疆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分析,对比研究了新疆地区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深层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系统梳理了三大盆地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构建了新疆地区深层不同领域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其控藏要素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库车前陆冲断带、塔西南山前带,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二叠系—三叠系、南缘冲断带下组合、二叠系页岩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深层石炭系等区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未来深层寻求规模储量及重大突破的重要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多旋回叠合盆地 深层—超深层 成藏组合 勘探潜力 勘探领域
下载PDF
中国沉积盆地油气立体综合勘探论 被引量:32
8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吴晓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4,共20页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 中国油气勘探近15年来进入发现高峰期,在成熟区精细勘探、新区、新层系、新类型、新领域勘探中不断取得突破,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剖析这一阶段勘探的性质与思维方法将为中国油气勘探持续深入开展奠立重要基础。从沉积盆地系统论与油气勘探方法论的角度,通过剖析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时期的勘探理念与方法。研究表明,中国的沉积盆地多为多旋回叠合盆地,沉积盆地的演化受周缘板块构造作用、陆内构造变形及其深部地幔地质过程的控制,复杂构造背景下油气多层系规模聚集。中国沉积盆地有常规油气、低熟油、生物气、致密气、页岩油气、煤、煤层气、盐类、天然气水合物和金属等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力大。中国的油气勘探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阶段,现今进入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并举的“立体综合勘探”阶段。这一阶段是针对“全盆地、多层系、多尺度储集体、多类型资源”的全链条的整体勘探,钻探进入万米尺度,海域进入深水区。立体综合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与非常规油气地质学,技术手段是多尺度(微米-纳米)储集体分析技术、“两宽一高”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与“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主要工作方法是地质-工程一体化与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综合勘探思维与方法将是常规与非常规油气一体化高效勘探与油气-煤-盐-金属等矿产资源综合勘探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思维 沉积盆地系统 盆地动力学 统一油气系统 多旋回叠合盆地 非常规油气 立体综合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部煤矿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卫军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9-104,共6页
为解决给鄂尔多斯西部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严重困扰的冲击地压问题,根据目前已经开采的巴彦高勒、门克庆等煤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本区不同埋深煤矿采区接续工作面受2次采动影响巷道超前工作面区域的矿压显现情况、影响范围... 为解决给鄂尔多斯西部煤矿安全开采带来严重困扰的冲击地压问题,根据目前已经开采的巴彦高勒、门克庆等煤矿冲击地压显现特征,通过对比、分析本区不同埋深煤矿采区接续工作面受2次采动影响巷道超前工作面区域的矿压显现情况、影响范围及地表塌陷情况,创新提出了采区多工作面回采后上覆岩层呈"多跨叠加拱"的力学模型理论,应用该理论对冲击地压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再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灌注马丽散加固2次采动影响巷道围岩治理冲击地压的方法。最后分析比较了其与传统沿空掘巷治理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针对本区域煤层均属易自燃及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特点,提出应优先采用灌注马丽散材料加固巷道围岩治理冲击地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多跨叠加拱 围岩加固 马丽散材料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7
10
作者 杨长清 董贺平 李刚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17-21,33,共6页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 南黄海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克拉通基础上发育的中、古生界海相与中、新生界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通过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邻区钻井与区域地质资料,对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及其形成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全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第四系—新近系、中—下三叠统青龙组、上二叠统、下二叠统—上泥盆统、中—下志留统,奥陶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等7套地震地质层序;主要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震旦纪—早古生代克拉通发育、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稳定台地—陆内裂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与抬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坳陷沉降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古生代 地震层序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
下载PDF
中国多旋回叠合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结构与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25
11
作者 何登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59,共36页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 深入认识盆地的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探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将为揭示中国大陆属性、资源能源分布、环境变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奠立重要基础。本文立足于油气勘探的新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与比较大地构造学方法,分析了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分区、地质结构与油气成藏模式,探索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中国叠合沉积盆地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泥盆纪(或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石炭纪—三叠纪与侏罗纪—第四纪4个构造旋回的演化;据东西向两条构造锋线和南北(或北北东)向的两条改造锋线及西太平洋弧后盆地带,可将中国划分为北疆、内蒙古、松辽、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渤海湾、青藏、四川、华南与海域等10个沉积盆地区;发育有前陆/克拉通、前陆/坳陷、坳陷/断陷、断陷/坳陷、反转断陷、被动陆缘、走滑叠合和改造残留等8种叠合盆地结构类型;发育安岳裂陷槽型、塔北型、苏里格复合三角洲型、玛湖凹陷型、陆梁隆起型、库车冲断带型、大庆长垣型、古潜山型、中央峡谷水道型、柴东生物气型、四川源内型与沁水向斜煤层气型等12种典型油气成模式;盆地内凹陷/断陷的油气分布具有空间有序性,叠合界面油气富集具优势性,油气叠合分布有强的非均一性,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区分布,海域被动陆缘/断陷叠合型盆地的油、气分带分布。中国多旋回叠合盆地具有独特的“三环带状”油气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回 盆地构造分区 地质结构样式 油气分布规律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中国
下载PDF
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吴冲龙 杨起 +2 位作者 刘刚 周江羽 梁雄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5-229,共5页
从地下热流状态平衡与破坏的角度,将深成地热流与附加地热流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煤的深成变质作用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分析结合起来,可建立简化的煤变质作用多阶段、多热源叠加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查明地壳热结构影响因素及盆地内... 从地下热流状态平衡与破坏的角度,将深成地热流与附加地热流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煤的深成变质作用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分析结合起来,可建立简化的煤变质作用多阶段、多热源叠加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查明地壳热结构影响因素及盆地内热传递方式之后,采用古地壳热结构分析方法为盆地内部的深成地热场模拟提供基底热流数值,采用双重回归方法来建立煤变质作用的T-t-Ro经验公式,进而可实现盆地古地热场演化及煤的多热源、多阶段叠加煤变质作用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煤变质 热动力学 地热场 煤矿床
下载PDF
中国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15
13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8 位作者 赵文智 徐凤银 罗晓容 刘文汇 唐勇 高山林 郑秀娟 李涤 郑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2-1172,共11页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空间上相邻的源-储组合;发育丘滩体型、岩溶缝洞型、断溶型、白云岩型和断裂带型等多种类型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超压型碎屑岩和基岩裂缝性储集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晚期调整定位;油气分布受高能滩带、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与大型断裂带等的控制;赋存多种成因的天然气和轻质油。超深层油气资源占剩余总资源量的33%,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超深层的大型成藏地质单元与规模富集区带将是持续取得油气大发现的重点方向,勘探前景广阔。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区带预测为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深层油气 多旋回叠合盆地 勘探进展 勘探技术 轻质油 天然气
下载PDF
连续油管喷砂射孔环空分层压裂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秦玉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0,57,共3页
针对大牛地气田储层低压、低孔、致密、纵向上目的层多,且层间跨距变化大,单层产能低的特征,开展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以实现该气田多层叠置气层的均衡改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工艺技术调研、研究和现场试验,了... 针对大牛地气田储层低压、低孔、致密、纵向上目的层多,且层间跨距变化大,单层产能低的特征,开展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以实现该气田多层叠置气层的均衡改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工艺技术调研、研究和现场试验,了解了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在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通过研究初步确定连续油管喷砂射孔环空压裂填砂封堵分层压裂工艺技术满足大牛地气田储层特征,并在大牛地气田进行了两口井6层次的的试验应用,成功率100%,平均单层加砂26.28m3,单层最大加砂31m3,首次在国内致密气藏采用连续油管喷砂射孔环空分层压裂,为在大牛地气田进行连续油管分层压裂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多层叠置气层 连续油管 喷砂射孔 环孔压裂 分段改造
下载PDF
多层叠加煤柱覆岩结构特征及对下伏煤层矿压显现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于斌 霍丙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374-3381,共8页
大同矿区侏罗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遗留多类大型煤柱,其对下伏石炭系煤层矿压显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比值判别法和极限平衡理论等方法,确定侏罗系地层遗留多层叠加煤柱覆岩可形成"倒梯形孤岛覆岩结构",并建立"倒梯形孤岛... 大同矿区侏罗系煤层群开采过程中遗留多类大型煤柱,其对下伏石炭系煤层矿压显现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比值判别法和极限平衡理论等方法,确定侏罗系地层遗留多层叠加煤柱覆岩可形成"倒梯形孤岛覆岩结构",并建立"倒梯形孤岛覆岩结构"的力学模型,揭示不同尺寸"倒梯形孤岛覆岩结构"对下伏石炭系煤层影响的定量关系。分析表明,当煤柱体宽度在30~120 m范围时,"倒梯形孤岛覆岩结构"使石炭系煤层应力场较原岩应力提高了91%~259%,当叠加煤柱体宽度为80 m时对石炭系煤层影响最大。现场微震监测表明,石炭系煤层8104工作面在通过侏罗系大型重叠煤柱区域时,微震事件密集分布,微震事件能量级别较高(达到10~6 J),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成果可为石炭系煤层工作面通过侏罗系遗留大型叠加煤柱体时顶板管理、强矿压显现预测与控制等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大同矿区侏罗系煤层群 多层叠加煤柱 孤岛覆岩结构 矿压显现
原文传递
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二次生烃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武珍 陈红汉 +3 位作者 李文涛 丰勇 宫雪 熊万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9-188,共10页
受盆地多旋回叠加和反转演化控制,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含煤系地层烃源岩经历了二次生烃过程,并在空间上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通过对这套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于早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印支运动造成全... 受盆地多旋回叠加和反转演化控制,临清坳陷东部石炭—二叠系含煤系地层烃源岩经历了二次生烃过程,并在空间上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通过对这套烃源岩生烃史模拟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于早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随后印支运动造成全区生烃中止,中新生代烃源岩再次深埋,发生二次生烃作用。不同井区二次生烃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性,洼陷带发育三个"二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凸起带发育两个"二次生烃"阶段,生烃高峰期发生在中生代,隆起区尚未发生二次生烃。二次生烃早期生成的烃类基本遭受破坏,晚期生成的烃类具备成藏条件,是勘探的主要目标。现今洼陷带烃源岩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成为晚期煤成气藏的气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二次生烃 多旋回叠合盆地 临清坳陷东部
下载PDF
多煤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中煤储层孔隙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冲冲 吴财芳 李腾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07,5,共5页
基于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煤样工业分析、扫描电镜试验及压汞试验结果,研究了多煤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下煤储层的孔隙特征。研究表明:比德—三塘盆地煤储层孔隙较为发育,孔隙率相对较高,以小孔和微孔为主,孔隙的连通性较好;研究区内煤层孔... 基于黔西比德—三塘盆地煤样工业分析、扫描电镜试验及压汞试验结果,研究了多煤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下煤储层的孔隙特征。研究表明:比德—三塘盆地煤储层孔隙较为发育,孔隙率相对较高,以小孔和微孔为主,孔隙的连通性较好;研究区内煤层孔隙率与煤变质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煤阶增高,孔隙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约为3.00%时达到最大值;多煤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内,在水公河向斜和三塘向斜,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各煤层孔径先增大后减小,16号煤层是变化的节点,孔隙的连通性则先变差后变好;在珠藏向斜,各煤层孔径大小和孔隙的连通性都变化不大,推测是因16号煤层的煤样中充填了部分石英及黏土矿物,导致其总比孔容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德-三塘盆地 多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 煤储层 孔隙特征
下载PDF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成因及储集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振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49,114,共4页
为进一步拓展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勘探空间,充分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和地震及测井等方法,深入开展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体发育,沿断裂呈串... 为进一步拓展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勘探空间,充分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岩石化学分析和地震及测井等方法,深入开展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的成因及储集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体发育,沿断裂呈串珠状分布,多期叠加;岩石类型主要有熔岩、脉岩和火山碎屑岩3大类;火山喷发模式属于裂隙式喷发,岩体主要分布在断层下降盘,岩相分为爆发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其中爆发相是火成岩勘探的有利相带;主干断裂控制火成岩体形成;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裂缝、岩性和岩相控制,属裂缝—孔隙型储层。综合评价认为,研究区火成岩体具有平面分布广、纵向多期次叠加的特点,与深部优质烃源岩侧向接触,是形成复式油气藏的有利地区,也是开展深层火成岩勘探的重点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体 串珠状分布 多期叠加 裂隙式喷发 成因机制 储集性能 辽河坳陷
下载PDF
多感官叠加教育对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指标及口腔健康素养的影响
19
作者 曹美凤 余苗苗 +1 位作者 夏黎 姚红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3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叠加教育对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指标及口腔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 目的:探讨多感官叠加教育对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指标及口腔健康素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2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多感官叠加教育,比较两组牙周指标、口腔健康素养及生活质量。结果:实施多感官叠加教育干预后,观察组牙龈指数、牙菌斑指数、牙结石指数、牙周袋深度低于对照组,口腔健康素养评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感官叠加教育有助于提高病人牙周指标,提升病人口腔健康素养,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多感官叠加教育 牙周指标 口腔健康素养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综合压裂技术在低压致密气藏储层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玉英 陈付虎 王福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3-506,共4页
大牛地气田储层属于低压致密气层,非均质性强、孔喉直径小、毛管压力高、多层叠置且层间跨度不等导致储层保护和加砂压裂难度大。通过研究提出了采用液氮增能低伤害压裂液体系,降低对储层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储层;采用大型加砂压裂技术... 大牛地气田储层属于低压致密气层,非均质性强、孔喉直径小、毛管压力高、多层叠置且层间跨度不等导致储层保护和加砂压裂难度大。通过研究提出了采用液氮增能低伤害压裂液体系,降低对储层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储层;采用大型加砂压裂技术,增加了裂缝长度,扩大了泄气面积,提高了单层产量,气产量由200 m3/d提高到7.23×104m3/d;采用不动管柱连续分层压裂工艺技术实现了多层叠置气层均衡改造,压裂投产作业时间缩短了近67%,费用降低了2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低渗透率 气藏储层 多层叠置 综合压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